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和做法

时间:2022-08-18 02:50:18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和做法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以及自身能力不足的分析

1、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扩招。当年招生人数达154万。较1998年增加46万人。至2015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749万人。高校毕业生如潮水般地涌入就业市场,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通常会看到一些岗位只招聘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却迎来了上百个研究生。而公务员选拔过程中,有的甚至出现了1000个人争抢1个职位的局面。高校毕业生人数可见一斑。2、大学生缺乏实际的工作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应该具备基本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但现在的大学生毕业时的工作能力大多是相当匮乏的。企业若考虑招聘这些人,需要花费额外的培训成本,这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是不可接受的。这无疑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3、大学生求职技能有待提高目前国内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高校的部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陈旧,已经无法适应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同时,大部分学校过于侧重理论的教学,而忽略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除了工作能力外,大学生还缺乏一些基本的求职技能,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的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在应聘时没有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未能将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恰当运用。4、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较弱大学生要顺利就业要求他们必须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能够做到充分准备、准确定位、主动出击、果断决策。当前,部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职业意识模糊、自我定位不准、自荐材料无特色、职业心理准备不足,出现缺乏自信、过于理想化、盲目从众、瞻前顾后、见异思迁、高不成低不就等现象。此外,他们还存在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5、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当大学生就业理念存在一些误区,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毕业后拿高工资,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大学生就业已今非昔比。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对薪酬方面渐渐变得理智,但大多数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因此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6、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有的大学生由于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回避即时就业,对来自社会的压力和就业的压力的承受能力不够。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面临就业时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不能够迅速完成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同时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对自我的清醒认识,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去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是作为相当大的因素被考虑的。这些技能的培养应该融人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发展其他相关技能,如问题解决与人合作能力等。掌握丰富的知识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完善的知识储备是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最有效的的手段。为此,大学生首先应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拓宽自身知识面,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发展动态,特别是要掌握现代企业的管理知识和营销知识。大学生应学会建立一个以自己专业为中心的整体知识系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综合知识、社会知识并保持开阔的视野。另外,大学生应着重提高社会知识。大学生社会实践较少,社会知识比较欠缺,表现在不清楚社会上的重大事件、不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等,如果缺少相关知识和能力,将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道障碍。2、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同时做好就业指导及早的了解现在社会的需求,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无疑对大学生自身就业以及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帮助。为此,高校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要认识自我。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的成熟,由于生活阅历有限,对自己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同时他们普遍对自己的专业缺乏合理的认识,对自己的学科没有正确的理解。大学生应通过一些职业兴趣测试、能力测试,从兴趣、特长、价值观等方面深入的分析自我,全面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尽早确定职业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次,大学生要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确定起学习目标。高校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必须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就业指导不应只针对毕业学生,应面向所有学生。各高校应在学生入校之初,或低中年级的学生中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教育,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立远大的目标,也要帮助学生树立市场观念,转变大学生的依赖思想,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3、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可以使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走进中小学,走进实践基地等,在实践期间积累经验,完善课堂所学的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在实习过程中为寻找就业岗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从高校方面来讲,首先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验课、实习课、设计课、研讨课等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人才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转化。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首先要培养社交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其次是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团体合作是大多数单位的工作方式,要让学生懂得如何组织和协调非常重要。再次是时间控制与规划能力,学生要学会控制工作各个过程的进度。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大学生免除就业烦恼的良方之一就是要大大增强应变性,如辅修第二专业或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认识上,毕业生和企业的理解截然不同。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而企业首要看重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由于大学生就业时往往承受着来传统观念和传统的心理压力,仍然把留在大城市作为首要选择,倾向于外企、合资企业和事业单位,追求高层次、高薪酬,却较少考虑西部和基层工作,眼高手低,缺乏危机意识。因此,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改变以前精英就业的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避免盲目的追求。

三、总结

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社会进步与稳定。大学生就业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是并且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它既关系到个人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稳定与进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因此,高校和大学生要共同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切实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另外还需在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作者:王扬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江林.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2]李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文教资料,2010,(27).

[3]荆秋慧.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条件与途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04).

[4]施莉.从就业能力的视角看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9,(01).

[5]陈丽.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