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媒策划与管理构建论文

时间:2022-05-08 02:58:53

高校传媒策划与管理构建论文

(一)在“经验兴趣”理论上构建实训体系框架德国的职业教育研究举世瞩目,且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强调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德国职业能力开发思想的特色之一。德国学者认为,应该把学习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创造,教学过程不能被理解为单纯的培训过程,而是学生自觉的学习过程。迪希(Deci)和里安(Ryan)的经验兴趣理论,阐述了兴趣是从经验中发展而来的,是否会产生兴趣,以及产生怎样的兴趣取决于完成任务过程中基本需求的满足程度。这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需要满足学生对于能力、自主积极性和社会联系的基本需求,它们是动机产生的必要心理状态和兴趣产生的重要因素,因为特定的需求经历会对兴趣的产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1]109。根据这一理论,能力产生于受经验兴趣引导的实践活动。因此,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的框架由能力培养、自主积极性培养和社会联系培养三个基本点构成(如图1所示)。(二)框架设计的支持内容1.能力培养支持1:寻找能力培养的针对性能力培养要具备针对性,就必须建立在行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的基础上。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为例,他们经过调查发现,浙中地区的传媒或文化传播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中小型企业,产品及服务为影视作品制作、平面宣传品设计、活动策划及执行、品牌咨询及包装。因此,有针对性地把培养目标设置为:培养具有较系统的传媒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文案策划、影视制作与刊物采编、文化活动组织和主持等技能,能运用现代传媒进行企业宣传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使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专业从第三学期开始开设三个方向的限选课(影视制作、文案编辑和礼仪主持),学生可按照兴趣爱好、自身特长进行分流。支持2:遵循能力培养的进阶性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劳耐尔认为从某一专业领域里的新手到专家要经历五个阶段:新手、有进步的初学者、内行的行动者、熟练的专业人员、专家[1]27。其中,能力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能力特征、行动领域及向上一级发展所需的学习条件各有不同。这一理论被称为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按照专业自身的特点,把传媒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针对每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他们能够胜任的或可预见的实训任务,从职业体验、职业知识到职业分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训教学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其中,一方面以课间见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每一阶段的主干课程完成理论教学后,组织学生见习来消化教学内容,如DV拍摄与多媒体制作课程共60个学时,其中讲授30个学时,见习30个学时,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加深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以专项实训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选择与专业核心技能相对接的专项实训,在集中的时间内完成一整套实践活动。如DV拍摄实训,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DV的拍摄技术,安排了两周时间的实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完成脚本写作、拍摄、后期编辑等工作(见表1)。2.自主积极性培养支持1: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最好的方法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美国学者雷瓦尔特发现学生的绝大多数兴趣都是在企业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1]110。

这要求我们一方面按照学生未来岗位群对知识技能的要求,给学生提供企业的工作场景,使学生在仿真工作中产生对专业相关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热情,并在工作中得到职业综合素质的培训。因此,一方面要求教师本身对专业充满热情,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切入点,用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另一方面要求每一阶段的实训目标都是切实可行的,难易适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胜任,并在完成后能获得一定成就感。如此循环往复,学生才能热情饱满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去。支持2: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希望有一定的自主权,能够决定自身行为的目的和方式,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成功地完成任务以及独自获得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供自由思考工作的环境对提高自主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在硬件环境上,专业建立了传媒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各种工作所需的设备,电脑、编辑器、照相机、摄像机等;在软件环境上,可以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实训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充分发挥实训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2]。如表1,在关于加强职业知识的DV拍摄实训中,教师给出指定的故事内容,和学生共同分析拍摄所需技术知识,至于影片风格、拍摄选材和拍摄实施都由学生自行掌控。学生将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反馈回来,教师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另外,小组成员在合作的同时,也有独立工作的空间,学生分工明确,有导演、演员、摄像和后期编辑等,他们在各自的角色中独立完成工作任务,体验不同的工作内容。3.社会联系的培养支持1:引入校企合作的机制本着“请进来,走出去”原则,传媒专业将当地几家不同类型的传媒公司(电台报社、广告公司、影视公司、婚庆公司等)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并将它们引入校内,与校内工作室合作,共同生产制作传媒产品。传媒学生第一、二学期在校外基地培养职业认识;第三、四学期在校内工作室承接各项业务(会议婚礼拍摄、电视栏目制作、宣传刊物设计等),强化专业技能;第五、六学期校外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完成各个岗位工作任务,锻炼提高工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多次行为训练,建立相应的“刺激—反应”链接,使之在相似的环境或条件下顺利完成相同的行为,建立行为的自动系统[2]。校内外基地共同搭建更为有效的实训平台,为培养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零缝隙”人才提供重要保障。也可以尝试引入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媒介机构的需求组织教学,“量身定做”培养传媒企业需要的人才。如浙江传媒学院就与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进行订单式培养,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每年从全省高校二年级在校大学生中选拔20人,组成“未来主打星”班,选拔时前10名学生即与省广播电视集团签订协议,一毕业就到省广播电视集团所属频道工作[3]。支持2:紧抓参赛交流的机会传媒产业是创意经济的重要支柱,要求传媒人才具有高度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学生在校内外实践过程中,得到较多的往往是程式化的训练,而不是创造力的训练,与客观实际要求还有一些距离。因此,要抓住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比赛机会,组织学生参赛,如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制作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时报金犊奖等各种省市级、部级专业赛事。这类比赛的命题方多为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命题也是由企业主指定的。通过比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还有机会和更高层次的企业方打交道,和其他院校学生交流经验,作品获奖也检验出学生被社会认可。

本文作者:张晨工作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