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幼师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5-19 02:42:23

中职幼师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职幼师专业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中职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的策略,即: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重视教学形式创新,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职幼师;声乐教学;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幼师需要不断的提升专业素养,才能适应当前幼儿园声乐教学的需要。但是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的观念也较为老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虽好,但实践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文章对中职幼师专业声乐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中职幼师专业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存在缺陷。在现阶段的中职教学中,教学模式还是以原本的音乐学院的方式为主,单纯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声乐能力,将教学的目标放在培养学生专业唱歌水平上,过度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学生本质的教学。学生在声乐方面掌握了大量的技巧,但是在教学中对于基本的技巧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与幼师专业本身的教学宗旨相违背,无法适应幼师专业的发展要求。(二)教学形式存在缺陷。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幼师专业的声乐课程课时一般不多,主要是采用集体课和个别课相结合的形式,该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但在有效的时间内学生根本无法进行外延知识的学习和拓展,造成学习的内容太过单一。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较单一,将他们较多的精力放在理论课程上面,对教学时间的安排明显存在问题,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三)教学方法存在缺陷。中职学校幼师专业的声乐教学主要还是采用以示范、模仿、练声、唱歌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学习音乐的过程也是被动的模仿和接受,无法发挥自己的主动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下降,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全面展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从而影响了幼儿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提高中职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首先应让学生了解整体的声乐培养模式,了解声乐学习的魅力,使其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沟通与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积极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了解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不断地丰富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更多声乐教学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基本技巧上,教师要让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姿势,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气息;在呼吸上,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帮助学生和音乐产生共鸣;掌握科学的发音方法,注重发音器官和气息的变化,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使学生和音乐产生共鸣,让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更加融汇贯通,并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提升学生的能力。(三)重视教学形式的创新。教师需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形式的实践性方面,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将音乐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学生掌握更好的方法。同时,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时,需要增加音乐素养方面的课程内容,将音乐的相关理论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素养,为学生储备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毕业之后的教学实践奠定基础。(四)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更多的实践内容,为学生安排较多的实践课程,保证学生在毕业之后掌握大量的实践经验。幼师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直接面对的是幼儿,通过声乐课程的实践可以掌握更多的实践课程基本知识,了解幼儿园幼儿的行为习惯,并在实践中就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联系,提升自己在声乐方面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进行歌唱训练的过程中,因为是针对幼儿的教学,在学习时尽量要使用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以幼儿歌曲《小白船》为例,其中有一句歌词———“有只小白船”,这是一个三拍子旋律,总共有四个小节,但幼儿的生理条件决定了其不可能一口气唱完四个小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幼儿的生理特点出发,让其在“小”字后面唱断,换口气再唱“白船”,同时还要模仿幼儿天真的语气,这样可以使教学更加符合专业特点。

三、结语

中职幼师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直接面对的是幼儿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声乐方面,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其掌握适合幼儿的声乐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进行授课,使其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幼儿园教学的需要。

作者:郑雨 单位: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青.浅谈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5(1):256.

[2]闫梦红.关于中职幼师声乐教学革新的尝试[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