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品德教育探究

时间:2022-11-09 08:55:04

游戏化品德教育探究

摘要:当游戏成为学习和教育领域翘楚的时候,反观游戏的品德课堂,如何将游戏运用到品德课堂,鼓励行为、促进学习并解决问题?游戏化的品德课堂带给我们的除了消遣、快乐和竞争外,给予品德教育的还有很多。

关键词:游戏化;品德教育;幸福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是啊,品德教育需要生活,可四十分钟的品德课堂却无法做到将真实的生活完整地呈现。此时,游戏作为生活的另一种方式,出现在了品德课堂里。众多的游戏理论向我们证实,游戏与生活密切相连。于是,我们让游戏成为了学习和教育领域的翘楚。让儿童置身于真实的学习环境;我们打破了沉闷的授课风格,用游戏拯救被项目符号狂轰滥炸的学生们。专家学者们怀揣着美好的期望,试图用游戏解决所有学习上的问题。反观游戏的品德课堂,逢学必用的游戏并非灵丹妙药,因此,运用于品德课堂的游戏该如何认识,怎样运用,成了品德教育人思考的问题。在《游戏,让学习成瘾》一书中卡尔M.卡普做出过这样的定义:“采用游戏机制、美学和游戏思维来吸引他人、鼓励行为、促进学习并解决问题。”他把这称之为“游戏化”。细细思琢,“游戏化”是站在了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游戏”,“游戏化”是真正附着生活的“游戏”,“游戏化”是将品德教育推向更深处的“游戏”。

一、游戏化不仅仅是消遣

哲学家伯纳德•苏茨曾说:“游戏,让我们在无事可做时有事可做。所以,我们才把游戏当做‘消遣’,视为填补生活空隙的调剂,但它们远比这些重要得多。”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学校规范我知道》一课时,教者与学生开展了这样的游戏。击鼓传花的游戏开始了,当花传到了谁的手上,就请那个小朋友到老师这里来选题,看看你将要表演关于学校常规要求的哪项内容,当然也可以邀请另一个小朋友做助手,配合表演。其他的小朋友来猜猜他们表演的是哪条学校规范。看似套用了“击鼓传花”“你演我猜”的游戏形式,但它关照着课堂里的每一个孩子。课堂中的你我,不再是独立的个体,更多的是参与课堂的联合体。《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一书作者埃里克•韦纳,调查了全世界的幸福发展趋势。他的研究确认:“我们的幸福完全和其他人交织在一起:家人、朋友、邻居……幸福既不是名词,也不是动词,而是一个连词,是结缔组织。”此刻,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游戏化的品德课堂,让我们的儿童感受到幸福。玩游戏充分激活了与快乐相关的所有神经系统和生理系统———我们的注意力系统、激励中心、动机系统以及情绪和记忆中心。那么,我们相信,游戏化的品德课堂,已经让儿童全情投入,真正参与到了品德教育的过程中。

二、游戏化不仅仅是快乐

众多研究显示,游戏可以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快乐中枢。而神经科学家还发现,大脑对游戏的反应和在探索研究过程中的反应有惊人的相似。教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11课《讲文明懂礼貌》时,请小朋友分别扮演故事里的角色“熊小弟”“熊爸爸”“熊妈妈”“大象老师”等,当学生戴着头饰,重温熊小弟的故事后,一番采访让儿童的内心掀起了不少的波澜。在研究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个体品德发展一般包括道德认识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意志的发展和道德行为的发展。鉴于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其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不但数量颇少,质量也颇为简单,若想对许多抽象的道德概念产生“真知”,依照学习理论的有关原理,就必须先通过活动让其产生相应的体验,在此基础上他们才可能会慢慢掌握相应的抽象概念。一个简单得如同过家家的小游戏,让儿童在角色扮演中知其所以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已经得到了发展,那教师所希望培养的道德行为还会远吗?

三、游戏化不仅仅是竞争

长期以来,传统学业竞争中“超越别人就是胜利”的成就模式,驱使着学生扩大游戏中的竞争,希望通过在游戏中比别人做得更好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运用于品德课堂的“竞争”小游戏,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闯关。执教《争做“微笑”小天使》一课时,我将这样的闯关游戏运用于品德课堂:就让我们一起争做微笑小天使。同学们既是闯关者,也是裁判者,认真倾听,评判选手是否过关。所获得的奖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获得奖章最多的小组就是本次游戏的赢家。(1)第一关如果你是小明,当你早晨看见了妈妈,你会怎么做?遇到了奶奶,你会怎么做?来到学校门口,看到导护的老师,看到礼仪岗哨的大哥哥大姐姐,你会怎么做呢?(2)第二关也许,你会出现以下的情况:①这个单元的语文考试考砸了。②把同学的钢笔弄坏了。③美术课上,衣服被同学弄上了最难洗的黑墨汁。④上课时开小差,被老师批评了。你们打算怎么办,再次微笑起来?不要小瞧了这个闯关游戏,它给了我们更明确的任务,游戏的本质是实验。它让儿童集体尝试着若干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其强大的奖励功能开拓了更多生活行为的可能性。亚里士多德曾说:“良好的道德并不来自认识而是来自行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有之的爱德传统,一向强调“美德在践履”。因此,品德课堂教学既要着眼于道德智慧培育的认知系统,更要着力于情感态度引导的动力系统,形成动力型课堂,切实让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美学家谷鲁斯曾这样说过:“游戏不是没有目的的活动,游戏并非与实际生活没有关联。游戏是为了将来面临生活的一种准备活动。”游戏中的儿童,面对的不仅是游戏,更是面向了他们的未来生活。游戏化的品德课堂,学生模拟操作,不仅集体闯关,更观摩他人冲撞关卡。不仅在模拟的生活中自我学习,更在他人的生活中学会反思。游戏中,儿童已经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微笑着面对自己及生活中的人与事。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游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之一,在集体活动中,严肃、负责和认真的游戏,应当占最重要的地位。通过正当的游戏,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体魄、愉快的情绪。”

作者:朱帅 单位: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美)简•麦格尼格尔.游戏改变世界———游戏化如何让现实变得更美好[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29,85.

[2](美)凯文•韦巴赫,丹•亨特.游戏化思维———改变未来商业的新力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21.

[3]汪凤炎等.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12,62,122.

[4]成尚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0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