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等教育研究启发3篇

时间:2022-04-27 05:55:44

中美高等教育研究启发3篇

第一篇

一、中美高等教育捐赠的比较分析

(一)中美高等教育捐赠文化理念差异

捐赠的慈善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之间的捐赠文化存在不少的差异,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捐赠动因方面在中国,慈善的思想渊源包括儒家孔子的“仁爱”、“天下大同”,孟子的“恻隐之心”,墨家的“兼爱”,佛家的劝善与因果报应说以及道家思想等。[2]49这种文化的传统虽然存在人们的脑海里,但是20世纪以来发生许多激进的政治文化运动,如和等,给传统的文化伦理造成很大冲击。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人被压抑的欲望一下子释放出来,认为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去赚钱而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虽然后来政府竭力提倡国学,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但是难以形成人人都愿捐赠的良好社会风气。更何况,中国两千多年的“将财产留个子孙后代”传统观念极大限制了国人的捐赠热情。美国人民对社会的慈善捐赠动力来自基督教的慈善捐赠观念,他们不少人都把慈善捐赠看作是对基督教教义的实践。从基督教的教义来看,“原罪论”认为罪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而上帝是无罪的,因此基督徒应该效法上帝的样子。在财富方面,基督徒认为自己在世上是寄居的,财富是上帝赐给自己的,是暂时的。因此,基督教慈善精神成为美国社会捐赠制度化的精神驱动力。2.价值取向方面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而中国是最大的无产阶级国家。集体主义原则上反对并谴责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上。因此,在中国的慈善业方面,官办慈善的色彩浓厚,这使得本应是民间自由组织的慈善事业成为政治的附庸。这种自上而下行政命令式的慈善事业导致很多的个人与企业“被慈善”。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社会赋予个体的权利,个体的各种合法权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个人主义的价值又是如何激发美国人的捐赠热情的呢?这是因为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不同。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列出的几个观点,如敬业、务实、平等、节俭、效率、禁欲、服务、主动、公平、积极是美国资本兴起的重要价值。可以说美国的个人主义精神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公平竞争,反对政府权力对个体权利的侵害。这也就使得美国慈善捐赠成为国人的自觉行为。在高等教育捐赠的例子中,许多美国富翁都以自己个人的名义建立学校。如卡耐基捐建卡耐基大学。可以说,美国的个人主义慈善价值,奠定了美国高校社会捐赠制度形成的大众性基础。

(二)中美高等教育捐赠的政策制度差异

使捐赠行为得到支持和鼓励的最直接办法就是本国相关税收政策的支持。在中国的高等教育捐赠中,甚至是在整个中国的慈善文化中,由于相关的法律政策制度滞后,我国的许多捐赠慈善行为“无法可依”。迄今为止,有关教育捐赠的规定也只是零星地分布在税法、社团法、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财政部颁布的规章中。其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海关法》等。[4]16对于教育捐赠的税收扣除,我国于2004年出台了《关于教育捐赠税收的规定》。其中规定:未超过纳税义务人应纳税所得额的30%的部分可以予以扣除,而超过30%的部分则无法享受免税优惠。这种捐赠限额扣除规定就使得企业和个人在做慈善时陷入“拿出去的钱还要缴税”的尴尬境地,限制了企业和个人的捐赠行为。相比之下,美国较为完备的慈善税法体系和政策对教育捐赠事业的支持,使得美国高校社会捐赠比较活跃。美国税法规定,凡是向非营利机构捐赠基金、款项、设备和不动产等的机构和个人都可享受一定比例的所得税优惠。同时,联邦税法规定,如果将财产遗赠给子女,子女则要交纳高额遗产税,而捐赠给教育机构的遗产可以不受限制地免除遗产税。根据现行遗产税政策,遗产税开征起点是67.5万美元,联邦对67.5万美元至300万美元之间的遗产征收税率是37.5%,对超过300万美元遗产征收的税率高达55%。[5]124这就极大地激励了美国人民尤其是富豪的捐赠热情。

(三)中美高等教育捐赠的运行管理差异

在捐赠管理方面,我国很多高校虽然建立了校基金会、校董事会、校友会和发展委员会等作为本校捐赠管理机构,但在运行管理期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对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不透明、专职人员素质较低、缺乏管理资金的专业人才等。北京大学基金会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成立最早、运行最完善、发展最迅速的大学教育基金会。从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网站来看,该基金会较为详细地列出了筹资项目、捐赠使用、捐赠方法、政策法规等。但是我们从中依然可见资金使用情况不透明、机构设置不完善等缺陷。而美国大学在捐赠的宣传、筹集、管理和投资运营等方面相对成熟。可以说从联邦到州到学校的管理制度已经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捐赠管理网络。首先,美国高校不会因为捐赠者的钱多就听命于捐赠者,而忽视了大学的独立性。为了尊重捐赠者的意愿,美国高校会在学术自由与捐赠的意愿之间做出衡量,根据捐赠人的合理意愿严格使用其捐赠基金。其次,学校专门的捐赠筹集机构是由副校长负责的学校发展部和基金会,其聘请专门的专职人员和捐赠咨询人员为捐赠者进行各种形式的捐赠提供服务,并建立了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和捐赠人声誉报告制度。[6]18这样也就保证了捐赠者捐赠高校持续性的热情。再次,校友是美国高校接受社会捐赠的重要资源,因此美国高校特别重视成立校友会负责联系校友筹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美国高校捐赠收入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2003年美国高校的社会捐赠总额高达236亿美元之巨,其中校友捐赠66亿美元,占总额的27.8%;2006年校友捐赠达到84亿美元,占30%。[7]75

二、美国高等教育捐赠对我国的启示

(一)文化理念方面

首先,从政府的层面来说,国家应该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教育捐赠营造良好氛围以积极推动国内外投资者参与高等教育文化慈善事业。政府应该充分地意识到没有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祖国的强大。正如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在他的书本《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中多次强调:要看21世纪是谁的世纪,就看谁拥有更多世界级的大学。众所周知,中国的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还很远,因此,政府应该重视高等教育,从政策、制度上保证高等教育的繁荣昌盛。其次,从民间的角度来说,民间资本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机构收益稳定、投资风险小,为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要鼓励人民群众树立公民慈善的理念,让人民群众意识到捐赠高等教育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更是一种公益性的事业。

(二)政策制度方面

我国是个人情社会的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特别是我国关于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因此,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迫在眉睫。首先,加大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力度。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的做法,适时制定一部有关非营利性组织的法规,如《慈善法》《教育捐赠法》等专门的法律。其次,开征遗产税。在美国,高遗产税的实施是美国捐赠习惯形成的有力武器。我国也可以适时开征遗产税,这样可以从富裕的民众中为高校筹集更多的资金。最后,规范捐赠税收的优惠政策、规范税收程序,不要让想捐赠的人因为免税程序的复杂而头疼不已,从而打击其捐赠的积极性。

(三)捐赠运行管理方面

近年来,为了保证高等教育捐赠资金的合理有效运转,国内许多著名大学都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基金会。在网络上,我们可以搜到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甚至是像福建农林大学这样的省级高校也有教育基金会。但是,在大学教育基金中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他们大都是转行的行政人员,从而导致基金会管理的效率不高。因此,首先,聘请专职团队对高校基金会进行管理并允许大学基金会在低风险的领域进行投资以实现基金的增值。如哈佛大学发展部(基金会)下设有现金管理、投资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办公室,并配备150多名专职人员从事社会捐赠管理的工作。其次,健全捐赠资金管理的监督机制。美国高校赢得社会各界信任的原因是由于美国高校的每一笔支出都会对外公开详细的账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捐赠资金做到完全的透明化和规范化。再次,可以确立永久性的“讲座教授”保证大学稳固基金的来源。如哈佛大学捐款设“讲座教授”是有条件的,如果是哈佛校友三百万就可以设立一个讲座教授。投资基金的一半用于支付讲座教授的工资,一半返回基金再投资。这样讲座就可以几十年、几百年地存在下去。这样既可以保证捐赠者的名声,又可以保证捐赠资金源源不断。

(四)校友捐赠方面

大学是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机构。很明显,一所大学的历届毕业生会成为学校和社会乃至全球之间联系的动力和网络。当然,要想让优秀的毕业生对学校进行捐款,这自然是取决于他们对学校的感情以及学校对他们的人文关怀。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的古老的大学对毕业生的关怀,完全可以让毕业生把母校当作家庭。比如,全球最著名的哈佛大学,只要你在那获得过一个正式的学位,那么,在你的一生中,不论你在哪里,你永远具有两个权利:选举哈佛大学校董会的成员和选举哈佛大学校友会的领导机构。而且,不论你在哪里,只要你给学校留下地址,学校每年都会及时地把选票邮送给你。正是因为学校的这种人文关怀和信赖,使得哈佛大学的校友愿意为自己的学校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在中国,校友捐赠也应该成为高校社会捐赠集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首先,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人文上关怀学生、信赖学生。其次,在德育上要培养校友回馈社会的理念。这也就要求高校重点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以实际的行动激励在校生服务社会,让社会充分认识高校的功能来捐赠高校。这也间接激励校友捐赠社会和捐赠本高校的行动。最后,高校要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让校友真心感受到自己在高校学到了很多知识。中国校友网《2012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公布了最新的“2012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结果显示1990年至2011年北京大学累计接受校友大额捐赠达12.41亿元并跃居榜首。由此可见,校友愿意捐赠与母校高质量的教学存在很大的关系。

三、结语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社会捐赠的方式必将成为高校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虽然,中国高等教育捐赠的整个体系都不太成熟,相关的政策法规有待完善,但其也在不断进步中。当前,我国已经从法律上重视高等教育捐赠,多数高等院校也在积极加强高等教育捐赠管理,大力鼓励校友捐赠,这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陈丽丽刘唐宇工作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第二篇

1、中美高等教育差异剖析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差异实则反映了中美两国不同的知识观和教育观。中国的高等教育强调对知识的静态接受,而美国的高等教育强调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先不说中美两国彼此高等教育的优点,且只透过种种中美之间教育的差异,中国教育就应进行各种反思:素质教育是否应放在首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怎样培养?中国大学的教育应怎样“物种多元化”?……这些问题不仅成为每位教师及学生面临的难点,同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下面从教育行政管理权的自治管理、教学评估制度的差异及中美高等教育的起点、公办学校与私立学校的分别以及中美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两国教育体制的异同:

1.1中美高等教育的特点。美国高等教育比较发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美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规模和种类复杂且庞大。在美国有三千多所高等院校,学校的教师高达八十多万人,高等院校的学生有两千多万人,其中外国学生就将近三十万;第二,美国高等教育非常注重学生从学习和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在校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独创精神。美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对普遍接受的观念通过思考分析提出自己的异议,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新的不熟悉的问题进行解决。在行政管理权方面,美国的私立以及公立的高等院校对教师的聘用、晋升机遇和解聘都拥有自主权,根本不需要经过政府的批准。美国的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力来自行制定课程计划、学位标准以及教学内容;高等院校的经费来源广泛,多方筹款,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教学方面的标准,而且没有一致的高校管理规则。高等院校有权利自由筹措教学经费及分配经费,这些政策使得美国的高等院校具有很大的自治权和自由权。中国的高等院校的体制是中国计划经济的产物,形成于50年代。中国的高等院校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的高等教育是由国家统一来办学,并且几乎全部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中国根据地区、行业和部分发展制定招生规模及计划并按专业层次和学校来分配招生指标。长久以来,形成的体制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中积累了系统的经验。但是中国教育的模式和体制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1)中国高等院校单一的办学与投入体制使政府面临强大的财政压力,社会办学的积极性受到束缚,高等院校的教育得不到有效发展;(2)由于中国政府对教育行政的管理采用高度集中的方式,对于高等院校包办过多等现象使之失去自由权;(3)中国教育部门的办学体制导致了学科狭窄单一、重复办学及条块分割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对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科技都在转型,旧体制的劣势便一点点的显露出来。若中国对旧的体制置之不理,不加以改革,那高等教育便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1.2两国的教学评估制度。在中国建立和改进高等教育的评估体系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虽然中国教育的教学评估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中国高等院校的评估体系仍处于探索的阶段。美国的教育体制虽然在管理上比较松散,可是其却拥有着完善的高校评估制度。对学校的评估社会的做法都是相对而统一的。美国的高等院校定期要接受审查,只有那些符合要求的学校才能取得被认可的资格,其中对学校审查的内容有学校的师资、教学质量、管理、设备、课程以及有关学校的历史情况等问题。美国对大学进行评估的目的便是可以使各大学之间在教学质量上的优劣得以显现出来。在美国,有些大学还会对专业或系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对系或专业进行调整和改进的依据。同美国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不够完善,不够成熟的。中美的高等教育评估在组织、目的、指标体系等方面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而中美高等教育最本质的区别即美国的评估体系是面向社会的社会化评估,而中国只是行政性评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程度都是造成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差异的原因。

1.3中美高等教育的不同起点。在现在,中国的学生能上大学仍旧不是很简单、很容易的事,学生和家长都十分重视大学教育,所以对学生的基础教育也随之得到重视。在中国学校里的学生往往比较勤奋,并且很守纪律。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学生接受的都是“填压式”的应试教育,老师填家长压,学生整天面对的似乎只有课本,所学到的知识大都没有得到消化从而达到理解的效果,只是为了挤过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从而可以进入梦寐以求的“天堂圣地”。然而一旦进入大学,学生的学习环境突然变得轻松起来,没有任何人会逼着你学习,每个人的思想都面临着巨大的改变。而在美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宽泛、实用且轻松的,培养的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乐于寻找答案的能力。从小到大,长期的训练让美国的孩子养成了尊重客观事实、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与大学中的教学理念能够一脉相承,这是很自然的过渡。比如说写论文,美国的教育制度要求学生从小学六年级开始便要开始论文生涯,他们可以以某人或某物为题材,到图书馆找参考资料来完成自己的论文,他们一年被要求写2篇,直到他们大学毕业时,论文写作对他们来说已是非常娴熟的事情,而中国学生从小就缺少这方面的专业训练,一般都是在毕业前一年或几个月才开始搜集整理资料,仓促完成自己的论文。

1.4两国的公办与私立学校。美国的公立院校有将近一千五百所,而私立高等院校有一千六百多所。私立大学往往比公立大学的收费贵一些。但是美国的高等院校教学质量都很高,并且信誉都挺好,所以我们不能从大学是公立还是私立的角度来判断一个大学的好坏。若要评估一所大学的质量,应该对它的师资,历史情况等做深度的了解。中国和美国的大学的共同之处便是都有私立和公立之分,但是在教学体制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美国,让人耳熟能详的学校一般都是私立的,例如像哈佛这样的大学,其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校友以及他人的捐赠,所以哈佛大学对资金的使用有着充足的自主权,能够使教师专心于教学,教授专心于研究。在美国,教学质量和研究成果是评价教授的主要标准,从而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美国的高等院校对学术腐败的问题严厉惩治,使学术腐败的现象大大减少,净化了学术研究的环境。而在中国,私立的高等院校成为快速“敛财”的最佳途径。中国的私立学校主要包括贵族和专科院校两大类,但无论哪一类,整体的教学质量都比不过公办学校。中国的公立大学在教师的聘用、解聘还有教育经费等使用上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中国高等院校的经费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所以中国大学的经费及开支都受到政府的制约和限制。从1999年我国扩招政策实行后,一般的院校开始争抢扩招的指标,最主要的目的便是通过扩招,招到那些高收费的学生,来提高学校的收入,甚至有的政府都“帮助”学校达到多收钱的目的。有些学校根本不考虑师资、实验教学等条件,出现了根据经费预算定招生计划的现象,使学生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而美国不管是公办还是私立的大学虽然也存在教育经费的问题,但美国的高等院校自身有良好的约束体制和完善的资助体系,大学的发展与招生计划都建立在大学自身资源之上,自然就没有类似中国的“政策性”促收现象。

1.5中美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现在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在办学的时候都提出要建成综合性的全国一流大学,这些口号虽然喊的好听叫的漂亮,但是这些院校不顾及自身的实力,只是盲目性的膨胀发展。这不仅与国家高等教育层次性战略的大局相悖,同时也违背了事物客观存在的发展规律性,这样只会把自己拉到死胡同里。若这些高等院校真得如口号一样是一流大学,那全国还会评一流大学么?这些现象说明各高校名利攀比思想的严重,盲目扩张、大肆的扩建新校区是最典型的例子。当这些支出超过了学校自身的负债能力时,就会出现“助学费”的现象,使学校自身在学生及社会中的声誉受到极大的挫伤,影响学校今后的发展。在教育传统方面来说,西方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读书学习是每个人学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在美国的高等院校,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敢于对知识和权威提出质疑,从而提高对知识的再拓展能力及创造能力。因为美国的教学目的基于现实,学校和老师都会鼓励学生去抓住各种机会探索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各样的学科,甚至找到能让学生愿意奉献其一生的东西。而中国的高等院校更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和积累,培养学生对知识及权威的尊重,以及对知识的掌握和传承,从而建立知识体系。中国高等院校的学生更习惯去接受老师所传授的,而不会对现象或本质主动的提出质疑和疑问。中美高等院校的教学传统表达了中美两国对待知识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对知识的静态接受与美国教育的动态改变之间反映了中美两国之间不同的知识观。中国在智力开发层面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而美国在利用和处理外界的各种信息以及扩展大脑层面等问题上则更有其优势。

2、总结

众所周知,中美两国的国情及教育背景是不尽相同的。综上所述,我们应借鉴美国政府对高等院校的一些好的做法,改进我国的教育制度和教学实践。美国在课程上的调整大都是以创新为主,让学生在开放、创新的氛围中使自身得到发展;美国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高校大大满足了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同一层次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激烈起来,从而使得高校经费来源多样化,确保了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应看到,正如每一硬币都有两面性,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有其不好的一面,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美国教育,汲取美国教育中有利的一面,从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

作者:刘旭何琛工作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

第三篇

一、中美德高等教育评估主体比较

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0年10月31日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中第一章第六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是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在学校自我评估的基础上,以组织党政有关部门和教育界、知识界以及用人部门进行的社会评估为重点,鼓励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参加教育评估。”美国高等教育评估的主体包括民间评估组织和高等学校。这些民间评估组织是独立的法人组织,受政府的支持与资助,由高等院校和专业协会自发形成,负责高校的校外评估,评估活动不受政府影响,其自主接受委托或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评估。美国高校作为独立的法人组织,需要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来保证自身的发展,因此需要经常性地对自身进行评估,从而查漏补缺,不断地进行调整完善。德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评估主体是介于政府和高校之间的中介机构。包括州政府授权认可的评估机构、民间自愿组成的评估机构、联邦层面的半官方或非官方机构(属于全国性的由政府或基金资助的独立的权威性教育咨询和协调机构)、由各类学科专业委员会成立的评估组。这些机构独立于德国各州、全国高校,不受任何一方的管理。美德两国共有的特点是:联邦政府以及各州不参与高等教育评估,通过民间、高校自发或者受官方资助等各种形式的评估机构对高校进行评估,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评估的客观公正,但是由于各类评估机构的评估标准、评估人员的组成也有个性化的特点,就势必会造成评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笔者认为成立一个统一性质的评估机构,负责对全国所有高校进行最基础限度的评估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体制,政府直接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因此政府作为主体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估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现实情况下,政府是高等教育评估的唯一主体,社会团体、学术机构以及企业、教育等各种社会力量只是政府评估高等教育的工具,无法自主地进行评估工作。评估主体的单一性具有直接有效、标准统一等优势,但也势必会导致评估工作出现评估不够全面科学、评估标准单一、形成性评价不够、学校及社会评价积极性低等问题,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吸收非政府评估机构加入评估工作对于高等教育评估大有裨益。

二、中美德高等教育评估内容比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规定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分为7个一级指标以及19个二级指标。现摘录如下: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定位、办学思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主讲教师)、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基本设施、教学经费)、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管理队伍、质量控制)、学风(教师风范、学习风气)、教学效果(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体育、社会声誉、就业)。在美国,教育评估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整体评估和专业评估。前者是对学校管理效能、财政资源、设备仪器、图书资料、行政管理优势等进行评估,侧重于了解学校的整体质量。后者是针对某一专业的学术标准、专业能力、课程体系、科研经费与预算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获奖情况等进行的评估,主要关注教育方案能否满足学生入学时及学习过程中的期望和要求。在这两类评估中,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更加强调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2]。在德国,教育评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教学的评估,包括学生数量、课程数量、教学时长、教学设备以及与社会企业的联系等。其次是对科研的评估,主要包括发表文章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基金和科研项目的数量、主办学术会议情况等。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中美德三国都注重高校教学方面的评估工作,围绕教学制定了详实的评估内容,教师、学生、专业、课程是各国教学评估中的重点,这是由教学在高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此外德国特别重视社会与企业联系方面的评估,显示出其对于高校和社会关系的重视。中美两国重视高校管理方面的评估,针对高校基本设施、财务、管理以及服务进行全面评估,而德国由于公众对大学的充分信任,因此并不对高校管理方面加以评估。美德两国非常重视对高校科研的评估,无论是科研水平还是经费预算都有侧重,而中国对于本科生教育的科研评估并不重视。中国自古便有重视思想道德的传统,认为思想道德在高等教育中意义颇大,因此对高校的办学思想、道德、学风等方面评估有特色化的侧重。另外,我国的评估内容是政府统一制定并按照标准严格执行的,而美德两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区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估内容进行特色化评估。

三、中美德高等教育评估程序比较

中美德三国各自的高等教育评估程序如表1所示。通过表中可以看出:首先,我国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评估体系,即先由教育部确定评估学校再进行高校评估,属于强制性评估,高校往往为了应付评估而紧急工作来掩盖缺点,评估不能真实反映出学校的特色及不足之处。而美德两国恰恰相反,由高校自愿申请,申请通过后才进行评估,这种自下而上的评估体系显示出学校进行评估的愿望和要求,可以充分保证评估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其次,中美德三国都重视学校的自我评估,但是我国的学校自我评估是在教育部确定评估学校之后进行的,是一种被动的评估,而美德两国则是主动的自我评估,这种随时、自主的内部评估对于高校自身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此外,美德两国特别重视评估的后续评估,以便了解学校的改进措施和进度情况,我国虽然在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后续考察,但是实质性的教育后续评估还是不够,应付情况仍然十分严重。

四、启示与建议

(一)明确政府、社会、高等学校在教育评估中的地位与作用

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领导的作用,通过立法、奖惩、拨款等手段来影响高等教育的评估,努力团结社会和高校的力量,建设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美德两国的社会中介机构始终是高等教育评估的主体,我国也应当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在政府和高校之间建立一些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由政府监督这些机构的运行机制、组织构成以及评估工作。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定期对自身进行自我评估,及时发现教学、科研以及管理上的不足之处,从而查漏补缺,达到发展自身的目的。

(二)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机构应该摒弃单一的评估标准,根据学校的性质、特点、办学主体以及各学科的具体情况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从而促进高校特色化的发展,避免出现千校一面的局面。高校的自我评估更要做到多元化、细致化、特色化,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评估指标体系,全面且有侧重地保证学校质量。

(三)大力发展独立于政府的评估中介机构

评估中介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评估工作的客观公正,因此政府应当做到适当放权,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引导建立各种独立于政府的中介机构,任其自由开展评估工作,并最大限度地保证其在评估过程中的独立性。

(四)重视高校的内部评估

内部评估是高校了解自身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查漏补缺、发扬特长。各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内部评估,组织由专家、学者、管理人员以及校外相关人员组成的评估小组进行定期的校内评估,在评估中做到全面、客观、细致,从而呈现出最真实、最全面的学校情况。

(五)建立自下而上的评估体系,重视后续评估

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本校状况、促进自身发展,只靠政府的强制性评估是远远不能达到这一目标的。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观念,要有提高自身水平的愿望,自主进行评估而非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被动地受评。后续评估是考察高校评估后改进情况的重要手段。我国需要加大后续评估的力度,完善后续评估的立法工作,制定详实科学的后续评估标准,来监督和促进各高校的教育完善,从而保证中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芹仲李冲工作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