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融合声乐教学探析

时间:2022-02-01 10:24:47

师生融合声乐教学探析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歌唱需要人身体各个感官的协同配合,是放松心情、愉悦精神的过程,不仅需要和此有关的各个腔体的配合,而且需要结合适当的心理活动。只有当我们全身心地放松,精神饱满且具有积极性的时候,才能演唱出动听、悦耳的歌曲。因此,愉快的心情和饱满的情绪是完美演唱的保障。有的学生在平时的活动中声音状态很稳定,但是一到登台表演或者面对很多人的时候其状态完全相反。发生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过度的紧张。紧张会造成呼吸急促且短暂,即我们一般常说的提气。提气会使喉结上移,发声不稳定,声音变得尖锐刺耳,缺乏弹性,严重的甚至会破音。由此可知,紧张的情绪会对声乐演唱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体现在声乐课的教学当中,给学生营造一种放松愉悦的环境尤为重要,在放松愉悦的心情下,学生能够充满自信地去歌唱,它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歌唱状态,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和谐。但是,一些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往往只注意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技巧方面的指导,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所需的人文关怀。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悟性高、进步快。正是这种急切的心情,使得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常常是指责过多、耐性不够,极易使学生产生一种紧张和恐惧的心理,长此下去,就会由初始的紧张、恐惧慢慢地发展到不满和厌烦,一些学生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的教与学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有饱满的情绪和愉悦放松的状态呢?首先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要热爱声乐教学这项复杂而又神秘的职业,只有爱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要调动学生的情绪首先要求教师要有饱满的热情,这样才能影响调动学生的情绪。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望,要与学生沟通感情,用爱心、耐心、真心、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声乐充满信心,让声乐学习过程成为师生间共度的人生体验。此外,多一点微笑和赞美。孔子曰:“亲其师,则信其道。”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微笑即是对学生的肯定,学生也会感觉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学生也能在原本枯燥的声乐教育中乐于接受和理解老师的工作。善于赞美别人的长处是一种美德,而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赞美,即便学生犯错也应语调婉转,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多一点赞美就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何乐而不为。因此,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二、声乐教学中的教与学

声乐教师的对象是存在不同心理、不同嗓音条件的学生。有的学生喉头不稳定,有的声区不统一,有的有低音没高音,有的有高音低音却出不来,这就给声乐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声方法,是声乐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声乐课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也是很重要的。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带动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并对学生科学的发声进行有效的指导;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配合老师,领会老师传达的思想并严格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声乐的训练和大胆的实践,以期完美地实现声乐和艺术的配合。因此,教学双方的合作和信任成为教学的先决条件。[1]在师生的合作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包括思想、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情况。也就是要学会主动“问”学生这种方式。了解学生自己的感受,对于所教授发声方法的理解、掌握等情况让学生自己谈感受,谈体会。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如果教师光凭自己的感觉去指导学生,而忽视学生的自我感觉,那声乐课的教学将是不完整的。教师要学会“感学生之感觉”,才可能做到“控制学生声音的动向”,后面一句话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2]在我的课堂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入校之前接受过这样的概念,歌唱呼吸的保持要像抬钢琴一样。试问:在抬钢琴的时候连话都说不出,怎么还能唱歌?“保持”的全名应是“歌唱时要始终保持吸气状态”,不是“迸气状态”,更确切一点的解释该是“保持”气息的“流动”,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什么技巧都谈不上。[3]那么在这种抬钢琴式的呼吸状态下歌唱能发出自如、悦耳的声音吗?答案肯定是不能。最初我感觉这个学生上课很吃力,声音很笨重,没有弹性,于是我采用了“问”这种方式,让他自己谈感受,这才找出了声音笨重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掌握好正确的歌唱呼吸。通过这个事例可以看出,教与学的配合,师生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三、正确的声音概念

1.歌唱的呼吸呼吸,对所有的声乐学习者来说并不陌生。它在歌唱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的。呼吸的重要性无论是对于初学者还是驰骋歌坛的常胜将军来说无疑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而言,运用并掌握呼吸的规律和技巧是极其困难但又至关重要的。呼吸的运用与声乐的学习直接相关。由此看来,歌唱艺术又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歌唱呼吸。掌握呼吸的正确规律,轻松优美的发音自然不在话下。同时,歌唱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呼吸太浅。动听悦耳的声音需要借助正确适度的深呼吸。平时进行呼吸的训练时,可以借助“闻花”或者体会呼吸新鲜空气的感觉来实现,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歌唱呼吸才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2.喉咙的打开与放松声乐教学中一项极为艰巨,须长期不懈努力完成的任务,是要不断帮助学生从喉部周围肌肉过分紧张,影响发声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使其能在呼吸支持的基础上轻松自如地歌唱。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初学者)在歌唱时,由于不具备很好的协调各发声腔体的能力,造成颈部紧张,舌根、下巴用力,等等。由于咽喉位于通上达下的要道,这里的紧张会直接破坏肌肉神经反应的灵敏度,使发声各器官不能协调完美地合作,最终使声音憋在喉部,失去了弹性。由此可见,喉部肌肉的放松与喉咙的打开是发声训练中的首要任务。打开喉咙最充分、最自然、最适度的方法就是练习打“哈欠”。生活中打哈欠时,鼻腔处于开放状态,口盖自然收缩形成拱形,舌头平放,舌头根部位置和咽壁之间的距离稍稍拉开形成一个狭小的空间,喉头处在深吸气位置上。练习打哈欠是打开喉咙最有效最自然的方法。[4]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随着哈欠软腭、硬腭的提起动作,并带有深呼吸的状态,体会其感觉,把重点放在上口盖的拉起和下巴的放下这一动作上,这样学生的喉部肌肉就放松了,打开喉咙的状态便自然建立起来了。也可以让学生直接在打哈欠的状态下发“ha”音进行练习,并加上一个深呼吸的动作,让学生体会吸气这一瞬间喉咙的松弛与通畅。因为人们在正常的生活呼吸中,无论呼气还是吸气,当气息通过喉咙时,喉咙都是松弛的,不紧张的,而我们发声时正需要喉咙这一放松的自然状态,尤其对于那些发声时喉咙紧张用力的人,这个练习更为重要。3.完善的共鸣众所周知,共鸣能使声音扩大和美化,任何洪亮、圆润、丰满动人又具有穿透力的声音都是建立在最大限度运用和发挥人体共鸣器官作用的基础上的。与歌唱相联系的有三大共鸣腔:口咽腔、胸腔以及头腔(包括鼻腔)。歌唱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开人的三大共鸣腔并进行有效的运用,使演唱更加动听。人声共鸣的基础就是整体的运用,喉咙的发声是基础。缺少这部分的基础声音,口咽腔共鸣就不会发生,此后的鼻腔和胸腔等的共鸣更不会产生。因此,我们要达到共鸣的效果就必须综合考虑与共鸣有关的各个部位,而不是局部的扩大。只有这样,整体的共鸣才会达到丰满完美的效果。每一个发声的部位都有其显著的特点。但是片面地认为中低声只需要注意喉咙和胸腔的共鸣,而高声部只需要注意头腔的共鸣是不够准确的。任何部位的发声都需要各个感官的配合并从整体上运用共鸣,只是声音的侧重点不同而使其相应的部位更加凸显。比如低音的演唱更加侧重胸腔共鸣,高音的演唱更加侧重头腔的共鸣,此外还有口咽腔等部位的共鸣。这主要是由于音高的不同,三大共鸣腔的混合共鸣比例也会有所差异。高中低三大音域发声时,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前者主要侧重头腔共鸣,以口咽腔和胸腔的共鸣为辅,后者主要侧重胸腔共鸣,而以头腔和口咽腔共鸣为辅。至于中音,则更加侧重口咽腔的共鸣,以头腔与胸腔的共鸣为辅。这样的配合使得每个声区都可以发出饱满结实具有穿透力的声音,并且在三大音域之间自由转换而不露痕迹,声区的统一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得到解决。4.声与情的统一作为歌唱艺术,声与情是一个整体而不能分开。不过,两者作为两个不同的方面又可以独立地存在。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对声与情也是既联系又有区别地加以对待。在不同的教学时期,侧重点也相应不同。在歌唱者还不具备对声音进行掌握处理的能力之前,即便其自身具有强烈的表达愿望和难得的音乐素养,实际的演唱过程中也会由于演唱技术的欠缺而难以完成好感情的表达。当然,这并不是说,对歌唱者艺术表现上的要求必须等到发声技术完善后再进行。只是在学习的基础阶段侧重于单纯的以发声技术训练为主。情感表达的要求是随着声音技术的提高而逐步提高的。当学生基本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声乐技术,教学重心则应从以声音技术训练为主逐渐转移到以传情为主的内容上。某些技术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演唱作品时,在分析中个别加以解决,这样声音技术仍然可以通过学习作品而得到不断完善。歌唱艺术的情与声体现在声乐教学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结果。“只有声音没有真实情感的表现是机械的、缺乏生命力的,也是没有艺术感染力的,违背了声乐艺术的本意。反之,即使有很深很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声音依托,根本就谈不上声乐艺术”[5]。因此,认识歌唱中的情与声,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声乐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两者合为一体,声情并茂,才能表现出完美的艺术作品。

综上所述,通过对声乐教学中几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声乐教学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工程,需要声乐教师不断揣摩,钻研方法,同时需要学习者努力刻苦地学习与配合。对于教师来讲,首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演唱水平,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教学经验,对声乐研究和教学经验日积月累,才能促进其不断向前发展,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0.

[2]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1.

[3]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51.

[4]胡钟刚,张友刚.声乐实用基础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8.

[5]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

作者:闫璟玉 单位:苏州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