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2-01-26 11:05:40

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亟需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这对高职院校提出更高水准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亦是如此。文章通过阐释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分析工匠精神在艺术设计专业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作用,以期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实践模式;工匠精神

政府报告首次出现“工匠精神”时,其获得了社会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可:一是表明现阶段对人才职业素养的重视,具体表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方向;二是指明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衡量标准。然而,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如何因地制宜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源源不断输出高技能人才以推动设计行业的发展,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自“两会”后我国进一步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工匠精神”这个词汇就大热起来。大部分人认为,工匠精神就是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做精致,工作态度认真严谨、细致专注。但是笔者认为,工作态度认真是每项工作的基本,真正的工匠精神更应该是一种生活理念和一种价值观,工匠们着力于把一项工作做到与众不同、做到极致。当前,中国仍然是一个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这与我国的制造业缺乏工匠精神有关。中国的高职教育是中国现代工匠的培养摇篮,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都将从事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作,他们是“实干兴邦”措施的后备力量。何为工匠精神?一方面,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操守,涵盖对工匠的拳拳敬意、对工艺品的匠心独运、对品牌力量的牢牢坚守;另一方面,工匠精神也成为一种行为规范,工匠们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一丝不苟,对技术的不断突破。立足当下,阐释中国梦的理想追求时,必定是以技术型人才支撑,而技术型人才的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工匠精神的传承。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社会现实的矛盾,高职院校理论教学与过度机械化的技能教学脱节。对于以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高职院校而言,如何在矛盾中寻求突破口,究其根本,在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育中重塑工匠精神,重视理论内涵,才是高职教师值得反思的问题。

二、“工匠精神”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作用

当前,中国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类专业分为四大块:视觉传达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动漫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培养的是以设计为主、懂工艺、会制作、能动手的技能型人才,这和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一样的。工匠的创造能力和技艺水平集中反映在产品上,这既是工匠们心血智慧的结晶,更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工匠精神对产品的精益求精与创造性,这也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之于职业人才,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熟能生巧的技术操作。当技术人员将工匠精神的实质(态度严谨、精益求精)代入到实际运用中,当工匠精神的学习理解教学加入到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时,工匠精神足以成为引导人才具备创造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重要力量。中国现在离创造大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不足。大部分高职院校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上,忽略对学生的职业操守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道德的培养,这种追求极致的态度正是我国职业教育所缺乏的,但这种精神又是成为一个创造大国所必须拥有的。工匠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心和职业创新精神,所以在现阶段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践

(一)计划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意识。针对课堂教学而言,教材的选定、教案的准备及教学形式的安排都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模块。而计划教学是在教材与教案充分衔接的基础上制定计划,与课堂教学融合,严肃考核形式,扩大学生的接触面。同时,计划教学是有条不紊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应当注重的课堂环节是实践模块(自主创作、分组讨论),因为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必须要让学生了解整个工作流程和工作状态。最好让每个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参与到项目中,当教学过程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时,学生更能真切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从而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树立良好的价值追求。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包装设计课程为例,单独的一门课程并不能让学生了解怎样设计包装以及包装设计的技巧和市场运作,但是将这门课程放在项目化教学中,从市场调研到创意设计、设计定位、产品定位、品牌定位、文案定位等,再到最后的设计完成稿,整个流程按照公司的项目流程严格执行完成。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了每个细节的重要性,整个工作流程一环扣一环,如果一个环节出错可能会影响到下一个设计步骤,这样更加激发学生的工作严谨性、责任感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二)深化现代教学方式提升专业技能。相较于传统教学中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手把手”的学徒制,现代社会的教学方式需要做到的是继承传统,革故鼎新。在古代学徒制中,师傅充当的角色不单单是授予者,还是传统技艺与使命精神的传承者。而在现代的高职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学生则要树立自主学习的主人翁精神。与古代学徒制度相比,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和接受通识知识的基础上,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选择性。现代教学过程中主要由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引导教学,这种人才培育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汲取经验总结,得到专业指导;另一方面,脱离“手把手”教学的素质教育与职业精神的教育,能让学生快速投入到艺术设计的本职工作中。企业导师带给学生第一线的生产实践性技能,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比如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量房体验,以前是在PPT上讲解现场量房需要注意的事项,但是现在能够让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到现场量房,讲解房型的特点,门窗、浴室、厨房的量房要求等。工匠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到实践动手的快感,体验到专业技能提高带来的自信心,而通过“现代学徒制”的现场教学能够快速提升学生工匠精神技能。(三)校企合作铸造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冒头的“大学生工业园区”“孵化园”等校企合作搭建工作室的新时期,学校与企业的壁垒不断被打破,成为连接学生的有效纽带。这种形式的设立实际上是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对象,他们提供合适的项目给校方,学生通过完成对应的项目来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方式,能够充分达到训练的目的,尤其是激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作灵感。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时,必须将其放到现实情景中进行锻炼,范围主要包括对学生工作作息时间的规定,对设计任务完成的考核标准、对项目完成的奖惩制度等。通过严格考核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自主创新的学习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工作室中创造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在专业教学方式上,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更适宜以“校园文化构建”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题。校园文化涵盖内容广泛,其中,社团活动和学生会活动是校园文化组织的最主要形式。高等职业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课堂外,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实践、多反思,比如参加社团组织的手工艺品设计比赛,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融会贯通。这样不仅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设计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这也将工匠精神融入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分析所处环境与不同环境所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本身,学校应广纳建言,邀请一些事业成功的毕业生进班级跟学生进行沟通,开展“先进人物”“事业模范个人事迹”等专题教育,这种以校园文化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方式,既让学生感受到职业的亲切感和艺术设计的通用性,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树立起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五)通过社会力量弘扬“工匠精神”当前,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现代化文明社会风尚的风向标。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是能让十三亿中国人拧成一股绳的精神力量。然而,伴随着多媒体的广泛普及,网路上不乏有民众将不接受贿赂的人视作“老古董”,将抄袭他人设计的行为看作“拿来主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育,必须要多方面洞悉社会动态,对年轻一代工匠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和报道,引导公众转变择业观念。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才是集聚社会力量的核心,也是工匠精神的基本。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工匠精神不仅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工匠精神是我国艺术设计转型升级的基础保障。因此,高等院校在教学生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同时,应加强对艺术设计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2]骆萌.基于“工匠精神”的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7(4).

[3]童卫军,王志梅,叶志远.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设计工匠”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6(17).

[4]张轮.人才培养须蕴含工匠精神的教育[N].工人日报,2016-5-3.

作者:刘小艳 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