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析

时间:2022-05-20 05:13:38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析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

对于就业能力的概念及构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LeeHarvey(2001)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和意愿。【3】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是郑晓明(2002),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在内容上,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4】高扬文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毕业时能找到工作并保持工作而应具备的能力。有四类构成要素:专业能力、基础能力、特殊能力、求职能力。【5】朱新秤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获得工作、保持工作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及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6】黄敬宝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将高等教育服务转化为人力资本,并能实现这种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7】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虽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包含了专业能力、基本技能、个人品质和求职能力等方面。【8】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基本技能包含语言和表达能力、计算机、普通话和外语水平等在校期间学习所得的硬性知识条件;个人品质主要指诚信、责任心、敬业精神、抗压抗挫等意志品质;求职能力包含求职技巧、自我推销能力与面试能力、社交能力和处理人际沟通、协调、合作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

二、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

在政府大力提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下,各高校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问题有了极大的重视,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和尝试,如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大学生就业信息、举办校园招聘会、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但各地方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业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是教学方式上面,都存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轻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问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缺乏经验等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和问题。目前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缺少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致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脱节和滞后,难以做到学与致用。在教学方式上,学生的参与性不足,传授知识多半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方式,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突出,使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地方高师院校的课程应该是实践性要求很强,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很薄弱,学生的教学实习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实习时间短,目前云南省各高师院校的实习时间都是安排在最后一学年进行,一般是6-8周。但由于毕业季忙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找工作的压力等方面的原因,实际的实习上课时间很少,致使学生参与实习的实践课的课时量不足。对学生的教学能力提高作用不大,教学实践能力的效果差强人意。其次,实习的质量不高。许多学生进入中小学实习后,往往以见习为主,辅助教师做一些零散的工作,很少有从事课堂教学的机会。即使有上课的机会,得到的教师指导也很少,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实习学校的教师也不愿意过多的把教学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实习生,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实习的效果和质量都不高。教学实践能力没有多大的提升。此外,现行的高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滞后性、与市场需求不符。目前云南省各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分科型”培养方式,数学系培养的是数学教师,中文系培养的是语文教师,化学系培养的是化学教师,导致培养出来的潜在师资综合素质欠缺,这根本不适应也不能满足我国目前中小学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对综合型教师的需求。

(二)就业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全程性、专业性

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但是目前云南省各地方高师院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仅限于开设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等短期性、临时性的活动。而没有把就业能力的培养当成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致使教育效果不明显,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就业教育师资队伍也缺乏专业性。不仅就业教育专职人员不足,而且专业化程度不够、综合素质不高,许多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多由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或院系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兼职,这些人虽然实践经验相当丰富,但理论知识相对缺乏,相应的培训也很少,因此难以达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预期效果。

(三)就业教育内容过于简单化

当前各地方高师院校的就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随意性大,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而且过多注重就业信息的提供和就业技巧的指导,偏重于学生如何收集信息、制作简历和自我推销、面试技巧等,较少关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素养。教学形式也缺乏多样性和实践性,理论阐述多,实践教学少。教师主导的课堂讲授方式多,案列教学、模拟招聘等教学方式少。而完整的就业教育内容应该将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心理健康与指导、就业技巧指导、创业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

(四)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许多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处于“被”培养、被提高的被动层面上。大学生个人作为就业的主体,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自我主动提升自己就业能力。但是现实中,许多大学生经过高考的压力进入大学以后,课程任务负担降低,精神全部放松,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有相当多一部分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间浑浑噩噩,黑白颠倒,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沉迷于网络游戏、谈恋爱、玩摇滚、睡懒觉、昼夜生活颠倒、逃课等等。有的学生整个学期只上几节课是常事,四年内的每个学期只是在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其结果自然是学习成绩不能过关,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高。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认真学习,正常上课,但是对就业能力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也没有在学业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就业能力。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也缺乏实践能力的锻炼。学校采取的任何措施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而言都只是外因,而只有通过大学生本身这一“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要积极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变“要学生学习”为学生主动“要学习”。

三、云南省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机制

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的丰富性和人才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和长期性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企业和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政府应该采取的对策

1.给高校更多办学自主权,放宽高校专业设置权限

应该使高校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目前各地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具有与其他高校具有很高的雷同性,难以体现地方特色性。所以政府应放宽对高校的控制,在专业设置等方面给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使地方高校能够因地制宜,增设一些能够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使地方高校能够真正的服务于地方并办出自己的特色。

2.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为地方高师院毕业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平台

坚决反对各种就业歧视问题,使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生具有其他高校毕业生相同的就业竞争机会。与“211”“985”等名牌高校的毕业生不同,地方高校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歧视更多,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因此,加大对就业市场的规范力度,给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竞争机会对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也尤为重要。

(二)高校应该采取的对策

1.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应该有的放矢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作为地方高师院校而言,要明确“地方性”和“师范性”两大特点,不盲目与其他研究型大学攀比,一味的求高求全,而是要立足于地方,办出自己的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树立为中小学教育系统培养师资力量为主、其他各类型人才为辅的观念,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2.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程结构,全面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

努力培养高水平的师范生。在计算机普及的信息化时代,大多数学生的钢笔字、粉笔字越来越差,因此,各地方高师院校有必要把师范生必备的技能强化训练,使学生的“三字一话”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使师范院校毕业生在教师职业领域更具有竞争性。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教学实习的比例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考查的重点。当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很不够,教学实习的时间也不足,因此要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多采用学生模拟课堂教学、说课、发现学习等学生参与性的方法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并细化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4.完善创新就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全程,而且要走向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从就业教育的机构设置、到就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制度性建设和创新性改革。要改变目前形式化、走过场的现状,把就业教育从过去单纯的服务性职能发展为集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择业指导、就业技巧指导、创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服务等多项职能于一身的专业化机构。【9】教育过程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分阶段、有步骤地安排实施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配备专职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同时要加强他们的理论及业务学习,使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科学化和专业化,也要聘职业培训师、企业名人、往届毕业生等优秀力量参与到就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来。此外,还要与时俱进,创新就业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化通信方式及时快捷的各种就业信息。

(三)用人单位应该采取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参与意识,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支教等都是用人单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对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事业单位而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长远利益出发,通过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共建实验室、实践基地、派遣著名创业成功者、优秀企业家、职业训练师到校授课、模拟招聘等各种途径参与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来。甚至参与到高校的课程教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的各种素质需求和培训放到高校中来,服务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培养优秀人才。积极配合学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大学建立互动的“双赢”合作关系。2.把员工培训与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与其专门花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员工培训,不如把这一环节的工作放到高校中进行,这样既能为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也能为企业节约成本,选拔到自己企业所需的优秀人才。为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同时也可以把这一过程当成、选拔、考察和培养公司未来力量的过程。这样既能招到企业所需的人才,还能够节约成本,代替专门的员工的培训时间,提高企业的效率。

(四)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1.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

地方高师院校的大学生要从进校伊始就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目的的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有意识、有计划、分步骤的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提前为将来的升学和就业做好准备,而不是等到毕业时才临时抱佛脚,投机取巧。

2.转变观念、拓宽就业领域和行业,多渠道多地区就业

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跳出只在本地就业、只在教育系统就业的圈子,树立多元化、多形式的就业观,准备多渠道就业。先就业,再择业,不妨把基层作为自己初次就业选择地和二次择业的跳板,积极参加“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等计划。这样既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也可以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的二次择业增加成功的筹码。

3.积极利用国家和高校扶持创业和鼓励创业的政策、大胆尝试,积极创业

自从1999年开始,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支持和资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免息贷款、减免税收、提供创业基金支持等条件。但我省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云南省2012年的127899名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也只有1119名,只占毕业生人数的0.88%。可见,大多数学生对于自主创业还认识不足,不敢轻举妄动。【10】作为时代的生力军的大学生要敢于创新,革新自己的就业观念,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从小事做起。积极利用国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大胆尝试,在就业市场中创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这样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为其他同学提供就业机会。

作者:徐艳萍工作单位:楚雄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