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思想精神特征

时间:2022-04-10 03:16:26

高等教育思想精神特征

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中,杨德广教授长期担任校长,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独立的思考,站在时代前列,想得远,理论分析具有系统性,思想解放,见解独到。他的学生曾经说过,杨德广教授言论大胆,一度被中央领导高度关注,在有关材料中批注“杨德广何许人也”。教育部一些领导还专门与他谈话,就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向他咨询,听取意见[1]。杨德广教授在论述教育理念时,切合实际,分析教育现象时,善于运用辩证法,而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他依据时代变迁,分析教育问题,站在现实变化的高度上剖析教育现象,提出了许多独特观点。《杨德广教育文选》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面对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杨德广教授从实际出发,善于抓住难点问题,重点突破,与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比,以事实材料为依据,观点客观辩证,把宏大的学术视野与微观的具体分析结合起来。他的不少文章颇有前瞻性,也具尖锐性。正如我国一位资深教育家所说:“杨德广教授是教育理论界知名的‘闯将’。他有丰富的教育行政管理实践经验,接触过许多实际问题,并且亲自处理过许多教育难题。他敏于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2]2早在1979年杨德广教授就提出“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教学领域中去”,1980年8月在《人民日报》撰文《高等学校的计划管理应和合同管理相结合》,同年12月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高等学校培养拔尖学生的探讨》一文,分析了如何培养和造就拔尖人才。在计划经济时代,杨德广教授善于把握时展的趋势,敢于提出一些大胆见解,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确需要一定的理论勇气,实属难得。可见,杨德广教授思想解放,是一位富有改革勇气的教育实践家。杨德广教授发表文章《对大学排行榜争论的辨析》,反对盲目攀比,反对跟着“排名榜”跑,而主张高校要在质量、特点上下功夫,对促进学校健康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我国教育在发展改革的道路上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杨德广教授在工作实践中感受到,虽然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迅速,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计划经济下的教育管理体制僵化,以及“统、包、管”“等、靠、要”的思维模式在教育领域很流行,阻碍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妨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杨德广教授先后《高校毕业生分配改革的探讨》《改革“统分统配”制度的必要性及实施建议》,发表见解。正是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驱动杨德广教授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研究,为改革高等教育提供了新思维。他对邓小平教育思想以及高校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大学文化建设、大学生德育等也有较深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杨德广教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真抓实干。他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办学效果,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上,注重依据时代变迁,不断地调整培养目标。杨德广强调大学生毕业后能够就业称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外语精、电脑通,基础扎实,能力强,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德、艺、语、技的特色教育为突破口,要求学生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做到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能够较好地服务于社会。在学校发展上,杨德广教授尤其强调面向市场办学,动员社会力量,“找米下锅”,大学校长既要会找市长要政策支持,又要善于找市场寻求社会力量的参与。在教学改革上,杨德广教授推广学分制,减少必修课的课时,适当增加选修课、实践课、辅修课的课时。在学生培养上,杨德广教授倡导充实教育,即扩充学习内容,丰富课余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主张学生一专多能,拥有多张证书,增加实习时间,推行学生干部学年轮换制,让更多学生参与管理。他还推行综合测评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杨德广教授提倡文明修身活动,以清扫校园卫生为着眼点,让学生树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牢固观念,实现了由学生清扫全部的学生宿舍、校内马路,培养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主动的劳动理念和积极的自主意识。由于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上海师大逐渐成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摇篮,毕业生较为容易就业,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二、不断反思的哲学精神

反思精神体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体现出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辩证否定,是理性分析与非理性激情碰撞互动的创造性活动。马克思指出:“批判不仅仅是头脑的激情,而且是激情的头脑。”[3]112反思精神具有很强的批判性,“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3]112。批判思维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因为没有批判性精神,创新性的成果就难以获得。马克斯•霍克海默认为,前人的理论成果,无论科学概念还是现实生活方式,无论是流行的思维方式还是通行的原则,都不应该不加分析地盲目接受,更不能不加以批判地简单性仿效[4]。杨德广教授对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系统的阐发,丝丝入扣而又入木三分。在对现实教育实践问题根源的分析时,以反思的精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杨德广教授以反思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品格,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理论。杨德广教授认为,中国可以说是教育大国,但称不上教育强国,基础教育薄弱,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一定的差距。人才的培养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广泛性需要。在教育理论方面,缺少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教科书、报刊宣传的外国教育家,介绍最多的是他们的部分教育思想,从夸美纽斯到赫尔巴特,从杜威到凯洛夫等。实际上外国的国情与中国大相径庭。当时,他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下决心探索中国教育发展的道路,努力创新教育理论,从中国的教育实践出发,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不要老是跟在外国人后面转,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办学之路[2]99-100。他《世界教育兴邦与教育改革透视》,力求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正是这种反思精神,造就杨德广教授不同寻常的情怀、胆略、视野,产生了中国本土的高等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杨德广教授具有深刻的反思精神,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杨德广教授反思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比较中西方教育存在的差距,大胆地进行科学预测,并且这些预测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不断被证明是正确的教育理念,从而站在时代的前列,引导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他发表了论文《高校体制可采取多种的形式》《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探讨》,得出的结论,一些被实践证明具有前瞻性。回顾过去的30年,杨德广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反思教育现状,为教育工作做了一些事,没有碌碌无为、虚度年华,因此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30年来,杨德广教授争分夺秒,反思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工作之余撰写了不少文章。他始终坚持两条原则:一是讲真话,不讲假话;二是讲实话,不讲空话。对的坚持,错的就反省、改正。杨德广教授的大多数文章和观点体现了反思精神,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尽管当时有人不赞成,甚至受到批评。

三、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

杨德广教授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往往切中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观点独特,直言不讳,具有一定的创新理论勇气,是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体现,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哲学精神贯穿始终,教学理念个性鲜明,教育理论风格迥异。杨德广教授理论建树颇丰,擅长高等教育研究,同时在高等学校管理实践方面,成绩斐然。杨德广教授从事的研究课题,大多数来自社会现实和工作实际,是在工作中遇到的而且必须要解决和回答的问题。30余年来,杨德广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解放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理论研究成果,依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丰富教育理论。杨德广教授是一个实践家,立足于我国教育的现状,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从事教育研究,立足于教育实践,这不同于书斋式理论,而是为了从理论上回答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和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育事业遇到了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杨德广教授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坚持学习,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杨德广教授的文章一大特点,就是立足现实,注重调查研究。他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长期从事管理工作,对每一时期高等教育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改革发展问题,都参加讨论,发表了文章或看法。他撰写的论文、著作绝大部分是反映现状的。杨德广在原上海市高教局和高教研究所工作时,每年都要到一些高校和用人部门学习、考察、调查研究。由于工作之便,他访问过数十所外国的大学,数百所国内的大学以及上海市所有的大学。杨德广教授主管或分管过科研、教学、学生、研究所、人事、计划、财务、后勤、办公室、外事等方面的工作,这些经历对他的研究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也促使他主要从事应用性研究,兼顾理论研究。作为一名研究高等教育的学者,杨德广教授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直立足现实,重视调查研究。当时,教育界的共识是,了解中国高教的动态和现状,需要阅读并研究杨德广的论文。杨德广教授学术活动的显著特点就是,紧密结合中国的高等教育实践,关怀高等教育的现实。对于当时高等教育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各个阶段关注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杨德广教授都十分关注,为此他发表了论文《中国教育面临的形势》《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与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非常幸运的是,他沐浴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阳光雨露,体验到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艰难历程。这部《杨德广教育文选》正是他目睹和参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佐证和经历。

四、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

杨德广教授把立志、勤奋、惜时,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他认为,立志是成功的动力,勤奋是成功的源泉,惜时是成功的诀窍[2]4。而他的志向就是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他还认为,人要有一种精神,人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人要有抗干扰能力,并把这些作为他投身于祖国教育事业道路上的三大法宝。杨德广发表了论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育观》,体现出他的教育理念: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为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利益做出贡献。杨德广教授认为,无为何入世,入世有所为。人生在世,要立志、立业、立言、立德,最重要的是立德。德就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敬业尽责,要爱祖国、爱人民,勤奋工作,勇于进取,廉洁奉公[2]4。因此,他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立志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除了尽力搞好本职工作外,杨德广教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研究教育现状,思考对策,发表文章,面对教育的发展,针对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和针对性的措施,真正做到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终生。杨德广教授对祖国、对人民、对教育无限热爱。杨德广教授出生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江苏农村的一个贫农家庭。苦难的童年生活,艰难的青年生活,使他更加珍惜幸福、光明的新社会,珍惜来之不易的中学和大学生活。杨德广教授于l954至l960年在南京市第九中学读书,l960至l965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这11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受到了系统的、严格的、良好的教育,在德智体美能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全面发展。家庭的熏陶,教师的教导,党团组织的培育,使他懂得了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懂得了怎样求知成才,为什么要求知成才。在他成长的道路上,保尔•柯察金、吴运铎、白求恩、张思德、愚公、雷锋等都是他学习的榜样,他立志像他们那样为社会、为人民多做点事,多出点力,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一个高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杨德广教授受到党与人民培养多年,有很强的感恩意识,并把这种对党与人民的感恩意识,化作为人民教育事业做贡献的服务意识。他《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思考》,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面对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杨德广教授有很强的紧迫感与责任感,感到既有必要,也有责任去研究、去探索。虽然很辛苦,却常常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觉得苦中有乐,苦尽甘来。杨德广教授《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时刻把学生的利益放在心上,工作作风平易近人,诚恳地为大学生服务,人格高尚,一身正气,时刻牢记党的教育宗旨,一切为了学生,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精神,为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杨德广教授教授勤奋学习、勤于思考、锐意进取。“杨德广教授是我国知名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在高等教育理论、教育管理、大学德育及教育改革等方面发表了许多论著、论文和新的观点,引起了教育界的瞩目。”[5]杨德广教授思维敏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实践,观点独特,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很有深度。作为著名的优秀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杨德广教授既是理论家,也是实践者,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广大师生的尊敬。这部文选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人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潘懋元教授称赞杨德广教授的著作:“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理论探索,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回到实践中检验。全书材料丰富,视野宽阔,行文质朴流畅,说理深入浅出。凝聚了一位高等教育学专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热诚和毅力。”[6]这个评价实事求是,中肯贴切,恰到好处。杨德广高等教育针对性强,观点新颖、见解独特、理念超前,引起了广泛关注,产生了强烈反响,在学术界激起了千层浪。杨德广教授的一些教育理念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大多为社会所认同,有的为教育部门广泛采纳,有的显示出实效,有的还在探索之中需要不断深化。他对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论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平常论述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他的见解总是有理有据,有事实依据,有独立的思考,客观辩证,是哲学精神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季诚钧.杨德广的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历程[J].高等教育管理,2010(3):6.

[2]杨德广.杨德广教育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4]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43.

[5]张艳辉.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辛勤耕耘者:杨德广教授高等教育学术研究述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10.

[6]杨德广.从农民儿子到大学校长[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432-437

作者:王伟 韩曦 单位:井冈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