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学研究性阅读教学

时间:2022-09-28 09:56:23

探析中学研究性阅读教学

摘要:以广东版新教材第一模块所选的先秦文学中的爱情诗为契机,引导学生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阅读搜集资料,发现《诗经》中的爱情诗的共性,分析探讨“《诗经》爱情诗性格”呈现“外向型”特征的原因,以此让学生在活动中寻找一条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阅读;爱情诗性格;外向型;大众创作

古人云:学起于思,而研究性阅读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语文研究性阅读是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对文本资料的收集分类、观点整理、分析研究来对人类文化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进行理解、阐释和探究的一种文化行为;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研究专题的提出与操作

这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本次“《诗经》爱情诗性格”研究的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一)提出专题

从《诗经》中朦胧的爱情感受,唐诗、宋词、元曲中的闺房幽怨,到现代社会中大批煽情的爱情故事,都在述说着爱情的纯洁、单纯、平凡、美好。爱情从不缺乏信徒,从古老传说里的七仙女,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到现代校园里的唯爱主义者。爱情给了我们幻想,给了我们激情,面对爱情我们也不再回避,不再怯弱。而在广东版新教材中,第一模块所选先秦文学作品都为《诗经》中的爱情诗,在学生中的反响较大,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于是本人尝试着引导学生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诗经》爱情诗性格”研究。应该说,这个专题的提出来源于课本,也符合学生的学情,因此专题的提出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所谓“爱情诗性格”,主要指诗中对爱情的表达是否大胆、直接,正如一个人有外向和内向等性格之分。笔者就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分析,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历代爱情诗的研究性阅读,总结出《诗经》中爱情诗的性格特点,并进行原因分析。

(二)收集资料,合作探究

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在资料信息方面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能进行。而资料信息的收集需要有广泛的阅读,它们的来源可以是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开放性的阅读,它将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给学生以更多的获取资料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将为学生以后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收集资料这一环节,笔者指导学生着眼于大的文学时期,考虑大范围的文学趋向,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如《唐宋诗词选》《历代古典爱情诗》《诗经研究丛刊》《思无邪斋诗经论稿》等。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并整理归类后,由学生针对专题进行切磋,分组讨论,互相争辩启发,通过比较阅读找出其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参考有关材料探索《诗经》中爱情诗的性格特点及形成该特点的原因。

(三)交流评价

经过合作探究之后,笔者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小论文。小论文是总结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然后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做出评价。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阅读质量,对于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专题研究性阅读保持盎然的兴致,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始终尝到研究的甜头。

二、学生研究成果

《诗经》记载了我们祖先的爱情、劳动、生活、欢乐和忧伤……通过《诗经》,我们仿佛看到了周代社会的一幕幕情景。《诗经》中有相当一部分诗歌是描写爱情的。这些爱情诗歌的描写是质朴的,是不加掩饰的,充分表现了周代社会中男女之间交往的清纯本色,它既表现了两性之间的吸引和大胆追求,又表现出爱情是两性间心灵的沟通。我们认为《诗经》中的爱情诗所描写的爱情,其性格是外向的。这些诗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写爱情中的追求和相思之情的;有写青年男女欢会和幽期密约的;有写恋爱中的波折的;有写婚姻不自由的痛苦和受到外来干涉时的强烈反抗情绪的;有写新婚时的快乐心情的;有写婚后融洽的家庭生活的;有写妇女被丈夫凌辱和抛弃的。但是诗经对种种内容的描写都体现了爱情性格的外向,不管是欢欣,还是痛苦,这些情感的抒发都是大胆而热烈的,是心灵深处的呼唤,是情感的直白表露,无论是爱是恨都非常的坦荡、潇洒,或“载笑载言”,或“泣涕涟涟”。例如《邶风•静女》中,女子对男子便爱得坦荡,爱得热烈,这种爱是外向的。同时,在《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一句,则体现了男女互赠信物,示互相爱慕之情。简短的几个字便把男女示爱的手段、目的表露无遗,这是何等的直接,少了后世唐宋文学中的含蓄委婉,甚至花前月下的渲染。《蒹葭》则表现了男子对意中人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相思,在水乡清秋的早晨,诗人感觉到一片茫然、惆怅,他苦苦追求的“伊人”(那个人)就在不远处,但又难以接近。苍茫的芦苇、清晨的霜露,作品每章开头不断重复的这种起兴以及对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等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一种苍凉的气氛和凄婉的情调,与主人公内心的叹息和谐融合在一起。而在诗中直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指出相思之人,这在后世唐宋文学中也是少见的。

三、《诗经》中爱情诗的性格表现为“外向型”

(一)在周代社会中,那些束缚制约人性的礼制仍然完善,但还不像封建礼制那样有严格的伦理纲常观念,尤其是对下层的平民百姓来说,于是就促成了那时男女间淳朴、浪漫、平等的爱情。爱情本就是我们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不应受到压抑和束缚的,而从《诗经》来看,爱情的本质在周代社会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与体现。

(二)《诗经》中的爱情诗绝大部分出现在《国风》中,这部分诗来自于下层百姓,具有民歌的纯朴特色,有下层人民独特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大众创作的诗歌风格。这时的文学还没有进入到文人创作阶段,也就少了文人的个性特点,所以见不到婉约派的含蓄。

四、教师的评价与指导

教师应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进行肯定,肯定他们在此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并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充实材料,多方探究,例如可以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来探究《诗经》中的这种文学现象。

作者:彭少贤 单位:阳江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