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分析

时间:2022-04-16 04:53:16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分析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几方面。德育从广义上说,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由政治教育(政治方向和态度的教育)、思想教育(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或道德规范的教育)三部分组成。而狭义的德育,就是指思想品德教育。由此可见,“德育”、“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三个概念,其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是有差异的。本文所说的“思想品德教育”,实际上就是广义的德育。全面认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首先需要明了什么是“思想品德”。这是写作本文的一个前提基础。“所谓思想品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社会的言行规范行动时,表现在个人身上的稳固的特点和倾向。它是社会思想道德体系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就其所包含的社会内容而言,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法纪品质的总和;就其心理构成而言,它是知、情、意、信,行的统一。”[1]基于此,思想品德教育本质上是教育者根据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和规范,影响受教育者,使之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机总和。这也就表明,“所谓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思想教育任务、内容,采取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按照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内部心理矛盾运动,培养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从教育对象上来说,我国思想品德教育体系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以山东省为例,2011年,在校就读的中学生有345.16万人,而农村中学生就占了半数左右[3]。这里所说的农村中学生特指户籍在农村并在村镇接受学校教育、靠家庭农业生产所得或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所得维持学业的初高中学生。新时期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适应时展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我国发展学校教育的核心。同志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其次,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再次,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纲要》还特别指出,今后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城乡均衡发展”。这就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二、当前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坚持德育为先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色之一,也是一个优良传统。伴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史进程,我国农村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在不断调整和改进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成为学校优先安排的中心工作。表现在农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校方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坚持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高度重视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将其放在了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突出地位,并注意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而在师资队伍配备、教育经费投入、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革上,也都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莘县大张家镇中学为例,思想品德课专职教师由原来的2名增加到5名,其中不乏毕业于全国各地高校的政治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参透到课堂教学中,对农村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同时投资为广大师生开设了报刊、图书阅览室,为思想品德教育开辟了第二课堂,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道德水平。在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更重要的是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努力锻炼下,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农村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总的说来正呈现出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突出反映和体现在,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乃至改革开放前期的农村中学生相比,当前农村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在多重积极因素的有效促动和影响下,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新的发展趋势。比如,作为农村中学生,虽然生活和学习条件不如城市,但是,随着越来越迅速便捷的交通和多样化的信息交流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其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和手段增多,较易接受新生事物,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在其一般具有的忠厚朴实、不甘人后、坦白直率等鲜明道德品质之外,也在逐渐养成树立远大理想,勇于创新并为之而努力奋斗的优秀品质精神。大多数农村中学生大都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很多学生已不再像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农村中学生那样木讷、保守、羞涩、怯于表现,而是也在尝试着主动与人沟通,注意搞好同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莘县大张家镇中学支教中,我们发现,上网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已不是新鲜之事,手机的拥有者也不在少数,有许多家长已经有意识地带孩子出外旅游,据问卷调查显示,已有20%的学生有出外旅游的经历,增长了见识,认识了生活圈以外的世界。必须指出的是,尽管目前城乡教育差别在我国已有极大改观,但是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水平,因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一省一地往往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山东省为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鲁中鲁西不同,靠近城市中心的地区与远离城市的地区又不同,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鲁西地区,囿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农村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品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骨干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思路不明晰,找不准切入点的问题。许多中学为了提高政治课的成绩和升学率,往往只重视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再者目前农村中学基本上属于“封闭型”的办学方式,很少与社会发生联系,很少与农村变革实际发生联系;教师大多仍旧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型”、“满堂灌”传统教学形式。这种只注重知识传授,不讲究能力培养,关起门来办学的教学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智力的开发,严重局限了他们的视野,造成了农村中学生的能力普遍较差的状况。尤其是在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上的偏差,十分令人堪忧。上述现象在我所支教的莘县大张家镇中学不同程度地都有所反映和体现。例如,据调查问卷显示有43%的学生同意“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你如何看同学间的物质攀比现象”这一调查中,只有47%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与别人攀比”。现实中贪图享受,相互攀比的学生大有人在。加上学校教学环境差,近三年能够考进县级以上高中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看不到前程,最后只能子承父业,他们想早日下海捞金的想法使学生普遍存在缺乏信念理想、公德意识差、、贪图享受和拜金、心理不健康和厌学以及缺乏诚信的问题。总之,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充分关注,尤其是应深入分析、查找其中的原因,进而才能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当前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成因

造成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应该说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这既可以纵向上从历史的、传统的影响因素中去查找,也可以横向上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方面去分析问题的原因。首先,从社会层面看,在目前城乡二元体制的教育结构下,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教育、文化、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都还存在有较大差异。与城市中学生相比,农村学生普遍家庭经济拮据,在成长过程中,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相对落后、单调,生活学习条件艰苦,他们虽然经过努力考入了乡镇中学,但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大都还保留着旧时的习性,因此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特征等表现出不平衡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焦虑、自卑或不幸福等情绪。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与主动,导致合群性较差。另一方面,中学生由于可以通过更多途径和手段了解周围世界,这使他们在身心尚未成熟时期更易受社会上不良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从传统观念来说,“从小立志上学好好读书,将来一旦考上大学,就会有一份好工作,甚至可以进城当干部做官,出人头地”,一直是许多农家子弟学习的最大希望和奋斗目标,但在当前农村青年就业出路多样化的背景下,当他们看到社会上许多大学生找不到理想工作,便觉得“读书无用了”,尤其是当学习成绩欠佳、升学无望时更觉得继续上学读书没意思,甚至认为“上学费力不讨好,不上大学将来也能挣大钱”。比如在我任教的班级中,在县城有房或者私家车的学生有12人,其中9人的父母均为个体商人,且文化水平均低于初中。在重功利、讲实惠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学生在接受了义务教育之后,便迫不及待想要投入自己设想的生活中,不愿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宁愿走向社会去打工或做生意。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和监管机构监督不到位等,致使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取高额利润,置社会责任于不顾,通过网络或非法刊物将大量充满暴力、色情、低劣庸俗的文化垃圾推向市场,这对于身心尚在发展中的学生侵蚀性极大,严重影响着他们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据李康熙等人的调查,上网是为了玩游戏的占经常上网人数的66.50%。在网络游戏中获胜升级,就如同赢钱、交易获利一样,使他们内心得到一种满足,有一种成就感。而为了能上网,个别学生竟冒充家长给逃学上网的学生写请假条。其次,从学校层面看,一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往往是认识到位但缺少实际、有效的行动和措施。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一些学校不注意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看重的只是学生的分数,学校为了追求优异成绩和高升学率,诸多优良传统教育内容逐渐被遗弃,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被抛弃,导致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和归属感。在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下,学校重视的仅是那些学习成绩好且有升学希望的学生,对那些学习基础比较差、升学无望的差生,多数采取“维持到毕业”、“只要不惹事生非就行”的做法。那些失去升学希望并备受冷落歧视的差生便成为应试教育的“弃儿”和牺牲品,成了少数尖子生的“陪座生”,课堂上不受重视,学习上无人过问,考试成绩又上不去,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落后、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存在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落后,课堂教学质量低的问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处于“管理者”地位,学生充当“被管理者”的角色。教师通常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否定,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扼杀。为了追求升学率,一些教师在不断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也加重了自己的教学负担,整天忙于备课授课、组织考试、阅卷检验,根本无暇顾及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有的教师对待“差生”的惯用手法是强行补课和批评处罚,甚至借家长之手殴打体罚学生,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急剧下降,学生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三是思想品德教师不稳定,尤其缺乏有经验的心理辅导教师。从事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教师,大都专业不对口,年龄偏高,兼职兼课过多。初一、初二思想品德课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一所学校仅存的一名或至多两名专业政治教师被安排到初三去“把关”。由于农村中学条件艰苦,加之思想品德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些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学校很难留得住专任教师,尤其是新毕业的大学生。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已经严重影响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正常发展。在现代社会,许多学生常发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但许多农村中学还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对学生心理教育的“真空”,这也是当前农村中学生常发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从学生个人层面看,一是受“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对全面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缺乏清醒认识,认为反正上了大学也不好找工作,还不如早点走上社会打工挣钱。厌学思想的产生,导致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种种不良倾向。使得部分学生上进心不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学习缺乏兴趣。少数学生不想上学但又迫于家长的压力而不得不继续上学,于是学习生活只是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二是对待思想品德课重视不够,认为只要考试前突击硬背一下就可以了,只追求考试成绩。一些学生虽然认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但却不注意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这方面,有研究者已指出:“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许多学生能够明辨道德是非,但往往不能付诸实践,缺乏应有的道德责任感。问卷中,学生对大部分问题的正确观点的认同率相当高,如96%的学生在问卷中坚决反对随地吐痰,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往往不能自觉做到这一点”。三是个性偏狭、心理素质不强,不善于与人沟通。如今许多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幼娇生惯养,因此养成了诸多不良个性。如,个性偏狭,自私任性;法制观念、集体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较差;贪图舒适享受,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学习意志差,缺乏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等。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也学会了乱花钱、讲排场,价值观、人生观模糊,是非美丑不明,思想处于混乱状态。在导致学生思想品德出现问题的原因方面,个性偏狭、心理素质不强固然值得警惕,但若进一步深究,许多学生不善与他人沟通交流,则是导致其性格、心理不健全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在中学从教的政治教师发现,许多中学生在大众面前不敢讲话,更不善于社会交际。有的同学只与少数非常要好的同学交往,与老师的接触都很少。这种不善交际的结果,往住导致中学生的孤独感。有位同学在谈及这方面的问题时说,“我很想与人交往,因为交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但我又害怕与别人交往,讲错了话人家要笑我的”。这既反映了农村中学生想扩大交际面,却又怕不善交际而导致差池的复杂心理。从上述四点可以看出,当前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还是相当多的,其成因也是十分复杂的,涉及到社会、教育、家庭和学生个人等方方面面。而且由于地区间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同样的问题在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看待这些问题时,应该实事求是,既不能一概而论,同样也不应视而不见,避而不谈。

四、结语

就个人来而言,在山东省莘县大张家镇中学短暂的支教经历,既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检验,也是对自己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次锻炼。支教中我亲身经历并感受到:较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乃至改革开放前期,当前我国农村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毋庸讳言,从当前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现状看,也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而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素质提出的要求。2010年,我国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并强调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均衡发展。这为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了契机,而当前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深入开创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赵宇工作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