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等教育发展

时间:2022-11-21 10:04:44

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等教育发展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可以说,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把握全局、掌控方向、引领长远的东西,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起到统领作用。故此,五大发展理念也必然性的成为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本文从“以创新发展激发高等教育活力、以协调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以绿色发展引领高等教育风尚、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五个方面阐明如何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等教育发展。

关键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引领;高等教育;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升华,为我国“十三五”乃至其后更长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指明了正确方向。可以说,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把握全局、掌控方向、引领长远的东西,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起到统领作用。故此,五大发展理念也必然性的成为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以创新发展激发高等教育活力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1949年我国普通高校仅有205所,在校生11万余人。[1]而到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数量已达2931所,在校生总规模达到3729万人,高等教育总规模位列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踏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高等教育体制机制问题、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人才培养机制问题、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不足、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上述问题都与创新不足紧密相关。因此政府及高校必须深入贯彻创新理念,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不断激发高等教育活力,逐步推动高等教育由大变强。首先,政府必须以创新理念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计划体制机制,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引入市场机制,但遗憾的是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高等教育完全处在政府管控之下。其实高等教育方面所有的改革,都可以追溯到体制机制根源。高等教育体制机制问题是根本问题,是大学制度的设计问题,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在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很难取得实效。[2]因此,政府必须坚持创新理念改革与高校的关系,解决高校的行政化运行问题,真正落实高校的独立法人地位,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其次,高校要以创新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急剧攀升。但高等人才因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遭到用人单位诟病已屡见不鲜。这与高校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机制是直接相关的。针对此现实高校必须迫切地以创新为动力推动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培养社会所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最后,政府和高校要以创新理念助推高校科研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的全面提升。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科研方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斐然。在自然科学领域,我国高校逐渐形成了覆盖各行业各领域的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取得一大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近五年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70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近100项,向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报告、政策建议6万余份,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或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的达千余份。[3]但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的能力及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由此,高校必须以创新理念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政府必须以创新为动力,通过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保障与法律法规体系、打造省级高校特色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措施来助推高校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

二、以协调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强调协调发展就是要针对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推动其结构调整优化,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矛盾。我们通常将中国的大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第二类是教学型大学,培养通用的应用型人才;第三类是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这三类大学应达到整体协调发展,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但现实却完全背离了这种协调性,整个社会被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这个情结所主导:中专学校努力升格为大专,大专院校奋力升格为本科,本科院校则拼尽全力争取硕士点、博士点,认为不到博士后就没有到达光辉的顶点,所有大学都朝着精英教育的光辉顶点而努力。从政府到社会,再从家长到学生,也都是此种浓浓的精英教育情结。高校培养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日益增多,而操作技能型人才日益减少。这就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结构失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我国目前共评选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86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67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7个,我国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已覆盖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建设进入新阶段。[4]但与此同时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也涌现出诸多问题。例如,某些学科专业设置趋同、某些学科存在重复建设情况,一流学科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传统学科专业亟待改造更新等。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种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以协调发展的理念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总体布局,既要处理好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学科专业建设的矛盾,增强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性。第一,逐步尝试探索高校分类改革,并建立与之配套的高校分类考核机制与评价机制,引导不同高校合理定位,找到本校发展特色与本校合理定位的最佳契合点来发展自己。第二,探索推进本科高校整体转型,适时启动实施本科高校转型试点工作,推进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或职业技能型高校转型发展。按照教育部规划,全国近1200所本科院校(含300所左右独立学院)中,至少应有1/2以上的地方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或职业技能型院校。[5]这已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探索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允许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设置专业、适时调整、修订本科专业目录,以此达到专业设置的与时俱进;第四,探索建立政府、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共建专业机制,搭建高校本科专业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最终达到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之效。

三、以绿色发展引领高等教育风尚

在办学理念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就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立足学校的长远发展,保持学校持续发展的潜力;在教学过程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就必须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尽量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尽量减少教学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有机统一;在教学管理方面,坚持绿色发展首先要建立一支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的教师管理队伍,不断改进现有管理模式,探索新的绿色教育管理手段,从而达到最优管理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就要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和节能环保知识,以此培养学生可持续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能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等,养成学生绿色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倡导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在校园建设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就是通过采取先进技术和手段,对校园环境内的废水、污物等垃圾进行综合治理和回收利用,形成一个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校园环境,亦即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绿色文明校园。

四、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开放发展,必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高等教育要通过加强对外开放拓展教育资源、增强办学实力。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我国高等教育也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步伐。近年来,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和来华外国留学人员总数均呈不断上涨趋势,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2.37万人,吸引来华外国留学人员总数达40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也在逐年递增,截至2016年4月,中国内地经审批和复核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共计2411个;“孔子学院”的数量和影响力也在提升,截至2015年7月,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但整体上,我国高等教育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还存在着中外合作办学层次及水平不够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力度不够大等问题。由上原因,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变强,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发展,做到以我为主、双向交流、合作共赢。第一,大力推进“引进来”战略。积极探索创建部级和省级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吸引国际一流大学来华合作办学,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对国外顶尖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引智力度,聘请外籍教师必须设置考核标准,以此保证外籍教师的质量;继续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特别是扩大高学历留学生的比例;建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数据库,并对国际交流与合作进行规范管理。第二,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持续强化高校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让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遍布全球,从而推动汉语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积极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走出国门赴境外办学,努力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加强高校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质量建设,提升高水平出国访学的学者和出国研修的骨干教师比例,为我国高等教育打造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师资队伍。

五、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关于共享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高校既要以共享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以此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又要让广大师生员工共享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果。教育资源不均衡是我国高等教育广受诟病的一大缺陷。一般而言,国家重点支持的“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高校享有大量丰富且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绝大多数普通高校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则较为严重。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已经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块绊脚石,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势而为,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走教育资源共享之路。教育资源共享不仅涉及图书馆资源、科学仪器设备等硬件资源的共享,还可以通过推进教学方式方法和学习方式方法改革,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式教学,从而实现名师、名课、名教材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广泛共享,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公平享受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成果。

作者:杜丽华 沈高峰 单位:天津农学院

参考文献:

[1]赵俊芳.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六十年的历程与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2]张应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反思和再出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3]打造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N].中国教育报,2013-05-31.

[4]赵哲,宋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情境与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15(9).

[5]刘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