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探讨10篇

时间:2022-09-24 10:35:50

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探讨10篇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探讨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对其就业的因素却是众多的。因此,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的研究有许多焦点可以关注。但是,关注的前提是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内涵的理解。所以本文以“大学生”为主体,对影响其就业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以期对症下药般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窘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原因探析

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成了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然而,大学生就业,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社会管理的核心焦点。因为,就业不仅是大学生学有所用的前提,而且在一定程度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此有必要在这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毕业之际重新审视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问题。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的研究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者关注。无论是在宏观层面上对这些问题解决办法的说明,还是从微观层面上针对某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经验总结,都是“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应该阐释的对象。但是,为了使下边的论述更有利于指导,下边仅从宏观的层面上对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几个核心原因进行客观地说明,当然了,论述的前提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这一术语内涵的正确理解。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简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是本次研究与阐释的对象。因此,理解“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就成了后续说明的关键。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在第一个层面上,研究者可以把其理解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因此,本次说明的内容就应该以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为核心对象进行说明,所以,这样的研究应该侧重于“指导”,即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经验的总结;在第二个层面上,“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还可以理解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问题。因此,这样的研究应该以关注“大学生”对后边“就业指导”的限制作用。突出大学生自身因素给予就业指导的影响。本文采取后一种释义,对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即,以“大学生”为主体,分析其所面临主、客观因素对其就业指导的影响。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因素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必须思考的重点。有且只有了解影响大学生的主、客观因素,就业指导才能“对症下药”从拯救目前处于就业困境中的大学生。

1.就业观的影响

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第一个主观因素就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众所周知,所谓的就业观就是大学生对于就业及其相关问题的根本态度与看法。从其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效果层面上进行区别,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可以简单地分为积极就业观和消极就业观。对于前者而言,它是指大学生对就业及其相关问题的正确看法。在这种就业观的影响下,大学生能够正确的思考就业途径及其对自身成长的影响;对于后者而言,所谓的消极就业观就是指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就业,不能客观适应就业环境,从而使自己的就业受到错误意识的影响。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因素有以下几种:首先,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正如上边论述的那样,就业就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无论他持有什么样的就业观都会对其就业产生影响。这一点不再赘言。其次,家庭的就业观。虽然在此论及的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还有其家庭成员的就业观。因为,没有特殊原因,每一个大学生都不可能脱离家庭的影响。特别是他们父母对于就业问题的认识更能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再次,社会的就业观。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另一个因素可谓是社会的就业观。正如大学生不能脱离家庭影响一样,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大学生的就业观不能不受到社会就业观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主流媒体所宣传的那样,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中,没有一个大学生不思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问题。

2.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影响

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另一个因素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众所周知,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在就业中首先就应该思考专业是否对口。因为,只有到一个专业对口的岗位上,他们的所学才能得到淋漓尽致般的发挥。然而,这里却存在着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误解。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第一个层面上,所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指大学生的在校所学;在第二个层面上,所谓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后的所学。如果这两个层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衔接,那么就是最理想的就业;如果这两个层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在就业的过程中达到理想化的衔接,那么这也并不能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因为,只要大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岗位上精心求学,他们同样可以获得第二个层面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在就业的指导中,指导者一定要使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有一个充分而正确的认识。否则,大学生的就业就会因为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固守”而受到延误。

3.就业环境的影响

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因素还有就业环境。所谓的就业环境就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客观因素的总称。在这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三种,即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程度和国家的调控政策。下边对此进行详细地说明:首先,经济结构。所谓的经济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和构造。就目前而言,它主要包括民营经济、国营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之中,大学生比较青睐国营企业,其次是外企,最后才是民营企业。因此,就业难就难在到国营企业去就业,并非到所有制的企业去就业都具有如此困难的特点。其次,经济发展程度。每一个从事经济研究的人都知道一个这样经济事实,即在不同的地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此姑且抛开对其不平衡原因的探讨。仅从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而言,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大学生的就业难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经济发展越缓慢,就业就越困难。反之,也是如此,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就越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而且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指导者都不可能改变这种客观现实。最后,国空调控政策。正如国家对招生政策的调控一样,大学生就业也需要国家进行一定的就业调控。例如,在目前的就业调控中,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调控理念,更新自己的就业观,而且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助力经济发展的理念,进行创业途径的拓展。特别是对于后者而言,“互联网+”的理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可以分为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对于前者而言,通过经济发展途径的拓展,既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又可以更新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对于后者而言,“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主观层面的影响就是所谓的直接影响。大学生既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自己的工作岗位,又可以结合互联网拓展自己的就业机遇。总之,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的研究有许多焦点可以关注。但是,关注的前提是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内涵的理解。因为,对其内涵不同的理解会有不同关注焦点。因此,本文首先对其内涵进行了简析,然后才以“大学生”为主体,对影响其就业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作者:解秀玲 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

参考文献:

[1]李胜利.“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基于对河南省九所高校的抽样调查研究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

[2]杜瑞杰.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4).

[3]郑擎,张坤.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及解决途径[J].大众科技,2012,(02).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结合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求高校与企业密切联系,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在制度上提供保障支持。同时,高校就业指导要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做好专业学生人才优势的开发,发挥品牌优势,根据专业发展采取不同的就业策略,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高校自身发展为特色,积极融入经济发展的环节之中。

二、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状况

(一)毕业学生偏向于发达城市

发达城市一般在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上都能满足学生就业后的需求;同时,发达城市在发展机遇上都是小城市以及城镇所不能提供的,高校学生选择这个方向去发展有一定的合理性。另外,发达城市在人才优势上能够发挥集聚效应,也就是说人才汇聚将激发人力资源的发展潜力,从后果来看能更进一步的发展经济。高校学生将目光投向经济发达城市,也可以从一些城市的经济政策的引导中找到一些理据。当然,这种人才偏好只会更进一步地加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毕业学生发展选择偏向于政策支持地区

毕业学生作为刚融入社会的一员,没有学校的支持也没有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因此会在选择上偏向于能够给自己提供一定支援的地区。当一些地区在政策支持上满足了这个要求时,就会激发学生发展的欲望。特别是在一些国家政策支持的地方,大学生认可国家政策发展导向的正向作用,在发展期望值上远远高于一些没有政策支持的地区。政策导向极大地刺激了人才的集聚,人力资本在地区价值上就会出现上涨。

(三)毕业学生偏向于环境好的地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愈来愈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信息技术发展方便人才间的流动。而在基本经济物质条件得到保障之后,人才更容易受生活质量的导引,会选择能够满足自己生活品质、保障生活健康、提供生活质量的地区。毕业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思想更加开放和多元,经济发展往往不是其唯一的追求,在其他方面的追求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选择。

三、大学生区域流向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区域流向偏向于经济发达地区,从其根本来说,经济发展能够满足人才发展所需要的经济条件。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上文中提到的大学生区域流向中的三个方向就反映了大学生需求的层次。在起初阶段,大学生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将选择一些能够满足自身生存的物质条件;而自身生存条件满足后就会寻求更高的要求,在生活质量上寻找发展的路径。

(一)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才就业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大学毕业生根据国家政策进行分配,大学生就业区域完全忽视学生主体自身的价值偏好和价值诉求。而在改革开放后,大学生就业将不固定区域,完全考虑学生自己的价值选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安排自己的人生道路。这就将主要的压力放在了地区经济之上,地区经济发展的好坏成为唯一能够留住人才在地区发展的条件。

(二)大学生就业区域受家庭以及个人偏好的影响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学生将根据家庭意愿或者亲属关系而选择自己就业的地区,凭借家庭关系可以更好地在地区发展中占据优势资源,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大学生在地域以及气候上将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南方和北方,东方和西方地域差异较大,也就给更多的学生可供选择的空间。地域上的影响往往在学生选择就业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因为家乡情结,往往选择回到自己生长的地方生活和工作,这样无论话语沟通还是生活习俗,都将拉近相互间的关系,改善工作关系。从这个方面来说,大学生将会更青睐于在自己熟悉的地域发展。

四、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引导策略保障

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引导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应该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社会发展程度选择不同的地区,策略选择上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同时要考虑到大学生就业时所需要的一些保障,完善相关制度构建以及社会保障。

(一)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就业吸引力

首先,针对经济发展程度可以将地区分类为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人才流向上,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不具备优势,这就要求欠发达地区要从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就业吸引力的引导策略以及能够保证人才发展的机会战略。区域经济发展要定位区位优势,将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改善就业环境、创造人才科技园区、发挥人才的创新优势、孵化人才创新理念,转化为现实性的生产力,改变知识与生产相脱节的局面,加快知识经济价值创造的进程。

(二)区域要创造能够满足人才生活工作的高质量环境

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们在物质和文化质量上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将会对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的要求逐渐提高。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是后物质时代,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因此区域在引进人才时要注重对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环境质量方面的考虑,切实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人才工作、生活的幸福感,也就间接提高了人才工作的效率。

(三)建立信息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大学生在就业中,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在高校就业指导中,高校除了要建立平台加强学生与企业间的交流与沟通之外,企业也要走出去宣传自己。地方要注重创建相关的信息平台,帮助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从而丰富就业信息;同时应制定最低的就业工资标准,完善相关的就业保障,使学生能够在物质上得到最基本的满足。高校相关专业应主动与企业对接,定向培养,从实习中生发现企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生产研发。通过企业、高校以及政府三者间密切的合作,创建信息平台,能够保障学生积极参与到认识地区的过程中;在接触之后逐渐加强对企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信心,从而实现区域经济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有效的衔接。

五、结语

人才的流动性给人才充分的自由选择,但高校学生往往根据眼前经济效益的好坏来评估区域发展的前途,片面化地将区域定位为不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地方。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与学生自己在就业指导上的盲目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高校就业指导方针失效有关。此外,区域在做好就业发展时也缺乏一定的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人才作为智力支撑,没有人才,区域经济发展将缺少相应的活力。

作者:刘薇薇 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齐岩,陈英义.高校本科层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途径———基于国际教育合作平台的实践探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4).

[2]耿广汉.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7).

[3]向凌云.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4]高宝岩,嵇红亮.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引导研究[J].商业故事,2015(6).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思考

摘要:在社会经济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导致其教育教育结构与社会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文章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大学生就业作为研究的重点,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以及优化途径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旨在通过探究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为教育的优化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分析;优化路径

随着教育的创新及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成为高校教育的基础,但是,在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很多教育人员并没有认识到就业指导对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导致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存在着很多限制性的因素。因此,在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创新及优化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创新性的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程学习中,逐渐形成前瞻性的就业目光,在职业选择中可以结合企业的优势及基本资源,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文章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研究的重点,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以及教育创新途径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旨在通过指导课程的优化,提升提升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应性的创新人才。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教学现状的分析

(一)教学中的负性体验制约了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

随着教育事业的创新及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可以学生及生活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的途径进行社会信息的分析,在这些信息分析的同时,学生不仅会认识到社会运行中的正能量问题,而且也会认识到一些负面的新闻,由于学生的思想意识尚未成熟,学生在信息分析中会出现选择差异的现象,这就会为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提升造成制约。而且,在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中的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以及自由性,会为学生的信息获取造成一定的干扰。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出现的“富二代”、“官二代”等现象,会使学生在职业规划及职业选择中出现迷茫以及信念动摇等问题。因此,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构建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应该认识到这些因素,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强化学生的主观意识,从而为学生的职业选择进行科学性的规划。[1]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践性相对较弱

在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很多院校存在着重教育、轻实践的教学理念,也就导致职业规划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缺乏培训性以及指导性,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很多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之初,由于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初次所选择的用人单位与自身的能力不相适应,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在以往高校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也受到应试教育以及工具教育的影响,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主体性的创业意识。对于大学生而言,其主体潜能的开发与主体的需求存在着相对应的现象,而在在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设计中,院校只是对当下的职业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很多教学内容也只是停留在就业资源的收集、就业形势的分析以及就业技巧的传授等方面,这些现象的出现也就导致学生在职业选择中缺少长远性的规划,使学生对职业的选择缺乏目标性,同时也为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相对单调

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而言,其教学体系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充分结融合的课程形式,在教育优化及创新中,为了完成教育的整体效果,在教学中应该在学生掌握真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掌握专业性的就业技巧,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构建灵活性的教育方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但是,在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中,其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着教育环境单一的现象,而且也存在着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就业指导能力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2]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存在着阅历简单、实践能力差的现象,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到最多的就是书本上的知识,因此,在现阶段教育优化的过程中,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应该充分运用新媒体教育机制,发挥信息媒体的功能,通过不断的实践、比较,完善用户评价机制的确立,而且,在就业指导治疗内容选择的过程中,也应该选择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其教材内容应该包含职业规划、求职准备、职业素养以及职业发展等系列性的教育环节,并将不同院校的教育内容作为重点,构建针对性的求职实例。例如,在一些高职技术院校中,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设计中,应该选择偏重实用以及创业方面的案例、医学院校要选择医疗卫生求职方向的指导案例等。通过这种针对性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案例的构建,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3]

(二)构建科学性的就业指导体系

在现阶段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在教育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系统、长效性的就业指导教育模式,并在整个教育优化中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可行设计与就业相关的课程体系。高校在就业和指导课程构建中,应该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实现职业教育与学业教育同步进行的发展机制,使整个职业教育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从而形成一种完整性、实践性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第二,在就业指导课程设计中,也应该完善服务就业机制,教学过程中,院校领导可以组建多样化的就业指导讲座,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能力评估,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第三,设计见习制度的就业指导机制。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中的重要途径,而很多高校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缺乏创业精神,但是却缺乏系统性的创业指导,他们在整个学习阶段,由于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主导性,使学生独立思考以及专业操作能力存在着缺乏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创业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在教育优化中,应该构建有效性的见习制度机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多种能力,从而为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4]

(三)构建多样化的就业指导课程

在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规划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多种教学指导环境,构建丰富性的就业指导课程。随着信息环境的发展,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环境的限制,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并在就业指导课程设计中,注重对学生的吸引,激发学生的就业、创业兴趣。例如,在就业指导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分小组模拟招聘等方式的构建,提升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感悟。而且也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构建毕业生与在校生的就业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空间。与此同时,在多样化就业指导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微课程的指导形式,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专业性的就业知识,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通过微课程的运用,也可以突出就业指导课程的主体,使指导课程更为丰富,由于微课程设计中,其总体的教学时间不会超过20分钟,可以实现及时性以及情景化教学环节的构建,并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帮助。[5]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就业指导课程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同时也会关系到院校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因此,在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通过教材的科学选用、课程内容的优化设计以及教学方式的有效创新,将学生作为主体,构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课程机制。而且也可以将多媒体作为就业指导课程创新的辅助内容,构建创新性的就业指导模式,全面提升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从而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可以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并为社会中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王洪运 单位:滨州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放鸣.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07:106-107.

[2]郑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5:89-91.

[3]闫岑.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01:44-48.

[4]朱辉荣.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设计[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8:116.

[5]黄权标.浅议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就业指导机制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209-211.

第四篇: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改革思考

就业指导课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对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进行规划,对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进行改革,从而使得大学生对自己以后的就业期望值进行合理的调整,能够让大学生及时地了解到国家对就业政策修订后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能力等。现如今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各高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各个高校对于就业指导教学持有不同的意见

现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各个高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改革。但是,各个高校的各大领导对就业指导课均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高校领导持有的观点就是求职的技巧,以及知识应该在实践中去学习,所谓“实践出真理”,就是这个意思,不需要花费大学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知识的指导,需要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或者是求职中逐渐掌握求职的技巧,或者是自己未来的道路,因此,不需要开设就业指导教学。而有的高校仅仅只是对大学生进行求职技巧的指导,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找到工作,进而提高自己学校的就业率,从来不会考虑学生的未来,而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他们肩负着父母、亲朋对自己无限的期望,但是在未来的道路上,父母、亲朋没有能力对他们的就业方向进行指导,父母、亲朋只能将孩子交托给高校,希望孩子能够鱼跃龙门,大学生也处于一个迷茫的时期。而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在就业指导教学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轮番轰炸,使得大学生对就业感到越来越迷茫,将自己的就业标准一降再降,从而使得大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上走了一大段弯路,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大学生从此走了一辈子的弯路,就业指导教学课程对于学生的就业没有起到一丁点的作用,反倒成了毒害大学生未来的课程。

(二)就业指导教学的形式太过单一、枯燥

现如今许多就业指导课没有相关的课程安排,同时也没有相关的就业指导教师,仅仅是在学期末的时候,高校为了完成就业指导教学这门科目,占用晚自习的时间,随便挑选几个任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学,这就意味着就业指导课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更有的高校没有针对性的就业教材。在就业指导课堂上,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法,或者有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仅仅是照着就业指导资料书,将相关的内容照着书本念一遍,使得课程枯燥、单一,从而导致了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讲着,而学生在下面睡觉、玩手机、聊天的情况屡见不鲜。就业指导课成为了一个形式,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就业指导教学的效果没有体现出来。

(三)就业指导教学中的内容没有实效性

孔子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因材施教”,但是现如今的就业指导教学没有因材施教,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讲解我国的就业政策、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面试的时候要注意的就业规则等,教师讲述的理论都是肤浅的,并且广而多,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向学生传授的都是单一的理论,没有针对个体进行就业指导,从而导致了就业指导教学没有实效性。

(四)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水平参差不齐

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理论上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中包含着社会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职业指导学等多种学科混合而成的理论知识,这就意味着就业指导教学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因此,就业指导教师不仅仅要知道就业指导专业知识,还应该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等专业知识,并且还要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最为重要的就是就业指导教师一定要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及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等,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规划出学生自己的职业规划。从这些对就业指导教师的要求中,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其他领域的教师是无法胜任这门学科的,需要专业的职业咨询师来对大学生进行实际的、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但是目前我国严重缺乏职业咨询师,从而导致我国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都是由辅导员,或者是其他领域的教师胜任,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就业指导系统学习,同时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从而很难保证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效果。

二、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改革思考

(一)各个高校领导重视就业指导教学

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的一个客观需要就是各个高校要将就业指导思想进行统一,同时让高校领导重视起就业指导教学,让领导知道就业指导教学的重大作用,从而使得高校领导将就业指导教学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统一、整顿,使大学生能够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妄自菲薄,能够找到一份自己真正喜欢、能够胜任的工作,使学生不盲目自大,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一份符合自身价值的工作,消除学生眼高手低、享乐主义的思想。最终使得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能够规划出符合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这就意味着各个高校应该将就业指导重点放在人、财、物等方面,具体的做法就是各个高校一定要组建出一个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让就业指导教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的要求等都做出相关的了解,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实际的就业形式等对大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这就说明了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该丰富就业指导的理论。

(二)制定出专业的、科学的、规范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从实际的理论上就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就业指导实践中慢慢摸索、探究、积累而成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也是在就业指导教学中,由就业指导教师一点一点潜移默化,在无形之中形成的。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形成,对自己就业规划的完善等,都是在教师潜移默化中完成的,因此,各个高校应该从大学生进入校门的时候就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这就说明了高校就业指导相关领导者一定要制定出专业的、科学的、规范化的、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具体的就业指导体系包括:大学生刚进入校门的时候,对大一新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地了解到自己的喜好、专业以及未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从而制定出学生自己的职业规划,之后再由就业指导教师给予评价,或者是指导。第二步,就业指导教师应该让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进行深入的了解,让学生知道专业所对口的具体工作,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行业的就业形势,以及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第三步,就业指导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制定出来的职业规划,对学生进一步地进行指导。例如:根据学生选择的就业方向,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练习,加强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并对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考研等指导。第四步,也就是大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年,就业指导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并时刻关心国家对就业政策的修改,对社会现阶段就业形势进行分析,让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对就业规划进行相对应的修改,同时让学生掌握应聘求职的技巧,教师可以组织几个学生,并对其进行就业心理指导。

(三)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就业指导教学的形式变得生动、有趣

从就业指导课的性质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参与性、针对性的课程,这就意味着就业指导课的主角是学生,因此,在实际的就业指导课上,应该凸显出学生的地位,以学生为核心。就业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应聘实战演习,例如:针对道桥专业的学生进行应聘指导,教师可以将以往面试官所要提出的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向等告知学生,并组织几个学生充当面试官,让其余的学生依次进行面试,面试官针对本专业,以及现在大学生的精神品质等方面进行提问。学生应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进行回答,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再对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存在的缺点进行纠正。由于道桥专业的学生面临的都是在荒郊野外架桥修路,比较艰苦,针对的就业方向都是工程局,因此,在面试过程中,学生应该针对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行着重描述。在应聘实战演习的时候,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正,有利于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从容地面对求职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作者:库小贝 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扶荣.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4):48-51.

[2]李慧娟.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5):88-89.

[3]刘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的若干思考[J].中国市场,2015(20):212-213.

[4]彭瑾.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3(13):54-55.

[5]朱新华,金文斌.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5):98-100.

第五篇: 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特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残障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残障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显现,并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但是目前高校针对残障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开展情况却很不理想,直接影响了残障大学生就业的质量以及水平。本文深入分析了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现状,并研究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残障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残障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上与普通大学生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学习能力以及适应社会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特殊性,因此针对残障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在设置上也需要与普通大学生有很大的差别。

一、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开展现状分析

(一)定位不准确,缺乏明确的课程目标。对于残障学生来说,科学的就业课程设置能够使社会需求与残障学生的个人需求有效统一,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上既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又要从残疾人的身心特点出发,努力提高残障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开展中,高校主要注重提升残障学生的职业能力,而没有认识到残障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并且高校在对残障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更加注重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而忽视了对残障大学生融入社会能力的培养。另外,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能针对残障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残障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上根据残疾人的学习特点以及发展特点来设置,但是在实际情况中高校并没有根据残障学生的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而是采用与普通学生一致的教学计划,这给高校残障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不仅浪费了高校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最终的成效不是很明显。而且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过程中没有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导致残障大学生就业竞争中无法突显自身的优势,甚至影响了残障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理论性内容实用性有待提高。一是高校目前对残疾人的就业指导课程基本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设置了较多的课程,虽然能够对残障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传授,但是却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说:零碎繁琐的内容知识会影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而且就业指导课程与各专业学科之间的内容联系不够紧密,无法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容运用于实践当中,从而使残障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有效提升,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二是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并不符合残障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水平,从而导致学生更加被动,教学效果也不能够明显提升。三是高校目前专门针对残障学生设置了较长时间的专业理论课程,导致实践动手的时间相对不足,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在设置上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给残障大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困难。四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实训场地不足以及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也给实践课程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层面。一是高校对于残障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高校看来,要促使残障学生就业就需要残障大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许多高校将技能培养当作残障大学生教育的重点内容,而忽视了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并且没有认识到残障学生与普通学生的根本区别,在就业课程指导的设置过程中,没有针对残障学生的具体特点而设置,导致就业课程设置的目标不是很明确,随意性较大。二是高校虽然制定了就业指导课程计划,但是由于就业指导课程并没有引起高校的重视,从而导致就业指导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就业指导课程逐渐被其他的专业课程取代。三是由于高校没有对就业指导课程引起重视,在实训场地以及指导教师方面的配置不是很高,导致就业指导课程的最终实效不是很高。

(二)教师层面。教师在对学生的就业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对残障学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但是教师一是对残障大学生进行引导的意识不够,特别是在课堂上,对于残障大学生的就业引导意识不是很强,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二是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素养,很多就业指导教师是由其他专业课程教师兼任,有些教师都没有参加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既不能够准确把握残障大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的特点,又不能够很好把握就业指导理念,就业指导的过程较为随意,导致就业指导与其他的课程产生了脱结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三是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只是凭个人的经验处理,导致就业指导过程比较被动。四是由于兼职教师自身教学任务较重,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中,而且由于学校对就业指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教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消极的态度,从而导致实际成效不高。

三、加强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高校要转变自身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与否决定了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因此高校一是必须要转换思想,认识到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重要性,逐步改变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结构,促使残障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交际沟通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以使残障大学生能够更好融入社会,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二是高校要改变自身的观念认识,逐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促使就业指导课程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能够有效为残障大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残障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减少自卑情绪的产生,只有这样才能能够更加顺利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为残障大学生顺利实践就业打下基础。三是教师要逐步转变思想,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及时了解残障学生的特点以及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改善就业指导内容,从而促使残障大学生的综合组织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明确就业指导目标,保障就业指导课程顺利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目标主要就是为了促使残障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就业,因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高校要以平等的视角去看待残障大学生,为残障大学生提供与普通大学生同样的学习平台,让残障大学生享受与普通大学生平等的待遇,从深层挖掘残障大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残障大学生自卑心理减弱,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为今后顺利实现就业打下基础。二是要看到残障大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差别,根据残障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差别,制定弥补残障大学生缺陷的辅助课程,比如说:社会常识、法律法规、礼仪礼貌以及体型训练等,从而使残障大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以弥补身体缺陷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更快地适应社会工作环境创造条件。三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实现课程设置与社会的需求达到同步。制定可行且又合理的措施,是保证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更加顺利开展的前提,学校需要经常与企业取得联系,及时获取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就业指导教师要利用网络平台及时获取社会上的需求信息,并可以根据这些需求信息来合理规划就业指导课程等,使残障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三)科学规划就业指导内容,使就业指导更具针对性。残疾大学生既存在普通大学生的共性特点,比如说:具有独立的思想意识、自我意识以及竞争意识,但是又存在独特性,由于自身具有某些缺陷与不足,相较于普通大学生更加敏感,更容易自卑,因此在高校一是要把人文关怀融入到就业指导体系当中,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尊重残障大学生,充分了解残障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采用加强心理健康辅导课程的方式,帮助残障大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与规律,正视自身的缺陷,并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舒缓自身的情绪,真正了解自身的劣势,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选择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二是在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设置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障碍,使残障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既能够使残障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所提升,不再妄自菲薄,又能够使他们能够更加客观认识自身的不足,更加科学合理规划自身未来的就业方向,实现自身的价值。三是要编写适合残障大学生心理以及智力发展特点的教材,从而使就业指导更具针对性。在就业指导教材中不仅要有残疾人职业分类以及提升残疾人职业能力方面的内容,还需要融入残障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案例、职业道德、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以及创业指导等内容,这些内容要贴近残障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要浅显易懂能够最大限度激发残障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适当增加创业教育内容,从而拓宽残障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可以通过培训教学的方式让大学生及时了解残疾大学生创业方面的优化政策,激发残障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并不断帮助其提升创业技能。

(四)加强对残障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高校要积极为残障大学生搭建培养实践技能的平台,针对残疾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不是很强的特点,高校可以积极鼓励残障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中来,高校一是可以专门成立残障大学生的社团,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促使残障大学生积极主动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合作,促使残障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平等交流的意识不断增强。二是高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真实地体验社会生活,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也是社会一分子,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以更好适应社会环境。三是高校可以与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取得联系,为残障大学生创造更多接受技能培训的机会,促使残障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四、结语

残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需要针对残障大学生的特点与特色开展,才能够有效提升残障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但是目前高校针对残障大学生所设置的就业指导课程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残障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高校要逐步改变自身的观念,明确就业指导课程的目标、科学合理规划就业指导内容,并要加强对残障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从而使高校就业指导更具针对性,促进残障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作者:张洪杰 王伟 单位:长春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参考文献:

[1]戴国星.构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研论丛,2015,6

[2]胡美玲,王瑞.残疾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与指导体系构建[J].绥化学院学报,2015,1

[3]许敏.残疾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及措施[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6

第六篇: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基础工作之一,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还能够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不仅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作用

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于多数岗位存在供不应求或者供求不符情况,大学生又存在错误就业观念,高不成低不就,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度大,就业率低,多数大学生对就业择业较为苦恼,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高校通过开展思政教育,指导大学生就业,帮助大学生消除就业中的不良思想,切实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1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了解就业形式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就业形式也不断变化,学生很难掌握有效就业信息,清楚就业动态,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能够为学生讲述就业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了解就业形式,加深学生对我国就业制度改革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认识,为学生指引就业制度改革方向[1]。学生通过了解就业形势,能够具有针对性的调整就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并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的工作,提高就业率,解决就业困难问题。教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就业信息,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对就业形势中的主流、支流、全局、局部等问题进行准确分析,为学生提供正确引导,在正确认知与观念下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二是密切关注国家现行的就业政策方针,引导学生认识到就业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学生在就业形势认识中遇到的困惑与疑问进行准确及时的解答,帮助学生认识就业形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做出准确选择。

2培养大学生适合社会发展的健康心理素质

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抗挫折打击能力,使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就业需求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易遇到挫折,受到各种考验,学生能否有效面对挫折与失败,战胜困难,果断处理各种矛盾,关系到学生就业甚至是以后的工作发展[2]。培养大学生适合社会发展的健康心理素质需要注重以下问题,下面进行详细阐述。(1)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自信心,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学生是否自信起到决定性作用,面试时间较短,面试者对学生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不够全面,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只有初步认识,学生表现自信,面试者会对学生产生较好印象,多数面试者会认为自信是能力的表现,即使还不具备较强工作能力,但一定具有工作潜力。反之,学生没有自信,自己都认为自己可能不具备工作实力,在回答问题时紧张小心,会给面试者造成较差印象,觉得求职者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甚至缺乏工作能力,面试成功率较低。自信心对学生就业具有重要影响,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自信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鼓励学生学习,提升综合素质,良好综合素质是学生自信的基础与前提;二是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学生在课外活动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并在提升能力过程中建立自信;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时要客观准确,对学生表现较好的行为进行表扬与赞许,使学生受到肯定,建立自信,对学生表现不好的行为也要及时指正,以便学生能够及时改正缺点,表现更加优秀。(2)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进取心,进取心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关键,学生是否具备进取心是面试者较为关注的问题,具有进取心的学生一般工作努力、认真,能够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创造更多价值。通过实施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进取心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使学生树立正确观念,认识到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在就业中的重要性。其次,运用表扬、奖励等激励方法,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最后,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品质,坚韧不拔品质是学生不断进取的前提保障。(3)培养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是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适应能力强,工作效率高,就业率高,反之,适应性差,工作效率低与同事关系较差,工作能力不强就会频繁更换工作,就业率较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以及判断能力,以便学生在新环境下能够发现问题做出准确判断,适当调整自己,适应环境;二是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缺点,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新环境下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遇到状况的同时看到自身潜力,形成积极自我观念。(4)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就业岗位少,大学生毕业人数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挫折,打击,如果大学生受到打击后自我否定一蹶不振就会失去工作能力,被负面情绪困扰,自卑,消极悲观等,不仅影响学生就业,还会影响学生以后生活,甚至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提升学生抗挫折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通过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使学生认识到失败并不可怕,感受到学生、教师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等是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有效措施。

3消除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不良思想树立正确就业观

消除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不良思想,树立正确就业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不仅仅大学生,包括学生家长以及学生亲人对大学生都存在错误认识,普遍认为上完大学必须从事体面工作,进入公司、企业等正规单位进行工作,而一些不够体面的工作如服务行业,对学历要求不高的简单技术行业等是不能够工作的,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不够体面的工作都不进行考虑,致使大学生就业困难,好的体面工作供不应求,学生也可能能力不足,一些简单技术类的工作供大于求,岗位招不到合适人才,因此消除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不良思想,形成正确认知具有重要作用。消除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不良思想,树立正确就业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转变陈旧就业观念,接受前沿就业择业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就业的真正含义,清楚自身位置与能力,适当转变就业要求,提高就业率[3-4]。二是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明白工作不分贵贱,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在满足自身生活需要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与国家做出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政策,使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还能够消除学生就业中不良思想,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以便增强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该文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隋富刚 石蕊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剑生.探讨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整合[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0):226-228.

[2]郭丽君.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4).

[3]胡在东.思政教育在培养高校大学生就业观中的意义[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1-112.

[4]杨少英,朱艳丽.探讨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整合[J].高考:综合版,2013(5):94-95.

第七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实践性教学的运用

一、实践性教学在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形式

(一)以经验分享为主

当前,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侧重于理论讲解,尤其是对就业制度、人才需求形势、择业技巧等方面的理论较多,但是对于学生择业理念的培养、创业观的培养等相对缺失,这就造成就业指导科实践性不足,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将真实案例和教学理论相结合。不少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理论知识后,并不能将其转化为就业能力,因此课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值还有一定距离。为了改变上述情况,在就业指导课上教师可以将已经成功就业的往届生作为指导案例,或者邀请老校友介绍职场体验、就业经历等,尤其是其中的教训、失败等案例,更具有借鉴性和指导性。学生在真实案例的影响下,能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反思,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经验分享式教学能够使就业指导课堂更活跃,同时也能使课堂交流氛围更浓厚。通过实际案例分享,学生对于自身的不足有更客观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反省这些不足的根源在哪里,进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就业理念,以此真正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二)结合社会调查

现阶段,不少高校在就业指导课中以理论讲述为主,教师作为教学主导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灌输,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被动接受教师的理论观点,至于这些理论对未来就业的影响、能够学以致用等关键因素则有所忽视。同时,大学生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生活背景,单一的理论教育缺乏针对性,这就为使不少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中感到迷茫,学生缺乏对就业市场、就业环境的真实体验,无论多么完善的理论指导也只能流于形式。一旦学生来到社会,在遭遇实际问题后只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在就业指导中教师需要尽量结合社会调查进行,使学生在校园就能接触社会,并了解真实的就业环境。社会调查需要教师预先做好教学计划,根据就业指导内容、学生专业特点等因素,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与就业相关的场所,或者针对该行业的就业形势做调查。通过有针对性的社会时间,学生可以接触到行业专家,了解未来岗位人才需求,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式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从而提升自身职业紧迫感。在实地调查中,教师需要保证学生的调查目标不偏离,按计划进行,从而培养学生更敏感的就业意识。

(三)素质拓展与职业体验

大学校园具有相对封闭性,学生在这样单纯的环境了往往难以体会到真正的社交情境和职场情境,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素质拓展新联,引导学生自觉组成团队,并以团队形式展开活动。素质拓展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人力交流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职场信心,建立社会诚信意识,使学生更有时间观念和职场韧性。学生在素质拓展中强化了参与和体验价值,思维更易受到启迪,通过社团活动,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就业理论形象化,在各种模拟训练中发掘自己的潜能。同时,为了优化学生的职业体验,教师还可以组织模拟应聘活动,在课堂上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真正理解求职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应对面试、如何塑造自身职场形象等。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就业指导课堂中来,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气氛。在模拟求职过程中,学生将加深对只有目标选择的印象,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提前了解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思考、应对、调试、总结过程中,学生的职业观和就业观会得到完善,有利于学生尽快融入就业氛围中。在此基础上,就业指导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组织学生亲自到专业相关岗位进行实习,以此形成更生动、更形象的职业体验。利用学生假期、节假日等时间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进行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环境、就业环境的了解,进而形成更客观、更理性的职业观。通过实地感受,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将进一步强化,在实践当中学生能够更清晰的意识到自身能力的欠缺,从而有针对性的强化素质训练,为学生真正走入社会、走入职场做好准备。

二、就业指导课实践性教学的优化途径

(一)强化师资建设

师资质量与教学质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强化对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培训。首先,对于新任教师对资质进行全面考核,任课教师不但需要具有丰富的就业理论指导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娴熟的指导经验。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多为辅导员,一般未经过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高校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增加教师培训机会,有组织、有安排的进行教师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授课能力和指导能力。同时,就业指导教师选拔还要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对于学生评价低、表现消极的就业指导教师取消其上岗资格,以此激发教师的职业紧迫感,并主动投入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教学体系中来。

(二)科学规划实践性教学体系及教学计划

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式需要根据教学实际出发,改变以往纯理论教学方式,侧重教学中的实践性和指导性,以学以致用为出发点,在课程设计中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主导,重点培养学生的就业理念,强化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以此为目标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根据学生专业、就业方向差异体现出教学差异性,真正将实践性落实到教学中。

(三)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一般来讲,对于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主要以笔试形式进行。但是在就业指导课中,需要进一步突出教学实践性,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考核方面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不但以传统的笔试形式进行考核,还可以利用口试、模拟面试等形式进行。尤其是模拟面试更能够考察学生的临时应变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是对学生成绩检验的重要形式。考核形式的改革是实践性教学开展的必然结果,能够有效避免教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的不良现象,使学生掌握更多教材之外的知识,积累更多的就业实践经验。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实践性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突出教学的实践指导作用。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要多肯定,提出批评要委婉,从而保护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教师需要对实践性教学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此提升就业指导课的实用性,使就业指导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就业指南。综上所述,在大学就业指导课程中,需要紧密结合当前就业形式,突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与价值观。通过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教学,学生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就业形势,通过实践性学习,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在实践性教学中,教师需要突出针对性、前瞻性和引导性,为大学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

作者:陈理才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颖.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必要性操作要点[J].科技创新导报.2014(33)

[2]赵祉霖,曹梅.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23)

[3]陈继量.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4)

第八篇: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发展体制研究

摘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有效预测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甚至人生方向。本文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发展机制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小到关系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大到关系国家的稳定,应该引起高校的关注,培养专业化的队伍,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1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工作现状

1.1就业指导工作理解片面

部分高校虽然意识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存在对其重视度不够的现象,因此很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并没有单独设立,而是由其他部门兼职,这些部门需要有大量时间来完成本部门工作,因此很难有时间与精力来完成就业指导工作,并且参与人员大多并没有培训,直接上岗,他们无论是在信息的储备方面还是在就业技能指导方面都很难发挥实际的功能。

1.2就业指导功能发挥不完全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主要面向的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对大一、大二学生的就业课程开展不完善,在就业的课程介绍上也只是介绍当年的就业政策以及规定,对如何结合本专业的实际锻炼自身的能力,以及让学生通过课程认识到自己的定位引导力度不够,因此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也没有明确自己适合的职位,职业能力缺乏。

1.3就业指导手段单一化

目前大多数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地是在教室内,这种方式的采用,让学生认识不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没有参与的热情,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讲台上孜孜不倦,学生在课堂上呼呼大睡,降低了课堂质量,收不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也大部分是就业政策,没有相关的咨询与指导,因此工作上缺乏有效性与针对性。

2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发展方向

2.1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

毋庸置疑,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有的高校认为这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因此只是委派部分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这样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关系到大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因此应该引起高校以及教学管理部门的关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需要有专业教师的参与,专业型教师的指导更能帮助学生认清目前专业情况,市场的现状,了解之后的发展方向,做好以后职业规划。也有部分高校看到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邀请专家进行讲座,通过开展性向测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等特点,从而引导他们在社会上正确定位,扬长避短,调动职业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来说,只有专业化,规范化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职业生涯的发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就业指导理论,并了解社会的需求,有社会的具体工作经验,这样在指导学生的就业方向之时,才更有指向性,也才更能令人们所信服。

2.2就业指导队伍人性化

帕森斯特性理论观点认为,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特点,需要某些个人特质。因此不同的人应该安排不同的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好优化资源配置,否则将喜欢说话的人安排到一个很枯燥的工作岗位,那么他很难符合岗位的需求。而若给一个很安静的人安排销售的工作,安静性格的人也很难适应这样的工作。尽管人们发现这样的特点,但由于心理测量工作的不完善以及技术标准的不达标和职业种类的繁多,人职匹配很难完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以人文本,重视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才有更强的适应力,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际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注重引导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关注企业的发展情况,企业的培训体系,以及自己的目标方向,并将整个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到学生的职业生涯之中。从学生的入学之日起,就业指导教师就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以及职业发展规划,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人为本,培养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2.3就业指导队伍学科化

近些年来,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向专业化,学科化方向发展。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化。从学科上来看,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科都关注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除了这些人文学科之外,现代物理、生物工作等学科也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研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也越来越多使用各学科的理论来解决现实中的就业指导问题。现在就业指导工作课程体系并不是各学科理论知识的拼凑,而是借助各学科的内容形成专业性的知识体系。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来说,毋庸置疑,需要各学科理论的帮助,从而发展成自己的理论。在以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也会有更多国际的交流,相互学习,成果共享,全方位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2.4就业指导工作注重创业教育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众多。随着教育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缓解大学生的问题,一方面应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另外一方面应开拓就业领域。其中创业教育就是开拓就业领域的一个途径。创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如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在学生生涯中应注重培养其创新能力。只有具有了创新能力,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大学生才不会被动地找工作,而是主动地选择工作,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上升空间。大学生的创业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也转移了社会的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5就业指导队伍工作形式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以及在文化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也导致人们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这种一个极具变革的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应该追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潮流,改变指导形式、指导途径以及指导思想。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是以讲授、灌输为主,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灌输,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逐渐有了一些实践的课程,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就业指导工作认识的转变。新的认识认为人的职业兴趣以及职业能力的增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应该是长期并且系统、连续的工作。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整齐划一,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侧重,注重培训形式,加强实践活动。前文已经提到,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就业指导教师往往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虽然后来有实践活动的加入,但是其次数较少,因此应该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实践因素,多样化指导方式。大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能够提升对职业的认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校可以举办职业知识竞赛,让学生多了解关于职业的知识;组织讲座,扩充他们的知识内容;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加实践活动,增加职业体验。丰富的内容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识。在就业指导途径上,学校依然处在重要的地位,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普及程度较高,因此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视听感受,增加对职业的认知。

2.6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第三次革命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成为制约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客观条件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行业、新的竞争形态的出现需要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之相适应,就业指导工作的进行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服务,同时还需要深刻了解市场的现状,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目前的情况对学校目前的情况作出反馈,从而协调市场与学生能力的关系。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受到物质条件以及科技水平的双重制约。在如今的社会条件下,物质条件水平以及科技条件水平直接制约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任何步骤都需要经济的投入,比如购买媒体设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再比如进行数据的收集工作,这些内容的实现都需要依靠经济的投入。

作者:毕力格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

第九篇:兼职班主任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1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1-6]

近年来,高校就业工作问题一直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状况,招生规模的逐年增加,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高校如此庞大的毕业生大军,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就业指导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还要求我们应该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坚持“三个面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的决心、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所以,高校应该加大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力度,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充分发挥其优势,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兼职班主任以高效的工作效率,耐心细致的工作风格,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为高校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就业指导,是为广大高校毕业生塑造就业价值观,发掘自我就业潜力,确定自我就业目标的启蒙人和领航者。

2兼职班主任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

兼职班主任和专职班主任或辅导员相比,在学生工作过程中有自身的不足,如学生管理经验不够丰富,因教学工作等原因导致与学生接触时间会有所减少,兼职班主任也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学生成长、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上具有其他学生管理人员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具体如下[2-6]。

2.1兼职班主任对专业和行业岗位特点及需求了解更为深入

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大部分具有博士学历,其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对专业特点和行业岗位特点了解十分充分,对本行业各岗位的需求和岗位的发展规划也十分了解。兼职班主任能利用这一优势,从大一开始就向学生传授本专业的情况,学生能尽早地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尽早地将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提前作好准备。这是与专任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相比的重要优势之一。

2.2兼职班主任对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了解更为充分

专任教师兼职班主任,更加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对本行业中各岗位的需求以及各岗位的发展规划更为了解,兼职班主任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深入了解学生特点、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与爱好,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就业,为学生解答关于择业就业过程中的疑惑。同时在日常学习中,兼职班主任可以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合理规划人生。

2.3兼职班主任对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引导作用更为突出

兼职班主任不仅仅在课下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和就业指导,在课上期间结合专业课内容讲述与就业相结合的部分,学生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岗位特点,只有对本专业的岗位特点和需求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及就业推荐的工作。大部分即将毕业的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岗位特点及需求并不是很了解,以致于不能合理规划和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因此,兼职班主任在指导学生进行岗位的选择过程中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4兼职班主任对毕业生的择业就业推荐更为容易

兼职班主任在学生就业时,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兼职班主任会将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信息第一时间地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兼职班主任通常是本硕博均就读于本专业,其同学朋友大部分从事本行业工作,在各大企业就业的同学和朋友较多,因此兼职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和资源,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向同学、朋友或者用人单位推荐。实现学生的快速定位和就业。

3兼职班主任在大学生就业中所采取的措施和成效——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药学院为例

3.1就业指导中所采取的措施

3.1.1兼职班主任讲授专业概论课程,让学生了解专业与行业特点

为了让学生们尽快了解和学习好本专业的内容,了解所学专业课程设置,学习专业知识的用途和其前景发展,专门设置了制药工程概论、药学概论等课程,同时为了让学生们对本专业的就业特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等课程。这类课程根据其特点,药学院通常安排兼职班主任担任主讲,兼职班主任可以结合自身的行业专业知识,细致生动地介绍本专业和行业的概况,同时又对学生较为熟悉,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进行指导并有所侧重。

3.1.2兼职班主任轮流举行系列讲座,让学生尽早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是一个人全面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节奏,坚定学好专业知识并让其有目的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提早规划。在这期间,药学院由各兼职班主任轮流举行系列考研及就业指导讲座,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和目标。

3.1.3兼职班主任参与模拟职场,点评学生模拟职场角色

利用学校、学院有利资源,定期开展模拟职场等系列比赛,专门请药厂高管及校院领导、兼职班主任作为评委,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就业竞争力。对学生模拟职场的角色和对未来的规划进行点评,使学生接触和了解所学专业的目前就业情况和就业趋势,并结合自身情况切实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

3.1.4兼职班主任跟进学子论坛,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传授经验

为增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加大对就业及科研的指导力度,定期举办学子讲坛系列活动,使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自由地交流。这是一个以学生自身为主题的交流平台,通过在校优秀学生和毕业生代表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传授经验,使学生对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在本活动结束之后,兼职班主任会让学生根据学子论坛交流的内容分别与班上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收获和感悟,并且适当地给与建议。

3.1.5兼职班主任全称跟踪就业实习,让学生提前进入就业岗位

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提高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长期以来,药学院十分注重学生的就业实习工作。将学生推荐至我院合作企业实习及工作。作为兼职班主任一方面要随时关注学生的人生财产安全,另外一方面班主任要随时跟踪学生的就业和实习情况,了解实习思想动态,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为就业做好提前准备,学院及班主任利用有效资源为学生安排就业实习,让学生提前进入就业岗位,了解就业岗位及发展前景。

3.2就业工作成效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药学院实施兼职班主任措施以来,在学院开展各类促进学生就业的活动的基础上,取得了优异的就业工作业绩,每年的一次性就业率均位于学校前列,具体体现如下:

3.2.1就业率高,位列学校前茅

药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在兼职班主任的积极组织和配合下,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较为清晰。学生积极的投入至择业就业中。近三年来,药学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位于学校的前列,达98%以上,在省内同类型专业中也具有很大的优势。

3.2.2考上研究生比例高,半数学生考取名校

兼职班主任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向学生详细地介绍考研和就业的利弊,对于学生考研与就业进行正确引导,从而做出合适的选择。近年来,在班主任和学院的正确指导下,我校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25%左右,其中有一半以上考取的是“985”、“211”等重点大学,如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且部分学生的考研成绩排在专业前列。

3.2.3就业单位和岗位质量高,待遇优异

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校企合作、开门办学。药学院与省内外各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到目前为止,与苏州辉瑞、诺华、华北制药、江中药业等大型企业合作建立了近50家实习就业基地。兼职班主任一方面借助实践基地等合作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择业,另一方面,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学生进行推荐就业。大部分学生就业单位为国内外大型企业,待遇优厚。

4小结

本文阐述了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专任教师作为班主任的优势和作用,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药学院为例,介绍了专任教师尤其是博士专任教师兼任班主任的案例,专任教师对大学生就业择业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通过多年的实践,该校药学院毕业生近三年来就业率均在98%以上,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实施效果良好。兼职班主任从学生所学专业上对就业进行详细分析和指导,在学生的成长、培养以及就业指导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推广和示范价值。

作者:徐珊 朱五福 徐同胜 周裕全 郑鹏武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药学院

第十篇:马克思就业理论指导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1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与问题所在

近年来,伴着互联网的推进和普及,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实施扩招政策,强大了我国的人才市场,保障了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然而随着学生的数量与规模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来越显著.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处于“被失业”的状态.

1.1大学生就业现状初探

由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可知,2010年我国的毕业生人数达到631万,通过近几年的逐年增长,截止2015年我国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49万人,预计2016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70万.而现实中从一些公务员或者公司招聘的报录比例分析,几百比一,几千比一,甚至是几万比一,从中真切的感受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1.2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物以稀为贵,随着近几年大学生的扩招,使得以前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风光不再.本科教育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个层面共同造成的.

1.3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类似于市场的供需理论,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都会造成市场的失衡.很显然,近年来的扩招政策使得大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庞大,直接导致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供大学生应聘的职位明显供不应求.经分析原因为以下几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劳动力市场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状况直接影响着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由于近年来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导致市场上明显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状况.与此同时劳动力的供求在结构上也存在着失衡的问题.不同的行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不一样,而有些行业因为其行业的特殊性,很多大学生都不愿意去就业,这也是问题的原因之一.

2.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偏差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他们的一些观念还尚未成熟,而且很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当公务员,也就是传统概念中的“铁饭碗”,这使得,考公务员的大学生很多,考上的却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大学生普遍都希望去大城市发展,导致大城市的职位供不应求,而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职位却无人问津.马克思就业理论的内容与意义就业问题关系着一个国家社会的稳定,只有解决了当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才能够使我国经济得以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就业问题如此重要,研究就业问题的学者也数不胜数,以下结合马克思的就业理论来研究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2.1马克思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失业理论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无论是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相对减少还是劳动力供给的绝对增加,都将造成相对人口过剩的后果.失业则是相对人口过剩的产物.对于相对人口过剩现象,马克思指出,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必然存在的结果,即在资本主义社会,失业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

2.2马克思就业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和分析得出失业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必然产物,要想解决失业问题就必须转变经济体制.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但还是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的国情,通过对马克思就业理论的学习来指导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缓解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马克思就业理论指导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建议

马克思的就业理论对我国目前所遇到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和相对人口过剩理论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制定有利于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就业政策.根据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和对马克思就业理论的解读,为了彻底解决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3.1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马克思的就业理论主张,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即失业是在所难免的,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生产力达到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失业将不复存在.虽然我们不能盲目的照搬别人的理论,但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不争的事实.提升社会主义生产力即加大市场对于社会人才的需求量,这样将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当然,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不仅是现有生产力不足所直接导致的后果,还暴露了现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以及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的不足.大学生应该正确审视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当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时候,主动去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3.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马克思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使得生产资料为劳动者所有,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产生的矛盾.扩大我国现在的社会生产力,进而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就业.让大学生认真审视自身能力以及适合的行业,发展多方面的特长,也是解决就业难的方法之一.就业价值观也是人生价值观的体现,要想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需要先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即使就业,就业不满一年即离职的现象十分普遍,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弄清楚自己想要做的工作是怎样的,这非常不利于公司企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4结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高校采取扩招政策使得读大学不再是一件难事,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无法回避.希望通过上述的分析和探究,使我国政府重视马克思就业理论,让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得到一步步的缓解和改善,使我国经济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作者:施齐霞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