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创新教育研究

时间:2022-10-09 09:13:07

新形势下创新教育研究

摘要:21世纪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时代,国家、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等诸方面论述了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根据国内外创新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教育理念的创新

当今时代,倘若一个国家、民族亦步亦趋,发展缓慢,它就要落后。今天已经到了“人进我亦进,但吾速不及人,亦乃见为退尔”的地步。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历史,反思我们过去和现在的教育的方方面面,从而树立与时俱进的甚至超前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意识。当今搞教育必须要有全球意识,要把我们的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进行历时态和共时态的比较,教育理念的创新要有这样的态度,即:扬已之长,避已之短,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回忆起美国20世纪曾经掀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当时,美国面对前苏联在航天等高科技领域走在美国前面的严峻现实,仔细反思落后的原因,认为从根本上讲,是教育落后了,这场运动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这里不仅仅涉及到教科书的内容、品种的创新,还包括教科书的编排是否科学?是否适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欲望?是否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创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需要一个人具有非常合理的知识结构。

3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教育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关心中国教育发展的有识之士早就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教育的利与弊。有的人非常尖锐地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培养出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大师?这除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之外,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知识传授方面的确有其成效,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它过多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开发。按照传统的观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为客体。然而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人才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学习,发展自我,培养创新能力。

4教师的作用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职责被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天职,所以“学高为师”、就成了我国传统的好教师的标准。要培养富有创新力的人才,教师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4.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内涵应该是:“互为朋友”,“情同手足”,“融为一体”,“教学相长”。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原则是:认识学生是根本,相信学生是基础,尊重学生是条件,热爱学生是关键,帮助学生是目的。

4.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智能培养

有些专家认为,这应该遵循八条最基本的原则,即:应寓教于思;必须循序渐进;坚持实践第一;区分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从必然联系中抽象出共性联系;正确引导想象;增强自学能力;明确学是为了用。

4.3要传授创新的方法,要“授人以渔”

对主要是传授和接受知识的传统教育而言,人们常说这只是“授人以鱼”,而没有“授人以渔”。传统教育只教人知识,而没有教人获取知的方法。教,关键在于“授人以渔”,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是捉鱼的方法。这个“渔”是最根本的方法,即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创新的思维方法。当然,授人以“渔”时,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而定,要区分不同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程度等不同特点,因人制宜,因时因地制宜等。教师要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与水平的学生创造出适宜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合自己求知特点的学习方法、策略和习惯,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美国心理学家E.P.托兰斯提出了有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的诸种方式:(1)设计问题式情景,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继续探索;(2)让学生自设问题,并自行想象、解决,给其锻炼思维的机会;(3)让学生大胆提问,向教师、同学发问,互相问答,彼此交流,以达到彼此激发的目的。此外,寓创新精神于学科教育之中,指导学生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5不断优化教育环境应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氛围和创新条件。在这方面,我们既要注重课堂环境、校园环境的创新建设,又要注重创新教育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我们的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与中国社会结合起来,而且要求我们把教育与国际结合起来,使中国的教育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5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和能力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本质上是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的竞争。没有创新思维的品质和能力就不能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跻身于先进国家之列。因此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作为思考、设计和实践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在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培养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说,科学研究是一个化未知为已知的过程,也是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常常始于问题的提出,中止于问题的解决。因而,科学问题在科学探索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事任何研究都要明确提出问题,凡是没有应该查明的问题,科学研究就不能成立。科学研究总是与具体问题及该问题的解决密切联系在一起。问题消失时,科学研究将失去一切生机而不复存在。

5.2要明确创新思维的特性

通常情况下,创新思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属性:(1)思维表现的超常性。创新思维表现为思维发展过程的突变性、跨越性和非逻辑性;(2)思维形式的综合性。创新思维常常既包含有抽象思维、又包含形象思维;(3)思维空间的开放性。创新思维常常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来思考问题,将研究对象置于多学科的视野里来考察。由此在创新思维过程中产生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常规思维和逆向思维,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对称思维和非对称思维等等;(4)思维结果的独创性。这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标志之一。在思维的最后阶段常常以灵感(顾悟)思维而告终。总之,创新是国家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永久动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精神,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负重望,不断进取,开拓创新,搞好创新教育,为国家、社会培养创新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作者:韩晓峰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晓迪,等.论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

[2]李莉.浅谈创新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3]王漪.论创新教育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