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教学实践论文10篇

时间:2022-04-11 10:01:39

服装设计教学实践论文10篇

第一篇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服装的审美能力也越来越高,促进了服装设计的发展,服装设计教学成为高校热门专业之一。然而,就服装设计教学实际情况,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本文就对基于就业导向下的服装设计教学实践展开探讨。

关键词:就业导向;服装设计教学;教学实践

服装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对服装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给服装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服装设计就业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对此,在就业指导下,服装设计教学需要应对新形势作出相应改变和实践,本文就对此进行探讨。

一、当前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设计理念方面不足。对于服装设计而言,设计理念是核心所在,对学生设计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学生的设计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从当前服装设计教学实际来看,设计理念落后是严重阻碍起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服装设计方面,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对于设计的文化性、人文性等重视不足,在服装材料上投入过多精力,很少体现出设计文化观、价值观等,得到的设计并没有灵魂,只是单纯的材料剪裁拼接,难以取得理想市场效果。(二)设计教学方面不足。从服装设计教学本身来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形式单一,依然停留在课堂讲解的层次上,照本宣科,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抽象的概念,并没有真正理解服装设计的实质,此种教学形式下培养的学生,基本技能严重不足,自然也只能想当然的创作设计,许多设计细节被直接忽视,所设计的作品在实际中存在诸多不足,难以被采用,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二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在服装设计专业中,一些经济管理课程严重占用了专业课时间,服装设计采取的教学案例、内容依然是以往课本上的内容,很少有当前世界服装设计的流行元素、先进理念等内容,与社会存在较大程度脱节,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已经被社会所淘汰,其设计的服装自然也不会被接受[1]。(三)教学管理方面不足。教育管理也是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服装设计而言,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这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教学授课缺乏标准规范、课程内容没有检验机制、教师专业性缺乏考核等等,这些都会降低服装设计教学质量。

二、基于就业导向下的服装设计教学实践措施

(一)教学内容要向实用性转变。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服装设计学生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此一来,在服装设计教学内容方面,不应当在局限于书本的理论中,而是要加强与社会实际的结合,掌握社会风向和审美习惯,了解企业对学生的需求,增大学生实践课程的比重,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并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使其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2]。在增加实践课程数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要对当前课程体系、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将核心和精品课程作为中心,适当缩减不必要的课程,打造优势学科,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提高教学内容整体的实用性,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服装设计人才。(二)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教师教学能力是影响服装设计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绝大多数教师理论能力强、实践能力弱、市场意识差等不足,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起教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应当重视服装设计实例培训,引入外界设计内容,增强教师对市场的了解,了解国外时尚设计理念,明确社会对服装设计要求的方向,不断提升自身设计理念,让其教学方向与社会所求处于相同方向上;同时,在理念改变基础上,还需要让教师走入到动手生产过程中,通过深入企业等方式,了解设计开发、打板等流程,深化教师对服装设计的理解,增强教师理论与实际融合水平,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同时从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平衡、健康发展,培养出兼具良好理论基础、操作能力的学生。(三)重视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对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而言,专业意识依然是第一位的,在就业导向基础上,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增强学科间联系渗透,服装设计属于艺术的范畴,审美观念和鉴赏力是影响学生设计水平的关键因素,所以,在专业课程外,还要借助设计美学、广告学、色彩学等课程,通过学科间交叉,来增强学生审美方面能力,设计出更符号社会审美的作品,提升就业能力;二是加强对市场与行业动态的了解,服装设计仅依靠闭门造车是难以取得良好结果的,特别是在就业要求下,服装设计作品必须与社会潮流相符,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积极让学生阅读新文献、开展市场调查,了解市场与行业动态情况,及时调整自身设计理念和方向,对教学内容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在实践中提升学习兴趣;三是加强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在全球一体化日趋深化的今天,服装设计面临的事全球市场,增强对国外先进设计理念、风格、流行趋势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服装设计中融入国际性元素,是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达到就业企业对学生的要求[3]。(四)做好与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在就业导向下,提升学生服装设计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所在,需要学校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除了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之外,还应当给学生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因此,学校应当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落实“产学研”相结合模式,通过成立教育工作室、与企业间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更多服装设计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成功与失败经验,不断提升自身适应社会就业的能力,达到就业导向下服装设计教学的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日益提升,服装设计也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为实现此目标,培养高素质的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需要对当前其存在的问题有明确了解,按照就业的要求,培养全面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满足社会对服装设计的要求。

作者:张秋红 单位:锦西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王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改革[J].艺术科技,2016,(06):403.

[2]李际.基于就业导向下的服装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培训,2015,(08):78.

[3]赵剑章.就业导向下的服装设计教学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233-235.

第二篇

摘要: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变化反应在服装上就促成了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变革,同时也给服装设计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内容。在服装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现代服装造型设计新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服装造型设计最前沿的信息,为行业内培养更多具备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高标准人才。

关键词:现念;服装设计;教学

一、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内涵

现代服装设计理念源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们的认知水平、审美以及物质条件的改变息息相关,因而现代服装设计理念也包含了当前人们对于生活各方面的情感体验和发展意识。总的来说,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了人性化设计理念、绿色设计理念以及网络理念等多方面内容。

1.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人性化理念中强调的是将人作为最核心的内容,把人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和生理心理上的需求作为衡量标准。现代服装设计理念中的人性化观点要求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时,不仅能够结合人的生理特点考量人穿着的舒适度以及是否能适应不同身体状况的人,还要符合当前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人们的主观感受,让人能够在穿上这样的衣服时不会感觉到尴尬和产生抵触。此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还希望设计师能够通过合理的设计来表达对人类的尊重和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

2.绿色设计理念

我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迅猛,但同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近些年来不少地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们对于环保的意识明显加强。这样的绿色环保理念反映在服装设计中,即产生出将更多的环保元素和环保材料运用到服装上的需求,以及对于降低制衣对于环境污染程度的意识。

3.网络化的设计理念

服装设计理念归根结底是人们在服装这一领域的思维方式和具体行动动机的集合体。而在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处于高速动态变化中,信息的交换和爆炸使得人们对于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包容度不断提高,同时服装流行趋势更新的速度也远超非网络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服装设计师能够利用网络信息传递的特性来更加精准地把握住行业动向,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应用技术来提升设计水平,比如运用虚拟现实手段来测评所设计的服装在人体上可能的舒适度和穿着时的视觉效果。

二、基于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服装设计教学策略

1.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观对于服装设计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观与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在服装设计领域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服装行业的发展应该与环境发展相适应,而不是为了谋求在服装领域的突破和创新以生态环境作为代价。众所周知,服装是大宗消耗品,其更新速度快、产量多且组成材料丰富,每年有大量的植物和动物皮毛被间接地用于服装设计。如果服装设计专业教师没有教导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绿色环保的设计方式,学生的服装设计作品就很有可能称为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之一,学生也很难被认为是优秀的服装设计师。

2.引导学生积极采用网络技术手段

网络的发展使得学生们了解世界的途径一下子被拓宽了,他们能够利用网络技术来了解最前沿的服装设计精神,培养服装流行趋势的嗅觉。但是,电脑的普及和教学课件等资源的丰富并不意味着学生有了利用网络技术提升自我设计水平的能力,学生也并不是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基于网络技术的服装设计技巧。教师在进行现代服装设计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们网络技术上的指导。

3.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念,都反映出某一个特定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尽管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灌输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当前服装行业的设计风向,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忽略以往设计中的精髓和特色。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多方面地了解国内外、现代和古代的艺术特色,掌握发展规律和激发艺术灵感,从旧的内容中提炼出新的创意,在传统中创造新意。当然,这需要教师通过讲授艺术发展、时尚潮流、不同时代审美变化等多方面内容,并致力陶冶其情操、丰富其体验。

作者:宋晴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晓萍.浅谈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饰文化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3).

[2]齐全.对建立现代服装设计与工业生产和谐关系的思考[J].美术大观,2014(02).

[3]黄建东.浅析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少即是多”现象[J].新西部(理论版),2013(11).

第三篇

摘要:我国自贸区的设立和“一带一路”建设,促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进入深度转型和创新升级阶段。不断增大的服装企业对优秀的服装设计师需求量,与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环境适应力差和不能迅速适应企业岗位存在着矛盾。服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岗位建设、师资建设,为服装设计专业提供优化教育培养模式。

关键词:服装设计;现代学徒制;建设

人才是建设中国纺织强国的第一资源,建设中国纺织强国的决定性力量是高素质人才。随着我国一系列自贸区的设立和“一带一路”建设,促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进入深度转型和创新升级阶段。不断增大的服装企业对优秀的服装设计师需求量,与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环境适应力差和不能迅速适应企业岗位存在着矛盾。院校要怎样才能为服装企业培养出理论知识好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学生呢?现代学徒制度为服装设计专业提供优化教育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院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和师傅的联合传授工艺知识和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上岗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增强产业和企业和核心人才竞争力。现代学徒制最大程度上满足服装设计专业对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需求。现代学徒制既可保证院校教学制度中的高效教学效率,保证学生的理论学习质量;又可发挥院校教学制度中实践教学的优点,与企业岗位结合解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低的问题,在企业岗位实践中强化提升学生操作能力。

一、服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建设

服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制度建设要体现如下特点:第一,服装设计现代学徒制要加强校企合作,共同招生、共同培养教育,在院校的教室和企业车间中协同培养学生。第二,服装设计现代学徒制条件下学生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第三,服装设计现代学徒制是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教师教授理论工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型人才。第四,服装设计现代学徒制实行学工交替培养模式,在院校学习理论课和基本技能,培养基本职业素养,又在企业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实践课,进行系统操作技能训练,迅速达到工序、岗位工作素质要求。第五,服装设计现代学徒制培养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服装企业实际岗位需求订制,理论内容和操作技能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第六,服装设计现代学徒制由教师和师傅共同考核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由院校和相关行业部门评价合格后发放专业毕业证书和上岗证书。第七,服装设计现代学徒制即要形成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相长机制;又要形成企业服装设计师和师傅在指导学生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创新发展机制;更要引导学生在学工交替中边干边学,增强学习动力和提高专业素质。

二、服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建设

院校和相关服装企业加强合作沟通,充分了解企业服装设计对院校的要求.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为目标,将服装设计职业培养计划引进课堂.按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遵循服装设计职业标准进行服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综合教育课——专业教育课——实践教育课,培养具备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从事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等部门从事服装产品开发、服装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服装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高级服装专门人才。综合教育课20%课时:课程结构为马列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与礼仪、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服装设计辅助应用、中外服装发展简史、信息检索等。专业教育课30%课时:课程结构为时装画、服装设计、服装色彩、服装材料、服装产品开发、服装结构、成衣纸样与工艺、服装CAD、服装生产工艺与管理、服装工业制板、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史、设计概论、服装工效学。实践教育课50%课时:课程结构为写生素描实习、缝制工艺实践、成衣工艺实践、服装市场调研实践、服装创作设计实践、计算机上机实习、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等。以此教授学生学习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服装设计方法和成衣结构工艺方面的基本训练,形成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三、服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岗位建设

按照《建设纺织强国纲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思路,以提高服装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服装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和稳定服装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基础,营造服装设计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实施服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岗位建设。院校要完善校内的实践场所建设。即不断完善培训的基本设施,更要建立适合服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训基地,保证空间和格局的科学性,同时,要加强校企间的合作,建设校内企业办公地点,做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促进现代学徒制度的推进。服装企业要以现代学徒制需求设立实践基地,以利于学生掌握服装款式、结构、工艺设计方法和成衣化生产工艺技术,形成较强的艺工结合素质;方便学生独立完成服装设计构思、效果图、基础纸样和推板及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服装辅助设计,形成加工工艺与成衣制作的基本能力;促使学生掌握主要服装材料的结构性能和特点,在高端装备、高性能纤维、产业用纺织品、智能服装面料等方面形成服装材料的选择、鉴别和初步开发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服装车间实习和市场采风,形成服装生产管理、市场预测和市场营销的基本能力。

四、服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师资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服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改革措施的落实,最终要靠教师来具体实现。而服装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运行决定了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建设必须要与服装企业合作,加大院校“双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校企共同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是聘用服装企业的技术骨干担当现代学徒制专业带头人,二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三是调整校内有现场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实验实训教师,四是聘用服装企业客座教授参与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决策,通过校企联合造就一支能够教学相长、攻坚克难现代学徒制教学团队。五是在实践教学中,企业服装设计师和师傅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通过示范、引导和评价等手段完成学生实践技能教学,确保学生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又提高专业技能,确保教学岗位和实践岗位对接,推动服装设计现代学徒制的院企合作培养目标落到实处,产学研结出硕果。

作者:杨学富 石丽名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学富.有效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建议[J].山东纺织经济,2016;(1).

[2]肖婷.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珍学徒制的实践教学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3]龚江南.分散型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2).

[4]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中国纺织报,2012;(5):11.教学园地

第四篇

摘要: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审美风格,在茶文化与服装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在服装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服饰文化和服饰美学内涵,这种创新的茶文化元素可以极大地提升服饰的文化内涵和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茶文化;元素;服装设计;影响

茶文化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习俗、思想哲理等精髓,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传统茶文化与服装文化的充分融合,显现出不可阻挡的迷人魅力,在服装的图案、样式、面料、款型、色彩等方面,都可以融入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充分渗透茶文化之中的茶义、茶韵、茶情,更好地将民族元素和文化元素渗透到服装设计之中,向世人展现中国元素的风采。

1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在茶文化元素与服装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服装的面料、廓型、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其加以探究。可以将茶文化元素的独特色彩和造型融入到服装设计之中,使其在气韵生动的茶香茶色之中,为服装设计注入全新的创作灵感。如:龙井茶的清汤绿叶之姿,突显出其形态的柔美与舒展的品性、毛尖茶的亭亭玉立之姿,显现出不可比拟的意韵和情趣。又如:茶文化元素中的茶诗、茶画等元素,都可以充分融入到服装设计之中,透过服装的面料、色彩等,将茶文化元素的笔墨淋漓尽致地突显出来,使人们在欣赏服饰之美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沉浸到茶文化元素所营造的深远意境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茶文化所内蕴的哲理思想内涵。同时,在茶文化元素与服装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运用“留白”的设计手法,使茶文化与服装设计文化在疏密错落之间,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新颖姿态,在虚实对比的留白空间之中,可以感受和体验到茶文化与服装文化的理念融合与渗透。

2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的创新融合方向

2.1茶文化元素与服饰的协调搭配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的创新过程中,要注重茶文化的自然风格与服装设计场合的协同和搭配,要注意服装穿着时间、地点和不同的场合,保持茶文化与服装设计的一致性。当茶文化元素渗入服装设计的理念之中,服装的面料主要是传统的棉、麻为主,使用纺织、印染、针织等技法,这主要是保持茶文化与服饰文化的统一性,体现出自然茶文化的特性与环保服饰设计理念的融合,于自然观传递出茶文化的随性理念和思想,于清新的环保服饰设计中流露出茶文化的恬淡与优雅。同时,还要注重茶文化的色泽与服饰文化的一致性,要注重服装设计的色彩格律、明度与茶文化环境相搭配,可以运用茶的不同色泽变化,营造出服饰的不同视觉效果,体现出别具风味的文化深邃内涵。由下面的茶文化服饰图,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茶文化语言和创新设计理念。

2.2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的精神互融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茶文化中深刻的哲理思想内容,要显现出其悠远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精神,要借助于不同地域的传统茶文化元素,如:盘口、青砖、传统木器、瓷器等,为服饰设计创造出精神互融和共通的品性。如:青花瓷可以极好地诠释和解读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清秀与优雅,在服饰设计之中,可以加以融合和创新运用,将青花瓷文化元素与服装的廓型相协调,使茶文化与服饰融合为一体,彰显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独特民族精神和思想脉络,显现出中国传统茶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又如:还可以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茶诗、茶画、茶书法等元素融入到服饰设计之中,突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东方魅力和性格,以其抽象和具象化的表达方式和手法,更好地折射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精神,成为一种东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服饰审美表达方式,以其丰富的色彩、独特的造型、新颖的样式,赋予其不可多得的神采和风范。如:服饰中的宽博廓型可以体现出休闲惬意的情致,而茶文化的古色古香的色泽也凝练出令人神往的诗意和神韵。

2.3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融合创新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融合创新方式,完美地体现出茶文化的魅力和服饰文化特色,例如:可以将传统缝制工艺蜡染、扎染、编织、手绘等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更好地展示中国服饰文化和传统茶文化的链接,从而创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传统茶服品牌,扬名于世界的舞台之上。

3结束语

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文化的充分融合,可以更好地彰显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内蕴的精神和品性,映衬出服饰的审美观念。在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充分融合的设计方向中,让中国茶服引领国际时装发展。

作者:孙 林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雪花.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福建茶叶,2016(10):113-114.

[2]秦傲.文化元素在品牌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品牌,2015(10):272.

[3]焦乐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84-86.

[4]王朵阳.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式服装展示设计中的应用[D].沈阳建筑大学,2013.Á

第五篇

摘要:民族服装形成于不同的人文环境,能够体现民族文化与性格。将民族服装元素应用于影视服装设计中,能够促进影视作品突出主体,表达人物性格以及阐释历史文化。本文以此为视角,通过具体分析不同影视作品中民族服装元素的应用,总结出民族服装元素在影视服装设计中具体作用,以此为我国影视作品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民族服装元素;影视服装设计;影视效果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影视不断发展,影视作品质量也不断提高,影视制作者也开始追求“完美的细节设计”[1]。服装设计是影视作品中的重要元素,是影视作品中直观视角表达,对于塑造人物性格具有直接作用,而对于表达作品主题,阐述作品内涵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本文从作品主体,人物剧情以及历史文化三个视角分析将民族服装元素应用于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2用于烘托影视作品主题

民族服装元素应用于影视服装设计中能够有效烘托影视作品主题。以《斯巴达300勇士》为例。作品的服装设计采用简约的风格,人物服装主要由头盔、披风、护胸护踝以及盾牌、佩剑与标枪组成。采用红色为主色调,在战斗时斯巴达战时多裸露肌肉,鲜艳的披风与鲜明的肌肉制造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而这也烘托了作品的主体,当斯巴达勇士与“武装到牙齿”的波斯军队进行战斗时,能够清楚的传达出:斯巴达人捍卫国度自主与民族自由的决心;而当所有勇士战死之后,波斯军队踏着鲜红的披风经过“温泉关”[2]时,作品的核心思想“用鲜血守护自由”便被突显出来。斯巴达是战斗的民族,男孩子从小便结构严格的训练,这也造就了斯巴达人剽悍,勇敢的性格。因而其民族服饰便形成了简约为主,战斗至上的风格。《斯巴达300勇士》这部作品的服装设计中充分融入了斯巴达民族服装元素。配合红色的主色点,充分烘托了作品主体—“你可以夺走我的生命,但不能夺不走民主与自由。[2]”综上,影视作品进行服装设计时应充分参考民族服装元素,应从民族的发展历史与民族性格中寻找灵感,同时配合现代先进服装设计理念,通过色彩或层次的设置将民族服装元素完美融入影视作品服装设计中。

3用于突出剧情与人物性格

民族服装元素应用于影视服装设计中能够有效突出剧情与人物性格。以《新上海滩》为例。《新上海滩》以民国时期为背景,以杜月笙,黄金荣等人为原型创作剧情人物。演绎了特殊历史时期上海滩中风云人物的事迹,表达出对时代,家国与各人命运的深入思考。其中主要人物冯敬尧的服装被设计为中西结合,以中为主的模式。其主要着装包括:小帽(貂皮帽)、墨镜,怀表、褂、袄、衫、裤以及袍褂、貂皮围脖。其中小帽(貂皮帽)、褂、袄、衫、裤以及袍褂是中国传统服饰,由满清开始直到民国末期还有流行。而墨镜,怀表、貂皮围脖等却属于西方物品。这样的服装设计有效突出了人物性格。冯敬尧成长于上海滩,由“石普渡”码头扛包开始一步一步成为了黑帮大哥,其具有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的核心特征,即:重视义气,讲究规矩。但其也不片面拒绝西方事物,对于先进思想也能持有包容态度。而这样的人物性格也促进了剧情的顺利发展,后期冯敬尧与许文强的主要矛盾在于二者对待西方思想的态度不同,而冯在与日本人的冲突中则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担当。中国传统民族服饰与中国仁、义、礼、智、信等文化有重要的关系。例如帽象征者顶天,靴象征着立地;褂、袄象征着为人中正;袍褂象征着为人宽容。而这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礼仪之邦,“和合”为贵的思想。在影视作品中融入民族服装元素进行服装设计能够借助服装所具有的特性表达人物性格,进而促进剧情发展。综上,影视作品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应在深入了解民族性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族服装多蕴含的意义,从而实现多层次,多方面塑造人物性格的目的。

4用于促进阐述历史文化

民族服装元素应用于影视服装设计中能够有效促进阐述历史文化。以《甲午大海战》为例进行说明。《甲午大海战》是反应甲午时期北洋舰队从建立到灭亡的一段历史。在影片中北洋海军的军服被设计成:官帽花翎、白色衫、裤(袖口镶有金边),黑色军靴。这种军服设计与当时世界主流军服不同,但却不显得突兀,且具十分美观。而这样军服设计的背后深刻反应了我国开眼看世界时期的历史。我国开眼看世界开始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经过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再到思想学习三个阶段。而甲午海战正是我国器物学习的巅峰,也是我国器物学习的终结。同时比对这一作品中日军军服,与西方军服没有显著差异。在剧情铺垫阶段,日军主要军官与北洋海军军官的特写对比,通过二者服装的差异,体现出日本与中国在对西方学习的思想差异。我国民族服饰随着历史变更在不断变化。北洋海军军服是以我国传统官服为模板的基础上参考西方官阶制度进行设计的服装。其主要目的在于显示对外开放与融合,但腐朽的清政府却无法驾驶先进的“铁甲舰”。黄海上,定远号一炮炸膛,宣告了北洋海军的沉没,也宣告了“器物学习”的失败。综上,在影视作品中引入民族服饰元素进行服装设计能够促进作品阐述历史文化。而影视作品在进行服装设计时也注重结合历史文化知识与剧情需要,在充分考量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借助不同拍摄手法充分发挥服装与民族服饰的作用。

5总结

本文分析了民族服装元素在影视作品服装设计中的作用。从影视主题、人物性格与剧情以及历史文化三个层面为视角,结合中西具体影视作品进行分析,为影视服装设计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作者:范闪 郝东艳 熊前程 李春仙 贺俊莲 单位:1.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服装艺术学院 2.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医药工程学院 3.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俊.民族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4(9):77~78.

[2]刘菁华.民族服饰元素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价值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8):75.

第六篇

摘要:中专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必须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服装设计专业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也非常高。基于此,中专学校需要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进行转变,对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给予重视,从而使得中专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提高,使得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对实用型人才进行培养。有鉴于此,本文对中专学校服装设计实践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中专生实践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专学校;服装设计;实践教学

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中专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中专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提升自身能力,使得竞争力提高。与此同时,中专学校要求基于市场需求,转变教学方法,对实践教学给予重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较高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的专业化人才,从而满足市场对人才竞争的需要。因此,对中专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1中专学校服装设计实践教学思路要转变

和普通中学不同,中专学习尽管没有升学的压力,然而面临的就业压力巨大。基于此,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课程尽管和其他课程教学具有相同的地方,也具有自身特点。服装设计专业要求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要求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中专学校服装设计专业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对自身管理模式进行不断调整,对课程实践教学给予重视,使得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日常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培养,另外一方面,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强化。服装教学课程上通过情境创造,进行实践教学;学校在课外对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给予重视,加强和企业以及有关培训机构的合作,为学生争取实践机会,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进而能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2优化中专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境,提高实践教学效率

当前,对理论知识重视而对实践轻视是中专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突出问题,学校没有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对等,对教学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基于服装设计专业特性,进行有效实践教学这是市场的要求。基于此,中专学校需要对实践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对实践教学给予重视,使得中专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中专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中专学校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了解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中专学校对当前教学进行创新,实现服装设计专业“大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发展,中专学校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专业课时间,引导学生步入市场,学习服装设计的相关知识。

3中专学校积极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由于中专学校受到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使得中专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比较少。因此,中专学校必须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特点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中专学校服装设计实践教学,一方面来自于课堂动手操作,另外一方面来自于课堂教学以外的实践学习。为了使得既定实践教学目标能够实现,中专学校应该积极和服装生产企业进行联系,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培养服装专业人才;积极对实践基地进行拓展,使得学生可以参与到服装实际生产实践,能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对服装的设计、生产等进行体会与领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让学生对自己存在的漏洞进行检查。基于针对性服装设计实践教学,对当前流行的服装设计方法与设计思路进行领会与把握,积累服装设计经验。中专学校通过和企业的合作,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服装设计比赛,邀请服装设计师、服装企业管理人员等进行评价,全面综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判定,在服装板型、服装款型的设计、制作工艺、服装形象设计以及整体搭配等方面给予有建设性的建议,使得学生学习的方向明确。对学生创造意识进行激发,使得中专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基于服装设计比赛使得学生的实践知识得到积累。服装生产企业通过筛选学生的创意设计,生产具有好的理念作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实现了中专学校、服装企业以及学生的共同发展。

4加强对中专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的培养

中专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的优质高效性。因此,中专学校要加强对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的培养,使得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当前中专教师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教师直接大学毕业进入学校任教,实践教学经验缺乏。基于此,中专学校对现任教师通过定期委派的方式,到服装公司进行实践设计培训,服装设计教师亲自参与服装的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从而使得实践经验丰富。另外,中专学校可以邀请服装设计公司专业设计人员以及著名设计师等到学校讲学、任兼职教师等,对学生进行培训,从而使得中专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提高。

5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中专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相对于本科及以上学历学生而言,理论知识存在不足,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对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专学校在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变革教学理念,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从而推动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

作者:李艳 单位: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

参考文献:

[1]聂芹.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策略分析[J].大众文艺,2013(12).

[2]陈丽媛.中职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浅析[J].新课程(下),2011(7).

[3]李青兰.试论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2(1)

第七篇

摘要: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变化反应在服装上就促成了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变革,同时也给服装设计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内容。在服装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现代服装造型设计新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服装造型设计最前沿的信息,为行业内培养更多具备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高标准人才。

关键词:现念;服装设计;教学

一、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内涵

现代服装设计理念源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们的认知水平、审美以及物质条件的改变息息相关,因而现代服装设计理念也包含了当前人们对于生活各方面的情感体验和发展意识。总的来说,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了人性化设计理念、绿色设计理念以及网络理念等多方面内容。1.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人性化理念中强调的是将人作为最核心的内容,把人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和生理心理上的需求作为衡量标准。现代服装设计理念中的人性化观点要求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时,不仅能够结合人的生理特点考量人穿着的舒适度以及是否能适应不同身体状况的人,还要符合当前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人们的主观感受,让人能够在穿上这样的衣服时不会感觉到尴尬和产生抵触。此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还希望设计师能够通过合理的设计来表达对人类的尊重和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2.绿色设计理念。我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迅猛,但同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近些年来不少地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们对于环保的意识明显加强。这样的绿色环保理念反映在服装设计中,即产生出将更多的环保元素和环保材料运用到服装上的需求,以及对于降低制衣对于环境污染程度的意识。3.网络化的设计理念。服装设计理念归根结底是人们在服装这一领域的思维方式和具体行动动机的集合体。而在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处于高速动态变化中,信息的交换和爆炸使得人们对于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包容度不断提高,同时服装流行趋势更新的速度也远超非网络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服装设计师能够利用网络信息传递的特性来更加精准地把握住行业动向,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应用技术来提升设计水平,比如运用虚拟现实手段来测评所设计的服装在人体上可能的舒适度和穿着时的视觉效果。

二、基于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服装设计教学策略

1.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观对于服装设计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观与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在服装设计领域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服装行业的发展应该与环境发展相适应,而不是为了谋求在服装领域的突破和创新以生态环境作为代价。众所周知,服装是大宗消耗品,其更新速度快、产量多且组成材料丰富,每年有大量的植物和动物皮毛被间接地用于服装设计。如果服装设计专业教师没有教导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绿色环保的设计方式,学生的服装设计作品就很有可能称为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之一,学生也很难被认为是优秀的服装设计师。2.引导学生积极采用网络技术手段。网络的发展使得学生们了解世界的途径一下子被拓宽了,他们能够利用网络技术来了解最前沿的服装设计精神,培养服装流行趋势的嗅觉。但是,电脑的普及和教学课件等资源的丰富并不意味着学生有了利用网络技术提升自我设计水平的能力,学生也并不是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基于网络技术的服装设计技巧。教师在进行现代服装设计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们网络技术上的指导。3.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念,都反映出某一个特定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尽管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灌输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当前服装行业的设计风向,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忽略以往设计中的精髓和特色。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多方面地了解国内外、现代和古代的艺术特色,掌握发展规律和激发艺术灵感,从旧的内容中提炼出新的创意,在传统中创造新意。当然,这需要教师通过讲授艺术发展、时尚潮流、不同时代审美变化等多方面内容,并致力陶冶其情操、丰富其体验。

作者:宋晴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晓萍.浅谈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饰文化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3).

[2]齐全.对建立现代服装设计与工业生产和谐关系的思考[J].美术大观,2014(02).

[3]黄建东.浅析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少即是多”现象[J].新西部(理论版),2013(11).

第八篇

【摘要】我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很多的戏曲种类已经在时代的变化中走出了国门,成为我国独有的一道风景线。广东粤剧便属于其中的一种,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夸张的服装特点,给戏曲形成了别致的美感。本文对粤剧服装设计中的舞台风格展示与效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以协调为主导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粤剧;服装设计;舞台风格;协调

在粤剧的表演过程中,人们所观赏到的,除了表演者深厚的戏曲艺术功底以外,还有着最为直接的戏曲服装。对于一台粤剧而言,其服装设计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到整体的表演效果。同时,在服装的设计上,粤剧更多的要求通过服装的不同形式直接展现出不同戏曲角色的人物性格,并给予观众深切的艺术美感。

一、现代粤剧服装设计的协调性体现

在现代的粤剧表演中,人们在第一时间接触到的粤剧观念都是从表演人员的服装开始的,不同的服装所展现出来的角色性格是最为直接的。并且,戏曲的服装设计无疑是吸引人们观赏戏曲的第一原因,由于服装设计的夸张和独特的艺术美感,给了人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为此,人们开始追求这种别致的美感,并渴望通过服装的设计,来形成完美的舞台特色。当代的粤剧服装,设计上的协调性体现得十分直接,并且主要集中在舞台效果上,比如生旦净末丑等角色,都会给予一定的特色,使其能够直接在舞台上呈现出戏曲的表现效果。以丑角为例,其脸谱会画得比较丑恶,在展现其内心的时候,也会配以相应的音乐以及基调,使得人们能够直接对这一形象产生了解。此外,为了配合戏曲的表演效果,舞台通常会与戏曲的进程相一致。以悲情的戏曲作品为例,通常到了转折的部分,舞台的灯光会迅速地变成较为灰淡的色彩,并将其中的悲情角色以鲜明的灯光影射出来,使得观众的目光能够紧紧跟随戏曲的表演进程,与之产生相同的情感变化。

二、现代粤剧服装设计中的舞台风格展示

(一)粤剧服装设计与舞台风格基调的联系。在观赏粤剧的时候,可以明显看出,不同的曲目,会伴随着相应的舞台背景以及角色,因而选择的舞台风格存在明显的差异。一部分粤剧整体较为酣畅淋漓,节奏感十分鲜明,因而所采取的舞台风格也较为简单明亮,能够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认识到粤剧舞台的独特魅力所在。粤剧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其中包含了许多的艺术体现,服装设计与舞台风格便属于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场粤剧的演出当中,首先要有明确的剧本以及相应的表演人员作为前提条件,其次要有良好的舞台和服装设计,最后才是完善的表演。可以看出,舞台风格和服装设计占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粤剧而言,服装设计是对戏曲作品中各个角色塑造的最直接手段,能够迅速明了地体现出不同角色的性格地位等特征,还能够对应整体的戏曲基调,设定出相应的情景,凸显出不一样的戏曲艺术风格。在设计戏曲服装的时候,需要在角色本身服装的基础上,与舞台的场景结合起来,表现不一样的视觉特色,形成独特的舞台艺术表现美感,并将戏曲的艺术特征完美地呈现在其中。因而很多时候,戏曲的服装设计,也被视为舞台的又一语言,需要与舞台具有较高的协调度,相互配合,展现出最为适应的戏曲风格,从而获得人们的认可。(二)粤剧服装设计与舞台美术的协调性体现。在观看粤剧曲目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不同的戏曲角色,所穿戴的服装,有着十分鲜明的特征,便于区别开来,并为我们呈现出每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在塑造人物角色形象的时候,除了要对基础的服装做出科学的设计以外,还必须对舞台的美术进行科学的创新,使其中的美感能够得到多样化彰显。在舞台美术的设计过程中,人们也需要将其与服装设计较好地联系起来,根据演员所扮演的具体角色,确定适合演员形象的舞台主题以及美术风格,同时还需要采用一定的舞台道具对角色进行包装,比如对于将帅一类的角色,通常会在舞台设置一定的令旗作为包装道具,凸显将帅的威严。此外,不同的舞台美术,所对应的粤剧主题也是不同的,对于皇上一类贵族的服装,通常都会以金色作为服装设计的主流颜色,并在舞台的背景上设置大量的金色气息,使人们的心里能够迅速碰触到皇族的威仪。而对于风景的阐述,粤剧采用的舞台背景也十分鲜明,经常是以一定的舞台屏风作为背景,并设置一定的道具,使观众看得赏心悦目。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的广东粤剧,伴随时代的迅速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其本身的表演风格,与其他的戏曲种类有了一定的接轨以外,其在服装的设计上,也进行了全方面的完善,变得更加切实,能够较为深切地展现出独特的戏曲艺术美感,并且与粤剧的舞台特色相协调,凸显出不一样的艺术美感。

作者:尹小微 单位:广东粤剧院

参考文献:

[1]欧丽坚.试论岭南舞蹈服装与粤剧服装的异同[J].大众文艺,2010(14).

[2]孔钰.粤剧戏服作用、现状及其改革[J].南国红豆,2010(04).

[3]粤剧特色及其欣赏[J].音响技术,2009(03).[4]占陈良.粤剧的现状与发展[J].南国红豆,2009(03).

第九篇

【摘要】工学结合是当今教育行业提出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通过产学互动、校企合作的形式,把教育与行业生产等活动有效联系起来。文章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背景出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与工学应深度融合,从而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关键词】工学结合;服装设计;课程体系;创新与改革

“工学结合”是近年来互联网和社会上较热门的话题之一,是指将工作与学习相互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将课堂理论应用于工作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工学结合是高校新兴的一种教育模式。高职院校的核心宗旨是为社会提供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便输出相应的人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和市场对服装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例如设计风格更加艺术化、设计师在拥有专业的设计水准之外还需要有更强的应变能力等。随着信息化时代设计潮流的更迭,设计师需要对时尚圈的服装设计方向做出精准判断并未雨绸缪。为了培养出能力与素质并存的服装设计师,高职院校需要针对服装专业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

一、工学结合的综述

(一)工学结合的概念界定。工学结合是当今教育行业提出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实质是采取“学习+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有多种形式,如工学交替型、任务驱动型、半工半读型、项目导向型,其共同点就是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还要工作,实质上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工学结合的优势在于缩短了学生就业时的磨合期,为社会培养出“熟手设计师”,同时提高了就业率。其缺点在于,学生既要忙于功课又要忙于工作,在精力分散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学业不精。工学结合可以帮助高职院校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同时还能拉动招生、促进毕业生就业、提高办学水平,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二)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教学背景。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近几年高职院校输出的服装专业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学生多年来在课堂上积累的知识多是纸上谈兵,在没有实战经验的情况下,刚刚毕业的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将知识与工作充分融合,这无疑是在挑战企业经营者的耐心。追根溯源,造成以上矛盾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堂内容与专业技能脱节。纵观当今各大高校,不仅仅是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其他各个专业课程都有多、繁、杂的特点。首先,课程开设种类丰富,却很难与专业技能关联,更谈不上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工作难题。其次,教育模式过于封闭,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这种被动而死板的学习状态,很难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二是授课方式墨守成规。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院校已经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固定教学章法。服装设计专业墨守成规、单一的教育模式与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呼声相悖。三是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方向过于单一。上世纪末服装企业数量的壮大,促使社会上服装设计师的需求激增,继而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服装设计专业。然而,随着服装业的发展与成熟,步入社会的毕业生开始反馈出各种问题。例如,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仅仅培养学生在服装设计方面的技能,而忽略其他如色彩搭配、时尚买手、打板师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出现服装设计师过剩的问题。(三)关于服装设计专业社会需求的调查分析。为了构建适合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笔者通过多种形式对社会和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调查以问卷为主,发出去100份,收回95份。显示数据如下:有八成的企业迫切需要服装推板和制版类的人才;六成的企业需要服装设计类人才和品牌策划与生产管理类人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现有的服装设计类人才知识面较为狭窄、知识结构单一、实践能力弱,与企业供、产、销一体化的人才需求差距较大。

二、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工学结合项目课程的改革与应用

高职教育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社会、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教高(2006)16号文件阐明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奠定了工学结合的基础。随后,《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明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以及社会功能,坚定了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决心。因此,工学结合是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响应时代号召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与师资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要想实现工学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深度融合,首先,高职院校需要为工学结合创造基本条件,即教学与企业融合、专业与产业融合、办学与社会融合,实现“三融合”的发展模式,为培养深度融合人才奠定基础。其次,以工学交替为基础,重点进行实战化培养,依靠合作办学,逐步深化角色融入,最终实现工学结合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深度融合,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人才,满足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一)改革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传统的教学理念侧重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服装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可再生产的理念,其结果就是学生可以在服装设计大赛中获奖,却无法胜任普通服装设计的工作。其次,刚到工作岗位的学生无法立即从事设计工作,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没有准确定位课程设计,无法引导学生对服装设计进行准确理解,而专业实操技能更是无从谈起。因此,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首先需要树立与市场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提前让学生了解设计师的工作内容、职责和工作程序,尽可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的“熟手设计师”,并提前完成学生在岗位上的“磨合”。通过近几年毕业生的反馈,笔者深感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务必要与课题结合、与市场结合、与岗位结合,避免“空讲”现象。让学生在校内就开始与企业接触,了解服装设计的整个流程,并让学生尝试做出企业需要的设计图。多方位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服装设计专业的就业目标有制版、服装设计、质量管理、工艺等。因此,高校应从岗位分析着手,以就业作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实现针对性、定向性人才培养,提供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术业有专攻”的人才。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以及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制、课程实习鉴定以及教学管理。将岗位职责内容和流程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课程要围绕工作任务这一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后期实训过程则通过制作服装成品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最终完成高校与社会的对接。(二)更新教材,引进企业项目作为案例。随着服装行业的发展,目前市场上的教材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大多数设计专业的教材偏向于教学理论,关于实践的案例少之又少。忽视工学结合与教学实践的学习,导致学生只会画设计图,缺乏开发成衣的能力。因此,编写一套适合学生的教材迫在眉睫。学校可以尝试和企业合作,按照企业要求与市场需求编写出更加专业的设计实训教材,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此外,校方还可以引进一些企业的服装设计项目,让学生进行课堂实践,好的作品可以被公司采纳并进行生产。(三)高校与企业合作创建服装实训基地,开启“实训+生产”的课程模式。长久以来,高校多是依靠企业实施工学结合,但效果甚微,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生从校园跨到工作岗位需要过渡期,这个时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企业的合作热情并不高;二是校方与企业并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平台,学生通常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还要考虑校内课时与校内计划等,导致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企业的有效运作中。因此,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发一个服装实训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只要在实训基地提前适应岗位职能,就可以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轻车熟路,最大限度地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四)根据岗位评价标准进行教学考核。传统的考核标准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区分,然而,这种考核标准不适用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服装设计课程。因为服装设计课堂的教学完全是按照实际生产流程开展的,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教学知识和逻辑的束缚。既然是为了培养相应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就要根据岗位评价标准考核学生。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岗位意识和执行力,从而使其更快地适应企业的生产活动;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工学结合通常是指高等院校、生产单位和科研机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根本意义在于高等学校的发展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通常是通过产学互动、校企合作的形式,把教育与行业生产等活动有效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实践活动和教师参与企业问题研究等有机结合,有助于高等学校在推动区域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今,工学结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不仅避开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充分了解工作职责、内容和工作流程,提高其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马艳波 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项敢.高职服装设计课程工学结合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36).

[2]潘早霞,陈珊.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1(2).

[3]张朝阳.基于项目化管理的服装专业“校中厂”建设探究[J].纺织服装教育,2014(3).

[4]窦俊霞.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作能力探讨[J].艺海,2013(5).

第十篇

摘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神韵,这些兵马俑的出土记录着古代中国的服饰魅力,饱含了中华民族的服饰艺术和审美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正走向普及,高校专业的设置与开设也日趋相同,因此,发挥高校教育地域性特点已成为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陕西位于中国的中心部位,更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兵马俑的出土为陕西高校服装艺术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艺术资源,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人类文化的一项宝贵财富。陕西高校的艺术教育应该发挥地域性优势,挖掘地方艺术文化资源,探索新的艺术教育方法,形成陕西地区艺术教育的特色模式。

关键词:秦兵马俑;地域性;服装设计教育

一、兵马俑服饰的艺术价值

兵马俑形象刻画生动,以其磅礴的气势让世界为之惊叹。兵马俑服饰是兵马俑艺术的主要体现,主要包括头饰、铠甲、布袍、鞋靴等。这些服饰形象各异,刻画细致入微,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一)兵马俑服饰的造型艺术。秦始皇陵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其服饰造型各具特点。秦俑的服装是依据等级和兵种去划分的,如将军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驭手俑、骑兵俑、步兵俑等,他们的服装各具特点。秦俑服饰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秦俑的甲衣上,秦人制作这些陶俑用来体现秦军威武的面貌。通过观察秦俑的服饰我们可以看到秦俑服装巧妙的装饰手法。如将军俑铠甲上的花结装饰,这种花结既可以用于系束铠甲,又起到了装饰的作用,分别排列在将军俑铠甲的前襟部、肩部、背部,飘洒自如;又如秦俑铠甲上造型丰富的连甲带,连甲带本是用于连接甲片的系带,而秦俑甲衣的联甲带造型别致,起到了巧妙的装饰作用。这些连甲带排列整齐有序,形成了一种秩序美。(二)兵马俑服饰的图案艺术。通过资料搜集和整理,秦俑图案的题材主要包括了几何纹、自然纹、植物纹等。其中几何纹包括菱形纹、双菱形纹、对己纹、三角纹、圆点、八角星纹、回形纹等。这些几何纹样是运用线条勾勒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秦人运用几何图形的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图案形式,丰富了几何图形的造型美;自然纹样主要包括一些矩化了的三角云纹、掣电纹、漩涡纹、雨丝纹等,这些图案有着各自的含义,饱含了对秦朝军人的祝福和赞美之意;植物纹主要是花序纹,分为总状花序、穗状花序、伞状花序、篮状花序等,组合形式灵活多样,极具装饰性。另外,秦俑图案具有整齐、和谐、统一的风格,秦人在装饰兵马俑服装的时候运用有序的排列组合,将这些图案整合起来,形成规则统一的视觉效果,极具装饰性。(三)兵马俑服饰的色彩艺术。秦俑服饰的着色非常丰富,色彩主要包括了蓝色、绿色、红色、紫色、黄色、白色、褐色、黑色等。这些颜色分别见于秦俑服饰的冠、领口、铠甲、裤子等部位,这些颜色的搭配体现了秦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乐观向上的。如秦俑袍衣色主要为大红、粉红、大绿、粉绿、粉紫、天蓝等热烈明快的颜色。红色给人热烈、喜悦、勇敢的感觉;绿色给人平和、喜悦活泼的感受;蓝色给人宁静、沉着的心理感受;紫色给人委婉、尊贵的视觉感受。色彩可以影响人的心情,属于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之一,秦俑服饰色彩追求明快、艳丽,给人积极向上的心理感受。通过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增强了秦俑服饰在视觉上的丰富性和立体感,给人热烈、朝气、坚强、乐观的视觉心理感受。兵马俑的服饰色彩搭配为现代服装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启示。

二、陕西高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艺术设计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陕西的许多高校都增设了服装设计的相关专业。由于开设专业的时间较短,很多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发展的模式往往还在探索之中。(一)教育课程设置同质化,缺乏地域特色。据调查,艺术设计专业在陕西各大院校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些院校都以不同的优势为所在设计学科发展提供了各自的特色资源。陕西的艺术教育在全国已占有一席之地,如西安美术学院这样专业的艺术类院校,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陕西各所本科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大体一致,没有形成学校自身的培养特点。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民间艺术种类众多,如凤翔泥塑、洛川毛麻绣、华县皮影等艺术形式都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而陕西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中并没有体现陕西的艺术特色和优势,地域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与此同时,地方艺术也没有得到较好的传承。没有地域特色,就会形成全国各类艺术类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大体相同。因此,难以形成各自学校的特色,更没有体现地方特色,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二)教育课程中对地域性资源利用不够。据了解,陕西许多高校艺术专业设民间美术理论和考察课,理论课程课时量一般为60学时,通常开设在二年级,主要内容是陕西周边民间艺术文化考察,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介绍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陕西地区的艺术文化资源。考察课程是通过深入民间艺人家里,学习并制作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魅力。但是在短暂的考察中难以深入感受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学生在考察中往往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的现象,对考察的对象并没有真正做到细致的体会和研究,导致考察学习出现了“旅游化”的现象。由于当前网络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学生在设计自己的作品时往往是通过网络获取资源的,但这种提取灵感的方式往往具有图像化的特质,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能融入感情的设计,导致设计作品的形式化和单一化。因此,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应该重视地域文化资源的利用,注重实践教学。

三、秦兵马俑在高校服装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相比较而言,对于陕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结合陕西本地的地域文化进行课程设置。秦俑位于陕西临潼,为陕西地方高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具体建议如下。(一)发挥地域性优势,开展特色教育陕西是西部文化的中心,应在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上有所建树,陕西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秦俑服饰艺术对现代服装设计具有很大的启示。在课程设置的选修课环节可增设秦俑服饰研究的相关课程,增加对人文地域风情的选修课程的开设,丰富学生人文素养。同时,在教材讲义撰写上,收集整理秦俑服饰艺术资料,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同时在专业配套方面成立专门的服饰文化研究室,配置相应的资料设备,力争打造西部乃至全国服装专业的特色品牌。(二)建立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针对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教育理念滞后且不适应艺术实践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产学研不到位、政府和企业很少参与人才培养导致重论文轻设计和实践等问题。陕西高校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文化产业发展与研究、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与当地政府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优势,陕西秦兵马俑博物馆作为陕西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文化之一,具有极大的价值。通过合作共建协议的签署,将为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发展规划工作等方面搭建一个更为宽广的合作发展平台,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政府为引导、学校为依托、地方产业为支撑,通过广泛深入地校地合作与实践,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

四、结语

秦兵马俑服饰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神韵,是世界人类艺术的瑰宝,为陕西服装艺术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陕西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发挥地域性教学优势,充分挖掘地方艺术文化资源,探索新的艺术教育方法,形成陕西地区艺术教育的特色模式。

作者:何飞龙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周锡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3]曹玮.真彩秦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4]孟剑明.秦始皇帝陵探秘[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1.

[5]刘永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徐人伯.秦俑艺术研究[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考古报告[R].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