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产业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2-03-22 03:26:17

新媒体产业教学模式研究

随着移动社交媒体,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新媒体产业进入2.0时代。数字时代的发展,对我国新媒体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开设新媒体产业课程应顺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新媒体企业提供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相较于传统的媒体行业,新媒体产业课程以技术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具有跨专业、跨学科、实践性强等特征。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探究与新媒体密切关联的“核心”内容,如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等专业知识,而且也需要涉猎与产业和管理“相关”的内容,如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消费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甚至还需要一些工具性的学科知识,如“统计学”“设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但需要熟练掌握新媒体产业基本概念、框架、案例,而且还应该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相关软件,如Photoshop、Premiere、AE、3DMax等图像、视频的处理和制作,新媒介经营、运营与管理软件的使用技能等。这些需求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理念相契合。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新媒体课程》教学研究成果我国新媒体课程研究肇始于21世纪初。以“新媒体课程”为关键词,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我们可以发现,最早的研究是2006年杨金花、任戬等发表在《电影评介》上的《新媒体艺术课程设置》。自2006年至今,10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呈现几何倍数激增。截至2017年12月,论文总数达到283篇,内容涉及到新媒体课程设置、新媒体教学改革、新媒体环境、新媒体技渤海大学学报二○一八年第二期术等多个研究领域。这主要得益于社会和企业对新媒体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高校及时开设新媒体课程。然而,该领域的核心论文数量却很少,只有29篇,其中CSSCI类论文只有16篇,具体到产业化研究的高质量文章更是寥寥无几。杨金花(2006)从课程设置、综合能力培养、社会实践等角度,分析了新媒体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1]。田欣欣(2007)运用激进建构主义学习方法,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广告课程的新媒体教学设计,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性、创造性学习[2]。金妹(2010)在总结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文—艺术—观念—技术”的综合化多维互动教学模式[3]。葛涵(2010)在分析了我国新媒体产业人才需求现状及高校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实训教学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张[4]。这些研究普遍不够深入,尤其缺乏适应于新媒体课程特征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没有把相关教学系统化。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新媒体教学的方法也应与时俱进。(二)激进建构主义理论激进建构主义(RadicalConstructivism)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欧美兴起的一股富有冲击力的理论思潮。激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RadicalConstructivismLearningTheroy)认为,“知识不是由认知主体被动地获得的,而是积极主动地构建的,知识的功能是适应并服务于经验世界的组织,而不是对本体论的客观现实的发现”(VonGlaserfeld)[5]。代表性的研究者包括Glaserfeld、Foerster、Jonassen、Maturana、Watzlawick、Steffe等。相比较传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激进建构主义更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他们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激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方法自被引入我国以来,便在中小学生基础教育、大学教育乃至网络教育当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高文、张建伟、钟志贤、钟启泉、张桂春)。激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可理解性输入,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实践在掌握知识中的作用(David•Jonassen&SuanLand)[6]。这些理论设想与新媒体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完美契合。(三)新媒体产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新媒体产业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课程内容滞后,授课方式扁平化,考核形式单一,缺乏实操训练。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新媒体实践能力滞后,实际操作能力亟待提高。1.授课内容滞后,概念陈旧目前,大多数学校新媒体产业课程选用的主流教材是宫承波(2010)主编的《新媒体产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殷俊(2009)《新媒体产业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曾静(2014)《中外新媒体产业论》(中国邮电大学出版社)。这些教材在学科历史描述、学科概念阐释、学科体系建立等方面都卓有成效。然而,其内容已经明显滞后,很多内容尚停留在诸如手机短信和彩铃、城市彩屏等日渐式微的行业,而对最新的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媒体等均没有涉猎。尤其对产业数据、产业政策、发展现状、行业术语、新兴与新型媒体的产生,都不能做到及时更新和完善。这样的参考书目很难使学生整体把握现下新媒体产业发展的最新动向,也与学生获取最前沿新媒体资讯的迫切需求相左。学生对这些陈旧知识索然寡味,没有学习的兴趣。新媒体产业教学尤其需要以“新”为灵魂,讲求运用新技术、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2.授课方式扁平化,缺乏实践操作新媒体产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以,该门课程要求学生要深入到社会和企业当中,要切实体验新媒体产业的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环节。可是,受教学学时的限制,目前的教学与课程设置仍然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挤占和压缩了实践环节的学时,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眼高手低。另一方面,实践性课堂往往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无形中增加了高校办学的难度,因此,当前的新媒体教学往往以概念性、特征性、代表性的知识为主,学生较难从知识中抽取应用技巧,并将其转化为真实可用的技能。3.课程考核形式单一,缺乏互动,创意环节有待加强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新媒体产业讲求生产过程中的创意性和创新性。本课程的考核虽然已有调查报告、新媒体项目策划案等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创造性的形式,但仍然缺乏启发性、原创性环节。例如,让学生自主设计一款软件或APP、尝试运用新媒体手段结合自己所长运营一个公众号、设计一个在线问答平台、利用本院创客空间的现有设备设计一款新媒体交互装置,等等。这些创意性的动手活动与日后的工作紧密相关,无形中会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和对接。此外,课堂风采展示部分缺乏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环节。由于小组难以在PPT展示前确定题目,教师不容易把控展示内容,往往只能偏向积极性点评,这种形式难以实现灵活的课堂评估机制与互动。4.授课形式传统,缺乏富媒体手段辅助随着在线学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思想的不断普及,成长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生代”,更倾向于接受互动性强、可视化强、参与性强的动态学习环境。目前的授课形式与环境仍然是以比较传统的“一对多,自上而下”模式展开,学生在这种相对被动的学习环境中很难全神贯注地学习课程。此外,由于教学环境和现有教具的限制,学生难以获得视、听、触等多维度、多层次、多感官的富媒体学习体验,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对问题互动的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较差,进而课后拓展学习的主动性较弱。

二、激进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新媒体产业课程目标定位

(一)培养学生热爱党和国家的媒体事业新媒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当前信息时代,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远超传统媒体。随着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宣扬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甚嚣尘上,塑料紫菜、塑料大米等谣言四起。树人先立德,新媒体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能够肩负社会道义,宣传正能量,求真务实的正直人才。(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技思维在党的政府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创新型的国家依赖创新型的人才。新媒体产业属于科技文化驱动型专业,创新为新媒体专业发展提供了持续不竭的动力。每一次人类科技的重大突破,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等,都会为新媒体专业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产生新的研究方法。因此,新时期对新媒体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教师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为前沿的科技工具和科研方法,而且更要培养学生使用新工具、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三)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即用型人才实践应用能力是衡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指标。当前,高校新媒体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实际的从业经验。格拉塞斯菲尔德指出,“知识的功能是适应并服务于经验世界的组织”。新媒体产业课程实行“三段式”培养,即从理论指导实践,到丰富实践,再到完善理论的螺旋式上升。通过实践修正理论,并根据行业和市场需求设置相应的实战环节和内容。例如,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课堂走到社会,走到新媒体企业当中,身临其境进行学术实践。同时,将学生在社会和企业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想法,放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例如,策划如何将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推文做到“100000+”,运用何种渠道推广互联网企业广告等。此外,还要把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训有机结合,在教学计划中植入企业真实项目策划与营销、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运营、盈利模式管理等,让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未来的就业“无缝”对接,以便学生日后在新媒体环境下能快速适应新环境、新语境、新思维,成为社会需要的即用型的人才。(四)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进入21世纪以来,得益于现代化的交通和信息交流手段,人类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初步验证了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地球村”的预言,这也给新媒体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方面,要注重全球化视野的培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论和实践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媒体产业,肇始于欧美等发达渤海大学学报二○一八年第二期国家,这就要求新媒体产业课程的理论研究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时刻关注发达国家最新发展动向。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要掌握国际新媒体产业活动惯例,提高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就新媒体产业课程而言,对前沿国家的新媒体产业历史和趋势有全面和系统的把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当下的产业业态与动态,以便在不断加速的产业融合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五)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教学发展注重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是为学生架构多元的、复合的智能结构,使学生在语言、逻辑、认知等方面的不同智能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显现(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1974)。复合不同于全面,全面强调的是课程丰富性,而复合则将教学的重点放到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新媒体课程属于文理兼顾的综合性课程,立足于科技和以技术服务社会和企业。新媒体产业课程的人才培养既要让学生对专业学科层面(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文化学等)的课程学以致用,又要让学生对实践技能层面(Photoshop、艺术设计、3Dmax、毕业设计等)的课程活学活用。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不但要重视文案、设计、审美等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重视数据、统计、模型等自然科学思维的培养。要做到文质兼备,文质兼美。

三、激进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新媒体产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多元智能教学法多元智能教学法是由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提出的,以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活动建构教学理论为指导。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实践应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虚拟项目教学法是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构拟或模拟一个新媒体公司或事件,要求学生通过财务数据、运营状况、组织管理等实践发现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新媒体事件则是构拟一个紧急或突发的新媒体事件,该事件隐藏了对技术、伦理、隐私等方面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对该事件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公关处理,以及防止再次发生的预警机制。约翰•杜威(JohnDewey)认为,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和事情怎样做有关的。理解在本质上是联系动作的。可见,他将立足于“行动”的学习与不确定情境中的探索联系在一起,正是情境内在独特的、积极的不确定性,才使探索存在,并激励和指导探索前进。虚拟项目教学法能够给学习者提供一个最真实的学习和应用环境,能够极大地发掘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问题发掘能力、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处理意识和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二)建立实践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学习模式来源于对传统手工艺学徒的研究(Lave,1991)。激进建构主义认为,一个实践共同体(COP)包括一组个体,他们追求一项共同的事业,共享实践、信念和理解(Barab,2000)。该模式常见于小组形式的互动。通常小组成员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所长,合作完成某一特定的课堂展示作业。课堂展示体现了学生的前期文献收集能力、归纳能力、知识的综合能力、PPT制作能力、讲台演讲能力。该环节使学生之间充分利用彼此的长处,发挥优势,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为日后进入工作岗位快速适应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师生通过双向交流互动,减少了消息不对称、不透明的情况,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其知识掌握能力和执行能力。通过互联网的无缝链接,还可以实现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沟通与合作。此外,学院要积极组建“海创空间”创客实验室,并备有3D打印机、热转印机和激光切割机等产品设备,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新媒体创意付诸实践,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三)新媒体技术辅助智慧教学目前,课程教学正在尝试使用“雨课堂”和电子黑板两种智慧教学方法。“雨课堂”可以实现课堂前、课堂中、课堂后的完整立体教学过程。例如,上课前教师可将MOOC视频、习题和问题等需要预习课件提前推送给学生,上课过程中可实现实时答题、弹幕互动、随机点名等互动环节。课堂结束后,学生可以针对这节课的授课内容提出问题,以巩固知识点。此外,“雨课堂”可以生成个性化标签、报表、题库,学习进度与自动任务提醒。通过学生的答题、问答和作业等大数据参数,教师精准地掌握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授课过程中还尝试使用了教学白板,有效地将一些晦涩难懂的产业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实时地展示给学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访问手机网站,获取相关知识,慕课、微课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学习模式应运而生。由于微课学习能够有效化解单一课堂教学环境的局限性,可以对课堂资源进行整合、关联,形成一个内容完整、重点突出的资源包,所以,使用微信、QQ两大即时通讯软件,可以同步完成部分课堂内容的在线学习,形成在线课堂。(四)实境教学法Glasersfeld(1992)强调,只有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情景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并学会应用知识。该方法强调了知识的学习需要具体的境脉(context)来支持。新媒体产业教学应立足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的情境。例如,指导学生运用新媒体的方法和技能解决共享单车停车难的问题;以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为例,探讨新媒体行业存在的伦理困境与道德建设问题;以王者荣耀的商业运行模式为例,探讨传统历史、文学、神话人物在现代传播语境下的异化问题;以《战狼2》《湄公河惨案》为例,分析如何在传递正能量与体现商业成功之间实现有机平衡的问题。(五)加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国际视野新媒体产业课程的时效性、热点性和前瞻性都很强,而传统的教材由于出版机制往往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因此,除了相关专业的书籍之外,还应当补充最新的研究材料和成果。例如,组织学生观看、学习、讨论2017年中国新媒体千人峰会、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2017年世界互联网大会、2017年乌镇互联网大会等。伴随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的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些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英文文献查阅能力和前瞻的国际学术视野,要能够及时把握国内外最新的新媒体产业发展趋势,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更新、设计与制作课堂授课课件。(六)多元化多样化的考核手段以往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是论文或读书笔记,但是,一份期末论文不足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再加上学期末作业大量集中完成,大大降低了论文的写作质量。因此,要平衡期中与期末考核量化的比重,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例如,加大期中考核力度,将读书笔记、产业调查报告、项目策划案等按一定的时间段分别提交,减少期末论文成绩比重。通过控制各类型考核成果的百分比,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七)增加实践与实习的应用环节比重经验是建构主义学习思想中的重要环节。激进建构主义强调“做就是学,学就是做”,这与我国古人所提出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可以实现知识的二次升华。例如,通过产业调查报告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新媒体企业或公司考察调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学生通过调研公司、发放问卷、访谈人物等方式,加强了与社会的对接。因此,在大三和大四的实习阶段,教师都会为学生联系相关新媒体公司,如网易青岛、凤凰青岛、青岛广电中视文化有限公司等,学生通过进入这些公司学习新媒体产业运营等知识。同时,公司也可以组织相关专业从业者来高校进行新媒体短期实训与培训,通过新媒体产业的实战模拟让学生完成实践与实习环节。

参考文献:

[1]杨金花,任戬,李波.新媒体艺术课程设置[J].电影评介,2006(21):73.

[2]田欣欣.新媒体构建创造性学习环境与模式———《广告摄影》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思考[J].新闻界,2007(4):171.

[3]金妹.“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6):32.

[4]葛涵.基于新媒体产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实训教学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1):79.

[5]BiggsJ.Enhancingteachingthroughconstructivealignment[J].HigherEducation,1996:94.

[6]戴维•H.乔纳森,苏珊•M•兰德.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6.

作者:王 璇 李 磊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