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班级管理思考

时间:2022-08-18 10:26:19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班级管理思考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这些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理论体系,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规范的教学大纲及专家严格审定的教材内容。但在高职院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德育课程学习的热情并不高,更重要的是经过一年的教育之后,在校大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准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热情不高的现状,固然与有些教师理论功底较浅、讲课方法单一、缺乏人格魅力有关,但影响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来实现这一目标[1]。

1高职院校德育实践课教学的困境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这份文件高屋建瓴地指出了目前德育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弊端,即注重理论课教学,而缺乏实践课的环节。为了贯彻这一精神,各高校纷纷增设了德育实践课程。但普遍的情况是,实践教学缺少经费支持,出于安全考虑,学生很难获准离开校园,实践教学的师资得不到保证。多年来高校招生人数一直“高烧不退”,高职院校德育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大多数高校思政课都以大班授课的方式进行,生师比高,普通教师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再组织实践课教学,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为此,为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不得不把一些实践教学项目,如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等放在寒暑假让学生自行完成,因实地指导不足,师生交流不充分,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

2德育实践课教学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德育实践课教学的质量,成为了高职院校广大德育工作者比较关心的话题。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各部门都应该服务于这一宗旨。高校学生处和德育教学部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最直接的职能部门,倘若能够对这两个部门的资源进一步整合,即把德育实践课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会既有利于德育课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又能让班级管理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最终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1班级的有效管理是完成德育实践课任务的重要条件

德育实践课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培养美德、增长才干、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这一目标是通过设计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来完成的,目前各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师每个人需要承担数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所做更多的是实践任务的布置及必要的知识讲解,整个实践项目的完成,可能需要数天或几周的时间来准备,这就需要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若缺乏班级集体强有力的组织,任务很难顺利完成。比如红歌会的排练,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模拟法庭的演示等,仅凭几个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整体上就会流于形式,参与度低,质量低下,达不达预期的教育目的。

2.2德育实践课教学能够有效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

德育实践课将为班级活动提供丰富的内容,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高职学生素质一般不是很高,大学生活相对中学阶段来说,管理上较宽松的,学业上较轻松,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空余时间,当入校的新鲜感失去后,许多学生很快就陷入了迷惘、疑惑、无聊的状态之中,大部分的时间消磨在手机、网络的游戏中。有些同学出现了意志消沉、趣味低下、精神萎靡的精神状态,这给班级管理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不种庄稼的空地就会杂草丛生”,德育实践课以其内容的先进性、时代性,形式的新颖性、多样性,将极大的丰富高职生的业余生活,满足了他们精神上的健康需求。目前尽管每所高职院校都实行了辅导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制度,但辅导员兼任的班主任往往是两到四个班,繁琐的日常管理事务让辅导员对班级管理鞭长莫及,大多依靠的是学生会和班委会对班级管理,简单粗暴是很多辅导员愿意使用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方式看似简捷高效、干净利落,但问题很难得到根本性解决,有时仅仅用老师的威严去训斥、指责,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高职生这一群体是高考中失意的一类学生,心理上比较敏感、脆弱,逆反情绪严重,往往把班级干部及班级管理制度看成是束缚自己的牢笼,经常采取消极的态度进行敷衍塞责。即使班级纪律、宿舍卫生管理严格的系部,每当学生会检查过后,班级的情况依然如旧,表现较好的班级也只是平时被褥齐整来应付检查,一旦周六、周日就会乱成一团,狼藉一片。这样的的班级管理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德育实践课将在学生心灵上给以启迪,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人性化手段,转变学生的心态。比如,让学生编排生活情景剧就是德育实践课经常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换位思考中,内在的情感得到激发,产生体悟和反思,促使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得以转变。当学生的道德水准得到提升之后,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接受批评教育,把学校制度、班级规定看成自己成长中的磨刀石,把管理者的批评教育当成治病良药,班级的管理更加人性化。

3德育实践课教学与班级管理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

3.1德育实践课教学与班级管理相结合是大学生德育生活化的重要体现

完美人格形成的机制遵循着“知”、“情”、“意”、“行”四个阶段,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要求。“外化于行”所强调的正是实践的重要性,对于生活于大学校园的高职生来说,“外化于行”更多地是“行”在班级、宿舍和校园这个小天地里。在大学课堂接受更多的是道德理论方面的认知,日常的生活环境则是道德形成的主要场所。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的观点。德育更多是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社会的道德要求,本质上就是学“做人”的教育,即德育生活化。目前德育低效空洞的困境与德育脱节于学生生活不无关系。班级是大学里的最基层单位,也是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空间,在这个微型的小社会里,几十位同学朝夕相处,班级风气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德育实践课要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就应该走进班级,把德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全过程,通过具体的道德生活来学习道德。即使是班级日常的管理工作也看成是德育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班主任在选用班级干部的过程中是否民主,有没有舞弊现象;在涉及评优评先及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能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些与学生相关的每一方面或许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对于处在道德观形成期的学生来说意义很大,或许一件小事处理得当,就能成为学生思想转变的契机。相比于日常班级管理活动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德育实践课所产生的效果更为深远。德育实践课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尽可能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一场亲自参演的心理情景剧受到的情感洗礼会比在感恩节给母亲打个电话要深刻的多;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带给心灵上的抚慰远比听一个感人的故事来得真切。德育实践课恰似给班级注入了灵魂,通过一次次精心安排的活动,从不同方面对高职生进行德育渗透,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然,这种通过精心设计的教育实践同样体现了教育生活化的特点,而且达到了更明显的效果。德育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在选择上不能脱离学生接受的实际水平,既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地追求高大上,也不能一味追求趣味化、低俗化。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就指出“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造就社会机器有用的公民,而不是针对学生的人性的发展。”对高层次社会政治理想的过度强调,就更容易使人远离崇高,更加注重个人自身的发展,最终还是会影响到高层次理想信念的形成。因此,在德育实践目标定位上就要考虑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学期划分多层次的目标要求,设立从社会主义道德、公民德育、到职业道德多层次德育目标[2]。对于刚入校的新生,要将德育实践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通过观看礼仪视频来学习守时、守纪、尊重他人等基本道德规范;通过完成读书笔记来培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通过能力拓展训练来养成互相合作、克服困难的习惯。到了大二,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德育实践的内容要与职业道德及公益性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学会“四会”,即会思考、会表达、会做人、会做事。到了大三,德育实践的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敬业精神,树立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我的家乡我的梦”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来描绘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基本道德规范养成的过程中不忘给学生们树起前进方向的明灯,以《感动中国》的视频资料给学生们展示当代道德楷模的风采: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安贫乐道践行的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勇救坠楼女童的吴菊平面对危难和死神,挺身而出,奏响了天地间的正气歌;“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20年信守承诺的孙水林、孙东林兄弟践行的是诚信为本。为了弘扬正气,树立榜样,每学期进行一次“感动班级”人物评选活动,把德育追求的目标与班级身边的人物统一起来,让人感觉到美德不再是空中楼阁、水中之月。

3.2德育实践课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外在机制的建立

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则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说德育实践课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内在的,那么班级管理产生的影响更多是外在的。从人性的角度看,西方伦理学认为,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只能是利己的。《理想国》中格劳孔所讲的盖吉斯魔戒的故事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惊人见解,牧羊人无意中得到了隐身之戒,他用魔戒诱骗了王后,夺取了王国。故事中人物体现出的让人担忧的倾向性也被当代心理学家丹尼尔•巴特森从实证心理学视角所证实。但他在审视了道德正直和道德伪善的问题后,认为“作为社会性存在,被注视的感觉会驱使我们有意无意地按道德行事。如果你希望没有拖延地完成作业,你可以在电脑上贴一对眼睛或者在桌子上放一面镜子。”对于自我意识膨胀,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片面夸大,甚至不能正确区分荣誉与耻辱界限的高职生来说,在没有纪律约束和他人监督的情况下,让他们自觉地按道德行事显然有些困难。班集体就是培养个人道德的大熔炉,道德品质高尚的同学的存在无疑充当了“电脑上的眼睛或桌面上的镜子”的等价物。依靠班级制度的约束和周边其他同学的监督,个人的道德行为会得到很好的规范。班级管理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学生的约束是长期性的,一种行为长期反复就可以形成习惯,成为美德的一部分。能够充当等价物的不仅是班级制度、班内的其他同学,教室、宿舍内外的育人环境同样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熏陶的作用。班级墙壁张贴的名言警句、伟人画像会无形中激励着学生们上进,哪怕是卫生间里短短的一句温馨提示,也可以对学生的文明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德育实践课教学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在学校行政管理的层面上还应该建立配套的机制。结合并不意味着两个部门的合并,班级管理仍然是隶属于学生处管理。但二者之间因在培养学生政治思想方面有更直接的联系,双方的合作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首先,在组织人员管理方面,德育部与学生处应进行深度契合、相互沟通、资源共享。领导层面上,德育部的主任可兼任学生处副处长,实行双岗双职。德育部领导在管理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要协助学生处,在理论方面,在顶层设计等宏观业务方面,共商共策,协同作业。教师层面上,新入职的德育教师兼任班主任一学年,其他任课教师可担任大一新生班级的德育导师,弥补辅导员事务忙、救火员的不足[3]。学生处文体科的科长也要定期参与思想政治课的教研活动,在制定实践课教学计划的时候,提出可行性意见,使双方的活动内容协调一致,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组织、读书演讲赛的举办、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等可以双方共同合作完成。借助于学生科的力量,德育实践课的效果将事半功倍。当然,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教师工作量考核方面要有一定的体现。由于德育实践教学与班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考核结果可以为双方所共享。思想政治课的实践分数可以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表现分直接加入班级量化管理当中,期末作为班级内评优和奖学金的重要依据。二者考核的统一不仅能引起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重视,也为思想品德考核提高了可信度。

作者:于军 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吕明.高校“思政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效果与问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7).

[2]李艳芬.论高职学生德育实践课内容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1(11).

[3]池喜生.让实践课“活”起来[J].广东教育,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