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以质量为基础的高等教育

时间:2022-03-04 09:59:27

如何保障以质量为基础的高等教育

【摘要】当前,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的较量,更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我国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来更好的适应快速的经济发展,以此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怎样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一个急迫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具体举措

一、高等教育的定义

要想给高等教育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者对这个概念是充满争论的。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对自己中等教育后的教育所给出的教育概念是不同的(例如:大学教育、高等教育、中学后教育、第三级教育、进一步教育等),并且每一个国家给教育所设立的体制和法律是不相同的,因此给高等教育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每个学者思考的出发点也是不同的,于是在高校中给高等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中就出现了很大的分歧。那么什么是高等教育,既要争取从理论层面给出高等教育纲领性的定义,又要努力从务实的层面指出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我们不但要努力扩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要不断的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不仅仅要保证每一个公民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要保障每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高等教育是有质量的。

二、提升以质量为保障的高等教育的具体举措

为更好的适应快速的经济发展,我们不能再按照之前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来显示教育质量,而是要向追求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方向努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是量的扩大更是质的提升。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逐渐地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合理化、国际化程度较高、质量优化。

(一)保障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指引方向。高等教育质量和高等教育公平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它们两个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提升高等教育公平水平,从侧面可以反映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提升,换句话说,要想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就需要保证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如果说高等教育公平水平达到“及格”,那么公民均可以获得公平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如果说高等教育公平水平达到“良好”,那么公民均可获得公平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如果说高等教育公平水平已达到“优秀”,那么公民均有机会获得不同类型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机会,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平的教育,让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惠及到每个公民。做到人人可以拥有接受高等教育质量的机会,真正地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指引方向,那么每一个受教育者最后所接受的教育都是高质量的而且是公正、公平的。

(二)把人才培养放到核心位置,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人力资源。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更准备的说是高质量的有接受能力的受教育者。所以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高质量的理论和实践均一流化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人才培养的水平是衡量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准,把握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以更好的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1.把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将课堂与社会实践更好的联系起来,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加强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断地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2.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过程包括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领头羊,教师的质量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质量,我们应该逐渐地加强教师的质量建设。变以往教师主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为学生主动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只起到一个指引的作用,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学习,以此来提升学生自己的能力。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累积,更是做人方面的学习。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事事以身作则,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术造诣,以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来感染自己的学生,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提升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质量。

(三)高等院校增强研究规范性,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加强高等院校研究的规范性,为有质量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依据。并不是说文章发表的数量越多,就可以说明这所高等院校的高等教育质量是优秀的。应该更注重文章发表的质量,而非数量,增加以事实为依据,真正地发表一些遵循学术规范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工作的规范性是衡量高等教育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只有规范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才可能是丰富的学科体系。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应不断地加强学术规范性。合理的增加相关专业研究人员,不断的提高学术研究的专业化水平。毫无疑问,规范性的学术研究,对丰富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促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步入重要阶段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堂与社会结合起来,不断的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优秀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真正的保证每一个人可以接受公平且优质的高等教育,让我国在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刘红娇 单位:延安大学

参考文献:

[1]袁建胜.北京高教调查质量仍难让人满意[N].科学时报,2008-4-7(6).

[2]骆永进.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1:23-26.

[3]潘懋元.规模、速度、质量、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5-8.

[4]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3:1-6.

[5]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译.北京大学出版,2012.

[6]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

[7]于洋.我国距高等教育强国有多远[D].华东师范大学,2009.

[8]眭依凡.高等教育强国:大学的使命与责任[J]教育发展研究,2009.

[9]何东昌.教育改革要从中国实际出发[N].中国教育报,1983.

[10]钱伟长.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N].人民日报,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