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对音乐的处理

时间:2022-04-08 09:14:04

民族声乐教学对音乐的处理

【摘要】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声乐教育在今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随着中西方艺术交流的加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通过吸收西方的精华,继承民族唱法的优良传统,大胆创新,在发声技法和歌唱技巧等方面都进行了完善。本文探究了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提高演唱技法的同时,如何把握民族声乐演唱的不同风格,如何丰富歌曲的情感内涵,以及如何处理歌唱中的细节部分。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情感处理

随着音乐艺术的日益繁荣,声乐爱好者日渐增多,对专业声乐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国内外艺术交流的加强,中国的民族声乐吸收西方音乐的长处,结合民族特色和传统特点,在发声技巧、唱法、呼吸上有了极大提高。由于在教学和学习中注重和强调科学性,忽略了乐感的培养和作品的处理,使得学生过于注重声音和气息的位置,忽视了歌曲的内在情感。创作者是通过音乐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果音乐和情感顾此失彼,歌声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本文就民族声乐教学,尤其是对音乐处理提出新的教学建议。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民族声乐教学已形成初步的理论体系。元代燕南芝庵所著的《唱论》及后来的很多著作,都总结和概括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理论。近代以来,大批音乐工作者在“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号召下,学习和引进西方音乐理论知识,办学堂、开展音乐交流活动、发行音乐刊物,音乐理论知识得到普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艺交流频繁,美声唱法对传统民族声乐产生了巨大影响。民族声乐在继承民族风格和特点的同时,吸收了美声唱法的优点,在唱腔上变得圆润、流畅,体现了时代性、科学性,保存了民族声乐的民族特点,发展了戏剧性。但是,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由于过分倡导西方的发声体系,重视演唱技法,对于声音矫枉过正,忽视了声乐的情感之美,忽视了对作品风格的把握、作品的情感诠释,导致演唱者只有空洞的声音,少了内心情感的释放,观众无法与之产生共鸣。演唱者对作品的音乐处理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没能充分了解作品的背景,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演唱时显得刻意、死板,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民族声乐表现得千篇一律。未来的声乐教学,要认识到声音只是手段,只有情感才是演唱的目的。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演唱灵感的启发、对民歌演唱风格与特点的研究,以及对背景资料进行搜集,增加文学底蕴;指导学生体会作品的内涵,帮助学生建立演唱画面,做到声情并茂,多方面完整演绎声乐作品。

二、了解作品背景,充分发挥想象

声乐作品包含着作曲家和词作者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体现了创作者的智慧。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情感与作者的时代背景、情感阅历、生活经历、性格特点息息相关。所以,在教学中,对作品的内在含义和时代特征进行挖掘尤为重要,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对作品的认知感。在演唱之前,要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品人物角色的经历。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人物性格。民族声乐艺术种类繁多,题材广泛,歌唱者是传达作品思想感情的媒介,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者的内心进行了解尤为重要。理解了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歌声才更加有意义。同时,对歌曲的把握更加准确,使歌唱的情绪与歌曲的情感相统一。想象力是指人对事物进行主观再造的能力,可以是对过去事物的再造感知,也可以是对未知事物的感知。想象力与音乐关系亲密,音乐能带给人们灵感,激发人们的情感,有利于人们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音乐依赖想象力和灵感才能被创造出来。声乐演唱发之于情,表之于情。在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和对旋律的想象,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意义和主题思想,从而进行想象和创造。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对歌曲意境的想象力,只有歌者内心通过想象产生的画面与作品要表达的情感一致,才能使演唱真实、完美。

三、声乐教学中对作品的细节处理

声乐艺术有别于其他音乐形式,它既有音乐又有语言,两者密不可分。语言充分展示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而音乐衬托语言的魅力。所以,声乐演唱较于其他音乐形式,可以直观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和主题。声乐中的语言是与人们的劳动创造、宗教与信仰、爱情与生活等息息相关,是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是声乐作品中情感的载体,处理好语言与旋律、语言与情绪的关系尤为重要。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语言和地区方言是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在语言与民族声乐的关系上,涉及咬字,咬字的轻重缓急和松紧,影响着声乐演唱中的情感变化。所以,咬字不仅是重要的发声技法,对演唱技巧和音乐处理也非常重要,歌唱就像朗诵诗歌一样,讲究抑扬顿挫,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欣赏诗朗诵,体会每个字所带来的听觉感受。音乐节拍是不同强弱关系的音乐片段,循环重复,节奏是把音按长短和强弱有机结合在一起。节拍与节奏是歌唱韵律的重要元素。所以,节奏和节拍与咬字一样,是声乐教学中音乐处理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否则,在演唱中,若把握不到节拍和节奏的律动性,就不能完美地演唱作品。节拍分两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其强弱和表达的意义不一样。两拍子,即第一拍强,第二拍弱,强弱强弱循环,赋予音乐强烈的对比感,常常用于具有进行曲风格的作品中;三拍子,即第一拍强,第二和第三拍弱,强-弱-弱,带给人圆舞曲风格的听觉感受;四拍子由二拍子组合形成复拍子,强弱关系为:强-弱-次强-弱,给人悠长又迂回的感觉,使歌曲变得更为宽广悠远。在声乐作品的处理中,节奏也起着重要作用。节奏型是节奏的重要部分,歌唱旋律就是由不同的节奏型组成,具有不同的强弱意义。教学中,不能忽视不同节奏型的强弱特点给予作品不一样的色彩,在演唱时,要注意这个细节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节奏,休止符与不同的音符组合,会影响歌曲情绪的转变和发展,在某些旋律中,休止符甚至体现着比音符还要复杂强烈的情感。所以,不能对其视而不见,要认真处理。钢琴伴奏作为声乐演唱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作品内在风格、主题特色的烘托和渲染,在演唱中可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使演唱有层次,更加丰满,因此声乐教学要重视钢琴伴奏。

四、把握声乐作品的民族特色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受语言风格、宗教信仰、地理环境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影响,差异极大,地方特征和民族特色非常明显,反映了各民族生生不息的劳作和奋斗,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只有把握住民歌的历史意义和内在的风格特色,才能掌握民歌艺术的精髓,进而确定适当的音色和演唱方式表现作品。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重点突出民族特色,让学生体会民歌的语言、唱腔以及特点,鼓励学生进行采风,研究民歌的风格和流派,使民族声乐艺术在各个唱法和流派中彰显独有的个性。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在研究发声方法的同时,要重视与民族声乐各个环节的配合,特别是要重视如何保持民族声乐艺术独特的风格。

作者:王韩悦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权辉.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审美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韩晶岩.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3).

[3]范林林.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与演唱处理[J].科教导刊,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