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折纸工艺活动研究

时间:2022-05-03 11:27:51

少儿折纸工艺活动研究

一、价值意义

(一)符合当代教育的需要。在报告中指出: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北京十一学校考察后讲到的三个“心”:小学阶段要开心,中学阶段要活心,大学、研究生阶段要静心,是教学改革希望达到的效果。李希贵说:“小学怎么‘开心’?除了课程本身要更加符合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外,我们还要释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们拥有快乐的时光。”我们正在建设一个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国家,而折纸艺术活动正是关注少儿的意愿,让学生具有快乐的童年,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最终成为自己的一项活动。它符合当代教育的需要。(二)符合纸艺发展的需要。折纸是伴随着纸的发明而自然生成的一项手工活动,已延续了上千年。在近20年中,折纸这枝中国艺术之花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日本、美国、法国、西班牙及越南等国家都设立了部级的折纸协会和研究机构,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比赛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折纸爱好者和折纸家,令人拍案惊奇的作品多不胜数。放眼世界,当今的折纸充满了探索与发现,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正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进而发展成了一门新的科学,被应用于人造卫星太阳能电池板、汽车安全气囊的收纳方法,甚至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结构设计都得益于折纸的帮助。当今,培育少年儿童关注折纸艺术、体验折纸艺术、热爱折纸艺术、发展折纸艺术、传播折纸艺术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三)符合少儿天性发展的需要。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喜欢折纸是孩子的天性,很多人的童年趣事是从折纸飞机、纸船游戏开始的,一张张普通的纸载着我们的梦想在指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神韵。玩折纸,在每个人的童年里总占有那么一段美好的时光。实践证明,折纸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可以开发人的形象定位、程序记忆和空间想象等潜能,促进智力发育,培养心灵手巧、美化环境和创意表现等特质,促进个性发展。据此,它符合少儿的自我需求,符合发展少儿健康的兴趣爱好。

二、概念界定

“少儿折纸工艺活动”是一门以少年儿童为对象,以“做中学”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集工艺、美术、劳技和数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项目。它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性和生活实用性。活动旨在通过认识折纸、体验折纸和传播折纸等活动内容,让少儿深切体验到折纸艺术的魅力,提升分析判断、动手操作和探究创新等综合能力,促进智力发育和个性发展。

三、实践创新

(一)教材创新。虽然折纸图书近年来市场上不断涌现,但内容大多雷同,表达形式大多为线描式的示意图,图符表达不统一、折纸基本技法不规范、学习内容不系统,给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折纸工艺和程序记忆带来不少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根据时展、学生需要,经过一番构思、设计和整理后,适时调整、汇编《创意折纸大本营系列丛书》:《基础入门》、《装饰花卉》、《组合多面体》、《趣味动物》、《炫彩礼盒》共5册。1.《基础入门》:全书由基础篇、演练篇、鉴赏篇三部分组成,1300多幅图片。主要介绍折纸要领、折纸器材、图符识别、常用技法、基本形技法等基础知识,是一本适合少儿开展折纸兴趣社团活动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折纸爱好者自学的初级读物。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和体验,可以深入地领略到折纸艺术的魅力,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适合于启蒙阶段的孩子进行学习。2.《趣味动物》:全书由基础篇、演练篇、鉴赏篇三部分组成。演练篇是本书的重点,分为天空飞鸟、神秘萌宠、陆地兽类和海洋生物,精选34种经典创意动物折纸作品,每一步骤都清晰地注解说明。适合于初级阶段的孩子进行学习。3.《炫彩礼盒》:全书由基础篇、演练篇、鉴赏篇三部分组成。演练篇是本书的重点,分为收纳类、糖果类、爱心类、动物类、礼物类,共精选了36种经典创意折纸盒子作品,按折法的方向和角度有序组合直观翔实演示,每一步骤都清晰地注解说明。适合于初、中级阶段的孩子进行学习。4.《装饰花卉》:全书由基础篇、演练篇、鉴赏篇三部分组成。演练篇是本书的重点,分为框饰贴画类、盆饰仿真类和摆饰球体类。精选40种经典创意花卉折纸作品,按基本单元和组合方式演示,每件作品都标注了用材提示。适合于中、高级阶段的孩子进行学习。5.《组合多面体》:组合多面体折纸是一类由若干个重复单元按“插件”和“套袋”关系相互连接组合而成的立体纸艺。具有单元简易、结构多变、配色随意、表现丰富等特点,非常适合大众普及和传播。本书采用多面体结构模型的剖析和实景拍摄,再配以图符的方法将过程予以形象化和直观性表达。适合于中、高级阶段的孩子进行学习。用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模块、不同的程度、不同的设计,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到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按照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将零星、散乱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合理、科学地归整,让这套教材更适合校外少儿工艺折纸活动的开展。(二)教法创新。1.层次参差的教学。层次参差的教学,即根据少儿学习层次不同,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培育他们的健康兴趣爱好。案例一2017年9月份新招收了凌兆小学二年级启蒙阶段的一个社团,通常按照《基础入门》这本教学参考教材实施教学。但是这个社团的孩子水平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手脑并用较好,我们就加快教学进度、增加学习难度,确保学生参加折纸活动的兴趣。当然,由于少儿年龄差异、认知差异、能力差异等多种差异因素存在,当遇到有些学习困难的孩子,我们会适时放缓学习进度、降低学习难度,以促进其学习的发展。2.动静结合的教学。动静结合教学,即在活动过程中,既有静态的动脑学习,也有动态的动手操作。动静结合、教学相长,很多少儿把折纸和工艺美术的各种表现手法自然地柔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手脑结合并用,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真正体现了1+1>2的教学效果。案例二在教授《枫叶红了》这一主题折纸活动时,安排了静态教学的三个环节:兴趣环节的《我是谁》短视频、学折枫叶的小视频和情感激发的电脑小动漫;安排了动态教学的三个环节:初次试玩折枫叶、完整体验折枫叶、快速挑战折枫叶。在动静交替的学习中,快乐地学习新技能、掌握新本领。当然,教学整个体系安排中,既可以带领学生开展静态类的参观、考察等学习,也可以组织参加动态类的主题竞赛活动。3.长短交融的教学。长短交融的教学,即按照不同折纸爱好者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成年人在活动基地实施的一次即兴活动;有针对少儿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实施的一节开放式教学活动;也有每年一月和六月定期招收6周岁以上孩子组成社团,开展以学期为时长单位的社团活动。一个致力于传授折纸技能、传播折纸艺术和传递折纸乐趣的活动场所——“趣味折纸坊”、“手创乐园”、“纸艺屋”在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创建开放。它为广大折纸爱好者提供了长短交融的互动、体验和交流的平台。案例三双休日,折纸爱好者会聚集“趣味折纸坊”、“手创乐园”、“纸艺屋”等活动场所切磋折纸技艺、交流折纸心得、尽享折纸情趣,这是一次即兴活动。也有在“六一欢乐周”、“少先队入队仪式”、“儿童团入团仪式”等活动中,孩子们在中心领略折纸的艺术魅力,这是一节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三)评价创新。我们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发展性活动项目评价作为评价方式。发展性活动项目评价与传统的评价相比,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注重细分能力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能力的评价;第二,从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向注重达到结果过程的评价;第三,从面向学生的过去的评价转向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的评价;第四,从注重学生单一学科的掌握转向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运用。结合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文件,以“融入社会、强调参与、培养全人、健康发展”的校外教育理念为宗旨,以可操作性为目标,根据学生学习内容,按照启蒙、初级、中级和高级不同学习程度,青少年活动中心从演练情况、学习标准、检测标准、巩固作品四个方面对学习评价作了探索,制定了相关的学习评价标准。

四、实施成效

(一)立足学生,助推他们综合素养得到发展。在折纸过程中,双眼聚焦、双手翻折、大脑思维,眼、手、脑协调配合,想象、概括、夸张和创造,这一过程对少儿形象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程序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折纸过程中,各种几何图形在少儿的大脑中逐渐清晰,能提高他们判断的准确性、协调性和空间感知性。在折纸过程中,手部肌肉运动反复刺激手上神经末梢,有助于促进大脑相应部位的发育。同时,一件件作品在自己手中不断呈现,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情感观。(二)实现“跨界”,挖掘折纸艺术丰富内涵。折纸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手与纸的协同合作,它赋予了“做中学”更多的内涵,与数学的逻辑思维、美术的创意设计、劳技的造型艺术、生物的环保利用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可以这样说它实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有机整合,实现了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教育,实现了教育成效的最大化。(三)创编教材,确保折纸活动持续发展。折纸系列丛书的开发,不仅满足了本中心教学活动的开展,它也相继在浦东新区浦三路小学、浦东新区凌兆小学、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合庆中学、川沙中学南校、洋泾东校、洋泾菊园实验学校、东方世纪学校、新陆职校等22家单位推广运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创意折纸大本营——基础入门》这本教材已免费发放至浦东新区中小学校。《创意折纸大本营系列丛书》连续两年参加上海书展、上海国际童书展。

参考文献:

〔1〕《努力实现“三心”教育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原创首发)》,bbs1.people.com.cn/,2017年11月。

〔2〕张宁主编:《创意折纸大本营》系列丛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9月。

〔3〕张宁:《让纸片在指间生辉——浦东新区学生创意折纸传播活动》,《上海校外教育》,2015年第4期。

〔4〕金千里:《动静结合工艺美术书法综合教学的实践与创新》,《上海市艺术教育中心工艺中心教研组工艺美术教学活动论文集》,2008年1月。

作者:秦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