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时间:2022-08-18 11:40:47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就目前情况来看,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呈现出就业难的局面。这种就业困难的现实状况,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业率低。虽然多数女大学生在校成绩相对于男生更显出色,专业技能也相对扎实,但在求职过程中仍旧处于劣势地位。近年来,女大学生就业率一直低于男大学生,尤其是初次就业率。北大教育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4年男性就业落实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就业落实率为77.3%,女性为65.9%,两者相差11.4个百分点。女大学生的低就业率主要表现在初次就业时间拖延、预期收入与现实收入之间的差距较大等方面。第二,就业质量差。从整个就业市场的视角来看,男女大学生就业质量不平衡现象十分明显。譬如,男女大学生“同工不同酬”;同等职位男女求职条件要求不一,存在女高男低的情况;男女大学生未来升迁、发展机会不均,男多女少;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长相、身材、身高等形象因素要求苛刻。如此种种都致使女大学生的就业层次越来越低,就业质量越来越差,发展空间也越来越狭窄。第三,求职门槛高。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一些待遇好、具有发展潜力的职位对应聘人员的条件要求都较高,且多倾向于男性。若是女性应聘者,则需要具备比男性应聘者更突出的个人条件才有机会参与竞争。此外,女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有限,就业范围比较狭窄。比如在机械、冶金、化工、建筑等行业往往比较青睐男大学生。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发展失衡,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我国普通高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已经达到较大规模(近几年大都在七百万左右)。而整个社会的有效劳动力需求却远远滞后于毕业生的急剧增长,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有效岗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就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而言,整个劳动力市场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一些劳动力密集型单位因为产业属特殊性要求使然,女大学生不愿意也不适合从事此类行业。这就造成了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仍无法吸纳大量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我国《宪法》、《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都在保障女性就业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旨在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实现就业机会均等化。但是,由于保障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较为笼统,缺乏相应的具体配套措施,结果“就业平等”目标的实现仍然是奢谈。

(二)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机制存在缺陷

高校专业设置与用人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矛盾突出。当下,各高校盲目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高就业率专业”,并逐年扩大这类专业的招生数量。盲目的输入最终导致“热门专业”沦为“冷门专业”,而这部分未就业毕业生也不幸沦为“剩余劳动力”。受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和办学成本节约的考虑,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仍采取“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应试教育确实使多数大学生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但是轻实践的教育培养方式,让部分毕业生贴上了“社会实践低能”和“操作能力低下”的标签,最终难以顺利实现就业目标。竞争是开放型市场的标志。在这一市场氛围中,用人单位在招纳人才时更加务实和利己,他们更看重应聘者是否具有丰富的岗位工作经验,是否能助其实现利益最大化。然而,应试教育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缺陷,显然不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

(三)家庭观念陈旧保守,教育方式方法不当

家庭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对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产生着重大影响。当前仍有部分家长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实行“教育专制”,孩子需听从自己为其做好的一切安排。在这样一个顺从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往往缺乏独立的处世和生活能力,并且思想观念保守单一,最终在面对就业时,不能科学合理地做出正确的抉择。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家庭,父母往往溺爱子女,导致一些女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校期间不求上进心,整天窝在宿舍看韩剧;就业期间则表现出被动就业,排斥就业的心态。陈旧保守的就业观念还表现在父母处理子女婚恋问题上,这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选择离父母近的单位,力求在父母庇护下发展的就业观也成为影响女大学生难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女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偏差,心理障碍日益凸显

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有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原因,女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存在偏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前的女大学生不仅有自己的职业理想,也有较高的生活追求。她们对工作环境、工资待遇、职位福利等方面的要求过高。比如在就业地点上,她们倾向选择“北上广”一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大城市,而对相对偏远的中西部中小城市和相对艰苦的基层地区则存在排斥心理。但是,一些女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不高,尤其是开拓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实践能力偏低,没有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一味地好高骛远,使她们在就业竞争的残酷现实中心力交瘁。此外,因女性较男性承受能力差,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也日益凸显。她们在就业过程中往往过分低估自己,对择业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害怕碰钉子,害怕挫折,在竞争中不够自信甚至不敢参与就业竞争,由于这些自卑心理也致使女大学生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三、改善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探讨

(一)完善政府扶持体系,搭建社会就业服务平台

要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不仅要形成良性开放的竞争局面,还需要政府加以合理的宏观调控。政府的职责和使命就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解决人民的疾苦,增进福祉。要改善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政府有必要健全相应法律法规,出台相关具体配套措施,完善社会扶持体系,彻底打破性别壁垒。尤其是要细化《宪法》、《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中与保障女性就业相关的的法律条文,为女大学顺利就业扫清壁垒。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强化执法力度和法律监督力度,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有效监督,坚决惩处用人单位的违法违规和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女大学生的就业权益。此外,在政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广大企业应致力于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地大物博的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潜力也无限,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为女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和择业空间。

(二)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招生规模大幅扩张,致使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为了适应大众化教育的现实,高校应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特点为依据,合理设置专业,积极探索专业人才的新型培育模式,为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实现有效就业提供扎实的基础。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今的高校教育教学,应顺应时展的要求,积极开展素质教育。高校应在在保证学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大前提下,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科学设置实践课程,实现实践方式多样化,并提高实践环节在整体考核中的比重,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平台,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此外,鼓励和支持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定期开展创业指导培训,为其提供专业的创业指导。

(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培养子女独立就业观

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对于女大学生成长成熟至关重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仅扮演者长辈的角色,也应扮演好朋友的角色。父母要与子女保持平等友好的交流,主动了解其心理状况和兴趣爱好,并在就业过程中引导、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独立的就业观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这就要求父母要尊重子女的想法,倾听她们的心声。在她们遇到困难时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而不是去包办和指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应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是女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敲门砖”。这就要求女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客观冷静地分析、评价自己,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机遇,积极参加就业竞争,寻求最适合的职业。当自身陷入就业困境时,主动寻求专门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从而使自己能够在现实环境中保持良好心态,以全新姿态重新投入到就业大军中。女大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夯实自身理论与技能基础。同时,也要积极获得实践知识。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及社团活动,提升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等实践能力。当然,要想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还需要女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以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独立意识,从思想上提高自己,使自己能够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谁被名利的恶魔诱惑,他就不可能保持清醒的理智和持久的热情,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就会消沉下去,甚至悲观厌世。女大学生们养成艰苦奋斗精神和摒弃娇气逐利心理尤为重要。

作者:李永洪 周丽莉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