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论文(共6篇)

时间:2022-06-21 02:31:06

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论文(共6篇)

第一篇:大学生安全教育改革思考

一、国内安全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国内安全教育教学现状。我国目前的安全教育模式多是采用课堂教学或者专题讲座的模式来实现的[2]。也就是说主要是采用课堂上以老师的活动作为主导,向学生灌输安全教育的方式。根据调查,大部分国内的高等学府,安全教育课程都是没有正式被采纳入为教学计划之中,而这所谓的安全教育单单是指一个学期以年级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大会,请学校保卫处负责人员或者其他专家进行安全知识讲解。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使一些学生知道安全常识,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国内安全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积极性较低。目前的安全教育方式缺少创新,大部分采用简单的课堂传授方法,学生在极为被动的环境下接受安全教育,导致高校谈及安全教育就普遍反映教学效果不显著。相反,在其他的专业课程讲授中,教授老师都会采取先进的适应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而安全教育课堂则没有,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是很难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的。

(2)教学方式的普及力度不强。高等院校的安全教育方式普及力度不强。目前,国内的高等院校安全教育教学主要是采用课堂教学,但是大部分的高校并没有固定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以致大部分学生不可能接触到安全教育课。据调查,在国内高校中,没有开设任何安全按教育课程的就占到31%。每个学期只有一次安全教育课程的占40%,每学期开设3次以上安全教育课程的仅有12%。学生中,36%是通过课堂教学接受到安全教育的,而80%的学生没有经过网络安全教学模式接受安全教育,4%的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过任何一种安全教育方式。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社会治安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虽然目前的国内和国际形式总体是和平稳定的,我国正面对着健康向上的发展好时机。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国内外依然存在的各种敌对势力。他们对我国和平稳定的破坏、分裂、渗透和颠覆从来没有停止过。

2.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不间断地完善自我,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需要。大学时期是人格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时期[3]。大学作为教育机构,负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引。

3.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改善校园安全状况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全方位加强校园安全保护,更要切实强调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们的安全免疫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意识,维护校园安全人人有责,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感,为改善校园安全一起努力。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的途径

1.设《大学生安全教育》为必修课。各学科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并且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这样,大一新生可以接受全面系统的安全教育,用最快的效率增强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次数,以致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入学后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选择合适的教材。市面上目前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参考书非常多,像由赵升文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这些参考书有的是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知识性读本,也有是普通高等教育公共课系列规划教材,由此可见,不是每一类教材都适合用在课堂教学中。由此,安全教育教师在挑选教材的时候需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的出版年月:通常来说要选择最新出版的读本。举例来说,在财产安全教育中如何预防诈骗和防止抢劫这一部分,新版教材往往会举出当代最新的诈骗和抢劫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新兴的诈骗和抢劫方法相应制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2)教材的层次:不同的书本教材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举例来说,针对高职高专的教材可能倾向实践,而理论内容可能偏简单,从而不太适应本科生使用。此外,读本类的安全教育书籍不宜当成大学本科生的教材。(3)教材的内容:应该选择内容丰富,具有感染力、吸引力、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教材。教材中需要出现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案例,便于吸引学生注意。本文推荐由郭凤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学生的安全教育课教材。

3.处理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会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有部分重叠。授课时,为了提高效率,在讲解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部分与社会实践安全时,我们可以简要概括,而要着重强调交通安全、财产安全、自护自救与网络安全等内容。举例来说,比如某地的抢劫和盗窃现象很多,很多外来学生是不了解当地的治安现状的,那么财产安全则应该作为重点进行讲解。

4.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1)案例教学法: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关系,在讲课中要随时结合当地或者学校的现状,引用发生在学校内外的典型案例,结合学生专业特色来开展安全教育,在学习中让学生分析、评价、总结,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的目的。(2)互动式教学法:在安全教育课堂上,强调师生交流和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安全案例的看法。而在这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要化被动为主动,作为参与者来参与教学活动。只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融合,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不断得到提升。(3)多媒体教学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黑板板书组成的,虽然多媒体教学不断进入课堂,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板书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工具观看安全知识的视频,让学生可以得到更直观的体会。但此时应该主要播放内容不能偏离安全教育的主题。此外,我们还可以聘请专家讲解等方式,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让学生迈出课堂,参观消防局、警察局、戒毒所等等。

作者:龙思珍工作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安全教育创新

一、事故频发倒逼高校重视安全教育

近年来,社会上公共安全事故频发,与高校相关的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事故等也出现了增加的趋势,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为了应对安全新形势,2004年4月,教育部下发通知,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基于当前形势的需要与国家相关部门的号召,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也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当年,北京林业大学在全国首开先河,把安全逃生课列为必修课并纳入学分制。2006年,北京市教委召开“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2008年,上海市颁布了全国首个《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然而,对于全国大多数高校而言,大学生安全教育依然仅仅处于宣传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概念

安全,通常是指平安、稳定,与危险相对,是不受威胁、不出事故、没有危险的一种状态。安全教育,是针对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安全教育最初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尤其是高危行业。随着校园不安全因素的激增,教育领域也开始重视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等教育部门以国家法律、法规策等为依据,以促进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课程教育等为教育途径,使大学生全面掌握安全知识与技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三、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实施依法治校依法治国的需要从以往高校发生各类安全事件来看,大学生一方面容易成为伤害案件中的被侵主体——受害者,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伤害案件中的施害主体——施害者。在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同时,更需要培养大学生安全责任观,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会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要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国,必须从大学生安全教育入手。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离不开校园主体,校园主体会对平安校园的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生是高校主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强弱、逃生自救技能的高低以及安全责任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校园治安秩序的好坏,关系着校园和谐稳定与否。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开放办学模式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办学理念的不断转变,大学校园从封闭式逐步转化为开放式,校园与社会融合进一步得到加深。尤其是后勤服务社会化使得高校中人员结构变的更为复杂,潜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被盗、被伤害等案件有随时发生的可能,给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如今校园安全事件频发的大环境,缺乏安全责任,缺少安全知识,无安全防范意识,不具备逃生自救技能,已不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大学生安全教育强调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其实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致的。而且,当前大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普遍形成了较强的唯我独尊意识与较弱的社会协调能力,较强的参与意识与较弱的承受挫折能力,较强的自我意识与较弱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反差。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适应环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四、安全教育的盲区

在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许多盲区。重管理,轻教育随着校园安全事故的频发,“安全重于泰山”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校党政领导和学校有关部门,认识到大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了安全工作制度,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在管理上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地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方面的投入,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然而,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往往被人们忽视。目前在高校中并没有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规范的安全教育课程,学生不了解安全的重要性,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重形式,轻内容当前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必须引起重视并得到强化,然而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仍旧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有研究表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级安排了,就组织抓一抓,上级不强调,就搁置一边;二是上级进行检查时,就集中力量应付,检查过后,就万事大吉;三是发生重大案件和灾害事故时就急抓,事情过后就放松不管。这现象在很多校园普遍存在,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留驻于表面、留驻于形式。重事后,轻预防在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必须未雨绸缪,切实做好预防工作。只有做好校园安全预案管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但是,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却并非如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卫处处长王有洪曾指出,完整的应急管理体制应包括“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总结”三个阶段,但传统的观念,使我们更注重“惩治”而忽视“防范”,注重“事后处理”、忽视“预案管理”是我国高校的应急管理机制的普遍现象。重行为,轻心理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关注的是大学生的行为是否遵纪守法,却对大学生的心理异常状态常常忽视。比如,发生在高校的类似于“马加爵事件”,却往往是心理疾患引起的。有研究指出,我国高校大多数都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往往不够重视,并且常把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解决,结果曲解了学生。这样不仅不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

五、安全教育需要“四重视”

重视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确保其效果,就必须做到健全制度,落实责任。首先,高校要完善安全领导组织机制。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成与败,关键在于党政领导重视与否。高校党政一把手作为校园安全构建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其次,要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机制。成立高校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形成党委领导、部门具体负责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落实责任人的相关责任,把安全责任落实到部门及个人。再次,要建立安全教育监督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使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让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来关心安全问题。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中,明确了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然而,在现行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中,高校普遍侧重的是安全管理工作,对安全教育工作做的很少,如有也仅仅是停留在说教层面,如利用广播、橱窗、展板、讲座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没有达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分”的层次。如今,新的形势要求高校必须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课时,通过规范化、系统化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构建“安全知识教育+逃生技能演练+安全文化营造”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使学生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提高安全素质。重视高校安全应急预案设立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编制安全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制度,对于提高高校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全面履行教育管理职能,构建平安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制定应急预案能为突发校园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提供依据;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应急预案能使高校日常安全培训和演习工作更具针对性。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强调高校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应急预案的和宣传,有利于全体师生员工了解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及其相应的应急措施。加强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补充。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核心在于心理安全,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其心理安全适应能力及安全素质是高校重要的责任之一。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体系,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心理健康咨询辅导相结合起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为那些心理上有问题的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排忧解难,达到心理健康。对那些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降低危机事件对学生的伤害。

作者:陈韶成工作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第三篇: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构建

一、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安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从大学生成长过程来看,“90后”大学生思想单纯,人生阅历不够丰富,社会生活经验欠缺,对社会和安全防范的认识不足。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有助于增强他们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够保障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最终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创建平安校园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大学生作为高校的教育主体,是学校教育培养的对象。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应呈现一种平稳的态势,这样师生在校园里学习生活才能得到有效的安全保障。如果发生涉及大学生的“安全事件”,必然会牵动社会、家庭、大学生群体等,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甚至在全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确保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需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社会人心的安定、社会的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全从单一的范畴演变成了相对综合的概念,由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已经扩展到了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诸多领域。当前高校毕业生进人社会需就业创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因素

1.“90后”大学生本身因素影响。“90后”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自我意识较强,辨别力弱,安全意识淡薄,自我控制力较弱,独生子女占了绝大多数。一直以来,他们受到学校和家长的保护,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应付突发事件心理准备不够,抗挫折能力不强,经济、就业、情感等都可能导致学生心理事件的发生,他们社会认知和应对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社会环境、价值观等不稳定因素影响,成为各种不安全稳定问题的受害者。

2.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经济迅速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强烈的冲击,校园开放性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尤为突出。近几年,全国高校普遍扩招,校区急剧扩大,校园逐步成为较为开放的区域,这种状况造成学校与社会的接触更为频繁,很多高校处于城乡结合部,校园周边外来人口成分较为复杂,校园周边的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严重。

3.新媒体因素影响。近几年,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日渐普及,正逐步改变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90后”大学生是伴随新媒体发展而成长的一代。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播的信息也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复旦大学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新媒体在许多不良风气方面扮演了助推器的角色。”网络虚拟社会带来的安全隐患日益突出,给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90后”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尚不定型,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实现机制的体系化构建

1.坚持安全教育理念创新,营造良好氛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安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针对“90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改变走形式的安全教育,真正深人学生当中,开展各类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安全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广泛、效果显著的安全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在校内营造浓厚的安全育人氛围,将校园文化环境与安全文化环境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构建宣传阵地。全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安全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

2.完善安全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落实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三进”措施。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学校往往忽视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建议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明确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编写相关教材。学校应成立安全教育教研室,从师资、课时和经费上给予一定保障。安全教育应贯穿学生生活始终,方式方法可灵活多样。要根据学生在校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层次、有重点、有区别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把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融人实验课、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完善安全教育真实体验,进行常见安全防范能力训练,加强学生自律能力训练、应急能力训练和安全管理能力训练等。学校可以成立安全协会,以宣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为宗旨,为广大师生提供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让大学生参与学校安全协会,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可以让大学生参与护校队,在实践中端正安全态度,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3.规范安全管理保障机制,强化管理育人力度。学校要建立健全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院、系配合、齐抓共管的组织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一整套规范合理的学生安全管理的制度体系和法规,安全管理相应制度落实到学生个人和班级。可以将大学生的安全管理融人社会保险机制,落实和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将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引人对其人文素质的考核中,可以设立安全单项奖,与学生的奖学金直接挂钩,可以利用奖惩机制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可以实行安全工作考核体系,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与教师评先选优、晋升工资、评定职称、年度考核等挂钩。完善物质保障机制,学校用于教育培训、应急演练、突发事件处置等经费从学校行政事业费中单列。加强人防技防物防管理,进一步规范技防设施和物防器械的管理与使用,积极推进校园安全的数字化管理。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安全教育水平。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制定安全教育课程授课教师的基本条件,从源头上提高教师质量。加强教师业务知识培训,邀请公安、消防、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提升授课教师的内涵。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意识以及加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高校教师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与学生共成长,充分认识新媒体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智、科学地利用新媒体,让新媒体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大力开展安全教育研究,调研其他高校安全教育好的做法,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安全教育理念和措施,掌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规律,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5.抓好新媒体建设,消除安全隐患。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充分运用微博、微信、E一mali、QQ群等新媒体交流载体,改变教育方式。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便捷性、共享性的特点优势,利用网络阵地与学生平等交流,加大正面教育引导和宣传力度。新媒体具有及时性、互动性特点,高校可以通过校内课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新媒体素养,让他们能全面正确认识新媒体,增强信息分辨意识,增强信息处理能力。高校要开展多种多样的与新媒体有关的安全教育活动,如网络视频欣赏、手机信息互动、网络论坛等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接受。高校要针对大学生易发的敏感问题,通过网络、手机等平台广泛收集信息,要关注积极网络舆情,努力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处置能力,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引导工作。高校应借助新媒体,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因势利导,抓好思想阵地建设,消除安全隐患。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高校要从根本上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把安全教育工作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营造安全教育的良好环境,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实现机制的体系。

作者:林坚工作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研究

1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1.1教研失衡

自1994年首篇文章发表,现有相关期刊论文400余篇,著作120余本,硕士毕业论文6篇,近3年论文年均发表50余篇,著作年均出版20余本,其中80%的由高校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内容由最初的现状研究,到教学手段、发展方式的思考,不断拓展深度、广度,近年还有一些省部级、保卫学会的相关研究课题立项。总体上,理论研究不够,实践教学滞后,教研失衡。2004年4月,教育部下发通知: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同年,北京林业大学在全国首开先河,把安全逃生课列为必修课并纳入学分制;2006年,在奥运安保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教委召开“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2];2008年上海市颁布了全国首个《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明确了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山西等是。安全教育做得较好的省市。但令人遗憾的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大学生安全教育“三进”没有“尚方宝剑”,虽然多年来从上到下都在推进,但力度明显不够。教育部2007年出台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但是《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却迟迟不见出台,全国性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规范性政策文件仍未颁布。如今,对于全国大多数高校而言,大学生安全教育依然仅处于宣传阶段,实践教学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开展的层次。如:对17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南开大学、扬州大学、云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三进”情况调查发现,实现安全教育“进课堂”的不到60%,“进教材”的不到40%,“进学分”的只有10%左右[3]。

1.2缺乏实效

对于已经积极开展了安全教育教学的一些高校,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在校生因安全意识差被抢、被盗、被骗、被害的案件和火灾、交通事故仍屡屡发生,大学生参与违法犯罪仍时有发生,安全教育缺乏教学实效的现状不容忽视。如,北京某大学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组织学习安全知识,先后策划了六次安全知识竞赛,部分学生对学习和开展竞赛态度积极。但客观地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应付,竞赛答题中照抄现象十分普遍。据其统计:2005年的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有1000余名学生参赛,在可以讨论、查阅资料的情况下,竟有117名学生成绩不及格,其中有6名获得零分[4]。2012年10月,通过问卷调查湘潭大学116名选修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学生,在做“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加强校园安全”一题时,对“增加保安和管理员、改造宿舍安防设施、建设门禁监控、控制外来人员”的选择占了93%,仅有7%的学生选择了“加强安全教育”;在“你认为学校的安全教育效果怎样”一题上,选择“没效果、效果不明显”的占到了78%,认为“有效果”的占16%,认为“效果明显”的仅占6%。

2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的缺失或不合理,不仅影响师生对“安全教育观念”的认同,更导致师资、课程设置、经费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必然出现实践教学组织开展维艰、教学实效不佳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应有准确的定位。

2.1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定位为必修课

将安全教育课程定位为必修课,从制度上规定“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如此,准备教材、安排教员、经费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就都能得到顺利解决。这样的课程定位,对学生也是一种约束,因为安全教育是必修课,有教材、学时、考试,要算学分,所以必须学,如果不及格,修不到学分就毕不了业。总之,在高校师生对安全教育的“教”与“学”还未达到十分自觉的情况下,将安全教育课程定位为必修课,无疑是保证安全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2.2现阶段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选修课教学

《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试行)》中规定,2008年秋季开学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将率先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展开,随后融入每学期第二课堂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在此过程中,高校可结合各自特色形成本校教育体系;从2009年起,上海市教委将组织评选和推广安全教育课程优秀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并开展安全教育师资培训;2010年,将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编写和出版课程教材,在全体大学生中普遍开展安全教育[5]。用2年的执行缓冲期锻炼师资、交流教法教案、编写教材、组织培训,以解决师资力量建设的问题,上海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现阶段应积极开展安全教育选修教学。通过积极鼓励、组织高校保卫、学工等部门的老师和管理干部,大胆尝试安全教育选修课教学,将安全教育先开展起来。一是选修课由高校自行开设,只要申请就能实现,且选修课有学分、有学时;二是要有教案、课件、教学计划、考评。如果高校都积极开展,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格局将发生变化,有利于积累实践教学经验,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

3湘潭大学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探讨

为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三进”工作,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2008年9月,由湘潭大学开设了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选修课,课堂规模350人,32学时,计2学分。

3.1明确教育主体、目标和教学内容

首先,安全教育必须明确教育主体。长期以来,学校部门之间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权责不明,学院认为安全教育是保卫部门的工作,而保卫部门则认为主要是学院领导和学工处的责任[6],因此,唯有先明确主体,才能使职能部门一心一意开展工作。保卫部门是校园安全归口职能部门,牵头安全教育名正言顺,又熟悉校园及周边治安状况,安全教育能有的放矢,应成为教育主体。同时,学工、团委、后勤等相关部门,也应根据自身职能和特点做好相关工作。其次,安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为教学目标。安全的最高境界绝不是仅关注事发时的处置,而是事前的防微杜渐。该目标分为:一是感性层面,主要进行具体安全知识、技能的学习,开阔安全阅历,积累知识量;二是理性层面,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安全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后,引导学生从安全角度看问题、处理问题,养成安全生活习惯,树立起牢固的安全意识。最后,教学内容的选择则应以学生需求为原则。以学生反映强烈、感兴趣和有必要掌握的安全知识为重点,如校园多发频发的治安与刑事案件,火灾、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应对等。相应地,课程安排就是:安全意识概述与培养,防范偷盗,防范抢劫、抢夺,识别诈骗,揭秘传销,国家安全知识,交通安全,防火和火场逃生,应急救护与灾害避险。

3.2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安全知识强调实践应用,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才能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尝试新颖的教法和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编写教材、立项课题,以科研促教学。

4结语

虽然现阶段全面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必修课教学的条件不够,还面临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积极面对,认真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开设与实效一定会有新的发展。

作者:李丹a程燕b工作单位:湘潭大学a.保卫处b.学工处

第五篇: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8年在我校公共体育课6个轮滑选项班和14个游泳选项班中进行了运动防护教学实验教学实验,2009年3月至6月对在52个选项班中进行了运动防护教学实验。2009年8月至2012年6月对我校2009级、2010级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实验。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问卷法

在2010年11月、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分别对我校2009级、2010级、2011级进行运动防护课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3654份,回收13635份,回收率99.9%。对包括专家、学者和教师在内的各种人士共93人进行了随访。

1.2.2教学实验法

对运动防护课程进行实验研究,探讨课程的可行性、有效性。

1.2.3数理统计法

对13635份问卷表进行数理统计。

1.3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3.1建立“运动防护”课程理念

所谓“运动防护”课程理念,是指将带有目的、知识、技能学习意义的各类运动安全教育类内容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之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教学内容体系。

1.3.2“运动防护”课程的构建思路

首先,要根据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和目标需要。其次,要根据学校运动风险管理及运动安全教育的实践模式的发展趋势。最后,要能够解决学生运动防护知识匮乏、运动防护技能缺失的问题。

1.3.3确立“运动防护”课程目标任务

第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防护的基本理论知识;第二,掌握学生处理运动伤害事故的动手操作技能;第三,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中预防和应对运动伤害事故的能力。

2结果与分析

以“运动防护”课程为载体,进行运动安全教育实践探索。在防护课教学实验前,对教师进行运动防护知识、防护技能、运动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采用外出学习、邀请专家来我校进行教学演示、教师集体演练等多种形式,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提高教师的防护技能。于2009年8月开始以体育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了运动防护课。目的是以课程为载体实施有效的运动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运动防护技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运动猝死、减少学生的运动损伤,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的运动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2]。

2.1构建了运动防护课程体系前期研究发现,以往相关理论主要集中在运动损伤、运动险情救护、运动处方、运动康复以及运动心理康复等方面,各理论体系之间相互分离,并无一整套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相关理论体系。首先,运动防护技能的发展呈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对易发、高危性运动险情防护的专业化,另一方面是对普通低危险性运动险情防护的漠视;其次,运动防护行为经验的离散化,这里的行为经验指通过对运动险情的经历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从课程目标出发,根据运动防护的以上特点,对运动防护技能进行甄别和遴选,在选择过程中体现针对性、递进性、科学性等原则,构建了包含运动防护理论、运动防护实践、网络辅助平台和运动安全风险管理四大板块的运动防护课程体系(图1)。完备的运动防护课程体系使学生预防有其法、救险有其技、咨询能共享、责权可分清,从根源上解决了学生的运动安全问题,有效地解除了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的后顾之忧,为解决大学生运动安全问题提供了基础和支撑。

2.2结合普通高校体育公共选项课特点,采用“双线多点”的辐射式教学设计该课程的教学设计难点在于使运动防护课程与现有的体育课程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既要使运动防护课程贯穿体育教学始终,又要使提高学生运动安全性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双线多点”的辐射式教学设计(图2),是指以各选项课都需掌握的运动防护理论(简称公共运动防护理论)和各选项都需要掌握的运动防护实践(简称公共运动防护实践)为两条主线进行集中授课,使学生在上选项课之前,就已经初步了解了发生运动伤害事故的规律,能够进行初步的运动风险识别。再将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防护技能放在相应的选项课教学中进行学习,以便更好地掌握预防和处理该项运动伤害的方法,提高学生运动风险应对能力,使学生克服心理恐惧,敢于学习和尝试新的动作,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3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创建运动防护教学“四步法”提出运动防护教学“四步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以“基础理论———情境预设———实践操作———技能内化”逐步递进的“四步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损伤的防护手段和应对技能。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贯穿式”、“分层递进”、“双分”等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使学生知、情、意、趣全面发展。结合运动防护课程实际情况,进行“教”和“学”实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引入了情境教学模式。在运动防护课程中实施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学生个性倾向不尽相同,通过情境模拟,可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协调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在模拟遇险情境反复练习,使学生形成背景性经验,从而将所学到的应对特定险情的知识与技能贯穿起来。解决了学生在真正的险情发生时因应激水平的变化而导致无法正常发挥防护技术的问题,使该课程的“防”与“护”落到实处。

2.4为真实、准确地反映学习效果,探索出“三段式”评价方法我们以质性评价为基础,形成了“三段式”评价方法。第一阶段:对学生的防护基础技能实行量化评价;第二阶段:将学生的进步幅度、学习热情、练习积极性、团结协作能力等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定性评价;第三阶段:随机抽取模拟遇险情境,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表现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发现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动态的评价。

2.4.1基本技能考核内容

心肺复苏(满分10分)操作方法:单个操作考核,操作程序错误扣10分。

2.4.2情境模拟考核内容

教师自设遇险情境进行考核。操作方法:学生按个人意愿分成小组,轮流抽取预设情境,其他同学配合抽签同学完成情境模拟考核。教师根据考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评分。

2.5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建立教学网站

运动防护课程是一门理论知识纷繁复杂、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理论知识涉及到游泳、篮球、足球、滑雪等多类运动项目,涵盖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而实践操作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该学科在进行运动损伤处理,心肺复苏实验等救护和急救环节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互相配合演练。实践操作过程趣味性和娱乐性不强,在教师的指导监督下学生还可以进行练习,课后就很少进行。由于课程涉及内容复杂,教学时数有限,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避险自救知识,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建立了运动防护远程教学网站(图4)[3]。为学生提供动画、视频、图片、文字资料,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选择所需资源提供了可能。嵌入了自救、救护实验室,实现了遇险应对的网络模拟,增强了人机交互。教学系统实现了开放式的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平台,保证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在时间和空间上使运动防护课的教学得到延伸。

2.6引入运动安全风险管理机制

在运动防护教学中引入运动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将运动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风险应对、风险评估等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融入到运动防护课程教学中,能使学生在掌握防护技能的同时,成为自己运动安全的管理者。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运动安全风险核对表》、《教师教学安全风险核对表》,作为教师及学生运动安全风险识别的重要工具。学校也参与到大学生运动风险管理中,编制了《学校风险核对表》,并连续三年为学生下达了《运动伤害告知书》。通过对运动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提高了学生的运动安全性。通过对教师进行运动安全风险管理培训,增强了教师对学生课内外运动安全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消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敢于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也能够充分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热情。

3结语

运动防护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为运动安全教育开创了新的模式。在运动防护课程的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构建了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运动安全风险管理组成的运动防护课程体系。采用“双线多点”辐射式的教学设计,以各选项课都需掌握的运动防护理论和各选项都需要掌握的运动防护技能为两条主线进行集中授课,再将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防护技能放在相应的选项课教学中进行学习,实现了运动安全类课程与原有体育课程体系之间的无缝对接;结合运动防护课程实际情况,进行“教”和“学”实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了以运动防护教学“四步法”为代表的运动防护教学方法体系,在实践层面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质性评价为基础,针对运动防护课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了“三段式”评价体系;引入了运动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对大学生的运动安全进行了全面管理。本课程在我校2009级-2012级学生中取得良好效果,学生的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学生满意率为97.2%。

作者:陈晓冬李阿强工作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体育部

第六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一、高校安全教育现状

(一)学生缺少主动性

根据笔者与部分学生的访谈,关于“怎么看待现在学校安全教育”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对学校的安全教育都是漠不关心的态度,对于宣传栏也较少主动去看,学校组织的安全知识讲座以及主题班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并没有将安全教育看成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一件事情。尽管如此,学生还是表示,对于学校的安全教育即使主动参与得少,但毕竟还能够从中了解到一些安全知识,所以学校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是相当必要的。学生对安全缺少学习主动性的原因很多:首先,虽然高校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一直视为工作重点,却缺乏新意,没有追随时代的发展需要;其次,多数高校把安全教育的重点放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并没有随着学生年级增加适当调整教育内容;最后,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学校的安全教育,认为与自身无关。因此,高校更要切实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避免不必要的损失。[2]

(二)安全教育渠道狭隘

如何拓展更好的安全教育渠道变成老生常谈的问题,据了解,现在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广播、讲座、班会和宣传栏等。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关于“你通过以下哪种渠道获得安全知识”这个问题,其中有12.6%的学生选择讲座;15.8%的学生选择班会;只有8.3%的学生从宣传栏获得知识;而多达43.9%的学生选择了网络。从这次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学校安全教育开拓网络这一渠道的必要性。通过传统渠道进行教育是高校最常用到的方法,这些宣传方式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效果却是有限的。在以往的研究中显示,对于开展安全讲座,有43.67%的学生觉得很无聊,只有11.02%的学生表示支持。[3]所以,对于现在的高校安全工作者来说,拓展新的安全教育渠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安全教育内容枯燥

现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育内容枯燥单一,缺乏系统性,形式化非常严重。把安全教育当做一件需要定时完成的任务一样,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安全教育内容一般只注重生活中比较常被提到的,像防火、用电安全、交通安全和财产安全等方面;并且现有安全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过程,不注重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学生接受程度,使得教育没有实效性,仅停留在理论和形式上,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不佳。[4]安全教育内容是安全教育的核心,要尽量选择让学生感兴趣,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利用社交网络创新安全教育的优势

(一)普及性

现在在线社交网络(onlinesocialnetwork,ONSs)如微博、人人网等,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学生都有账号,特别是随着微博的普及,网上交流成了学生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很多学生的一天就是从社交网络开始,也是从社交网络结束的。在这个平台上与朋友聊天交流,讨论身边事,看时事新闻,参与评论,信息等等。以新浪微博为例,据统计,现在微博的用户已经突破三亿,每日发微博的数量超过一亿。在今年,微信的注册用户超过三亿,人人网的注册用户超过两千万,而腾讯QQ的活动用户也超过一亿,这些庞大的数字都在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交网络已经越来越渗透进年轻人的生活当中。在此次调查“你是否有使用在线社交网络软件”的问题时,85.1%的学生均有使用,且使用频率较高。

(二)时效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同于以往,信息的和流通不像以前只能通过电视或者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进行。现在通过在线社交网络,消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并且可以马上收到上千条的回复和评论。随着手机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不断更新换代,现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课堂上、宿舍里,吃饭、自习的时候都可以实时关注到社交网络的信息。通过社交网络可以使高校的安全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了范围。对于如何应用这种新的信息更新和反馈方式已经成为我们高校进行安全教育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了。

(三)节省性

开展安全教育需要一定的成本,主要包括物质和时间两大类。传统的教育方式,通过讲座、横幅、宣传栏等,制作宣传材料,邀请讲座嘉宾等等都要花费一定的成本,而且许多教育材料需定期更新,所以导致资源的浪费。而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其低廉的上网成本和大多数社交网络工具的免费应用使得信息的传播花费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互联网上的及时传播和随处可用的直接链接,使得信息的传播时间成本微乎其微。

三、利用社交网络促进高校安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开辟多种网络渠道

根据笔者调查,以新浪微博为例,大部分的高校都开通专门的微博,但是作为安全保卫机构开通专门微博的却少之又少。截至目前,在新浪上开通微博的高校保卫机构不足20所,可见目前为止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利用社交网络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个创新方式进行尝试,这是一个很大的可以让我们去填补的空白区。不仅如此,高校还可以利用论坛、微信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广泛性地开展安全教育。传统安全教育,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多采用图片和文字进行教育,只有在讲座或者班会中才会使用视频、动画等。而通过社交网络上的链接,我们可以链接任何一段视频,让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观看,不受限制,同时也可以结合图片文字等材料,这样进一步扩大了安全教育的内容。

(二)密切结合时事

以近期的四川芦山地震为例,在地震发生之后,马上微博上就出现了各种现场的照片和当事人发出的微博,详细地讲解了事故的具体情况,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之后在微博上就出现了各种关于避震的安全知识,学校可以在这个时候大力进行防震避险安全教育。之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的“南京江宁某高校的女大学生在微博上宣布自杀,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事件,调查之后发现该女大学生长期患有抑郁症,虽然有同学好友的关心,但该学生还是选择了自杀这条路。这件事情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关注,在这个时候学校恰当进行关于抑郁症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通过这种鲜活的例子提升学生对抑郁症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借此进行教育,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高校安全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结合学生周边发生的事情实行安全教育,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前阶段在福州发生了一起公交车碾死乘客的事件,引起学生的广泛讨论。笔者所在高校,组织人员在班会课上对学生进行乘车安全和出行安全的教育,让学生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并探讨如何避免悲剧发生。通过这种做法让众多学生印象深刻,并且在出行中也会牢记交通规则。

(三)提高学生参与度

学生是安全教育的主体,然而现有的高校安全教育却基本上是一个单向的传输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反馈效果。即使部分学校有进行调查访谈,但是从调查的开始到最后信息的回收经过了一个比较长的阶段,不仅回收到的信息不够及时,而且也未必准确,社交网络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在消息之后,学生可以发表评论,作为管理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准确了解到学生的想法。在这次调查中,关于“你是否愿意通过社交网络参与学校活动”的结果显示:50.1%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愿意,主动参与”;20.8%的学生选择了“看情况,有时间就参加”;只有13.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在平常安全教育中,我们应该调动全体学生自觉提高安全意识,主动承担安全责任,积极参加到创建平安校园中,为建设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科学管理网络信息

虽然现在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但对虚假信息的判断却未必足够的科学和理智。随着网络上信息的增多,不少虚假信息也涌现出来,作为学生可能对于这些虚假信息不能够明确地区分出来。例如,在芦山地震的时候,网上就出现各种紧急避震和震后自救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并不都是科学有效的,此时学校就可以利用自身的网络平台进行辟谣和教育。在管理社交网络的时候要讲究科学的方法。现在的学生对于长篇大论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接受程度不高,所以学校在论坛、微博、微信上消息时,结合时事,用生动精炼语言,结合图片视频等进行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高校安全教育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作为高校管理者,也在不断改进现有安全教育方式,结合新兴事物,创新思维,增加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安全教育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高校应更加重视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陈福榕游刘莉工作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