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学习效果分析

时间:2022-11-08 09:20:01

小学美术教学学习效果分析

一、围绕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开展研究

1.发掘材料美的魅力,从鉴赏美的角度进行有效学习的方法。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描绘方法上各有其独特的方式、笔法、肌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指导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再根据其特点,读画讲画、挖掘材料中美的魅力,开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案例1]《创造美的纹理》(选于浙美版第9册第12课)一课中,需要学生去发掘身边各种各样美丽纹理的材料,在课前事先准备好自己所找到能创造出纹理的材料;让学生体验、感受自然纹理的美,能够用生活中的物品拓印或人工的方法创造、表现不同的纹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更好地掌握、了解绘画形式的多样性。2.开发创造性想象力的学习方法。有些美术作品,特别是同龄人的作品,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教师可以直接指导学生按照作品内容、意义,帮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内在因素。[案例2]《自己做帽子》(选于浙美版第3册第18课)一课中,在学生了解帽子的基本结构后,围绕帽子的基本结构让学生发挥自主探索的能力、想象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制作出有个性、有创新性的帽子作品。在这一课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探索造型是难点,解决这一难点就要在教师的引导上做文章,教师不要规定让学生用什么材料做或大致要做成什么样的形状;只要确定我们做的帽子是实用型的,可以戴在小朋友的头上;在形状上不做太多要求,只是把做帽子的几种基本手法讲解一下,“捏、拉、扎、剪、折、画、贴”等方法。对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做什么样的帽子可以适当提示一下,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上能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做出各种各样的帽子来。所以,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有时甚至动口讨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3.利用悬念的学习方法。利用悬念的学习方法就是先给学生提供某些前提(如准备某些材料),又不让学生知道这次作业的做法,从而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神秘感,在脑海中存储着对老师设计作业的猜测,在某种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学习方法。[案例3]《刮出来的画》(选于浙美版第3册第14课)一课中,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接触最多的是较普通的绘画方式,很少有小朋友接触过刮画,所以这一课在某种程度上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再加上材料的准备,让神秘更具有悬念性,利用这一悬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美术教学中有效学习的实施策略

在重视了学生的学习之后,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的有效性问题。通常说当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后,就有了学习动力,有了学习动力之后就要看学习的效果了。所以有效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而有效学习也还得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方面入手讨论。1.学生学习方面(1)明确学习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学习方向是有效学习又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分发题目的方式,把学习要求都写在上面。学生打开题目就明确了任务,积极性很高。有的是全班统一研究一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任务越明确工作效率就越高。所以有时候,开门见山地明确任务,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方法。(2)分享学习成果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心得,应和集体共同分享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也是一种重要方法。美术课也需要小组讨论,在经历了这个学习过程之后,学生的眼界将更加宽广,学习会更有方法,也会更有效果。2.教师教学方面(1)教师要有较高的美术素养俗话说得好:“要使学生有满杯水,教师必须有满桶水。”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水平。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必须有很高的教学水平。(2)课堂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展教学活动,突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动力,在课堂里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要充分挖掘美术教育的有利因素,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真正做到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美术知识。(3)要有机地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实现美术课既学到美术知识,又学到其他学科知识。做到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在提高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也要学习其他学科教师的长处,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使多彩的教学手段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4)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使课堂丰富多彩,使学生置身于美术教育的良好环境中,不断地吸收美术知识和美术情操,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素养。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教学设施会越来越完备,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新的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前沿科技,把它应用于教学中,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更加乐学,使教学效果更加突出。我坚信,只要我们努力,美术教育的明天会更加光辉灿烂。

作者:王超超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海城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胡茂林.中小学优秀美术课教案[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