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态势探讨

时间:2022-12-15 04:24:03

北方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态势探讨

摘要:黑龙江流域,是中国东北地区北方蒙古、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等游牧渔猎民族的发祥地,他们在领土与民族特色的开发过程中,不断的创造着自己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即相互渗透又相对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国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为其中心形成的中原文化,是代表着中国古老而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疆域的东、西、南、北四方边缘地区,在广泛接受中原文化辐射的同时也都各自形成了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区域性文化。世居在黑龙江流域的主体民族,他们世世代代活动于斯,繁衍于斯,创造于斯,谱写着一部漫长的文化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北方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北方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态势

中国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为其中心形成的中原文化,是代表着中国古老而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疆域的东、西、南、北四方边缘地区,在广泛接受中原文化辐射的同时也都各自形成了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区域性文化。黑龙江流域,是中国东北地区北方蒙古、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等游牧渔猎民族的发祥地,他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在开发这里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创造了各自古老而悠久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的文化,不仅具有各自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色,而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域共性特征的地域性文化。世居在黑龙江流域的主体民族,他们世世代代活动于斯,繁衍于斯,创造于斯,谱写着一部漫长的文化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北方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新民歌

火热的新生活产生大量的新民歌。与传统民歌相比,新民歌的流传、加工、定型时间要短得多。在内容和技巧方面,新民歌有了巨大变化,早年传统民歌那种悲苦、绝望、凄凉的情调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幸福、乐观、开朗、健康、向上的新内容。旧民歌所持的态度是对社会和生活的诅咒与不满、揭露与控诉,新民歌的态度完全与之不同,已转换成为对新社会的拥护与肯定、歌颂与赞扬。旧民歌往往是各族人民在劳动之余自我宣泄、自娱自乐的手段,它主要是个人活动的产物。新民歌的产生与发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新民歌的作用,不仅作为娱乐群众的一种形式,而且还是宣传教育和团结群众的一种手段。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北方民族涌现出一大批新民歌。在无数新民歌中,最多的就是表达人民对解放前后新旧社会巨大变化的感受的民歌。如赫哲族歌手吴连贵唱的:昔日拉哈苏苏(同江)的水不停淌,淌不尽赫哲人的泪水和悲伤;打鱼的巴特鲁(能手)难糊口,打猎的莫日根(英雄)俄断肠。今日拉哈苏苏的水日夜唱,唱不尽赫哲人的欢乐和理想。阿静〔鳇鱼)和达乌(鲑鱼)装满船,欢乐的伊玛堪献给党!鄂伦春歌手莫桂英和魏金祥对唱的新民歌《坚决跟着共产党》,也是解放时期黑龙江新民歌的代表,以对比的方法表达了人民对黑暗的旧社会的仇恨,对幸福光明的新生活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的由衷感激: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旧社会的鄂伦春哪,得不到幸福也没有自由。日本鬼狠心肠,国民党更猖狂,欺压我们鄂伦春哪,想把我们消灭光!山从哪儿起哟?水向何处流哟?什么开花满山岗哟?鄂族幸福哪里来哟?山从天边起哟,水向海边流哟,达子香花开满山岗哟,鄂族幸福全靠共产党!……赫哲族民歌手吴连贵唱的新民歌,感情充沛,才思敏捷,气势雄伟。1979年,他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歌手大会后由北京归来时,在哈尔滨即兴创作的新民歌《白云胡萨》,完美地体现了他创作上的特点:都说猎手骑的马最快,比不上雪地里猞猁脚步轻;北京送行的吉普车哟,比烟儿雪里的猞猁还快十分。风浪里滚过大半生,才知道人间最平展的地方,是飞机起落的停机坪;趟过千百条河道啊,才看见世界上最宽绰的地方,是白云顶上的万里晴空。我坐上了展翅高飞的胡萨鸟(天鵝),像阔力(神鹰)在云层中穿行。是共产党给了我一双眼睛,让我看到了祖国的锦綉前程。鄂伦春族歌手杜来锁在1953年东北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上唱的新民歌《我们有了新村庄》,就是歌唱家乡、歌唱新生活的:新村庄建筑在兴安岭上,紧紧靠在沾河旁,前边靠河,后边又靠山,松树、桦树长满山岗。万里好风光,新房子盖的是新样,平整的街道长又长。村里开办了合作社(供销社),还有那新鄂伦春的小学堂。我们搬进了自己的村庄,我们住进了自己的新房,我们从此安下了家,扎下了根,我们还要上山去开荒。赫哲族新民歌《感谢共产党》深情地唱出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感受,唱出了三江地区赫哲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唱出了他们对人民救星共产党的感激之情:赫尼哪来赫尼哪——是谁给千年的阿哈(奴隶),带来了温暖和阳光?是谁把习习春风,吹到了赫哲人家乡?不是传说中的巴恩都力(天神),是各族人民的救星共产党。赫尼哪来赫尼哪——

二、新歌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前的17年间,由于党和政府提倡深入工农兵,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方针政策,使黑龙江舞蹈有了巨大的发展。先后建立了松江鲁艺文工团、黑河民族歌舞团、黑龙江省歌舞团、伊春林业文工团歌舞队、中国铁路文工团歌舞队、北大荒歌舞团、大庆歌舞团等专业歌舞表演团体。各歌舞团(队)积极学习古今中外舞蹈和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演出了大量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节目。其中有表现黑龙江省地方民族民间特色的《猎人舞》、《歌唱黑龙江》、《高跷舞》。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落实党的各项文艺政策,黑龙江北方民族艺术又重新出现了繁荣景象。如新编了反映达斡尔民族新生活的《采黄花》、《瑞雪》、《赶集路上》、《丹顶鹤的春天》、《欢乐的乌菇斯勒》等舞蹈。其中有的在省内舞蹈比赛和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奖,有的拍了电影。鄂伦春人新编了《红围舞》(1953年参加东北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获表演奖)、《猎人舞》(赴民主德国演出,受到国际友人的赞扬)。赫哲人新编了《情歌》、《冬钓》、《摩》等舞蹈,均在省内产生较大影响,有的在省内外汇演中获奖。鄂温克人也新创作了《放牧舞》、《归乡路舞》,都曾在省内文艺会演中获奖。

三、说唱的搜集与整理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1958年至1959年,省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调查组对全省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了民族民间文学状况的全面调查,其成果编辑出版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调查资料汇编》、《黑龙江民间故事选》、《黑龙江新民歌选》。50年代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刘忠波先生等民间文学热心者在赫哲人聚居的同江县八岔村采录了吴进才说唱的伊玛堪《安徒莫日根》,在饶河县四排村采录了葛德胜说唱的伊玛堪《满格木莫日根》,分别收入刘忠波等人完成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和刘忠波著的《赫哲人》中。从1980年至1981年,省民研会秘书长王士媛组织成立了赫哲族伊玛堪抢救小组,其成员有李熏风、马名超、全景运、胡小石、尤志贤、傅万金、韩福德、黄任远等同志。他们先后多次深入到赫哲渔村,采录了伊玛堪歌手葛德胜说唱的《满斗莫日根》、《香叟莫日根》、《木都力莫日根》、《阿格弟莫日根》、《希尔达鲁莫日根》、《吴胡萨莫日根》、《沙伦莫日根》等七部长篇伊玛堪,伊玛堪歌手吴连贵说唱的《木竹林莫日根》、《木都力莫日根》、《希尔达鲁莫日根》、《莫特格格富真》、《抗婚》、《小媳妇》等伊玛堪片段,伊玛堪歌手尤树林说唱的《马尔托莫日根》等,先后发表在《黑龙江民间文学》第2集、第20集和第21集。其中长篇伊玛堪《满斗莫日根》获全国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奖。20世纪80年代,鄂伦春族民间文艺工作者孟淑珍在逊克县新鄂乡采录整理了摩苏昆(说唱文学)《英雄格帕欠》、《波尔卡内莫日根》、《布提哈莫日根》、《鹿的传说》、《双飞鸟的传说》、《阿尔旦滚滚蝶》、《诺努兰》、《特尔根吐求亲记》、《娃都堪与雅都堪》等10部,先后发表在《黑龙江民间文学》第17集和第18集,后来北方文艺出版社还正式出版了《英雄格帕欠》这本摩苏昆集子。达斡尔族长篇乌钦也得到了抢救和整理,主要有李福忠、刘兴业采录整理的《少郎和岱夫》,获全国民间文学优秀作品二等奖,倪笑春记录整理的《西小姐》,刘兴业、李福忠记录整理的《莫日根与狐狸》,胡瑞宝演唱的《绰凯莫日根》等。在这个时期,公开出版的民间故事集有省民间协会编的《伊玛堪》上下卷,尤志贤编译的《赫哲族伊玛堪选》,孟淑珍整理的《鄂伦春民间文学》。其中《伊玛堪》在1999年获全省文艺精品工程一等奖和中国图书奖提名奖。黑龙江北方民族音乐在发扬了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又完成了自我音乐文化的超越。他们无论在作品的题材还是创作的主体方面,都进行了拓展与超越。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黑龙江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现代传承与创新。

作者:蔡云凌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2]袁炳昌,冯光钰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张艳红.提升民族音乐经济价值的思考[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4(07)

[4]李春晓.新媒体对民族音乐的影响[J].视听.2015(06)

[5]陈柯.民族音乐在高校的发展及其意义[J].戏剧之家.2015(13)

[6]王寅松.略谈如何欣赏我国的民族音乐[J].现代交际.2015(07)

[7]李东璟.试论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J].戏剧之家.2015(15)

[8]杨怡楠.民族音乐的发展之路探析[J].大众文艺.2015(13)

[9]张大明.创新民族音乐教学,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J].音乐时空.2015(20

)[10]李路,李德山.汉代东北各民族文化趋同性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11]李德山.加强东北史研究中的信息收集和研究方法更新工作[J].东北史地.2013(02)

[12]王志刚,顾聆博,张哲.集安高句丽早期遗存研究新进展——集安建疆遗址考古发掘收获[J].东北史地.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