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探析

时间:2022-09-22 08:38:36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探析

摘要:为了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文章首先论述了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分析了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安全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更是高校保障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校园安全及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地方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学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安全事故频发,因此,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已成为地方高校面临的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若干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动准则(试行)》《高等教育法》,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暂行规定》等系列法律法规中,也明确指出了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无论是从法律法规层,还是从素质教育本质要求来看,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对地方高校来说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重管理,轻教育

当前地方高校几乎都把学生安全问题作为常规性工作来抓,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地方高校虽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但这种重管理轻教育的方式缺乏科学的长效机制,安全教育并未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形式单调,实效性不好

当前地方高校辅导员上安全教育课外,仍采用展板、黑板报和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等形式。这些教育手段过于陈旧,无法吸引学生,导致安全教育收效甚微。

(三)教学内容枯燥冗长

当前地方高校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仍是防火、防盗、防溺水、防诈骗和交通安全等,内容重复枯燥,且占据了很大篇幅,教学效果不理想。一些高校所设置的安全教育内容偏理论,忽略了对学生安全防范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培养不够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成长,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容易受感情、生活、学习等因素影响,其生活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差,易发生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事件。

三、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一)完善安全教育的内容各地方高校应把逃生、避难、自救等常识和实际演练作为教育内容。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公安消防部门观看专业的安全演练等。地方高校安全教育还应当将人身与财产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范畴的内容纳入安全教育体系中,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二)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地方高校应利用不同形式在大学生中开展安全防范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切实让学生掌握安全知识,提升自身安全防范意识。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高校还应组织学生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各种安全防范、法纪知识学习研讨会,为学生搭建自我教育的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和自身保护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并通过主题班会、实操演练、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同时利用广播、橱窗、条幅、新媒体等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和宣传,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四)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齐抓共管。家长应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应对方法;学校切实做好安全教育实效性,完善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社会作为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更要加强引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相关机构机制

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学生安全工作相关机构制度。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校领导、职能部门(校办、学生处、保卫处后勤保障等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及寝室长组成的学生安全教育四级应对管理体系。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学生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及学生安全管理预警机制等。总之,安全教育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发展,与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密切相关。高校作为管理者,应该增强大学生的安全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更加及时,交互能力不断提升,管理活动的协调性也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顺利完成,保证管理活动完成的效率。

数据是高校教学管理决策的基础,也是高校得以发展的客观依据。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广泛应用,现高校的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深,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在长期的应用过程当中会记录并积累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规模较大,且类型多样,不仅可记录使用者的常规信息,而且可记录使用者的其他信息,包括心情、日志、图片等,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使用者的思想、性格与情感状态,使得高校教学管理的内容也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单一的基本信息管理,还拓展至使用者的个性、现实生活状态的管理,管理范围明显拓宽,这也是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发展的下一个目标,其将逐步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

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

(一)改革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管理的行为实施,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理念,才能为高校的教学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要想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首先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管理理念。高校领导及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大数据对于高校教学管理的作用和重要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数据的作用。通过建立大数据教育决策支持模型,可对高校教学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从而发现教学与学、管理与评估之间的一般性规律,进而有目的地制定并执行教育决策,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科学管理。特别是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各类教学管理理念的合理应用均可发挥积极作用。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可对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进行分析和控制,并对教学管理数据进行全面总结,不仅为教学管理提供客观的结构化数据,而且展现了不同数据间的联系,使得高校的教学管理方式不得不改变,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教学也因大数据的出现而发生变化。

(二)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活动

现代化教学是基于先进科技术水平而建立的,通过引进并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现代化教学才得以发展。大数据技术是现代社会的先进科学技术之一,其对基础数据的客观分析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的可信度,帮助教学者与学习者科学、准确地判断教育过程与结果,为针对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也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有助于高校教育自群体教学转变为个体教学,从而实现个性化与差异化教学。一直以来,各高校教学管理都在努力尝试使用各种方式实现个性化教学,但事实表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难以找到有效的方式,但在大数据背景下,此教学则有了可能。教师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日常教学过程当中所收集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其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学习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等,为教师后期针对性的教学组织活动提供客观依据。如此反复,就会形成一种可持续化的教学优势,在不断的分析与改善过程当中,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针对性和个性化会不断增强,从而更好地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这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是无法实现的,但在大数据背景下,个性化教学活动可顺利实施,并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完善教学评价模式

当前,多数高校对于教学的管理仍采取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评价的管理模式,而这个评价多数是基于学生成绩而实现的,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极大地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利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为此,须对当前教学评价模式进行改善,以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学评估不仅是针对学生最终的成绩,还包括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各类数据,教师可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改善教学方式;通过系统所捕捉的学生的微观行为,教师可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并对自身教学是否与学生学习需求相符进行反思,这样不断反思与改善,最终会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的教学管理可从宏观向微观转变,对于群体的分析与观察也逐步转向个人,甚至对每个人的数据进行跟踪,在大数据时代里,高校教学管理可无比接近教师与学生,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实现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五、结语

伴随时代的进步,高校教育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当下高校教学正面临着新的社会发展环境,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大数据在其他行业及领域的应用成果让人们看到了大数据所带来的数据效应,也相信大数据能给高校教学的管理带来变革之力,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为宏观教学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及水平。参考文献:

[1]黄仁刚.大数据背景下的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114-115.

[2]姜晓艳.大数据背景下的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探究[J].中国高新区,2018(6):52-53.

[3]王胜利,朱晓平.大数据驱动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7,4(33):279-281.

[4]张洪军.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0):40-42.

作者:张程 谢宜勤 单位:安徽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