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程教学论文

时间:2022-02-07 09:03:53

生理学课程教学论文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西医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学人才。生理学作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医学生学习生理学的目的是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原理,为后续中西医基础和临床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研究中医药理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加速中医药现代化以及中西医结合奠定基础知识,并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客观诊治和检测标准。

一、生理学课程的性质及在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过程和规律及其发生机制的科学,其主要内容是探讨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发生原理、产生过程、活动规律,阐明构成人体各系统、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进一步认识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其各部分功能活动的相互制约、协调与统一等。生理学让医学生在了解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基础上,理解各种疾病情况下身体某个器官或某些部分发生的功能变化,也就是说不了解生理学就不能完全的了解疾病。所以说生理学与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以组织形态学为基础,同时也是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诊断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是迈向临床医学的桥梁[1]。生理学的研究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在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能较系统掌握中、西医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知识防治疾病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因此,在知识结构上强调“复合”,中西医并重,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应用”[2]。我国传统医学-中医学,虽然没有现代生理学的概念,但在古代已对人体各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有了较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中医生理学以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为主导思想,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生理功能活动中相互协调、相互为用,达成平衡。藏象学说是中医生理学的核心,其实质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5个生理、病理系统,由此切入,全面阐释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生理学的研究推动了中、西医的融合。生理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及培养的医学生专业素质。掌握生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培养医学生的推理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从而使医学生们具备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最终将生理学知识运用到临床诊疗过程中,提高临床诊治能力,科学高效地为广大患者服务。生理学课程推动中、西医融合,强调临床应用,在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中贡献卓越。

二、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搭建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

1.加强与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学科领域在继续分化的同时又呈现高度集中的趋势,这是当今学科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生理学既有形态学知识(组织学、解剖学),也包含了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内容,还与临床各科有密切联系[3]。生理学与组胚、解剖、生化、药理和病生等都作为基础医学课程,各自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他们之间又有机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为临床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例如,心肌电生理内容和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理的学习,有助于临床心律失常用药的选择;肺通气、肺换气的原理和病理呼吸衰竭的学习,有助于临床对呼吸衰竭的诊断治疗。临床上激素分泌异常的疾病非常多,比如:糖尿病、呆小症和甲状腺肿大等,有关激素的作用和调节主要在生理学课程中学习,而激素的结构和代谢由生化科讲授;临床医师对人体各个系统结构的认识来自于解剖课,对各个系统功能的了解,则来自于生理课。因此,生理学要很好的借助与其相关的基础学科知识,搭建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2.促进临床思维模式的培养: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多是在医学生本科教育的前2年系统学习生理学、生物学和解剖学等基础医学理论知识,而后则进入临床各专科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安排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基础医学与临床脱节明显[4]。所以,如何将生理学这一密切联系临床的学科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将生理学的课堂教学与临床运用相结合,最重要的就是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比如,学习动脉血压的形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近高血压世界(中国高血压患者已突破3.3亿,每3名成人中有1人患高血压,堪称"沉默杀手"),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带领学生剖析学习高血压发病的机制,最后,讲解动脉血压的形成因素。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加入丰富的临床案例,也是一种培养临床思维模式的有效手段。比如,给学生提供有关水肿的临床案例,组织学生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讨论,并运用生理学知识来分析水肿产生的机理,以及相应的治疗手段,运用生理学知识解决临床中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搭建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

三、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培养中西医结合思维,实现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中,学生既要学习传统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又要学习现代医学的西医学知识。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中西医结合思维,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和探究的课题。中西医结合思维是功能辨证与形态辨病有机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有机结合的一种思维方式[5]。通过中医所属脏腑经络系统功能辨证与西医所属生理病理解剖结构系统或微观组织辨病,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生理学内环境稳态与中医学阴阳学说都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相互消长、动态平衡的普遍规律。当内环境稳态破坏,如pH值的变化,血钠、血钾浓度的改变等,都会引发病理状态;而中医学则用阴阳学说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如: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中医脏腑功能理论和生理学各器官功能阐述在很多内容上一致,针对两者间的知识共通点,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可进行适当的中西医结合教学。如生理学教学阐述心血管功能活动时,注意和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知识点的统一,两者在心脏功能认识上其内涵具有一致性。同理,在生理学教学中讲解呼吸功能时,可有效结合中医学关于“肺主气,司呼吸”功能的介绍,两者在机体对气体交换的认识上其内涵也一致。在生理学教学中进行中西医结合知识的渗透,加强两种医学体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加强知识的拓展,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例如,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作为中医药研究的对象,既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又能明确西医对疾病病理变化的认识,更符合临床诊治的实际情况,对于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与中医症候特征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6]。因此,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结合某一系统知识的学习,可适当增加相应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的学习,如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肾阴虚证动物模型等,对培养学生运用中西医结合思维模式开展科学研究,实现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生理学作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搭建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还要加强中西医结合思维的培养,从而实现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凌斌,邓世文,何坪,等.基于助理全科医生培养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4):28-29.

[2]姜如娇,吴英杰,孙杰.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5(3):95-97.

[3]肖海,朱思泉,马星,等.“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6,2(4):567-571.

[4]柴勇,李祥林.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临床医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3-4.

[5]张凤华,贲莹,刘威,等.基于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3):741-742.

[6]陈燕清,杨晶晶,曹卓青,等.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5):628-629,705.

作者:王浩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