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05-02 03:28:43

外语教学改革探索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依据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旨在于,传递知识不再是教学的目的,学生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他主张教师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而不是单纯的讲授者或教育者,学生应该去自我发现知识,这样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针对罗杰斯的主张,外国学者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斯金纳则主张“教学就是安排偶然的事件,强化之,以求导致行为的改变”。上述两种主张在当时是两种极端,但大多数学者都偏向斯金纳的观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实践和改革,学术界从心理学、神经学等多种学科角度证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能够促进学生把知识化为己有,提高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我们主张的“以学生为中心”是以学生品质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习就业能力为中心。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翻转课堂,少说多听

把学生变成教学和课堂的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降低了,反而这对教师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第一,教师的讲授少了,对学生的引导多了课堂模式应该是整个学习阶段的中间部分,有效的教学应该通过课前预习,课中训练,课后复习三部分来完成,想要把90分钟的课堂可控地、有节奏地完成,教师用传统的方式自己来讲授是最简单的。如果把中心转移给学生,就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的引导和交流,这就是需要教师动脑筋的地方。第二,教师的说教少了,对学生的理解多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说什么是什么,学生觉得教师说的就是权威,不敢有反对教师的想法。教师可以对学生批评教育,更有体罚学生的先例。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学生的想法。第三,教师的课余时间少了,与学生的沟通多了教师的工作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在通信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学生和教师是可以随时连线和面对面的。当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他们可以用5秒钟就把问题传送给教师,而教师也可以根据此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从这三个方面来讲,基本就实现了课堂的翻转,学生占据大部分课堂时间报告或演讲,教师适当引导、点评和总结发言。对学生来说,课堂就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是协助者、管理者和服务者,所以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有一方不改变,不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在实践教学中就会举步维艰。

三、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条件

第一,学生要清楚自己是内因,是课堂的主体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手段,理论上它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能够更好地走向社会。现代化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这就要求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大学生要经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成功克服压力、积极进取的学生,将成为自己的主人。相反,不肯改变,不能自主学习,甚至不愿意动脑思考的学生,最终会在“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下,被淘汰出局。第二,教师是外因,要从给付知识的角度服务于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服务于学生的“工具”,是整个学习进程中的外界因素。大学教师应注重学生品质教育,用外因引导内因的变化,最终使内因发挥作用。对于在大一学习中没有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的学生,辅导员教师和后续专业教师都应该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寻找自身原因,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那就是改变。在课堂上,要和教师讨论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不理解的知识点,教师答疑解惑并进行知识扩展。相反,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消化理解内在交叉知识点,并在固定环境影响下在大脑中形成影像,最终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这才是一个完美的课堂。教师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是一种无形产品的交付。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应借助于教师的帮助成长为一个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人。第三,学校应从严治学,遵循“淘汰”法则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毕业率和就业率的高低严重影响着这所学校的排名和招生。不能回避的是,每所学校都有内因无法发挥作用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思进取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三本院校的课堂上居多,再加上三本院校尤其注重学生毕业率和就业率,常常对这样的学生“宽大处理”。从教学制度上则表现为补考、清考和二次甚至多次清考。给学生一种“有路可退”“不蜕变也成蝶”的心理暗示。学校如同炼丹炉,如果里面燃烧着三味真火,就会有人得到火眼金睛的本领,如果里面烧着柴火,那么也不会炼出大本领。要想培养出新一代创新型人才,唯有改变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从严治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等优秀品质的前提条件。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都需要作出彻底的改变。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相互融洽和不断调整的,也不可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洪丕熙.“以学生为中心”———罗杰斯的教学原则和它的影响[J].外国教育资料,1984(3).

[2]张富强.美国“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启示———兼论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2).

[3]赵炬明,高筱卉.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7(8).

作者:董丹 单位:三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