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03-17 08:19:30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和核心课程。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应用型和技能型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结合电子商务物流岗位的实际需求,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提出注重能力培养的课程定位、针对岗位需要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等举措,提高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

2014年5月主席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同年12月,又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表现、成因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分析,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背景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本科及其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40万至50万人,物流人才成为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1]。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其中,物流是一种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物流配送体系的影响[2-5]。这些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于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和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的缺乏。据我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相关统计,当前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已经达到600万余人[6],而下一个5年内我国物流市场将会存在1000亿左右的发展空间[7,8]。然而,我国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的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在2013年,我国物流相关岗位招聘中应届毕业生仅占4%[9],同期我国物流行业每年新增物流岗位却是有130余万,而每年我国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仅有20万人。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的缺乏其实就是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教育问题,最重要的就是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本文将针对在传统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等问题,结合电子商务物流岗位的实际需求,从工作过程系统化角度,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提出注重能力培养的课程定位、针对岗位需要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等举措,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00年教育部批准了物流管理专业在北京物资学院的设立,各大高校从此也纷纷开始增设此专业,我国这才真正开始了物流管理的教学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发展至今已有16年,仍然处于探索完善阶段。相比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专业新,起步晚,教学经验不足,专业热门,知识理论更新速度快等都是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必须面临的处境。

(一)培养目标短视化

教学培养目标短视化,进而导致课程定位不明确,应该是当前所有国内热门专业的一个共同问题。即只注重企业当下对人才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的训练,是一种非常市场化的教学培养观念。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理论和技术日新月异,有关方面的短视化教学无法跟上实际的需要。如当我们重点讲授条码技术的理论和使用时,国内外就已经兴起了对RFID和EPC的研究热潮了。因此培养目标不仅要结合市场要求,更要着眼于未来,根据物流人才层次结构进行教学。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经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在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设置上并不合理。其一是因为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仅仅凭借教学经验而缺乏充分的社会调研和分析,导致教学效果与社会要求脱节。其二是专业的培养目标模糊、不够明确,有盲目设置课程的现象存在,课程结构不够科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素养,因此课程结构要根据物流业的职业能力要素进行设置和实施。

(三)教材选择不合理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相关教材的选择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教材的版本众多,各版本之间的内容也有所重复,所选案例陈旧,不能有效学习和研究当前热门问题。虽然也有较为成熟和权威的教材,但大多只适用于理论教学。而用于指导实践教学且由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十分匮乏。如关于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实践课程仍缺乏统一权威的指导书。据了解,各高校的实践教材均由不同的指导老师根据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简单编制而成。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些指导材料只能起到强化理论知识、穿插佐证的作用,由于其覆盖面窄,实践性弱,方法也较为简单,对于学生真正了解和学习企业物流业务帮助不大,随意性很强,使实践教学原本存在的意义减弱。

(四)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涉及到企业的采购、仓储、生产、销售、配送、运输、报关等各个环节,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这就对教师的学习经历、专业背景、实践经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许多高校由于相关专业建设较晚,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教龄较短,导致实践教学经验不足。而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却是由于物流管理相关专业建设的需要,由原来的管理、电子商务、运输、经济等专业转岗任教,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很难达到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的匮乏

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联合运用。据调查目前实践教学分为教学实验和校企合作两大形式。在教学实验方面,目前各高校的实验设备是阻碍实践教学的一大障碍。从校企合作情况来看,目前情况也不乐观。据了解,企业对于学校实习合作的期望值并不高,老师们很难联系到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企业。首先,企业认为学生人数多,经验差,并不能带来直接效益;其次,短期的到来反而会影响企业正常工作,对于这些实习生还要专门派人负责,增加企业额外的负担;最后,甚至还要担心商业机密的泄露,到最后留下来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一)注重能力培养的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应体现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想。在强调基础理论和知识系统学习的同时,还应强化管理手段和技术应用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和专业自豪感,按照物流管理的专业方向深入培养人才。树立为科学研 究院校输入科研力量的目标,体现出教学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努力培养进可占领科研前沿,退可从事物流管理与规划设计工作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一个清晰的培养目标是进行科学课程定位的基础。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见图1):(1)技术目标,培养物流技术应用与操作人才;(2)管理目标,培养能对物流业务进行规划与管理的人才;(3)综合技能目标,培养具有能适应国际化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及计算机水平的物流人才。

(二)针对岗位需要的课程内容改革

在教材方面,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行业,而其本身也与实务密切相关,因此教材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想培养出与当地物流发展情况相适应的人才,教材的编者就应该对当地企业的物流进行深入的了解,结合实际需求,编写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教材。在教师方面,尽量引进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并且还应具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或“双师型”人才;鼓励专业教师到相关物流企业或部门参与实践工作,积累实践教学经验;聘请校外物流企业的负责人来给学生上课,了解物流实务,便于实践教学的进行。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是采取与职业标准相契合的证书制,将证书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课堂中,间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课程内容应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实现人才的区域订单式培养;课程可与物流竞赛、课堂辩论赛等比赛平行进行,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传授的教学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学生除了需要掌握全面系统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学科的知识外,还需要学会利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此,在现有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实践教学上,必须做出一些改变和创新。实践教学主要分为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训。校内实验以教学软件为主,利用学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实验室里的自动化立体仓库、装卸设施、RFID等物流设备及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超市MIS管理系统等仿真模拟软件,再现一个整体先进的现代物流运作流程。校外实训则是对校内实验教学的补充,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校内的物流实验可以使学生快速了解物流设备和流程,便于学生自行设计物流系统和方案,培养学生对物流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教学尽量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同时,教师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真正把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将运用物流理论知识和一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考核的重点。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虚拟现实技术、专题论坛等,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状态转变。“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由Breen和Krahake等人提出的。其主张是给学生分配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使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自行完成学习任务。案例教学法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针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引导案例、课堂案例和课后案例;应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VR)建立物流虚拟仿真实验室。此技术可以构建现实中各类物流设施设备的三维场景,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物流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的综合能力;自媒体在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使教师更好地融入学生群体,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建立专题论坛使师生对本课程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四、结束语随着各高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大,各用人单位招聘物流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提出现代物流业需要“口径宽、基础厚、应用性强、综合能力高”的复合型人才。虽说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招生的质量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但教学有其特有的特点和规律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教学改革无非就是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的改革。因此对应市场需求,针对各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完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通过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的改革,明确了注重能力培养的课程定位,同时对的课程内容改革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等举措,促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强化了本专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一步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电子商务管理》课程。

作者:高伟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诗珍,关高峰.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3(05):251-252.

[2]慕艳平.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内容建设研究--以武汉商学院为例[J].电子商务,2016(09):71-72.

[3]刘碧枫.基于工作过程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改革的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04):182-183.

[4]乔华.“跨境电商”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9):65-66.

[5]王玉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4(04):221-222+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