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感官式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2-06-29 04:38:03

环境设计感官式教学模式研究

一、感官式教学模式的定义

该教学模式强调刺激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情感,并不是像以往那样将教师的感受给予学生,或者用教师的感官替代学生的感官感知世界,从而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做到“自在具足”,在作品中达到“心意呈现”。

二、感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理念

环境设计专业包括室内设计和室外环境景观设计两个方面。环境设计以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旨在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空间。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多是艺术特长生,对事物的认识偏向感性,对生活以及周边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但是往往难以将感性认识转化为图示语言并在作品中达到“心意呈现”。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缺失设计思维,使设计沦为制图。感官式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如下:

1.激发学生的感官,促使其发现生活中的美以往的教育模式是由教师告知学生生活中的美,而并非学生凭借自己的感官挖掘周边事物的美,这样就导致学生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缺乏设计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感官感受,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其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细节,寻找并记录生活中的设计元素。

2.将现实美提升为艺术美,并应用于环境设计中环境设计专业感官式教学要求学生将生活中的设计元素高度提炼为设计艺术语言,结合空间中的各个要素,正确运用于环境设计中。

三、感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功能构建

笔者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提出感官式教学模式改革。感官式教学以“两点一线”为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活动轨迹,即从一个空间到另一空间的过程,使其通过感官捕捉周围的事物从而产生情感碰撞。这个过程可以是学生早晨起来去教室上课,也可以是从教室去食堂吃饭。在该运动过程中,学生运用自己的双眼发掘有意义或者有趣的事物,并用摄影、文字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再通过艺术加工以图示语言表达出来,并在之后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应用,转化成设计语言。该教学模式的功能构建如图1。

2.教学实践

以某教学楼前铺装改造为例,设计要求紧扣校园文化主题,注重图案化的表达,凸显设计的内涵。图2为学生作业。第一,“两点一线”的选择。任选“两点”,以清晨从宿舍来教室上课为例,学生由寝室途径梧桐林荫道至第一教学楼,观测对象可为其中任一环节中的物质。《诗经》中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栖梧桐”能很好地表达校园主题文化。因此,将观察对象设定为校园中的梧桐林荫道,可深入挖掘可用元素。第二,感官的开发。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进而激发其设计的灵感和冲动。学生采用速写或者拍照、文字描述等方式记录,应以多维度的视角观察,并注意照片或速写的构成形式。第三,艺术提炼。将记录的照片或速写加以提炼、概括,以艺术的形式,结合绘画的语言加以表达。第四,设计与应用。将提取的元素以图示的语言表达,并转化成空间要素,与人和环境产生关系。此外,学生还应该结合功能的特点对空间进行设计,考虑空间的情感氛围,明确掌握各种形态对人情感的影响,从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四、感官式教学模式下的设计评判

设计思想是评价设计作品的重要标准,设计思想对于设计作品而言就如同血液之于人体。无论效果图如何漂亮,设计思想始终是场地的气质所在。优秀的设计不但有良好的效果图表现,而且具有灵魂,这个灵魂的阐述就是“心意呈现”。而设计思想就是设计空间的“心意”,它要求设计者“自在具足”,用心感触世界,发现场地中一切可以挖掘的元素,并以艺术图示语言的形式展示出来,与场地产生共鸣,让人觉得感动。因此,评价设计作品不能单纯看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心理层面,即能否做到“心意呈现”。

真正的教育并不是给予或者填鸭,而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发自己潜在的智慧。这种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的过程就是“自在具足,开发感官”的过程。“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设计亦如此。这就意味着学习动机的触发点发生了变化,教学成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了。基金项目:南华大学船山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2016CY005):南华大学独立学院设计艺术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研究;南华大学船山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2016CY007):关于交通工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研讨——如何合理分配和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作者:陈坚 李涛 王宽 单位: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涛,王宽,廖建军.企业信息反馈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适应机制构建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6(10).

[2]王宽,李涛,陈祖展.“拆分与整合”——环境设计专业多模块式教学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6(9).

[3]胡艳丽.现代服装色彩教学创新研究的探索与实践.轻纺工业与技术,2014(4).

[4]项荣健,李建军,伍秀娟.基于任务的引领式协作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