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结构对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时间:2022-10-10 11:19:50

高等教育结构对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根据2008-2016年相关统计数据,分析辽宁省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高等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建议加强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提高科研经费标准,放宽经费管理机制;调整高等院校区域分布和专业划分。

【关键词】辽宁省;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一、引言

受国内外形势的双重影响,当前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结构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高等教育结构的建构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高等教育结构包括高等学校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学科结构、地域结构和投资结构等方面。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能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培养和输送质量合格、数量及层次、种类相当的各类专门人才,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满足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阻滞社会经济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决定因素,为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从根本上决定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和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布局结构;另一方面,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会促进或延误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1999年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和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推动下,辽宁高等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省的地位得到保持和加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辽宁省三大经济区域的发展战略。因此,研究辽宁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分析发展变化的特点、趋势和现状以及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揭示辽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提出调整和优化对策,不仅对辽宁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重大,也对辽宁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所需人才的培养,三大战略的有效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辽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因此本文从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学科结构、类型结构来研究辽宁省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性。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得出辽宁省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程度,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如何测量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协调辽宁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然而,高等教育对于辽宁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利用2008~2016年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其主旨在于剖析职高等教育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期尽快将辽宁的人口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提高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高等教育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辽宁省高等教育结构对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介绍

从一般理论意义上来说,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基本要素:劳动力供给、资本形成与技术进步。因此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大多学者仍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中Y代表实际产出,A反应技术变化的参数,K代表投资投入,L代表劳动力投入,该函数在近年来的实证研究中被广泛地采用。在上述生产函数模型中,劳动力投入(L)可认为是由初始劳动力(L0)和教育投入(E)两部分组成,则相应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对上式取对数求导得到:。其中,y表示经济增长率,a表示技术进步率,>0、>0分别代表资本产出弹性系数、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并且,即经济的规模报酬不变。k表示资本投资增长率,l0表示劳动力投入变化率,e表示教育投入增长率。则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基于这一公式,将教育程度划分为小学、初中、高中、高职、本科和研究生六种类型,通过计算高等教育发展在总教育发展中的百分比p得出2008-2016年高等教育对辽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公式为:。该模型中,系数是指在假定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产值随劳动力这一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的相对变化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及产值都是不同的,因此劳动产出弹性系数是不同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而得出的劳动产出弹性系数大多在0.7左右波动。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大多采用0.7的劳动产出弹性系数。本文也同样和大多学者一样,认为2008-2016年辽宁的劳动产出弹性系数为0.7。

(二)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上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结合教育综合指数法,选择辽宁省各级高等教育的2008-2016年间数据进行对比,估算辽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年和2017年的《辽宁统计年鉴》。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2008年和2016年辽宁就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

根据辽宁就业人口中不同教育程度人口的构成百分比,可以计算出2008年辽宁小学、初中、高中、高职、本科、研究生等各级教育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5.90、2.36、0.807、0.327、0.132、0.003。采用同样方法,可以计算出2016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5.9664、2.5152、0.8022、0.4062、0.2336、0.0102年。

2.确定劳动力的劳动简化指数

由于不同程度的教育对劳动力质量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假定小学程度的劳动者收入水平为1,即受小学教育的劳动力的劳动简化指数为1,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劳动力的劳动简化指数确定方法为此类教育劳动力的劳动收入与小学教育劳动力劳动收入的比值。2009年我国受小学、初中、高中、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劳动力人均年收入分别为8744、10269、12204、17290、22995、37880元,由此计算得出受小学、初中、高中、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劳动力的劳动简化指数分别为1、1.17、1.40、1.98、2.63、4.33。

3.计算人均教育综合指数及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

劳动简化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差别,而教育综合指数代表由于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带来的劳动投入量。用劳动简化指数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权重,分别乘以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加权求和,据此计算劳动力人均教育综合指数。则2008年辽宁人均教育综合指数=5.90*1+2.36*1.17+0.807*1.40+0.327*1.98+0.132*2.63+0.003*4.33=10.80。同理,2016年辽宁人均教育综合指数=11.50则人均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e=(E2003/E2011)^(1/8)-1=0.79%。

4.辽宁省地区经济实际年均增长率

为了扣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减少这种失真造成的误差,本文对原始数据作了除以GDP平减指数的变换,目的是使其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以真实地反映实际经济增长状况,调整后的数据保证了经济增长在时间序列分析中数据指标具有纵向的可比性。以197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基础,调整2008-2016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根据调整后的地区生产总值计算出辽宁经济年均增长率。计算结果为:y=(3643.72/1215.08)^(1/8)-1=14.71%。

5.高等教育指数增长占人均综合教育指数增长的百分比

假定辽宁高等教育2008-2016年保持在同一水平,即2008年之后,辽宁人口构成中高等教育始终保持在7.6%的水平,多出部分则因高等教育发展停止而停留在高中阶段。根据假设,调整2016年辽宁受教育程度人口百分比,重复步骤2和3,计算得出调整后辽宁人均教育综合指数为11.47,人均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为0.76%。因调整后数据是假设辽宁高等教育没有发展而得来,所以调整前后人均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的差异是由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由此得出,2008-2016年辽宁高等教育发展促使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提高0.05个百分点,这一增长值在总的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中占的百分比为3.80%。

6.高等教育对辽宁地区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

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变式,可以得到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计算模型为:。根据该模型得出2008-2016年辽宁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Re=0.7*0.79%/14.71%=3.76%同时,由于辽宁教育综合指数增长中有3.8个百分点是由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的,因此2008-2016年辽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Rz=3.76%*3.8%=0.14%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08-2016年间,教育发展对辽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6%,其中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14%。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辽宁省经济在2008年至2016年间的增长中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14%,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原因在于:一是辽宁教育经费支出明显偏重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重太低,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二是通过高等教育所形成的成熟劳动力有限,各地区每年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比例不超过25%;三是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外延式增长,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各因素中,资本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高等教育对辽宁省经济增长也做出了相当的贡献。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与发达国家和世界一流大学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必须推动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高等教育与市场企业的深度融合,促进高校研究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市场效益。

(二)建议

1.政府高度重视,增加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能力

明确各级政府在发展高等教育中的职能,提高高等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建立和完善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财政制度,增强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能力。一是加大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将高等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明确各级政府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比例,在保持教育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的同时,保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教育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二是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在地区、城乡之间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重点向农村高等教育以及边远贫困地区高等教育倾斜。涉及农业的高等教育学校与专业也应从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广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外出务工技能培训。真正缩小地区高等教育经费使用差距,实现高等教育拨款的公平与效率。

2.提高科研经费标准,放宽经费管理机制

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科研与创新试验的投入,是发挥高校科技创新支持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在经费配置上,需要进一步增加基础研究和弱势学科发展的经费比例。同时,给予高校科研人员和教师更多的科研经费自主权,以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转变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与机制,多渠道筹集高等教育经费,在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下,通过市场与政府手段的有效对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办学,广泛引进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或其他社会团体成为其投资主体,使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从而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程度。高等院校应当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合作,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四方联动,共谋发展,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形成实践育人合力,提升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能力。引导高等教育创办企业,实行产学结合,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与项目教学、场景教学相结合,增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通过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来提升高等教育人才的利用效率。

3.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根据辽宁经济状况、市场产业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高等院校的专业结构设置,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紧密结合,加强与地方经济的合作。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迅猛发展,急需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应瞄准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调整专业招生计划,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提高对口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高等高等院校需要根据市场技术水平的发展状况提出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聘请企业、行业部门的高级管理、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论证和研讨、教学计划开发等教育教学管理,结合行业重点发展领域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适时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把专业优势通过教学环节具体实施变为教学优势,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各层次协调发展,使各类毕业生有效发挥自身价值。高等教育的每个层次类型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产业发展需要各层次与市场有效匹配的人才,满足市场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改革必须促进各层次人才实现数量与质量并进,使经济转型能够分享到来自高等教育不同层次人才发展的红利。

【参考文献】

[1]王英杰,刘宝存.中国教育改革30年[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厚丰,吕敏.扩招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3]贾彦东,张红星.区域性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6(3)

[4]傅征.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2)

作者:张宏霞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