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弱化与当前中学德育的困境

时间:2022-06-20 10:21:33

家庭教育的弱化与当前中学德育的困境

摘要:家是人道德实践的开始,也是人道德养成的起点,家的观念深植人的灵魂,流淌于人之血液。百余年来,伴随中国家庭结构的裂变,家庭的德育教化渐趋弱化。面对当前中学德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中学生德育中面临的问题,以探寻行之有效的德育手段。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德育;养成教育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将人生比做旅程,那家庭无疑是人生旅程的第一站。家是能够带给人们幸福的港湾,也是滋养人们成长的摇篮,它不仅给予每个人温暖与亲情,也给予知识与力量。父母是每个人的启蒙老师,人们最初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对生活的意义,甚至人生的价值与人生追求都依赖于父母,其一言一行影响了人们的一生。家庭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的起点和基点。小孩从第一次学说话,第一次学走路,懂得的第一个道理,都是从家庭开始的。早期的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性格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在家庭中发展起来的身心能力如何,将决定他日后接受学校教育和影响其获得身心发展的能力。其次,家庭教育是孩子良好品质形成的基础,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古人曾云,习惯能使人养成某种品行,朋友也能影响其品行的发展,但是与家庭教育相比,两者的影响力远不能及。可见家庭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之中的作用。因此父母应该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尊老爱幼,讲文明,指导孩子正确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友好坦诚地与人相处,学会换位思考,为人谦逊等等,使孩子从小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终生受益。再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每个孩子刚出生都是一张白纸,在随后的生活中逐渐打上生活的烙印。开始无意识地接受来自家庭的一切熏染,在此基础上走出家庭,步入校园生活。家庭教育情况的好坏,严重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挥。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对生活充满热情,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斯坦福大学教授特尔曼曾经进行了一项长期的研究,对1528名天才儿童进行了40多年的追踪,其中90%的天才进入大学读书,其中30%为优秀毕业生,获得了好职位,从事专业工作,大多数人都有出色成就。这些天才成长的重要因素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背景,成就最大者其中50%家长是大学文化水准,家中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又极其重视早期家庭教育。

2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家庭的教育功能远不及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家庭的教育功能被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家庭育人时间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为了生存而奔波于工作之中,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工作上,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照顾孩子的任务就转接到爷爷奶奶、保姆或者私立学校。因此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极其短暂,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及时的沟通交流,家长很难及时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家庭教育功能被异化。在当前的家庭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在对其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倾向是无限度地满足子女的需求,让子女生活于物质的世界。中国的父母总是爱子心切,为子女包办一切,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于是子女逐渐养成凡事依赖于父母,失去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急需具有独立精神、能独立自主的新一代青年,但家庭教育却把本该在社会独当一面的新青年给弱化了,失去了他们在这一年纪该有的独立与自主。另一种是极度苛求、严加管束,让孩子坠入学海的深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自古以来便被人们所追捧。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以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了不让自己子女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疯狂地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奥数班、特长班,使孩子身心压力巨大。再次,家庭教育功能出现偏差。在家庭教育上,由于父母的个人倾向和社会的种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子女的价值引导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主要表现在:第一,淡漠崇高、培养冷漠。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向往高尚的精神生活,是一个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重要标志。但是现在的部分家长,只追求口头上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教育子女不要多管闲事、智者自保。这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子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第二,嘲弄诚信、放任作假。诚实守信,是一个人道德大厦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坑蒙拐骗现象屡见不鲜。家长便教育子女做人不能太老实,否则在社会上容易吃亏;面对生活中作假行为置之不理,甚至有的家长在子女面前言而无信。

3中学德育的困境及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我国基础教育在近三十年发展速度很快,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似乎丢掉了灵魂,德育面临困境,如何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找回灵魂是目前基础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中学德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众个体心理素质较差,意志品质薄弱。常常表现为遇事紧张、瞻前顾后,缺乏毅力与耐心;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中学生自身素质的养成与意志品质都有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有的父母在遇到问题时经常逃避或者采用不适当的解决方式,从而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承受能力及其意志品质。其次,强调个人主义,集体意识淡薄。表现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目空一切,当发生利益冲突时,总是先考量自己的利益得失。家庭氛围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青少年集体意识的培养、注意关心他人的感受。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不良的言行举止、不和睦的家庭氛围使中学生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没有集体主义观、冷漠自私。再次,言行不一,诚信缺失。当前我国部分青少年缺乏诚信意识,他们常常表现为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考试作弊,投机取巧,抄袭作业。子女的品行是父母品德的缩影。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品行培养毫无意识,还有些家长文化素养低,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经常说谎话,不讲信用,从而严重影响子女良好品行的塑造,导致子女在学校言行不一、不讲信用。第四,缺乏理解与分享。一些中学生在与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凡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从不关心别人的内心体验,不会去换位思考,不去顾及他人的感受,导致不能互相理解;同时由于过分关注自我,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校园暴力事件以及违法犯罪行为让人大为震惊。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说:“一个父母胜过100个校长。”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家庭教育的力量,也是子女成长过程中走向优秀的力量。由于中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再加上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他们往往忽视自己道德人格的修养与完善。因此,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增强当前中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增强家庭教育的自觉性。家庭教育的好坏决定着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未来的社会适应性。中学德育面临的困境,与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存在一定的关系。由于父母忙碌于工作与生活,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足,以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了作业之上,父母子女之间缺乏相互影响的空间。因此,要改善家庭的教育功能,提高中学德育的时效性,家长应当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多创造与孩子进行独处的时间与空间,自觉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其次,躬行身教,做好榜样作用。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家长的自身示范教育,不仅可以增强说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对子女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以自身良好道德行为,为子女品德修养做出示范的方法,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是一种生动、有效的良好教育方法。因此,家长在生活之中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言行举止,处处为孩子做好榜样,使榜样的品德自觉地转化为子女的品德和良好行为。再次,爱,张弛有度。父母对子女的爱来自内心深处,是一种天性驱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也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的起点与基础,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是传达教育的催化剂。但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功能被异化,不少父母经常对子女采取极端的教养方式———过度关爱或者过度严厉苛刻。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极易导致孩子出现道德问题。所以父母对子女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爱。其基本要素是关心、尊重、理解及爱而不骄。这种理智之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它会教会子女如何去爱别人,也为培养子女爱集体、爱祖国的高层次情感奠定了基础。第四,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家庭教育功能的正确实施,与父母自身的素养密切相关。孩子在家庭之中无时无刻都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父母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价值观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也对孩子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工作生活之余阅读育儿知识,参加家长教育培训,学习一些心理学、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科学有针对性地教育子女。第五,实际锻炼,习惯养成。家长应当让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子女明白应当做什么和为什么应当那样做是十分必要的。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要提高子女对实践锻炼意义的认识,调动孩子自觉锻炼的自觉性,同时要鼓励子女克服困难,不怕挫折,坚持到底。青少年往往缺乏毅力,坚持性差,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帮助子女克服生理和心理的各种障碍,要少埋怨多鼓励,及时给予表扬,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与毅力。孩子的养成教育需要在具体的环境下实施,而家庭恰是孩子常态的生活场所,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有重要影响。家庭的教育时间、教育方式与教育目的决定着孩子身心的发展状态。社会现实情况表明,我国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主要是因为家长狭隘的思想观念所致。因此,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改善家庭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面对当前存在的德育困境发挥好家校合作模式,家庭积极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协同学校一起构筑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幸福生活。

作者:余雯雯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叶立群.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陈友林.中学德育工作的困境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3]高得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马和民.新编社会教育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