农牧民继续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17 03:01:24

农牧民继续教育论文

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体。对农民的继续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农牧民致富奔小康是青海省经济社会整体、快速、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青海省农牧民继续教育存在引领不足、缺乏针对性、机制不够健全、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探讨农牧民继续教育的新思路,提高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改革继续教育机制等是解决存在问题、促使农牧民继续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青海农牧民继续教育基本现状

青海省的情况与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云南等省区有相似之处,而有别于全国其他省份,人口中除了占有比例较大的农民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牧民。既有非常辽阔的草原牧场,也有半农半牧和纯粹的农业区域。2004年开始,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社会保障部和科技部等国家多个部委共同组织实施“阳光工程”,通过对农牧民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二、三产业技能培训,为劳务输出和产业转移奠定基础。之后,从2006年开始,由农业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主要针对农牧民开展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项目,也让很多农牧民群众从中受益。他们学到了一定的养殖、种植新技术,学到了科学种田的理论,农作物产量、经济收入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可以说,这两项工程给青海省农牧区的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一部分农牧民群众因此脱贫致富。最近几年,青海省农牧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缺乏动力,后劲不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缺乏农村科技人才。虽然对农牧区的教育、科技投入在逐年加大,但是相对于农牧区的生产和发展需要仍显不足,从而影响到农牧业的发展,农牧民收入增长也变得缓慢。另外,对农牧民继续教育的舆论支持不够,影响了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的中国梦的实现涉及每一个中华儿女,只有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才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力发展农牧民继续教育有着极强的现实需要性。通过开展农牧民继续教育,能够培养短、平、快的适用型和应用型人才,能够提高农村、牧区基层干部队伍和技术人员队伍的素质,增加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农牧民人口的整体和综合素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主导力度不够。在农牧区开展继续教育离不开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指导。从目前情况看,地方政府在农牧民培训方面政策指导力度不足。首先,在有关政策制定方面,没有能够结合时展特点及时出台新的有关农牧民培训的文件,过去的一些文件已经不符合当今农牧民生产生活需要,不能对当下的培训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其次,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在农牧民培训方面的投入力度也不足。(二)农牧民继续教育模式缺乏针对性。从全国来看,农民继续教育存在多种培训模式并存的局面。例如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民培训、以涉农企业为主体的农民培训、以社团为主体的农民培训、以农业院校为主体的农民培训等;从农民继续教育的手段来说,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的新型培训模式非常普遍。培训模式的形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并且受农民生活、生产需要所推动。普遍的培训模式有着更加广泛的培训基础和对象。从新疆、青海、西藏几个地区来看,对农牧民进行培训基本上都沿用其他地区的培训模式,缺乏一定的变化与创新,从培训效果上来看不是十分理想。因为主体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生活需要也存在一定差别,直接拿来套用显然存在问题。(三)农牧民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够健全。农牧民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一个功能健全、运行良好、独立设置、效率较高的专门机构,便无法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前,这项工作都是挂靠其他部门,管理和服务水平都不尽如人意。看似有人有机构,实则是缺乏效率,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培训工作的开展。(四)用于农牧民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青海省承担农牧民继续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青海大学、青海广播电视大学、青海省农科院和一些企业技术员、全省涌现出的种植养殖能手等。看似组成人员来源渠道广泛,实际上真正能够随叫随到、并且下得去讲得出、既懂得理论又掌握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非常缺乏。每次开展培训工作,最头疼的事情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培训教师和专家难以到位。(五)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农牧民来说,接受培训的目的就是希望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品质。从前几年的情况看,有些培训流于形式,有的培训内容没有考虑到当地农牧民的需要,个别培训甚至把内地和沿海一带的种植、养殖技术作为培训内容,殊不知地域差别之大。(六)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根源在于他们没有体会到培训带来的好处,也不了解他人通过培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变了生活现状的实际。试想一下,接受过培训的农牧民如果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能,因此收入多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带动其他农牧民接受培训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调动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三、农牧民继续教育发展对策探析

(一)建立运转高效、具有长效发展机制的农牧民继续教育体系。由主管领导牵头,组织有关厅局就该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和研究,成立独立运行的组织机构来负责农牧民继续教育。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三农”有关精神、地方经济特色等,制定农牧民培训计划,并定期进行评估考核。(二)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国家大计,教育为本。农牧民培训本质上是国家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实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体现。培训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首先,培训教师和专家团队需要有端正的思想态度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把培训农牧民的工作放在一定的高度上看待,因为它不仅是一项工作,也是一个任务,更是一份责任和奉献。所以,组织培训教师和专家团队定期进行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其次,保持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也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关键。再次,做好培训教师和专家团队的及时充电工作。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知识信息随时随地发生着变化,即使是行业专家,也需要及时接受新的理念、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三)采取措施调动农牧民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农牧民继续教育的宣传力度。主要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奖励政策的宣传;还包括对已经通过培训走上致富之路的先进典型事例的宣传,让其他农牧民从中看到希望,树立信心,增加动力。还可建立点对点的帮扶机制,如乡镇、村干部和村科技能手与农牧民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文化水平低的农牧民结对子,真正将关心、帮助和知识技能送到他们眼前。(四)结合农牧区经济发展特色开展针对性继续教育。1.实用农业科技培训。针对农牧区地域环境和条件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特色,有选择地进行诸如科技种田、科学养殖等方面的培训。2.就业能力培训。“阳光工程”从2004年开始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该工程的实施已经为农村地区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各类劳动力,他们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如今,社会对劳动力的专业性和专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更加需要“阳光工程”以及由该工程带动的形式多样、目的明确、管理能力和培训能力更加突出的机构或者组织来培训新型劳动力,从而满足市场需求,共享国家发展红利。3.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针对农牧民进行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主要是让他们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与农业、牧业生产有关的科技信息、物流信息、产品信息、销售信息,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门路。

作者:吕军莉 单位:青海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