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程派艺术教学规律及体会

时间:2022-09-04 10:02:04

京剧程派艺术教学规律及体会

摘要:程派青衣是京剧艺术旦角行当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分支,对京剧旦行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作者从事程派教学的经验及体会,从分析程派教学中的特点、难点入手,探讨京剧程派艺术教学的规律及方法。

关键词:京剧程派;程派特点;程派教学

程派是“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先生创始的京剧流派。其唱腔“柔中带刚,刚柔并济、挺拔秀丽、若断若续、藕断丝连”,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那么如何“正确理解程派”?因为现在有人学习程派不听程砚秋,就象有人学裘派不听裘盛荣一样。现在许多学习程派者把程砚秋大师唱法技巧中某些微妙的特色随心所欲地拉长、加强,刻意地使用喉音和嗽音,一味地求粗求响,标榜这是程派的正宗原味,反而把程先生自然流畅、声情并茂的唱走了“味儿”。你可能喜爱某些演员,甚至是追“星”族,但你要是真正的喜欢程派,首先就要从根源出发,追根寻源,才能把握不走偏。

一、京剧程派艺术独有的魅力所在

程派艺术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后期,以独特的发声、吐字、用嗓等综合技巧,形成了风格含蓄、亢坠断续取胜的唱腔特色。通过沉稳的舞台形象,表现了封建时期的女性,尤其善于创造身世悲惨,外柔内刚的社会底层女性人物形象。程先生在创编新腔方面得到了许多前辈的直接指导,是结合自己变声期后,嗓音条件变化时,出现的脑后音等特殊发音方式所设计的。怹对自身的气息和音量都具有非常出众的控制能力,唱、念等方面强弱对比鲜明,收放自如。程先生在艺术创作上,敢于改革创新,严格遵循舞台表演规律,注重四声、五呼,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形成了程派独特的唱腔风格。程派的唱腔独树一帜,讲究音律,能根据情节与人物情绪的变化,达到“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旋律韵味隽永的程派唱腔,以低回婉转,缜密蔓延取胜。表演细致深刻,要求舞台表现形式的整体性与美感,即“艺术高于生活,但源于生活”。程先生在手、眼、身、法、步等方面,借鉴了各兄弟艺术门类,并将各艺术门类中的精华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无门第之见,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这也是程派艺术广为流传的秘诀之一。脍炙人口的程腔,风靡全国,经过其传承人的发扬光大,像朵独具韵味的鲜花至今仍盛开在京剧艺苑。近年来,随着“程迷”数量的快速增加,程派被更多的人们所了解,其独特的演唱方法,表演风格,也被更多的戏迷们传唱、模仿,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票友下海,小戏迷投身专业校园的情况。很多报考戏曲院校的学生都是带艺而来,有的甚至能唱“一出”,但“流派热”只是增加了学习程派学生的数量,并没有提高学生的质量,有的甚至“惨不忍睹”。

二、体会程派教学中的难点及方法

说到程派教学的难点与方法,不得不从唱腔和表演两个方面谈起。程派唱腔悠扬宛转,颇费功力,但无论怎样行腔,也脱离不开“字”这个根本。字—内容、情感,始终应居于表演艺术的主导位置。处理好唱腔中的字,就要在四声音韵的准确基础上,通过运用唇、齿、舌、牙、喉五个部位,加以吞吐收放、抑扬顿挫的咬字特点,使“字中含腔,腔中有字,两相吻合,音调分明”。程大师并不是一味地闷着唱,而是运用丹田之气与控制发音部位相结合的演唱方式,使声腔凝重、深沉,具有一定的立音和厚度,找出共鸣位置,再适当地加以藕断丝连、若断若续,形成了独有的程腔艺术。在练字的同时要讲究科学的发声方法,掌握“声情美永”的歌唱基本原则。声,科学刻苦的进行发声训练,切实做到字正腔圆;情,选择戏情戏理所需要的旋律,恰到好处的表情达意;美,但凡艺术,必须使受众得到美得享受;永,有所本在创造,但隽永当时不息追求的目标。程派的表演同其唱腔一样造诣深厚,讲求阴阳、虚实、动静、柔美等动作之法,呈现出给观众令人赏心悦目的大家风范。表演方面要求掌握程派的“水袖十字法”,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方法,才能掌握并熟悉的运用。怎样才能练好水袖功呢?在练习中,注意身体某些部位的协调很重要,尤其要注意到肩、肘、腕、手之间的密切配合,这是运用好做水袖的关键所在。在水袖的运用要注意哪些的问题上,程砚秋先生这样讲过:“例如抖袖,就要讲究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这样才能好看,如果中节不随,根节不追,只有梢节在单独活动,整个动作的‘势'就断了”。程先生的话,明确向我们指出了三节的配合是水袖运动的关键。同时也是内部力量运动的必经渠道。我们认为程先生在水袖动作中所谈的,“起,随,追”,实际上就是要我们分清动作中的主与次,各部位使用力量的强与弱之分,以及动作活动幅度的大于小这三者的关系。

三、程派教学的重要性

程派教学是京剧行当教学中的重点,如何抓住流派特点,适应当今舞台上的人才需求,十分重要,流派个性及行当共性的相融合更是重中之重。现今的基础教学现状面临新老教师交替,青黄不接,年轻教师有学历但相对缺乏教学经验等问题。所以作为一名程派传承的后人和教师,既是继承者,又是传艺者。双重身份下就要求我们新时期下的文艺工作者、教育者,在发展传播流派的同时,正确理解流派的特殊意义,把握流派特点,不夸大,不加重,规范流派教学。以正确的艺术观来传承和发展流派,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舞台形象。流派艺术是表演艺术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一方面是遵循艺术共通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发挥出演员的艺术个性。“张扬个性是为特色之成因,共性规范乃艺术之基础”。流派艺术是个性表现与行当共通性互为依存的融合体,它的个性发展是严格遵守艺术规律的,而正确的艺术观是指导流派艺术方向的领航员。如能将程派剧目中严谨的教学手段,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在基础课教学中,效果会很显著。这样可以正确的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京剧演唱、表演技术技巧,学会举一反三,为今后学习打下夯实地基础。

四、结合程派的艺术规律谈一点在教学中的体会

前文提到过“流派热”增加了学生数量的情况,那么相对的问题来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要求教师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前提下,掌握更多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时期学生多变而又不稳定的学习状态了。个性化特色融入共性化的教学中。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使学生在短期内理解教学意图。戏曲的教学意图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流派传承,而是需要运用流派化基础教学并根据基础教学的性质和需要而不断变化的。我在基础教学中并不过度培养学生的“流派特色”意识,而是在向学生介绍程派特色演唱方式的基础上,强调唱念的规范要求,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法和流派规范的理念。以程派名剧《荒山泪》片段的教学举例,此剧为程派必修剧目,由于难度较大,一般在中高年级中开展教学。教学时就要明确,让学生掌握好20分钟的“独角戏”,从内心到唱腔的统一,运用西皮板式的变化,来表达层层递进的人物心理状态。所以说想学好这出戏,首先就要下狠劲儿,在学习之初我会指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每天坚持跑圆场,练习气息的运动,以完成像“抢子”这样难度较大的场次,在教学相长的长期实践教学中,也使我在专业上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了基础的重要性。在“夜织待夫”一折里,张慧珠从二更起,直等到五鼓天明不见丈夫与公爹归来,在这漫漫长夜中思绪由盼望到等待,由等待到焦虑;又处在月明人静的秋夜之中,更加重了她的悲凉心境,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层层递进,唱念板式也由西皮慢板、原板、二六转为西皮摇板。在学习剧目的同时,要求学生以张慧珠听到四次梆声后,情绪变化和层层递进的人物心理为入手点,来进行分析,力争更好地诠释这个人物。深秋寒夜,张慧珠忧心忡忡的盼望着深山采药以交苛捐的丈夫回来连续几次风吹树叶沙沙作响,她都以为的是丈夫回来了,却全然落空。这时,她念到“漫漫长夜,叫我如何等待。”这时一句叫板,不但要念得凝重幽静,富有韵味,而且必须解决一个矛盾:叫板念白的尾音,一般不但要往上挑,而且要挑的很高,以示意由念转唱。可如果这样处理“等待”二字,就同当时人物忧思的心情不吻合了。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程先生在念“等待”二字时,提气抑声,使得声调偏低,字音沉重,从而既起到了“叫板”的作用,又体现了张慧珠的无限忧思之情。像这样的“问题”在程派很多个剧目中都有所体现,大师的巧妙处理给我们提供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戏的学习方法。又如当唱到月明人静的“静”字的时候,突然听到外面响动,便以为丈夫和公公回来了,在这个表演中我会要求学生体会倒吸凉气的感觉,由外化表演带动内在情绪,同时身体向后一闪,马上站起念到“外面声响莫非是他父子回来了”。由于学生的年龄差异造成理解能力上有一定的不同,单纯的给学生灌输“演人物”的思想,有些低年级的学生未必做得到,只有先外后内,先夸张再真实,才能一步步的达到内外结合的舞台表现力,是人物丰满立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把此剧目分成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与学生相互了解,介绍剧情、表演及人物特点,熟读剧本,了解何为程派艺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让学生写一篇“我眼中的程派艺术”;第二阶段,开始教授剧目《荒山泪》的唱腔,夜织一场基本涵盖了西皮的所有板式,把握好节奏的变化,首先要打好唱念的基础。掌握唱腔特点,唱腔方面要求从念大字开始,学生的吐字、归韵、尖团字,四声五呼的训练。其表现在发音是:先收后放,先虚后实。其次是用气引声,以字行腔,以腔传情。从念大字开始,把握头腔共鸣与口腔、气息的结合,注意吐字字头、字腹、字尾,每个字的抑扬顿挫,注意上口字与尖团字,反复练习,做到“念得准、唱得稳”“字正腔圆”。学习唱腔的同时练习青衣基本站姿、步法与水水袖的运用。要求“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轻松”;第三阶段下地说身上,复习唱腔;水袖要求:掌握程派的“水袖十字法”即“勾、挑、撑、冲、拨、扬、掸、甩、打、抖”,合理的运用水袖来表现人物的情绪。表演要求:作为一个人的独角戏,要求按照情景规定由二更到天明,将种种不同的思绪变化,有层次地表达出来。张慧珠是怀着十分期盼的心情出场的,向门外张望时,听见远处传来的阵阵梆声,神色逐渐凝重,唱到“对孤灯思远道心神不定”,这里提到的“孤灯”与后面的形单影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运用唱腔技巧融入人物情感之中,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程先生说过:“程派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础打不好,就学不好程派。”的确,打好坚实的基本功底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学起戏来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所以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了舞台上正直的人物形象,为其在今后的实践和学习中起到了一个导航的作用,会使学生少走很多弯路。以上的很多训练方法、手段,还要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条件都各有不同,我也在教学中探寻更为行之有效的流派训练方法,遵循艺术规律,查阅相关资料,对前人提出的论点进行比对;向前辈老师请教程派表演的特点,认真听取教学中的经验,向专家请教对程派艺术的理解与感悟;观摩程砚秋、赵荣琛等前辈艺术家的影像资料,学以致用,在舞台上实践验证;教学相长,在课堂上通过教学实践,从而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进度及变化;反馈分析,通过学生舞台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与再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培养更多的京剧程派专业人才。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学生的“指引者”教师教授的是方法、是元素,更多的还要靠学生自己领悟参透,切不可“包办代替”。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程派的来龙去脉,辅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唱腔与身段结合训练,巩固优点,克服缺点,祝其早日成才。在长期的教学中,年轻的我也会时长感到困惑与迷茫,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想到领我入门的各位老师。在我作为学生的时候是如何耐心、不厌其烦的谆谆教诲,我的老师也会时刻提醒我,作为一名京剧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坚守自己的信念。我现在也在扮演着他们的角色,作为一名未来艺术家的“领路人”,我们可能没有舞台上演员们的光鲜靓丽,多数都是在幕后默默付出,但我为我的职业所骄傲,为教师崇高的信仰所自豪。“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干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程砚秋.“身上的事”程砚秋自述[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2]万凤姝,万如泉著.戏曲表演做工和十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3]程永江.程砚秋戏剧艺术三十讲[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9.

[4]薄雪.浅析程派名剧荒山泪[J].神州杂志,2014,(14).

[5]刘英华.赵荣琛表演艺术浅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作者:薄雪 单位:天津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