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改革教学管理培养创新能力研究

时间:2022-01-18 09:25:10

高职院校改革教学管理培养创新能力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新教育政策的颁布,高职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在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高职教育也具有与它齐头并进的发展势头。但是如果想要达到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社会认知度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换句话说必须进行创新改革,创新的目的是提高综合教学质量,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才质量。作为学校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途径主要是平时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这两大模块都应有所创新。通过介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分析制约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然后提出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层面应做出的努力,最后得出结论,想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附加值必须在校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学模式;教学管理;高职院校

如今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毕业生人数年年创下新高,在这个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高职院校的毕业大学生要想在其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更高的附加值,有更多能吸引眼球的亮点。基于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提高教学质量属于首要任务应该早早提上议程。只有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快创新改革,解除思维定式,拥有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才能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需要,从而使高职教育的发展迈向新台阶。

一、创新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创新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性、团队协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对于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动手能力。实践是将意识转化为物质的唯一途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从而将书本知识融入到实际操作中,加深理性知识的感性认识,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之道,这些都是书本上的知识所无法达到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一些创新型的实践活动中一般都是一些团队协作项目,这时候通常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与麻烦,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这期间需要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和协助操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向老师寻求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怎样取长补短的更高效地进行活动;创新能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不断的进行一系列创新活动,才能逐渐的培养出创新思维,单纯的研究学习书本上所教授的方法只能是墨守成规。创新思维可以摆脱思维定式,看待问题是能够不盲从,找出与他人不一样的切入点,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拥有不断探索的精神,这样的人才在企业中能够不断注入活力,深受些企业追捧;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根据目前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弱,工作上效率过低,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在遇到难题时敢于探索,并且会多角度观察进而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还具备了团队协作精神,这些对于以后工作的开展都是明显优势,能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制约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缺乏“对症下药”的合适教材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参考依据,近年来中央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正在积极的推动高职院校教材编写工作,建设一些精品课程,整个高职教育界也逐渐转变观念开始接受一些新兴的教育观点和理念,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增加了一些实践课,希望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有一些院校鼓励广大本校师生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展和实际情况进行自编教材,虽然在教材方面大家都在不断地努力探索,但是从所有已经出版的这些教材来看它们同老版教材之间并没有质的差别。

(二)整体教学环节缺乏实践教学以及规范的实践基地

从目前的课时安排来看,实践课程的课时明显不足,特别是一些需要大量实践的课程,如经管类专业,还停留在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研究讲授,实践性教学的比例连总课时的30%都达不到。有的学校因为学校资金紧张便大幅度的削减实践课程,使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实践课变成一学期只有一到二节的稀有课程。尽管如此,实践课的质量也是无法达到保障,据很多同学反映,上完实践课感觉就是去放松了一下,回到课堂再写上一篇实践报告,那么这学期的实践课便“圆满结束了”。因此,对于实践课程实施的明确要求应该出台。专业高品质的实践基地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应该实行“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即校内一名辅导老师,校外的实习地配备一名实践指导老师,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能给学生进行指导答疑解惑。如此下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从而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地培养创新能力。

三、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改革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环节最为关键的一点,也是形成质量的点睛一步。要想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高职院校必须大力改革教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模式改革的主要问题

在进行改革之前应当首先找出病应对症下药,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忽略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无法衡量“高”与“职”的关系。很多学校将自己定位成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学科型教育痕迹明显,还有一些学校将自己一分为二,分为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对于人才培养带有严重的学科倾向忘却了自己“职”的职责。(2)有的学校出现的问题和上面的问题恰好相反,他们牢牢抓住了“职”的特性,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这种授课模式不能培养出高端技术型人才,反将学校变成了一个小型工厂,学生们直接成为“劳动工人”。(3)很多高职院校都有一些校企合作的项目,有些学校不能很好地把握“工”与“学”的关系。在课程设置和传授的知识来看没有迎合企业的用人要求,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和企业建立起牢固的关系,使得学生进入企业后一时之间很难快速适应企业节奏。

(二)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注意的原则

(1)“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做好摆渡人的角色,做好指导工作,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多进行一些形成性评价。(2)“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高等院校的培养目的就是学生的就业,其实质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并且准确把握就业市场和就业人群,建设一个以能力为主体发展目标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工学结合”的原则。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通过校企结合,实施开放性办学,搭建好两者合作的平台,做好有效沟通,使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运营好相关的管理机制和保障制度。

(三)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途径

(1)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高职院校的传统教育理论大多是注重学科型教育,体现的是一种“学科本位”的认知。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学科严密性和知识系统性,但是却偏离了高职教育的本质,这种教学模式应该早早摒弃。高职教育应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最大力度的参与其中,体现出“能力本位”。相应的“能力本位”课程也应该得到大力开发,这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框架性文件,构建此框架需要遵循“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导向”的课程生成机制。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中进行相对应的知识体系改革,对整个知识框架进行系统设计,根据学生的能力要求和所学专业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进行系统知识的优化,使整个学习过程目标更明确有针对性。(2)培养具有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师团队。即使有了再明朗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变数,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肯定无法适应改革下的新要求。(3)搭建多元化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平台。目前社会上有很多校企合作失败的例子,最终利益受损的还是无辜的学生,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一个公正客观且具有权威性的第三方媒介。

四、人才培养的保证———高职院校管理机制改革

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层管理机制,从目前来看,我国的高职院校管理制度仍然带有“老古董”的味道,一些管理制度的制定也主要是考虑是否便于管理者的操作,根本无法激发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正是由于这种落后思想的制约,导致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人才质量参差不齐,整体上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更是飞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高职院校想要真正的在社会上得到更多的支持认可必将经历一段长时间的考验,要想将这段时间缩减,那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终将进行的一个阶段。

作者:赖汉深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占学.关于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29).

[2]黄甫全.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马树超.历史的抉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