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人文性”

时间:2022-06-27 11:18:57

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人文性”

一、深入挖掘课文中的“人文性”内涵,是强化“人文性”的基础

语文课本就像一位睿智的老者,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充满着人文的故事。这些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性,教师如若能潜心挖掘,精心设计,带领学生专心品味,对培养学生完善的道德品质、全面的个性人格、高尚的审美情趣大有裨益。我们在语文学习中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大教育家孔子为了人生追求执著努力,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诲人不倦;也能够体会到大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来使我们感知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从鲁迅先生的笔下我们看到了近代社会的黑暗,也看到了作为文人的社会使命感……这些教材中的名篇名句,在给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在启迪着学生的思维,引领着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这样的教育应该说是价值更大的,在潜移默化中来全方位地引导和教育学生,真正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阅读课氛围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以来,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这就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立足于学生全面成长的需求。在课堂上,教师不是机器人,他不是演员却胜似演员。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就要先进入课文,进入角色,进行富有情感的教学,以准确的情感,采用各种手段激情入境,如对教材的精细加工处理,教师巧妙的提问,富有心智的点拨,用图画、录音、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的情境渲染,用讲故事、表演、实物演示等方法进行的情境再现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语文的自由、亲和、广博,领略到人文的巨大人文魅力。

三、按照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授课有法,是强化“人文性”的措施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四个基本能力之一,有其内在的特殊需求,教师要结合阅读的具体内容,采取针对性的举措,来强化人文性。

(一)品味语言、鉴赏人文

文章的思想性常常蕴涵在的课文语言文字之中,特别是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揣摩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例如,朱自清的名篇《春》中对春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描写,结尾处运用了一组比喻句,为什么他要把春天比作这三个事物,而不是其他的?学生可联系生活体验,通过比较,体会到这个比喻句传达出春所具有的勃勃生机。学生不仅体会到了用词的情味和精致,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美的深邃而又精到的感悟力。透过精美的语言,我们更能感受到朱自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浓烈而奔放的热爱。通过品词析句,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去体会作者的爱恨情仇,去接受文中“真”“善”“美”的熏陶,既培养了对语言的品读能力,又在“情”和“意”方面得到了有效的强化。

(二)感悟精神、理解人文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刻也不会平静的,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感情渲泄,以满足他们树立信心、摆脱逆境、显示才华的需求。但学生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很容易在物欲膨胀,人性贬值的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迷失自我。因而,正要对他们进行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让他们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墨化中修身养性,形成健康人格以终身受益。在阅读教学时,执教者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正确把握住作者的人文性,深入探讨教学内容下的人文性的观点。例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提出问题:通过“月下竹柏图”揣想一下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可以从引导学生对“月亮”这一意象的解读开始。“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此处作者写空灵的月色,更多的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欣喜与坦然交织,豁达与洒脱一体。这幅纯净的“月下竹柏图”幽幽地散发着作者多愁善感的文人气质,浓浓的人文气息扑鼻而来。

四、重视语文课外阅读,是强化阅读教学“人文性”的无休止的延伸

作为一线教师,不但要带领学生走进教科书,还要走出教科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扩大课外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教师应按照“语文课标”中规定的必读书目,深入细致,具体实用地进行阅读指导,予以必要的阅读提示,进行必要的阅读检查。教师应注重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养成学生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的“人文性”持续地滋养人的灵魂。总之,语文阅读要落实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多种角度出发来进行具体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

作者:费景卫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