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2-29 11:02:55

信息技术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含义与目的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集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为一体,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继承了传统学科教学优势,摒弃了传统学科教学的不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对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技术在中职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教的作用,让受教育者在学习中被动的接受教育,扼制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超文本性、超链接性则可以发挥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仅把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纯粹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比如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先进就是教学先进,出现了“为了技术而技术,为了结合而结合”的现象。有些教师虽然使用了网络和多媒体软件,但所用的课件却是演示型的,教师没有发挥受众的主观能动性,新技术优势没有充分得以体现。有的教师误认为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代替所有传统教学模式,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有时教学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易忽视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此外,不少教师将信息素养片面地理解为只要学生能够利用搜索引擎搜集到一些资料就达到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这样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成为信息搜集的工具,丧失对事物进行正确判断、客观分析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并非是信息技术。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媒体的工具性功能,使其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教学中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去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根据课型和授课的内容适时适度地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还要和内容有机地结合。新授课中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信息技术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能全盘拼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效果,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既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经验,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方式,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的东西,以往的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其优越的一面,不应忽视其作用。教师板书逐渐被教学投影代替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时的常见现象,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扩大课堂的容量,看似节省了时间,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记录,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黑板与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特别是理化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显得重要。

3、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如果信息技术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一堂课下来看似什么都有,学生的实际收获却不多,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4、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特点、教法的变革要能准确把握,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即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在信息的世界中迷失方向,使课堂无法调控,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习两极分化。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更强的协作交流能力等。

四、信息技术在中职教学中应用的重点方面

1、利用网上资源开展研究型学习,培养受教育者的信息应用能力。面对无限的信息资源,要学会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予以加工处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成为了中职教学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培养受教育者能基本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其次要培养他们如何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作好引导工作。教师可提出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型学习,通过布置专题作业,引导学习者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并整理建成有分量的资料库。在专题研究学习中,让学习者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构建信息环境下的新型中职教学模式。在信息化环境下,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应该运用信息技术把各种技术手段较好地融合到课程中,可以在网上建立自己专门的网站,把制作的课件、教案、论文等放在网站中,还可以把其他网站已有的课件超链接到自己的网站里,形成网上学科系统,实行资源共享。教师和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通过网络来访问这些网站,进行中职教学的探讨和巩固性学习,构建起信息环境下新型的中职教学模式。

3、开设学习论坛,为受教育者建立自由的主动参与学习与交流的空间。在校内网上设置学科论坛,师生双方都可以提出涉及教学中疑难点的相关主题的讨论并发表,同时展开讨论与交流。受教育者可根据有关问题通过查找资料,结合同学间的相互探讨,最后在论坛上发表自己对教师所提问题的看法。这种没有标准答案、没有预设任何思维限制的协作自主式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提供了让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4、信息技术应用到中职教学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而且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中职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中职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中职教学活动。这就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通过培训使教师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探索新型的中职教学模式。

5、利用虚拟实验构建开放性、探究性、自主性实验教学环境。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虚拟环境下的“实验室”,让信息技术与实验融合;可突破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现象的复杂实验进行模拟,使其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在传统实验室里由于实验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理论不一致,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操作,以自主模拟实验为基础进行多媒体教学,则可解决这一难题。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信息技术是一种适应飞跃式发展的教育教学的手段和工具,信息技术在中职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有力推动了中职教学的改革发展,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使教学更加生动而富有效率。我们应走出信息技术运用中的误区,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好信息技术,发挥其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中职教育教学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张天业 单位:河南社旗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