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分析7篇

时间:2022-07-07 09:55:30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分析7篇

第一篇

1适时、适度的开展合作式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

合作学习不能是“走过场”,应该注重实效,合作学习的“时”和“度”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否则会适得其反。合作学习适时三个关键点。

1.1争论中寻找合作

在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争执时,他们往往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总有千条理由说服对方,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产生的结果也是意想不到。恰在此时引入合作学习,学生在争论中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1.2共识中寻求合作

小学为音乐课,很多内容不仅是要演唱还需要表演,这也是音乐课不同于其他课程之处。为了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往往需要几个学生进行演唱和表演,这同样需要他们之间的通力合作。有时由教师点名,让几个学生表演,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共识,同心合力完成,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快融入新的合作小组的能力。有时则是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自己选择小组成员,这样往往效率较高。在表演中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良好。如:在教完歌曲《小红帽》后,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对“小红帽”的故事的了解,以小组的形式创编出一个小小音乐剧。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红帽、阴险狡猾的大灰狼在小组中诞生了,分别以唱歌、舞蹈、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动作协调,表情到位,收到了预期效果。

1.3合作中得出结论

在高段教学中,在没有得出规律性结论前,引入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增强对知识的认识,提高教学效率。

2抓住了合作学习的时机,只是一个开始,还要注重每次合作学习中的细节问题,也就是“适度”,才能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2.1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要合理

课堂学习的组织方式主要是全班教学、小组学习和个人独立学习,三种教学形式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小组合作学习是音乐教学应用较为广泛的课堂组织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体验,每个组员之间都相互激励,竞争和合作共存。音乐的演唱形式有合唱、独唱,他们是不同的概念和表现形式,音乐合作学习中依然要求同存异。

2.2合作学习采用异质分组的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每个成员各方面的差异,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既要善待自己也要懂得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团队最大的能力。正是因为每个组内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2.3合作学习的内容难易应当适中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其局限性,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程度也不尽相同。如果学习内容太易,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就能找出答案,合作就成为形式。相反,学习内容太难,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的兴趣,就会感觉学习成为负担,甚至迷失自己,产生沮丧、悲观的心理,最后事与愿违。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合作学习要与班集体教学、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做到取长补短,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3结语

总之,鼓励合作学习,不仅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而且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这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是该如何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更好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待于我们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共同探究和摸索。另外,要科学的评价学生,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评价同样重要,评价是为了关注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如果高质量的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没有高质量的评价,势必影响合作学习的高效性。根据合作学习的内容确定汇报学习成果的方式。

作者:郭新红工作单位:河北省乐亭县庞各庄乡任田各庄小学

第二篇

一、丰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音乐教育,主要注重的是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过度依赖于练习发声、歌谱以及节奏训练等。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逐渐失去了自行发展的空间,长此以往就使得教学过程缺乏自主性。因此现在的音乐教育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设计全新的音乐教学模式。在新型的音乐教育中要多次聆听,让学生根据歌曲的音调和旋律来掌握乐曲的特点。

二、合理使用音乐范唱

发声教育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范唱这一教学手段,通过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传统的范唱形式主要包括:录音范唱与教师范唱。教师范唱是指在唱歌时,教师将乐曲的风格、音准、节奏进行全面展现,在表演时,学生对老师表演的方式、风格进行观察,在学习范唱中产生共鸣。通过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进行新歌的教学,让学生对于新的学习内容有一个较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学生在正式学习歌曲之前就能够体验音乐的风格,这就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音乐的学习过程就是了解听觉艺术的过程,学生在通过录音范唱学习音乐时,在范唱中体会歌曲的各方面特点,从而对歌曲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三、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

在进行音乐课堂的实际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学生受到表扬后会对学习产生更加积极的态度,从而更加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内容,善于发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同时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现自我的学生,要在音乐的集体教育方式上加强对这种学生的锻炼,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自信心。在新课程教育中,学生逐渐成为了教育的主体,关注学生的教育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本文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探讨了小学音乐的有效教学方式,相信会对未来的音乐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启示。

作者:王丹工作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王牌小学

第三篇

一、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

1.充分地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感受音乐的魅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时候,在听觉上,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歌碟,为学生播放曲目,或者教师可以亲自为学生范唱歌曲,让学生在听觉上感受音乐的美。在视觉层次上,教师可以呈现音乐形象,让学生对音乐进行体验。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音乐的魅力。

2.积极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新歌

对于新歌曲的学习,教师应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充分地让学生相互交流,并组织他们将自己的所学在班级上进行汇报。教师且能够及时地掌握到哪些学生会唱,多数学生对哪几句不会唱。然后教师组织会唱的学生为全班同学教唱。在学习《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时,教师在组织学生读完歌词的时候,教师激发学生说“:同学们都是很聪明的,你们读得很好,老师相信你们也会唱得不错的,你们能不能跟随着音乐也来几段?”在教师的激发下,学生跟着音乐录音进行演唱,教师并及时对难点处给予指导。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里,促进学生自我进行发现,发现自己的学习难点,并寻求到解决了问题的办法。有利于培养他们获取音乐知识的能力。

二、积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音乐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所有闪光点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充分地对学生进行肯定。比如在学习《难忘今宵》的时候,就问:“谁会唱这首歌?”有学生说会唱这首歌,这个时候,教师就让这个学生演唱,并对他唱得好的地方给予表扬。在这种鼓励肯定下,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强化,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音乐,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地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感受音乐的魅力;积极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新歌;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达到高效的有效策略。

作者:比比努尔·赛依甫拉工作单位:伊宁市第二小学

第四篇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特征

小学生音乐教学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征,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要简单易学。由于小学生尚处于艺术赏析能力发展的初期,在其音乐教学过程中,最忌比较有难度的曲子,而是要教授一些比较简单易学、曲谱简单的入门曲,主要以激发乐趣为主,学到乐理知识为辅。二是要引人入胜。由于小学生心理尚不成熟,又有活泼好动的特征,因此可能很难“坐得住”,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的内容要新颖,最好可以做到引人入胜。三是要培养节奏。节奏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基础,学生节奏感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作为音乐教学的基础培养。

二、课堂肢体语言的特征

(一)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的表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主要表现在老师的“动”上,这种“动”不单纯指老师的弹唱,而是指老师根据音乐的节奏,用手脚打拍子,甚至手舞足蹈,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使学生产生一种节奏感。

(二)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的分类。从操作对象分,有老师的肢体语言和学生的肢体语言,老师的肢体语言主要是上述提到的各种随着音乐而起舞的姿态,学生的肢体语言主要是跟着老师打拍子,或者其他按照他们的喜爱而开展的诸如跺脚、拍手等动作。从内容上来分类,主要有面部语、眉目语、手势语、身姿语等等。从功能上来分类,主要有表现节奏的,比如用手脚打拍子,也有表现情感的,比如手舞足蹈或者眉飞色舞。

(三)音乐教学与肢体语言的联系。在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对学生更好的理解、赏析音乐有着很大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关系: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音乐教学与肢体语言是一种相互辅助的关系,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学生的肢体语言,也能更好地使老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二是互动反馈的关系。音乐教学对肢体语言有一种互动和反馈,学生的肢体语言的各种表现,对老师老师来说,也不失为一种较为直接的反馈。三是调剂调节的关系。老师通过各种富有意思的肢体语言,可以使枯燥的课堂显得更有乐趣,调节学生们的上课疲劳感。

三、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对音乐课堂效率的提升作用。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注意力。乌申斯基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无论是那种方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都显得尤为重要。而肢体语言,则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着极大的作用。比如,在学习歌曲《粉刷匠》时,由于这种歌比较欢快,可以由学生们扮演小小粉刷匠,在老师的肢体语言的带领下,模仿粉刷匠的各种动作,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使他们对歌曲有了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领悟力。这个领悟力主要是对音乐的赏析方面,因为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因素的存在,学生对其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可能没有那么深,但是如果配合肢体语言,那么这种抽象的因素就比较的具象了。

(二)对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还是主要是激发对音乐的兴趣为主,掌握乐理知识为辅。因此在教学中的肢体语言,就好像是一种音乐的具象化发展,本来只是一段音频,加上了手势,就好比变成了电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小雨沙沙》这首歌中,老师可以模仿下雨的声音,并配合柔和的手势,马上把学生带入下着小雨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对学生音乐乐感的培养作用。“达尔克罗兹认为:节奏和力度的感受完全依赖于运动,并且能够在人体肌肉系统中找到对应的东西,身体是节奏体验的第一载体,所以音乐的节奏都可以在人体的身体运动中得到体现。”因此,在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可以对音乐的节奏和力度有个比较准确的理解,而这其中的教学则离不开肢体语言的辅助。比如,《小青蛙找家》,歌曲比较轻快,其中的歌词“跳跳、呱呱”节奏感都很强,老师可以根据该曲子进行跳动、拍手,并带领学生一起做,学生会根据节奏的快慢而跳动时快时慢,这样通过与节奏相符的肢体语言,使他们对音乐的节奏有了更好的理解,乐感也就随之培养了。其他的歌曲也是一样,经常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乐感。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对小学音乐教师来说,一定要根据音乐教学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合理地、准确地运用肢体语言,并带动学生运用肢体语言,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作者:万展工作单位:杭州市天杭教育集团

第五篇

一、奥尔夫教学法基本音乐教育思想

卡尔•奥尔夫,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基尼黑一个有音乐素养的军人世家,从小便在家中的优越环境中产生对音乐、戏剧的浓厚兴趣。1914年毕业于里尼黑音乐学院,战后(1917年),他曾在一些地方的歌剧院担任钢琴伴奏,使他接触了大量歌剧和戏剧音乐。20年代又在墨尼黑音乐学院师从亨利•长明斯基学习作曲。

1、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在20世纪中叶获得空前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闻名且颇具影响力和发展价值的一大音乐教育体系。有学者认为,奥尔夫的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理论和实践体系,使儿童能够从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世界的一切领域,并从中获得最完整、最全面的音乐体验。他创造的体系可使儿童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关于交流、分享和共同创造的愉快体验”。奥尔夫最为著名的教育理念是它的“原本性音乐”的教育观念。“原本”,就是指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意思。奥尔夫在其《学校儿童音乐教材—回顾与展望》一文中,将“原本的音乐”作出解释“: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自然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是适合于儿童的……”。奥尔夫教学法是教育儿童、提高儿童音乐文化素养的坚实的桥梁,特别符合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倡导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强调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2、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原则:①把儿童作为出发点。②让学生亲身、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③把创造力作为培养学生的重点。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把孩子们作为教育的根本,让孩子们自己主动去做是奥尔夫教学法的最重要的一点。因此奥尔夫教学法的内容是很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可以让孩子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愉快的学会教学内容以及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

二、奥尔夫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

1、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小游戏。因为奥尔夫教学法中要求一切要从孩子们出发,儿童的心理比较特殊,应该符合儿童的学习特征。在音乐的教学中运用一些小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容易接受教学的内容,可以愉快的从游戏中获得体验,学到音乐知识。如安徽省宿州市第一中心小学的老师在上《彼得与狼》这一节课时,让两个学生扮演彼得与狼进行即兴表演,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这个情景,从体验中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上课可以提升和丰富上课的氛围,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使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想象力。其次,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奥尔夫教学使用的乐器。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认为应该把音乐与音乐有关的学科(包括舞蹈、语言等)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南昌市中心小学的老师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4》教《音乐小屋》时,教师运用奥尔夫乐器引导孩子们。因为音乐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可以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包括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喜怒哀乐的音乐情绪。当学生在运用小乐器伴奏的时侯,许多孩子会跟着音乐一起舞动,孩子们通过肢体的表达,可以提高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2、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这些实施者则是教师。儿童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对事物认知能力不成熟,在教学中,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音乐课,就要求着教师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在方法上进行创新,构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关系,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里学习音乐知识、感受体验音乐的艺术。

三、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把节奏作为主导教学

节奏是音乐教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是一种具有艺术魅力的音乐语言。节奏可以通向音乐、舞蹈、语言的任何一方,也可以融和成为一体,节奏与孩子们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它是最为直接的活动,仅仅用肢体就可以表现,很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因此,常常把节奏作为主导进行教学。如《魔链》,为了让孩子们对这首音乐更加的投入,于是我们结合了孩子们一日生活中所做的事情,如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脸等等,让孩子们边听音乐边用肢体动作去展现这些生活中要做的事情,通过表演,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也让他们对节奏快速熟悉起来,同时,课堂气氛也一下子活跃起来。

2、重视创造性教学

培养创造力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原则和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元素性材料,以自主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各种音乐学习中。遵循探索—模仿—即兴—创作—表现的学习过程,唤醒每个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的生活经验少,当他们在听一首曲子时,可以凭自己的感觉去表达,在没有乐器时,甚至能直接的用自己的身体与生活中的事物去进行表演,表达出自己最纯真的音乐。如《龙咚锵》,听到这首歌,顿时可以令人想起人们敲锣打鼓热热闹闹过大年的情景。听完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分小组,十人一组,自由编排一个即兴表演,把听到这首歌的感觉通过一个情景剧表现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听会并学会了这首歌。

3、重视参与体验教学

奥尔夫教学法中提到:人们必须自己亲自体验、参与的音乐才是原本的音乐。音乐对儿童的作用在于让他们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必须主动参与其中。在对小学生的音乐教学中,要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到音乐当中,这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当音乐响起的时候,你可以用肢体动作表达,还包括演唱、创编歌词、律动、舞蹈打击乐器伴奏等。如:一年级第二册歌曲《理发师》,这首歌曲要求学生们把握歌曲中轻松、诙谐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播放音乐的同时还表演了剪头发、照镜子的诙谐的情景。学生们在看到这时,都不自觉地跟随者音乐动起来,也想加入其中,老师表演完之后,再放一边音乐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进行比赛。通过这种引导让学生都掌握了这种诙谐的情感。

4、重视本土文化教学

奥尔夫教学法它重在理念,并且没有一个标准的示范课程。中国的奥尔夫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歌等,把奥尔夫教育理念结合到中国的音乐教学中,而这种结合更具有通俗性,人们更易懂。如,“童谣说唱会”音乐活动,我首先让学生们自行收集一些中国的童谣,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每五人一组自己编排节目,或唱、或跳、或朗读,进行比赛,最后互相打分评价。还比方说《螃蟹歌》用四川方言读就颇具特色。把本土音乐加入中国音乐课堂很有意义,可以传承我们中国的音乐文化延绵不息。

5、重视游戏教学

根据奥尔夫教学原理中“原本性”的教育观点,在音乐教学中倡导游戏教学。游戏教学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把游戏教学结合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结合到合适的游戏中,把枯燥的乐理知识化为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动起来,主动参与其中,充分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魅力。例如:《小青蛙》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让每个孩子都学青蛙跳,老师敲鼓打节奏,在跳的时候跟他们强调老师敲的音乐轻,学生们就跳的轻一些,相反敲的重就跳的重,通过这样反复可以让孩子们很快掌握音乐的强弱感。在乐曲结束的时候,让学生模仿小青蛙找到家快乐的叫声“呱”。最后,老师把旋律加上,孩子们就这样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就学会了这首歌,同时,教学内容也顺利的完成了。学生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不仅愉快的学到了音乐,也很好的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总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所追求的是人性中最自然本质的东西,,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不要求学生能很快地学会唱歌和奏乐,而是让学生通过参与,自然的获得。教学过程的愉悦性必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的学习。目前,国家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奥尔夫教学法让学生学音乐是很受用的,若长期坚持这种方法,会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作者:陈美如工作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六篇

1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唱歌教学

小学唱歌课是音乐学习的基础课。从发声训练到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涉及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小学生又具有生性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理解能力也有限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有很多老师设计出了音乐游戏、身势律动等非常好的教学方法。那么还有什么方法能帮助孩子们快速的掌握发声方法,轻松地把握音乐情绪,愉快的理解音乐形象呢?我们认为老师的双手就是很好的工具——手的动作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可以将音乐的情感延伸到指尖感染孩子们。即避免了老师语言上的繁琐,也激发了学生兴趣,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

1.1用指挥手势引导孩子们发出第一个音

一年级新生的第一节音乐课上,我们没有直接教孩子们唱歌,而是先请孩子们看手形,听辩老师的歌声。如在教唱《粉刷匠》一课,老师先把五指并拢手掌放平,指挥自己用生硬的、喊唱的方式演唱《粉刷匠》。然后,再改变手形,把手掌心拢成半圆,手腕放松,指挥自己用头腔共鸣,柔和的演唱《粉刷匠》。通过听赏和比较,孩子们都说第二种方法演唱的好听。并且都兴致勃勃的学着老师的样子指挥唱歌。学习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我们就趁热打铁的继续引导下去:“为什么第二次比第一次演唱的好听呢?因为第二次老师的口腔像手形一样,把上颚提起来,声音就立起来了,而老师的音量像老师的手腕一样是柔和的。所以声音就变得好听了。”以后,每次上课我们都用手形提醒孩子们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既形象又直观,孩子们很乐于接受,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演唱习惯。

1.2歌曲处理离不开合唱指挥手势的帮助

湘版小学音乐课本六年级上册有一首歌曲——《山乡的彩云》。是一首通过声音的强弱变化来表现改革开放后山乡美丽景象的歌曲。教学目的是通过富有力度变化的声音表现山村人们喜气洋洋的生活情趣。在学习这首歌曲时,我们采用师生对唱的方法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很快就能控制自己的音量唱出力度为p的衬词“嗦罗罗罗喂”。在这首歌曲中有四句这样的乐句,如果演唱时只有强弱的对比,歌曲就会显得有些平淡。怎么处理能让歌曲更好听呢?我认为在演唱时,把前两句演唱的有弹性一些,把后两句演唱的连贯、渐强,效果一定很好。在歌曲处理的环节中,我们并没是用一大堆的语言来描述口型、要求和方法,而是借助合唱指挥手势展现不同的乐句。很多孩子都感受到了手势上的变化,声音随之也产生了变化。歌声立刻丰富了起来。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观察获得的音乐形象能够给孩子们留下清晰分明的印象,并且进一步增进了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另外,在教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目前还有许多老师在歌曲的教唱环节中还存在不敢放手的现象,依然采用的是手把手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说的少了学生学不会。其实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式的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获得新知识。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其积累的知识与能力,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教学内容中的哪些部分适用于自主性学习?这其中包括内容的考虑、时间的安排和学生的能力水平能否适用等诸多问题。

(2)课题适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学生可以实现多大程度上的自主学习?我们都知道音乐教学方法有许多:讲授法、讨论法等等。这其中有许多老师困惑于“教唱法”与“听唱法”的选择,其实我们认为这两种教学方法可以灵活使用,不能单纯的认为某一种教学方法就是万能的。或者认为低年级就一定用教唱法,高年级一定就用听唱法,而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进行适当的选择。例如:二年级下册的歌曲《小企鹅》,篇幅比较长,但是很有趣味性,学生很喜欢。我们可以在指导学生聆听歌曲时,引导他们配合身势的帮助来记忆乐句。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弹奏来聆听乐句的数目,讨论后再听;然后看着课本再听;最后跟着教师的弹奏一起唱一唱,在这样的反复聆听当中熟悉、掌握新歌。而高年级的有些歌曲由于难度较大,也可以适当的用教唱法进行教学,以免打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3)提前设想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可以给学生提供怎样的帮助?能否正确的引出结论和感受?

2唱歌课的正确目标

唱歌课最终是要把所学歌曲学会唱好。一般来讲学会一首歌并不难,但在“唱好”与“怎么唱好”一首歌这个关键环节上,有许多老师却做得不到位,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歌曲完整的音乐表现与审美体验。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师在歌曲学唱基本完成后,要求学生一遍一遍的重复演唱,再无其他深入的教学内容跟进。还有的老师在学生基本唱会歌曲之后便游离于音乐本身之外,进行表面的所谓启发与拓展。使学生始终感受不到自己歌唱的声音之美,从而不能真正的进入审美体验。用什么方法才能做到“唱好”呢?经过实践与探讨,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整体把握歌曲的调性与曲式结构,明确乐句与乐句之间的逻辑发展关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曲的形象。

(2)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容,深入感知歌词与旋律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控制气息和咬字吐字的方法,准确细致的把握歌曲的风格特点和思想情绪。

(3)在歌曲的教唱过程中,及时纠正音准、节奏、速度等方面的不足,提高歌曲演唱的精准性。合理运用力度的对比和速度的变化,增强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独唱、对唱、重唱、表演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诠释歌曲的内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体验,增加学生对歌曲演唱的兴趣。

(5)培养学生听辨音乐的能力,养成边唱边听的好习惯。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音准和演唱状态,为二声部合唱和多声部合唱做准备。构建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让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堂,使孩子们在美妙动听的歌声中茁壮成长!

作者:徐虹1谢玲2曹萱3罗云2闫红彦4工作单位:1.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区教文体局教研室2.河南省开封市中山路一小3.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附属小学4.河南省开封市五一路小学

第七篇

一、科学合理地设置小学音乐教学环境,渗透人文情怀

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设出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具体涵盖了教室环境以及心理环境两个方面。一般来说,教室环境就是外部环境。在小学音乐教室的墙壁上,教师可以粘贴一些著名的音乐家的照片,如肖邦,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斯特劳斯,班得瑞等等,同时,也应该配上这些音乐家们的故事和名言,引导每一个小学生能够在心中树立著名音乐家偶像。在教室橱窗里可以摆放多种多样的常用乐器,主要包括: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萨克斯管、口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古典吉他、电声吉他、电声贝司等等。小学生们肯定会对于这些常用乐器都非常感兴趣,并且反复地观看和使用这些常用乐器,在此基础上,小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和教师探讨有关音乐的各种各样的话题。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每一位小学生都会发现他们喜爱的东西。此外,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来促使小学生心理上的环境变得更加放松。小学音乐教师必须真正转变站在讲台上感情冷漠缺乏笑容的状态,能够真正地在内心深处将小学生当做是具备独立的人格的人,能够真正地将每一个小学生都看作是课堂的主人。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走下讲台,和小学生共同学习和进步,引导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够深入地意识到他们存在的关键意义,深入地感受到作为人的尊严感以及幸福感。

二、创新课堂导入方法,渗透人文情怀

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新课堂导入方法,创设出宽松的小学音乐氛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上课效果的好坏。由此看来,创新课堂导入方法,渗透人文情怀,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引导每一个小学生深入地感受到暖暖的人文情义,真正地激发每一个小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他们才能够更好地享受音乐。比如在上三年级《树叶儿飘飘》时,教师可以轻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引导学生猜谜语“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飞入草丛都不见”,学生也能够根据钢琴曲所表现出来的淡淡的寒意来进行丰富的联想,师生的手就会在钢琴的音乐声之中不自觉地飘动起来,最终能够引出树叶儿飘飘。通过这种互动形式,音乐就能够发挥出无穷的魅力,引导每一个小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

三、激活小学生的人文想象力,渗透人文情怀

想象和创新是人类永恒的活动,是人类本性和本性力量的最高表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避免向小学生们设置出一个固定的想象空间。例如:这是一个女孩正在跑步;这是一头牛正在吃草;这是可爱的小狗正在戏水;等等。这种描述会导致小学生自由翱翔的翅膀被限制住,不利于激活小学生的人文想象力。相反,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的各种各样的表现,必须让小学生的心灵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启迪,保证每一个小学生能够具备学习音乐的灵感,真正为小学生创造出良好的音乐学习的空间,引导每一个小学生真正地根据他们自身的想法来进行想象和创新。

四、蹲下来感受小学生心灵,渗透人文情怀

小学生正处在心理的依赖期,他们具备张扬的个性,非常容易产生崇拜心理。小学音乐教师有必要蹲下来走入小学生的心灵之中,真正地和小学生共同学习音乐和感知音乐。具体来说,小学音乐教师有必要定期对于各个班做一个有关喜爱的音乐(歌曲列表)的调查,通过这样的形式及时了解每一个小学生的兴趣,保证每一次的调查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调查可知,部分小学生喜欢律动,部分小学生喜欢唱歌,部分小学生喜欢动画片的主题曲,部分小学生喜欢学习乐器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多为这些小学生结合他们的兴趣所在来提供相应的展示的机会。

五、科学有效地做好人文评价,渗透人文情怀

音乐学习非常重视个性化的特征,它不追求结果的一致,更关心小学生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如何发挥主动性、想象力、创造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对于音乐活动的评价,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自己的描述、反思。与此同时,小学生自主评价也能够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在每周,教师都有必要策划安排小学生兴趣小组的活动,并且对其进行评价,从而提升小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综上所述,本文对于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今后的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真正地将人文情怀渗透到小学音乐课堂过程中,真正地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渗透进来,促使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够真正地树立“与音乐为伴”的人生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传承人文情怀,彰显音乐人生”。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学习得更加快乐,真正提高小学生的音乐能力。

作者:顾春工作单位:张家港市白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