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时间:2022-11-29 08:38:28

研究生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一、我国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

自1978年我国开始恢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以来,研究生的年均招生人数成倍增长,随之产生的就业问题也愈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教育部于1989年11月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个全新的概念,在会议上就有代表提出了“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所享有的同等地位”这样一个值得研究的论题。[2]2002年4月,教育部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同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的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专科、本科、研究生)和在读的学生休学创业。再者,随着高校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涌进,大学职能也由追求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转向侧重于高校服务于社会,不单单只向社会输送研究型人才,还要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高校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用以更好地建设和服务国家,这样既可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以创业带动就业,还可以活跃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书呆子”,转变培养有理想、思维活跃、充满创新力的优质青年。

二、当前高校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尚存的问题

(一)高校办学定位不明、培养目标单一。目前“双一流”建设已然成为热门议题,部分高校为争“一流”甚至忘记自身的办学定位。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规模成“泡沫式”急速扩大,而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教学型大学并未真正地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职业院校不研究如何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反而强调学习钻研学术事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化,并没有引导、开发学生从事其他渠道的就业。(二)就业思想固化、公众参与度不足。研究生作为社会层次较高的人群,将毕业后进入高校、研究院(所)等事业单位工作视为唯一的就业出路,在校期间缺乏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容易导致无法将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情况出现。部分研究生对“创业”心存偏见,认为创业是无法就业的最后一条退路,主观意识上否定了创业教育。此外,社会公众也表现出对创业教育的不认同,公众力量的参与程度明显不足。(三)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教学方法单一。我国高校开展的研究生创业教育普遍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虽然目前大多数的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通过建立典型的实践机构,如创办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创业园区、大学生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机构,能够指导部分研究生进行实践、自主创业,但当前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创业教育的研究内容明显脱轨,并未完全改革现存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这些创业实践机构仅仅是增加部分创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仍然侧重于引进企业招聘、推动研究生就业这一层面。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授课方式则沿袭传统模式,理论研究往往超过实践演练,缺少真实鲜活的创业案例,有经验的、专业的、优秀的师资匮乏,教学方法过分单一,主要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讲解。

三、欧美国家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经验

美、英、法作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军国家,其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演进历程,回顾借鉴这些国家的创业教育改革经验,能够有效地为推进我国创业教育实践提供宝贵的现实建议。创业教育兴起于上世纪4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MylesMace教授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课程被认定为美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兴起的萌芽。美国开办的创业教育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不以追求眼前的功利为目的,创业教育体系则全方位地涵盖初等到高等教育。美国创业教育的研究经验是:高校管理者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发展;校院级管理者在创业教育体系中担任重要职务;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这一门全新的课程。英国开展创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为目的,将创业视为学生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其开展经验包括:英国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实行校企合作办学;从校内、外两个层面高度重视制度化的工作网络建设;兴建科技创业园区,同时设立研究生创业项目。法国在改革高校创业教育方面则更为激进,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能力为办学目的,让学生在继续学业的同时做好择业和创业的心理准备。开设创业教育学科,设置创业教育与就业的指导课程体系;颁布《创新与科技法》法案、设立“创业日”,注重多学科相互渗透,增加综合性跨学科课程,拓宽基础性课程,减少专业课程,其目的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高校课程设置的方方面面。

作者:刘岳 冯彦杰 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赵大伟.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36-39.

[2]孙剑明,宋子祥.论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1(9):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