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策略探讨5篇

时间:2022-12-22 05:38:37

高校继续教育策略探讨5篇

第一篇: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信息化时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效率,打破时间空间的阻碍,消除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等所产生的教育差距具有重要的帮助,也是实现终身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信息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来说,也需要充分地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满足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

1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化意识不足

虽然信息化早在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意识不高的问题。一些高校在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少专业化的队伍,不重视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投入。还有一些继续教育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信息化意识,没有切实地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对于继续教育管理的作用意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工作,从而制约了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在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个人意识的问题,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特别是一项管理人员在信息化素养方面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育管理活动,导致高校的教学教育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满足高校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1.2管理混乱

在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管理混乱的问题,一些高校没有明确相关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或者虽然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但是在运行和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多人管理等混乱的现象,导致权利和责任不匹配,难以实现各司其职、各司其责,导致继续教育管理中信息化建设难以得到切实的推进。在继续教育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标准并存,标准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也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不利于后期的应用和维护管理。在信息化建设管理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存在着重复性建设的问题,对于信息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在优质资源的研发投入方面比较落后,这种深层次的管理问题,严重地制约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效率,不利于提高继续教育管理的水平。还有一些高校在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重视平台建设,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使用率不够高,一些建设项目的实用性不够强,主要是为了应付各种检查等。

1.3缺少专业的信息化人才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人才来提供支持,信息化建设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来推动,离开了人才,信息化建设也难以真正地进行下去。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来说,其发展速度比较快,而且新的技术不断出现,相应的应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对于人才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对于继续教育管理来说,在信息技能与应用方面需要不断地满足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这对于师生的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等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也是继续教育管理工作能够不断进步的关键。目前在继续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不能快速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获取教育信息资源方面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新时期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

2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2.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特别是对于信息化建设来说,其专业性比较强,技术要求高而且复杂,需要从继续教育的整体角度来统筹规划。对于高校来说,要按照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结合本校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发展目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对于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来说,应当充分地发挥继续教育的特点,从实际需求出发,重视实践和应用,从而有效地开展信息化管理和研究工作。要重视信息化的组织管理工作,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例如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组织和协调其它学院部门参与到其中,从而推动继续教育服务平台的建设,不断地提高继续教育的保障能力。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应当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从而更好地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

2.2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

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发挥人才的作用,需要发挥人才的价值。人才是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对于高校继续教育事业来说,也离不开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在继续教育领域还存在着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应用效率低的现象,一些教师片面地将信息技术理解为教学工具,不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研究。一部分教师只是借助信息技术来完成教学过程,但是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资金和硬件的投入,同时也需要人才、教学资源等软件投入。对于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来说,要充分地认识到继续教育的目的,结合社会大众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在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教学内容、形式等方面与传统方式都不相同,教师的角色和定位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对于教师来说,应当主动地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主动地应用信息技术来拓展教学空间,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还应当具有比较好的信息素养。对于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来说,要充分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使他们能够掌握现代教学技能,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推动者。对于高校来说,要充分地认识到继续教育的特性,不仅要重视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也要贴近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特别是继续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应当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发挥继续教育应有的作用。

2.3满足继续教育的需求

在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以继续教育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围绕继续教育的特点开展。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继续教育具有分散性、业余性以及社会性等特点,它的受众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对象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相关人员以及待业的成年人。同时继续教育的对象在知识背景、个人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对于学习对象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继续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满足受众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因此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其移动性,满足学习对象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方面,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地答疑解惑,这都需要信息技术提供支持和帮助。对于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来说,还需要重视其互动性的需求,在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的有效分析,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有效评价,判断学生对于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和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及时地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作出调整。

3结束语

在当今的教学模式下,信息化成为学习的环境,信息技术成为了学习的工具。作为学生,技术仅仅作为一种利于学习的工具,思考才是学习的真谛。当学生借助信息技术促进并制成他们的思维时,作为教师的目的便已达到。总之,加强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继续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规划工作,使信息化建设能够真正地得到落实,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还应当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平台。此外信息化建设还应当满足移动时代的发展需要,满足教学管理工作的移动化需要,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能够学习的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不断地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的水平,不断地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效率。

作者:王荣柱 单位:河池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勇军.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6.1:62-65.

[2]常杉杉.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3:18-21.

[3]唐君军.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和探究[J].信息化建设,2015.6:255-256.

[4]周增国,李春兰,庞有军.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和建设原则[J].办公自动化,2008(5).

[5]范春晓,孙娟娟,吴岳辛.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条件下的多方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第二篇: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探讨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这使得高校的财务工作日益繁重,而财务管理部门是高校中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其职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会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中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也是重中之重,会计人员能否胜任其工作,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正常工作。所以,让高校的会计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至关重要的。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指根据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每年在特定时间内,对在高等学校从事会计工作并持有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的人进行的一种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高校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的知识更新为主的在职培训[1]。通过培训,能够提升高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等,提高其综合素质,这有助于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使其更好地适应高校环境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高校中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

一方面,高校中领导主要将教学、科研看作是学校的工作重点,把财务工作看成服务部门,是主要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的,所以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小,支持力度不足,继而对财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资金支持也不够,甚至认为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会影响正常工作。另一方面,财务人员自身对会计继续教育的学习也不够重视。在高校中,会计人员的工资薪酬与职称、职务挂钩,与是否参加继续教育没有直接关系,往往把继续教育看作成一种形式;还有的会计人员认为继续教育的内容与自己的本职工作并无关联,参加继续教育的自觉性不够,他们认为参加会计继续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会计资格证的年检,使得每年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变成例行公事[2];还有一些年龄偏大的会计人员,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学习新知识的意义不大,已经没有了强烈的求知欲,便索性不去参加会计继续教育了。这些原因都使得会计人员自己不重视会计的继续教育,使之逐渐变为走形式。

(二)继续教育学习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

现行的会计继续教育多数委托于培训机构来完成,而培训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往往会忽视考核学员的培训效果,故对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考核并不严格,大多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有的培训机构甚至不组织考试。这种培训方式对继续教育的效果有着负面的影响,使得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自觉性不够,也使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越来越流于形式。

(三)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的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

我国高校开展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高校组织会计人员集中学习以及培训机构统一组织培训。高校会计人员完成继续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缺乏师生间的互动。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培训方式的时间一般都较短,往往是两三天就完成了学习。并且,目前的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单一,主要是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政策法规,理论知识多,缺乏实践性,不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工作脱节,并不能满足所有会计人员的实际需求,故而达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高校里的财务工作业务面较广,比如高校预算、融资、核算及学费收缴等工作,但是现行的继续教育培训很少有专门针对某一具体业务进行培训。因此,会计继续教育可以展开专题性的培训,以弥补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单一的不足。

二、改善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视

首先,要加强高校领导对会计继续教育的重视。因为财务部门是职能部门,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财务部门中的会计人员是否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也至关重要。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高校管理者要鼓励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加大宣传力度,不能因为培训会影响工作而忽略培训,同时,为继续教育提供经费和场地支持,聘请专业教师来讲课。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把参加会计继续教育纳入到会计人员的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审的资格要求中,对于积极完成继续教育并达到优秀的会计人员,还可以给予适当奖励,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同时,作为高校的会计人员,要加强自身对于会计继续教育的认识,会计的政策法规在不断变化,会计人员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要珍惜学习机会,汲取新知识,才能不断进步、充实完善自己,更好地完成工作。

(二)创新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

会计继续教育的对象是高校在职会计人员,而财务部门的工作繁重,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繁忙,往往难以抽出时间进行集中教学,传统方式的课堂教学会引起会计人员的正常工作与学习在时间上有冲突。因此,可以改变这种将会计人员集中后进行课堂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比如建立高校会计人员的网络交流平台,建立网络教育学习网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第十六条也规定了: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推广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3]。实行网络教学,学员不用再定时定点参加培训,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自由选择学习,克服了传统课堂教育的一些缺点,利用网络缩短了时空距离,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学到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完成培训任务。

(三)丰富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

实际工作中,不同岗位、不同职务的会计人员对于学习内容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入职人员,需要加强对会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对于工作多年的会计人员,他们则需要的是更新和扩展已有的会计知识,适应财务制度的改革;对于业务骨干和财务负责人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先进的业务和管理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但是就目前的会计继续教育来说,培训内容由财政部统一制定,内容单一,几乎都是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政策法规,没有针对性,根本满足不了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的实际需求[4]。因此,在进行会计继续教育培训时,可以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内容,在学习公共基础知识以外加入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会计人员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选修学习,才能更好地做到普及培训、更新培训以及提高性培训,从而使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达到更好地目的和效果

(四)改变现行的考核机制

目前,高校的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时间较短,一般为1—2天,因此,为了保证培训质量,组织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要在考核方面加以重视,在保证考勤的同时,考核中要秉承着客观、全面的原则,增加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对于未参加培训或未完成培训任务的学员,培训机构应该加强监管,督促学员完成会计继续教育的学习。同时,相关监管机构也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审查,对于违规行为,要及时指出,使其整改。完善考核制度,可以使会计人员在培训中认真学习,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会计人员的水平,从而保证培训学习的质量,避免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实现会计继续教育的真正价值。

三、结语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在会计从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会计队伍的建设有积极作用。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不仅是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对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高校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应该得到各方的重视,如会计人员自身要重视继续教育,学校为继续教育培训提供时间和资金上的支持等。高校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应流于形式,只有通过精心组织、严格考核和管理等一系列的配套工作,使继续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作者:安静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冉艳.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2】滕宏汉,黄宁.对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2)

【3】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财会[2013]18.

【4】田静,陈哲,张洪营.对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3(35)

第三篇: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行动的定义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经济发展新形态。针对教育领域,该文件指出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互联网与继续教育的第一次结合产生了现代远程教育教育方式,而“互联网+”时代需要变革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而是从基础设施到制度组织的全要素变革。我国继续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内部问题的积累与爆发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在加速变革的步伐。在当前经济社会诸多领域开展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继续教育改革如何能借助互联网+与整个国家、社会乃至世界变革的潮流和趋势相一致和契合,成为继续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重点。

一、新常态时期继续教育面临的形势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人口结构和素质的变化,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过程中也面临新的形势。

(一)社会层面:学历补偿教育规模大幅下降,在职非学历继续教育需求迅速提升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在这一背景下,面向学龄人群开展的学历继续教育(高起专、专升本教育)生源规模迅速下降;起初通过增设热门专业、降低招生门槛等方式仍能维持原有生源规模,但是近两年即使是国内知名高校开设的学历继续教育也面临生源快速下滑的局面。同时,学历水平和毕业高校在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中的“信号”作用逐渐弱化,对个人能力和素养的考核更加趋向综合和全面,再加上近年来学历继续教育质量声誉下滑严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一纸文凭”的重视程度已经大大下降。这些现象说明学历继续教育已经逐渐与我国公民的学历层次和学习需求脱节,与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学习型社会的人才战略相背离。与之不同的是,面对潜在的巨大市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与规模迅速扩大,办学主体由最初的公立学校逐渐扩大到社会力量、培训公司等。培训对象涉及从幼儿到老人的每一个年龄阶段,培训内容满足学习者从知识技能到素质修养、从学术研究到实践应用、从就业求职到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需求。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的迅速繁荣说明教育逐步回归到提升知识与技能的本质上,更倾向于实用主义而非功利主义,更加贴近个体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制度层面:继续教育的发展亟待顶层的规划与设计,亟待规章制度和监管体系的完善

学历继续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业余教育和网络教育等教育形式。每一种教育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与体系,但是时至今日,这些教育形式都在相对独立的运转着。多种形式并存,但服务对象相同或相似,势必造成彼此之间的竞争,再加上价格机制、准入机制、监管机制等旧制度与新形势的冲突,造成教育质量的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这些现象的产生是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问题,需要基于目前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顶层设计并实施综合改革才能得以解决。

(三)认知层面:存在教育方式不能适应新生代认知方式与习惯的变化

人类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认识这个世界,媒介形式的改变是显性的,但是认识的改变却是隐性的,媒介无形之中影响着文化,从而也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和学习生活方式,特别是年轻一代更习惯于“读图”而非“读文”,思维更加发散而非保守、学习更加强调互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等。这些渗透和改变在信息时代无法阻挡,因此教育必须适应学习者学习特征的改变。当前教育和教学改革中随处可见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保证学习行为的真实发生”“重视学习活动设计以增强参与性与互动性”“为学习者创设个性化、泛在性、自适应的学习环境”“开展翻转课堂、小班教学、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改革”等提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总是困难重重并收效甚微,其关键点在于组织机构与相关人员难于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并缺乏推动改革创新的动力以及技术、人才、经费等基础保障缺失。

二、互联网+时代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互联网+为构建信息时代人才成长立交桥创造机遇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体系要更加完善,国家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成,人才成长“立交桥”逐步完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方式更加灵活、渠道更加畅通,为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畅通不同类型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转换通道,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是推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开展培养方案、课程注册、教育教学、考试考核、学分认定、学习成果转换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依靠传统方式难以实现不同学校之间、不同教育机构之间、不同考试制度之间、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互联互通,而“互联网+”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搭建高等教育学分存储、认定和转换公共服务平台,纳入高等学校学历与学位授予标准、学分认定与转换办法,汇集高等学校及社会其他机构不同课程形成优质课程“超市”,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如实记录存储学习者在不同高等学校、学习机构,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学习成果,有效监督在线平台的课程质量、教学与学习过程、学分认定和转换结果。这一平台将成为“互联网+”时代教育服务最为基本和底层的架构,为教育服务提供者和学习者之间搭建桥梁,是教育服务最有力的体现。

(二)互联网+为创设智慧学习环境创造机遇

多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中都大力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要把学习者作为服务对象,有效捕捉和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学习需求,这与“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和模式不谋而合。从传播学的角度,以互联网为媒介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相较纸介、广播电视、传统课堂最大的差异就是多点互动传播,信息不再单向点到点流动,而是多主体间的交互。这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一是学习者可以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并控制学习步调;二是学习者可以随时反馈学习状态和结果以调整学习效果;三是学习者之间可以自由开展交流与协作。在“互联网+”时代,为了充分激发和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需要为学习者创设智慧学习环境。近年来,借助于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智慧城市、智慧家庭、智慧校园为代表的“智慧”概念相继出现。有学者提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其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二是更好地提供适应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三是既支持校内学习也支持校外学习,既支持正式学习也支持非正式学习”。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动的5G通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发展,这些都将成为智慧学习环境发展的助推器,逐步实现智慧课堂、智慧学习环境、智慧教育。

(三)互联网+为再造继续教育链条与模式创造机遇

“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和变革早已突破了技术的范畴,以创新理念和创新要素的方式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模式和生态。“互联网+”的第一层意义在于数据连接,打破信息与其他要素的耦合关系,增强其流动性;第二层意义在于通过数据的连接形成新的协议和合作,而“互联网+教育”谋求的不是教育的技术化或互联网化,而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构建新的教育生态体系。当前继续教育体系仍延续相对封闭的服务模式,教师以教育机构自身教师为主,课程资源以教育机构自建为主,学生在不同教育机构间缺少流动,数据信息在教育机构之间以及教育和非教育机构之间缺少流动对接。几乎所有的教育机构都以追求全链条的组织架构和功能为目标,独立自主地提供教育服务并进行相互竞争。“互联网+”时代将推动产业要素的流动并逐步打破固化的组织机构关系。在当前MOOCs浪潮的推动下,一大批风险投资和互联网企业涌入教育行业,探索虚拟学习社区、游戏化学习、在线教育直播、学习资源共享、智能作业批改等技术和模式。部分高校也开始尝试和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探索教育服务领域的校企合作模式。但是整体看来,“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仍处在探索和积累阶段,由量变到质变仍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相关主体不断地改革与推动。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基础设施和技术力量薄弱,投资风险巨大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技术和资金门槛的不断提升。在2000年前后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代表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搭建起了以卫星通信和教育骨干网为基础的远程学习平台,其技术水平与当时国内公共网络的差距并不大。但是时至今日,几乎没有哪一所高校能够独立建设起主流技术水准的网络学习平台。近年来,虽然高校在信息化方面持续投入,部分高校投入上百万甚至上千万资金,但是这与互联网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投入相比却相去甚远。同时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团队,而互联网行业的用工成本在当前整个职业序列中名列前茅,令大多数高校望而却步。单纯依靠某所高校的力量几乎无法构建起包含网络带宽、机房设备、教学平台、学习资源、人员保障等诸多要素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

(二)思想观念固化,改革动力不足

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在我国仍以公办教育为主,普通高校、开放大学是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当前,我国公立教育机构相较互联网企业而言,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反应严重滞后,在提供教育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沿用传统方式的思维惯性严重,难以接受新生事物和新思维,缺乏主动开展改革的动力和危机意识。目前能够推动高校开展继续教育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来源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命令,但是这种方式相较市场机制而言缺乏灵活性与效率,和社会、用人企业、劳动者的需求存在明显差距。高校特别是继续教育决策者、管理者需要积极了解和认清未来继续教育的发展形势,力所能及地推动相关改革措施的出台,在未来日益激烈的继续教育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三)办学声誉下滑,质量保障体系亟待健全

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必须与社会的逐利倾向相区别,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保证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但是当前继续教育市场鱼龙混杂,部分以追求暴利为目标的企业依附在高校身上生存,以高校的声誉为掩护,以侵害高校信誉乃至整个继续教育行业信誉为代价谋取利益。这些现象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与监管缺失有关,特别是事中事后的监管以及第三方监督评价机制的缺失。面对日益增长的继续教育规模,只有建立健全规划、管理、办学、监督、评价相互协调和约束的继续教育动态发展机制,才能保证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四、对互联网+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社会合作,促进非核心功能社会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精细分工和专业化的社会,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基本都实现了产业化分工和协同,规模集群效应显著,产业效率成倍提升。但是在服务业特别是教育服务行业,产业链层面的分工和协同并未形成体系,大多数高校机构齐全、独立运转,缺少与社会上其他机构的互动和分工。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继续教育的成本与投入高昂,单纯依靠某家单位无法构建高水平和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体系。例如搭建服务特定地区或全国的分布式网络,处理大规模并发需求的硬件系统,专业化的视频录播制作体系与支持等,这些专业化的体系架构需要技术、人员、资金的支撑,需要与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构建服务整个社会发展的继续教育信息化体系。例如目前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公司搭建了性能优异且向社会开放的分布式计算网络,利用这些网络资源构建信息化教学系统势必比“单打独斗”节约成本。北京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的“华文慕课”正是基于阿里云平台而搭建,为全球范围内学习北大课程的学习者创造了条件。

(二)创新教学模式,引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继续教育质量和声誉的下滑主要是市场环境、体制机制和监管缺失造成的,不能因此否定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探索和尝试。继续教育特别是现代远程教育相较普通高等教育开展了更多类型和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在资源建设、专业化分工、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活动设计等方面积累了很多案例与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于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可以为学习者创设更加个性化和智能的学习环境,为各种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实践提供条件和支撑,例如建立网络教学和面授教学、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师徒制学习、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学习等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适于学生自主选课学习和督学、助学及全程跟踪服务的学习支持服务,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学习者选课、学习、考试、毕业论文等环节的全信息化管理,鼓励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等。

(三)细分教育市场,走精品化、品牌化之路

不同的高校都具有其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在开办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依据自身的优势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化教育产品和服务。长期以来,继续教育市场主要聚焦于经济、管理、国学和教育等人文社科领域,参与主体众多,产品和服务差异化小,市场竞争激烈,这种情况不利于继续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互联网+”时代为继续教育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支持手段,理、工、农、医等依靠传统继续教育模式难以开展的专业领域都可以逐步开发。例如目前交通和工程技术类院校为“一带一路”的行业企业提供面向产业技术工人、中层管理人员、企业高管在内的一系列继续教育培训,医学卫生院校为养老产业从业企业和人员开展从产业政策、医学护理、技术装备等在内的一系列专业培训等。这些新思路和做法为继续教育行业拓展了新的领域和发展空间,不同类型的高校、社会机构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对继续教育市场进行细分,精准定位,精准设计,精准开发,逐步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和竞争力,走精品化、品牌化之路。

(四)完善相关制度,健全继续教育质量控制体系

高校在继续教育领域的核心功能是知识生产与质量保障,知识生产为教育传播提供教学内容,这既是高校本身的核心使命也是高校相较其他社会机构最为核心的竞争力。质量保障是高校品牌形象与声誉的核心,无论开展何种分工与协作,高校都必须将质量控制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对招生、教学、考试等核心环节牢牢管控。“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质量控制手段,基于大数据可以开展学习行为记录和分析,基于即时通讯可以构建虚拟组织组织生源,基于虚拟现实和远程监控可以探索远程和网络化考试等。新技术为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手段,但健全的制度和管理体系才是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高校必须积极的在继续教育的办学和合作过程中探索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牢牢掌控质量控制的话语权和执行力,才能逐步扭转目前继续教育声誉下滑的局面。“互联网+”为继续教育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互联网+”背景下的继续教育变革亦有不同的路径选择。不同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积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继续教育发展之路,以在这场技术和教育变革中赢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作者:杨学祥 张魁元 胡鹏 单位:北京大学

第四篇: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现状及管理策略

一、引言

普通高校全面招收在职人员,不断提升非学历教育事业发展和办学质量已经成为普通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终身学习思想理念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很多在职人员参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学习风尚。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在各地高校中均受到充分重视,各级教育部门正在不断努力,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合法化和规范化。本文针对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现状和相关的管理策略进行探讨,为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支持。

二、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相当低,且全国当时只有200约所高校,但是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当短缺,为此大量函授教育和职业大学越来越多。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建立了成人高考制度,实现了全国各类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进入到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逐渐普及,非学历的继续教育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且逐渐向着学习型组织、社会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统计,我国大约有7亿劳动者,技术性工人和高级技师仅仅占了4.5%,对此社会的各类劳动者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呈现快速发展趋势。随着教育制度不断变革,发达国家纷纷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制度,大力强化国家教育战略目标。举办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目前高校极力推行非学历继续教育机制,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新时期,教育制度不断发生着变化,非学历继续教育也将成为今后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普通高校实施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策略研究

1.关于非学历继续教育本质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发展,教育作为一种服务行业,且教育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着革新。教育主要是为教育从业人员走向这会,并且向社会提供复杂劳动,而接受这些教育服务的学员则是学校的服务对象。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需要强化教育质量管理和教育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改革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并以此来提高教学办学质量效益。

2.加强现行教学管理质量策略

各个办学单位对于自己的教学过程有着非常特色的管理,从各校的教学办学现状来看,办学规范的完整度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对于学校的整体管理而言,非学历继续教育模式不断发生着变革,但是由于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办学质量和运行效果监控,办学之风和办学质量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高校展示办学实力与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非学历继续教育可以直接为教育培训市场提供教育服务,通过市场来实现资源重新配置。传统的高校相当重视科研和教育,而非继续教育在运作过程中主要以创收经济效益为目标,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的时候,必须完成非继续教育行政审批,利用现行经济手段对其进行约束和管理。

3.加强教育管理策略

普通高校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主要体现在市场中开展工商企业管理,人们主要感兴趣确保生产和服务质量,以此来降低风险。通过组织管理和运行能力监控,确保组织内部科学管理和高效运作,以最大限度保证产品和服务。通过加强教育管理,为非学历继续教育提供高质量服务,通过引入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科学管理理念,借鉴标准化管理模式实现创新继续教育管理策略。

4.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加强继续教育质量管理

通过构建校企合作机制来实现继续教育,借鉴学历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经验,兼顾成人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特点。将企业培训质量管理技术建立起服务标准、教学管理、设备管理、学员管理、质量评价以及培训管理。通过校企合作来建立行业标准标准,构建非继续行教育管理流程体系,对校企双方实施继续教育评估效果。非继续教育必须以高等院校各个教学关节进行评估,评估机制需在学校内落实,对行为层与结果层进行评估,最后再实现企业评估。

四、非继续教育发展前景

随着国内高校不断扩招,国家的人才培养逐渐从九年义务教育变为高等职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人参与教育培养之后,在工作中常会面临各种知识学习或者专业知识再学习。伴随着国家教育制度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非学历继续教育,而高校作为教育的中心,其理所应当为这些求知者更多机会参与学习。非学历继续教育属于新经济时代下国家企业以及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全面的必然,要求人们在工作时必须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或者必须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这要求企业员工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学习,通过非继续教育来完成这些求知人群的愿望。由此可见,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其火热教育程度将会不亚于其他形式的高校教育。

五、结束语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非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的重点奇偶碍于改革方向。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非继续教育也将走向教育舞台,越来越多人将会不以学历为主要学习目的参与高校教育。本文针对非继续教育的现状以及相关的管理策略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加强高校非继续教育策略,为促进高校非继续教育落实提供参考。

作者:张波 单位:天津天狮学院

参考文献:

[1]蒋海红,何坚,梁征宇,潘金山.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现状及管理策略探讨[J].继续教育,2014,08:9-11+21.

[2]袁灵,穆星妍,谢云霞,谢来义,程千.不同类型高校发展非学历教育策略与机制的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06-112.

[3]裴珍.山东省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J].当代教育科学,2015,13:39-41.

第五篇: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经济效益分析

考虑到高校继续教育具备很高的经济效益,因此,该作笔者从继续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的研究方法以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1继续教育的基本概述

所谓继续教育,通常指的是继续工程教育,国内学术界往往称其为大学后教育。它对于我国构建终身教育机制以及学习型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继续教育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带来的产物。除此之外,继续教育还是对普通学历教育的有效完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完全展现出高校教育资源在再教育中的效用。所以,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动态变化”。其主要是对受教育者的理论进行更新和提升,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和企业单位合作办学、举行各类培训活动、成人自考助学、远程教育等都是其基本表现形式。现如今,随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再加上各种技术教育的普及,使得继续教育的生源变少,所以说,各高校及时地进行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的评估,有助于管理人员对继续教育今后的筹划、一些决策的制定等提供有力保障,与此同时,对于丰富相关的教学理论也能够起到关键性的影响。

2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的研究方法剖析

2.1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探究

这一对高校继续教育经济效益进行研究评估的方法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的一名运筹学家最早提出的,并于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到我国。层次分析法主要被用来解决多属性的决策难题,其将繁琐的问题细化成为各个组成部分,然后把这些因素依据支配关系分组,形成一个递阶架构,借助互相比较的形式最终确定层次中各种要素的重要程度,最后综合相关人员的评判,并选择科学、可行的备选方案。具体而言,借助这一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决策时,一般由下列四个步骤组成:首先,对系统当中各个要素间的联系进行剖析,并且构建起递阶层次架构;其次,对同一层级的要素关于上层当中某一准则的关联性和重要性进行对比,建立比较判断矩阵;再次,依据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因素对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同时进行一致性检查。另外一点,就是要计算各个层次要素对系统总目标的合成排序权重。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效益系统,继续教育经济效益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在实际的研究环节中,其互相联系及影响的指标机制依据隶属关系可构成递阶层次结构,从而实现决策的层次化、数量化。借助此研究方法研究得出: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大体上可以将其经济效益分成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两类;而其内部经济效益又可以被分成学校经济效益、教师经济效益、学生经济效益以及联合办学机构或企业经济效益;外部则分为社会经济效益和科技经济效益、人才经济效益、其他经济效益。在使用此方法的前提下,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的三级递阶经济效益架构图如图1所示。

2.2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研究

在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时,通常应遵循以下步骤:首先,确定出因素集合和评定集合;其次,就是对单因素评价隶属度向量进行统计,同时构成隶属度矩阵;再次,确定权重向量;最后一步,依据相关的运算规则,进行计算和评定、得出最终的评定值。例如,我们可以将三级递阶结构中的最后一个层级建立一个评价集(好、较好、一般、差等),然后经由专家人士、企业单位、办学机构、师生等各个要素进行模糊性的综合评价,最终确立起隶属度矩阵。

3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分析

3.1有助于加强我国的知识生产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由于国内的知识经济尚处于萌芽状态,在当今知识经济迅速扩张的形势下,知识生产力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关键要素。知识生产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就像当今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若忽视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及产品更新,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同样,我国普通高校如果忽视了继续教育,不能够培养出更多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那么便难以令自身立足于教育界。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高校培养和企业培训两方面,因此,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力来讲,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知识生产力,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对于发挥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2树立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必须具备足够的市场经济意识,同时继续教育有助于树立教育服务、教育消费以及教育经营等教育理念,并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高校的教育包括继续教育,不可完全依赖政府的教育投入,必须尽可能借助市场机制来开展教育活动,尤其是办好继续教育。很显然,要想就业、晋升、获得好的回报,就应增加家庭及个人的教育消费。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尽管我国教育消费在不断膨胀,但这也为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契机。上文中提到,教师及学生经济效益是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不断更新升级教育理念,树立良好的市场经济意识,同时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等,是发挥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3.3有利于发挥教育中介机构的社会经济效益

由于市场经济的进步,教育中介机构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针对教育来讲,各高校可以通过创建教育咨询机构、教育体制监管企业、教育培训组织等方式,发挥继续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中国拥有广阔的教育市场及发展前景,我们必须要有眼光,要敢想。我国的教育成本并不高,但是教育的社会、经济收益并不低。基于这一条件下,高校继续教育应不断更新理念,顺应新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发挥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

4结语

总而言之,继续教育在我国普通高校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发挥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并不断地深入研究,以便进一步挖掘继续教育的潜力,为国内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马莉

参考文献:

[1]吴广良.继续教育经济效益评估研究[J].教育研究,2014(12).

[2]王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分析[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