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受虚无主义思想影响综述

时间:2022-05-29 05:37:00

高校生受虚无主义思想影响综述

近年来,思潮成为对高校和社会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以“理性思考”、“重新评价”为名,否定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直接质疑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选择和发展道路,解构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成就,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一定的混乱。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受其影响较大,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混乱,甚至滋生出种种非理性的政治行为,成为社会的不安定、不和谐潜在因素。应当看到,大学生受思潮的影响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要从结构性角度来分析这些因素。

一、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意识的复杂化是大学生产生受思潮影响的宏观背景

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变迁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急剧拉大,一些国企的转制、倒闭,大量工人下岗,社会弱势群体不断产生;腐败现象呈高发态势,许多腐败分子往往都是党内和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导干部,“两面人”形象令人唾弃,等等。这些社会问题的产生给大学生们带来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一)家庭周边部分人对主流价值观的信仰淡化,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

一些大学生的父母原来都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受过传统教育,在他们看来,国有企业的破产不仅仅是自己失业的问题,更是原先信仰的破灭。这种认识使得他们对国家的主流价值失去了热情与驱动力。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物质利益,重现实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或商海沉浮而迷信金钱万能,或屡遭挫折而对社会心怀不满。他们的这种精神状态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多多少少产生着影响。

(二)以往社会思想意识领域单一化局面不复存在

随着我国与世界联系的进一步加强,来自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新理论和新思潮不断传入到国内,大学生所处的大环境发生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分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代表着不同利益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西化”、“分化”,企图通过抹黑乃至于解构我们传统的历史观来构造其主观臆测的所谓“真实历史”。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国内一些人,包括部分知识分子,对我们过去的历史进行全面的诘难,打着“解放思想”、“反对僵化”的幌子,歪曲历史,从而给人们思想带来很大的混乱。大学生往往成为各种社会思潮最直接的影响者,同时也容易成为各种思潮新的传播者,因此他们是敌对势力潜移默化影响的重点对象。

二、青年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特点是思潮产生影响的主体动因

当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政治意识在他们的认知观念中有所淡化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不等于说当代大学生就没有对政治理想追求的需求与动力。作为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政治观的建立过程中有着自己主体性特征。正是这些特征,给思潮的渗透、影响提供了主体性动因。

(一)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但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上呈现“碎片化”的特征

与我们通常看法不一样的是,大学生们对历史非但不冷淡,反而有着浓厚的兴趣,有时一部电影也能引发他们对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热烈讨论,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上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即获得的知识是单个的而非整体的、孤立的而非联系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通过搜索引擎来获取信息成了一个重要渠道,而搜索引擎以及社会化媒体让我们获得的知识趋于碎片化。这种“碎片化”的特征,使得大学生无法对自己关注的历史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理解,其了解的仅仅是部分和片段。

(二)有着极强的探求欲和好奇心,但容易钻“牛角尖”

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探求欲,一方面表现在他们有着很强的反传统意识和批判社会现实意识;另一方面在于他们对一些标新立异的学说,哪怕明显带有一定偏激性的,只要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凡是迎合其心理喜好的,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上。因此,一些大学生喜欢通过各种途径,如网络、时新杂志刊物,对一些自我标榜为所谓“鲜为人知的历史”或相关历史问题的“解密”、“披露”以及“口述”之类的资料异常感兴趣,同时也受其内容影响较深。

(三)具有明显的情感性,但理性思维的能力相对不足

青年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他们对历史观点,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有时缺乏理性的思考,这使得一些错误的历史观能在青年学生中产生共鸣并形成误导。部分大学生们对一些历史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具有情感倾向性和思维偏好,因此,他们对思潮中一些表面新颖的历史说教、宣传容易轻易附和,并带有感情色彩地加以评判和接受,一般很少通过理性的思考、判断、比较与鉴别。

三、思潮本质及其渗透、蔓延的特点是大学生思想受其影响的外在动因

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它根源于一定的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经济生活、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经济利益所引起的社会生活中矛盾的反映,反映了社会一部分人在政治上的情感与愿望。思潮在社会现实中既是一种理论形态,又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实践形态。其运动的内在机制是:首先是部分人的心理情绪表现向着理论化方向发展,即由于某些社会问题引发了部分群体某种情绪性的心理倾向和零散的想法,然后逐步凝聚成逻辑化、系统化的理论,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特定的群体及其政治代表人物,他们不断对理论进行加工、论证和充实;其次是将理论向社会思潮进行转化并进行扩散,使该思潮在更大范围内的人群中实现思想影响、渗透,被他们所接受,形成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接受群体;最后是将社会思潮背后的政治诉求不断显现化、逐步外化为实践行动。社会思潮通过不断吸收社会的物质力量,从而一步步地走向有组织的社会政治运动。思潮的这种现实指向性,使得它有一种内在的自我实现的冲动,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渗透、蔓延,来达到影响和控制现实的实践力量,从而逐渐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其渗透、蔓延的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一)方式隐蔽,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思潮作为一种政治思潮,由于它所宣扬观点的颠覆性、敏感性和反动性,因此该思潮在传播方式上非常隐蔽,主要表现在表达渠道和传播途径上,它的主要观点在学术层面上总是打着理论创新的旗帜,以学术研究的面貌,通过学术刊物、研讨会和学术著作等表现出来,在社会层面上是以文学、艺术作品,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形式,来进行隐蔽渗透与影响。

(二)重点突出,注重长远的战略目标

思潮的政治势力代表非常清楚,在现实社会中推进思潮的传播应当要突出重点群体。所谓重点群体必须符合富有生命力、有助于进一步传播以及是未来社会的主导者这三个特征,只有抓住这个重点对象,并切实影响他们的思想,使其信服并成为思潮的宣扬者,才能使长远、战略目标有可能在将来某一时刻实现。从重点对象的特征来看,高校大学生是最合适不过了。

(三)方向明确,注重向实践进行转化

思潮渗透、蔓延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理论的宣扬、说教,它的方向非常明确,即从思想的影响来达到实践的改造。如该思潮以所谓的揭露“历史真相”为名,片面放大党在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全面责难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就是希望在实践中达到使人民群众对党失去信任,削弱党的领导,从而达到其企图某一天能实现“变天”的目的。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主流价值观引导不足是大学生受思潮影响的基础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任。当前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设置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革命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1]目前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欠佳,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不足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从而也为一些思潮在高校渗透、蔓延提供了空间与土壤。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从主体上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这支队伍目前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颇受学生欢迎的骨干教师比较少;低水平教学现象普遍等,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广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低效。

(二)从方法上来说,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教师“满堂灌”和“一言堂”等现象,过分注重理论说教,忽视参观调研等实践教学环节,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与大学生性格特点、心理特征不相适宜,难以激起他们的兴趣。

(三)从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与之前教育的配套、衔接不当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应当与大学之前的教育相配套和衔接。但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来看,存在着与之前教育重复的问题,没有凸显高等教育的目标指向与价值依归,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发展的规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软弱状态,给思潮在校园里渗透提供了机会,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大学生的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寒暑表,它总是最敏感地反映时代的矛盾与问题,其中尽管包含着许多片面、模糊的认识,但却总能触及到一些最本质、最前沿的问题,如何回应这些疑问,考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而我们的教育还缺乏这样的说服力,没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结果导致了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抵触、反感情绪。辽宁某大学社科部老师收到了一名学生的来信,该学生在信中说:“在我近十年上政治课的感受中,我没有从政治课或政治老师那里得到能鼓舞自己、激励自己的东西。课堂理论对现实问题也不能提供深入、信服的分析。”[2]从中可见一斑。其次,大学生对一些社会思潮产生了兴趣,出现情感倾向,但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得不到其认为满意的答案,就有可能对原先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和思想观念产生怀疑,并对现行的制度与道路不满。“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

五、现代传媒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是大学生受思潮影响的辅助因素

现代传媒特别是互联网迅猛发展,正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前,我们的网络信息有着鲜明的几个特点:一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其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是网络时代各种信息将越来越打破外在力量对它的控制与封锁。网络信息平台交互性、开放性、及时性的特点,使得任何信息都可以及时、广泛传播,超越时空界限。三是网络信息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方国家及其思想。目前,西方国家在网络中无论是语言系统还是思想体系上都居于主导地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网络上思想斗争异常激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4]网络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它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特别是其信息的复杂多样、鱼龙混杂,很难让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分辨真假,容易养成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和偏信,不利于他们心理的成长与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影响具体有:一是信息接收广泛且多元,容易被有害信息所侵蚀。大学生思想不成熟,一些大学生希望通过网络来听到更多的信息,并自信能够对信息真伪作出判断,因此从情绪上来看,他们较为容易接受社会思潮中具有反传统的有关内容,不少学生对网络上所散布的一些情感言论,注重在表象上的自我感受,对其中所隐含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则缺乏观察、思考,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些负面思潮的影响。二是现在各种思潮其传播方式隐蔽化、语言生活化,一般不会非常露骨的把自己的诉求公之于众,而总是围绕一些话题隐晦的展开,潜移默化式的渗透;在语言选择上,运用符合大学生年龄段的风格、为其所喜闻乐见的话语。由于大学生思想的不成熟性,多元化的网络文化有可能扭曲他们原先的价值观,使其要么面临着一定的政治困惑与迷惘,要么表现得愤世嫉俗,在政治观上易走极端。三是大学生不仅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他们中还有部分人可能是信息的传播者。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仅乐于接受信息,而且还喜欢将自己意见与他人进行交流。

目前,大学生网络交流的平台主要有校园BBS、校内网、百度帖吧、校友录、个人博客、各大论坛及QQ等各种网络聊天工具等。“我发现有些学生不仅看,看了很多,还信,BBS网站上可以随意乱说,而且我发现很多的持有正确意见的人并不一定发表意见,倒是喜欢发牢骚的人喜欢发意见。”[5]这说明部分受负面思潮影响的学生又可能成为新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