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时间:2022-05-13 11:17:05

中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摘要:指出当前中职教学质量评价存在评价特征不明显、评价标准不清晰、评价实施不规范等问题,分析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内涵特征为基础性与专业性兼容、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并重、人的发展与职业适应相契,基于特征从基本素质、专业知能以及职业素养三维度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提出了“基线水平测评—过程监控管理—发展水平评定”三段式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框架。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

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核,针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则是对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的信息搜集、分析、诊断与反馈,能够有效保障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当前在我国的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吸引力。然而,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其中涉及了诸多因素、线索与层面,现以学生发展为主视角,对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特征、指标以及实施等问题进行粗浅思考与剖析。

一、中职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特征不明显

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应关注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体现中职教育的类型特征。但在实践中,不少中职学校受传统思维影响,在中职教学质量评价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常常与普高教学质量评价混为一谈,无法从本质上凸显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在特征。即便部分学校在教学评价方面做了职教特征设计,也往往只是形式上的表征,并没有真正触及职校学生发展的内核,故而无法真正发挥教学质量评价对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作用与功能。

(二)评价标准不清晰

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性应建立在一套清晰的评价标准之上,但调查发现,当前在部分中职学校中,一定程度存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清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标准制定缺乏科学依据。在评价标准制定过程中,常常根据领导意志或凭借经验随意制定标准,与教育研究机构组织的专业评价联系不多,与行业企业的要求相差较大;第二,标准内容缺乏核心指标。标准内容的目标指向不明确,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泛泛而谈,缺乏具有支持学生发展的专业学科特色的核心指标;第三,标准水平难以评测。大量的评价标准停留于模棱两可的描述层面,没有达到可操作的量化水平,致使评价人员只能凭主观判断。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

中职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的消解,关键在于对教学质量内涵的准确理解,并据此确立一种复合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关照下,以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为基础,中职教学质量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为:其一,基础性与专业性兼容,在为学生提供一定宽而深的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关注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实现人与社会职业的有效链接。其二,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并重,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提炼实践经验,满足现代行业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其三,人的发展与职业适应相契,以人的职业适应为基础,完善人的发展,关注人的生命价值,追求人的幸福。围绕上述中职教学质量的三大特征,提出相对应的以“文化基础—专业知能—职业素养”为基本维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该体系以学生基本素质为基础标准,以专业能力为核心标准,以职业素养为职业发展的价值标准,并在此框架下设计各维度的下属指标及其表征、权重。

(一)学生基本素质

根据中职教学质量的基础性特征,评价学生发展的基础维度应是基本素质,这既是学生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本素质”维度下属指标具体分为:身心素质———指学生在身体、心理方面所具备的良好素质,拥有健康的体质条件、一定的运动能力以及正常的心理状态,这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基础。道德素质———指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符合一定的社会要求与规范的特点和倾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个人修养以及端正的行为品质。智力素质———指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逻辑数学运算、视觉空间觉察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一定存量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这是学生发展必要的知识文化基础。情感素质———指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比如在艺术欣赏、情感表达、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等方面拥有较好的素养。实践素质———指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学生专业知能

从教学质量的专业性特征来看,学生的专业知能就是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维度,依照“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并重”的基本特征,该维度可进一步分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由于受到不同专业特性的限制,因此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具体结构、内容以及水平方面,需要结合具体专业要求设计。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具体掌握:学前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学前教育学科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涉及的“健康、科学、语言、艺术、社会”五大领域的专业知识;学前教育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幼儿园管理的基本知识。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教学技能,即指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即在弹、唱、跳、说、画、演、做等方面实践和创编技能;幼儿保育管理技能,能够对幼儿进行日常保育、管理、沟通的技能;幼儿园活动设计、实施的技能;与家长交流合作的技能;以及开展幼儿教育研究的技能。对于“专业知能”指标的评价,主要可以从下列评价参考入手:专业理论课程学业水平、专业技能课程学业水平、实习见习课程学业水平、专业技能比赛成绩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

三、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框架

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评价机构、评价制度、保障措施等诸多要素与关系,因此对于教学质量评价实施体系的全面呈现与阐述是一大难题。笔者试从支持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以学生学习的起始水平、过程表现、最终成果以及后续发展作为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的纵向流程,以教学质量评价核心指标为横向要素,对中职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的基本框架进行初步探索。

(一)基线水平测评

在学生进入中职学习的第一周内,由学校教学评价管理部门组织对各专业学生的学业基线水平进行测评,并建立学业评价信息平台,将每一个学生的基线水平存储进入数据库。针对不同评价指标,学生学业基线水平测评方式也有所不同,具体为:

1.基本素质的基线测评

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对学生五项基本素质进行测评,主要利用日常行为评价量表、情感态度评价量表等对学生道德素质、情感素质进行测评,获得基线数据B-A1、B-A2;以语、数、外、音、体、美等文化课程为主要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智力素质进行测评,获得基线数据B-A3、B-A4;最后通过社会实践等课程考核获得学生实践素质的基线数据B-A5。

2.专业知能的基线测评

由专业教师组织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基线测评,通过理论笔试与技能实考等形式,获得专业知能B-B1和B-B2的基线数据。

3.职业素养的基线测评

参考国外职业素养测评专业量表,结合学校生源特点,按职业道德、职业关键力、职业情商与职业个性四项维度,编制校本《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测评量表》,组织学生进行量表测评,获得职业素养B-C1、B-C4的基线数据。

(二)过程监控管理

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教学评价管理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评价:

1.课堂教学监控

这是教学质量过程评价的主体环节,做到“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相结合,通过建立“评价部门—教学组—教师”三级监控机制,对基础文化课程、专业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监控管理,由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实时监控,并将评价信息登录评价信息平台;由教学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开展教案检查、听课评课、教学反思等常规教学监控活动;最后由评价管理部门对各个教学组的活动进行统一监控管理。

2.实习见习监控

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两大指标的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对实习见习活动的监控管理。以“学校—企业”为教学评价双主体,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对学生的实习见习过程进行评价,将学生在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方面的变化信息反馈至评价信息平台。此外,学生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的成绩作为参考指标纳入本环节的评价内容。

3.阶段性水平测评

以学期为一个阶段,针对教学质量评价核心指标,按照基线水平测评的方法程序,进行阶段性水平测评,将测评结果按学期分别标为I阶段、II阶段、III阶段等,并将每个阶段水平与基线水平进行统计,经诊断分析,形成教学质量评价报告,反馈给教师、学生,并对存在的问题发出预警,提供改进建议。

(三)发展水平评定

对学业发展水平的评定,既是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终评价,也是对于学生发展的关注,主要分为:

1.发展水平测评

在学生完成学校全部教学计划之后,由评价管理部门组织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能与职业素养三大评价指标进行最终成就水平测评,获得学生发展水平数据(D-A1—D-C4),发展水平(D)与基线水平(B)之间的统计比较结果,成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信息。

2.资格证书审核

对资格证书的审核主要是对专业知能达成水平的最终评价,通过对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书数量、比例、等级等数据进行统计,以此反映学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的水平以及学校职业教育的质量。

3.毕业去向统计

中职学校毕业生已不再全部面向就业市场,毕业去向的多元性已经成为中职教育的一大趋势,主要包括了就业、升学深造、出国留学、自主创业等,对学生的毕业去向进行搜集统计,既是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多样性的评价,也为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关注学生后续发展,可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追踪。例如,定期与学校毕业生取得联系,调查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建立学校毕业生数据库,实现职业教育对人发展的终身关怀。

作者:叶盛楠 单位:浙江宁波外事学校

参考文献:

张素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与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