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3-23 10:25:34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摘要:艺术设计从原先单纯的造物设计扩展到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审美需求,成为协调人们同产品、环境、社会等周围各种关系的综合性创造行为。针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当下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围绕高职艺术类专业的特点,从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创新教学运行管理模式,优化师资队伍、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和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评估反馈制度等几方面探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的改革路径,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管理

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意识形态范式也在悄然改变,生活与艺术的边界逐渐消解,艺术设计从原先单纯的造物设计扩展到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审美需求,成为协调人们同产品、环境、社会等周围各种关系的综合性创造行为。艺术消费以及文化产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这也促使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热潮连续多年不退。热潮背后我们看到,一些高职院校因为招生形势好仓促开设专业,相关的师资队伍、硬件资源、教学管理等并未配套跟上。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历史较短,属于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安排、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偏颇,在这样的环境中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事实上,艺术设计专业与高职教育其他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实验实训、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不能照搬普通专业整体划一的管理模式。当前高职院校正从规模发展转为内涵建设,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在课改背景下教学管理工作也要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做到改革与管理并重。基于此,本文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探索符合专业教学特点,适应课程改革和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新模式。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是重知识、重创新、重实践技能的专业,以实施个性化教学,培养高素质、精技能的艺术设计特色人才为基本任务。它与高职教育其他专业有着显著的差异,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其有专业自身的特殊性。

(一)教师和学生个性突出

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和学生作为高职教育体系中的特殊群体,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体现为:艺术类专业教师个性张扬奔放,崇尚理想自由,在教学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轻文化基础知识;高职艺术类学生来源复杂,层次不一,由于艺术类高考所需文化分数较低,艺术专业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被动选择。这些学生对艺术设计学习没有初始动机,大多是临时突击,入学时无论文化基础还是艺术功底都相对薄弱,同时表现出大量非规范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缺乏理性思考和纪律约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艺术类专业教学教务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较普通专业差别很大

艺术设计类专业强调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它与高职教育其他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实验实训、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尤其是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上差异很大。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比起传统教学来,在教学方式上有其特殊性,需要采取分段式、小班化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有很强的渐进性与系统性,不同于普通专业课程一周一次的安排,需要集中安排教学,一门课程学完以后再学习新的课程。其在考核方式上也区别于一般专业,更多的是采用非卷面考核的形式,比如上机操作、大作业、作品展示、现场答辩、以证代考等。由于考核方式的特殊性,在成绩评定时,也不像普通专业考试通过量化评定来得客观公正,教师的主观色彩(个人喜好、艺术风格等)在整个考核评价中占有较重的分量。这些差异也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衔接更为紧密,注重实验实训

如上文所提,一方面,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很强的渐进性与系统性,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均应为下门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之间必须有连贯的承接关系,这样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要求,以及艺术设计本身最终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现实追求,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培养时,更要注重实验实训。艺术类教学中大量的实践课时需要学生在实训室、实践基地或市场、企业中进行。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安静的听课,还需要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或是外出采集素材、参观调研。教师制定好的授课计划、教案等也会因为学生的接受程度及不同、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等原因作出相应调整。这些特点要素,也需要在教学管理工作开展时认真考虑。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管理是保证学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对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历史较短,其教学管理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也使得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

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一般情况,至少应该建立两个方面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一是学院、教务处层面反映教学管理体制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的相关要求,教材、考务、学籍、实验实训、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成果评定奖励以及教师工作量核算等规章制度。二是系部层面,在学院、教务处的宏观政策和制度指导下,根据本系各专业特点制定的适合本系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教学例会制度、教研室常规管理制度、实训室制度、听课制度、调停课制度、系部档案管理制度、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以及教学过程管理制度等。而在实际工作中,系部层面的教学管理机制的缺失或不全是一个普遍现象。系部层面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围绕上级行政部门布置的相关工作,没有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导致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比较被动,有时甚至困难重重。此外,针对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新情况、新问题,按照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很难做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亟待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二)教学运行管理行政化倾向突出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运行体系是建立在学院教学运行体系之下的。从宏观的管理角度看,该体系是整个学院运行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如果从专业自身加以审视,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自我禁锢、难以满足人才培养实际需要的运行体系。高职院校一般奉行的是以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和教学日历为执行依据、以学院的相关规范要求为准绳的中规中矩、整齐划一的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对于一般专业而言,这样的教学运行模式没什么不对,但如果把这一运行模式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相对照并加以考查,就会清晰地发现,它与艺术类专业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实际需要是背道而驰的。比如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不断调整,而过于行政化的教学运行管理条例限制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灵活把握。再如授课计划与教学日历,它们原本是为教学的有序开展而制定的,目的是保障一定的教学内容能在计划时间段内完成,但计划是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制定的,应该根据实际的学情进行及时修订,且修订权必须掌握在教学执行者即授课教师手中。现实情况却是授课计划成为唯一的执行和检查评价依据,不能及时修订或根本不修订,这显然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另外,对文、理工、艺术教学实施统一管理、统一考核评价,也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有些无所适从,完全被动地去应付各项考核检查任务。

(三)“双师型”教师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亟待加强

当下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整体教改,推行项目化教学,在教学上强调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更需要组建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组成专业教学团队加强沟通,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矛盾,避免课程考核评价主体单一等情况。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大多数是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大学里接受的专业实践教育有限,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行业企业的专业实践和实际工作经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往往把较多的精力和经费放在教师的学历进修及“双师型”教师的个体建设上,缺乏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有效机制,忽视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激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单兵作战,团队意识欠缺,不利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定,其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与反馈机制滞后

这里面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教学的监控、评价与反馈滞后。体现在:监控范围不全面,侧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较少关注实践教学;侧重于本校教师,疏于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侧重于评价教师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学效果的考查。评价方式单一,大多通过督导听课,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且多以系部自查提交报告为主,针对性不强,合理性不够,反馈不及时,导致评价反馈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第二个层面是就教学管理本身而言,这样的管理模式、方式方法是否符合专业特点,适合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是否满足教师、学生教与学的需求,是否积极有效,这是需要教学管理部门领导、管理人员认真反思、总结和分析的。而在实际工作中,这样实质性的反思、分析、研究与评估比较少,未能引起管理工作者的重视,一些小结报告也往往流于形式。

三、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实践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使得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举措在实施过程中总是遇到各种问题,这不仅阻碍了专业教学发展,也影响了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整体教改背景下,探讨适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没有科学的、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教学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盲目甚至低效的管理,会严重制约院系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因此,教学管理理念的更新是前提。学院层面要看到,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于其他的专业教育,其尤为强调创新意识和艺术个性的培养,在制定完善一些规章制度的时候,应注意考虑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特殊需求。如小班化教学,开办个性化特色班;推行奖励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完善开放式课堂管理等。此外,要在大方向统一的前提下赋予艺术院系更多的管理自主权,提升系部自身治理能力。作为教学院系,则要本着对专业建设发展负责的态度,在尊重教学、尊重人才培养、尊重专业特点的基础之上,抛弃形式化的条条框框,积极推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目标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建立健全一套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实际教学需要的管理制度,尤其要探索建立系部、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教育教学,建设实习实训,开展质量评价的制度和体现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激励机制,以实现管理内涵和品质的根本性提升。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学运行管理模式

管理者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服务于教学的,为使各项教学安排能有效实施,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教学服务意识,充分体现其协调与服务的职能,即适度监控、有效调度、合理协调。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弹性化教学运行管理模式。比如课程安排方面,艺术类专业的课程不能同普通专业课程一样通过系统排课,而应该按照授课地点、时间、教师教学设计的实际需要进行人工排课;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鼓励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分层次和分类型教学;强化以育人为目标,能力为本位的考核,考核时不拘泥于一两种固有形式,而是尊重其灵活、开放、互动的特点与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过程性评价,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实践主线”的课改理念;课程资料存档也要遵循灵活性和多样化,光盘影像、作品设计、图画作业等按照不同课程类型制定相关原则来分类管理,有序归档。此外,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制度管理,坚持原则,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另一方面尤其要注意言辞语气与方式方法,遇到冲突时要从大局考虑、换位思考,耐心解释、有效沟通、相互理解和尊重,绝不能以管理者的姿态凌驾于教师或学生之上。在工作中,管理者要能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认真调查和了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求,创造条件尽力满足其合理需求,并让师生有机会参与教学决策和部分教学管理,充分调动起师生的积极性,使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在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向着人性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优化师资队伍、组建专业教学团队

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学和人事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出台相关的培育和激励政策。其次,教学院系更要积极推进落实,借助已形成体系的教学基本建设与改革研究项目性载体,创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也可以通过“工作室”教学平台的建设,通过特聘、柔性引进等方式吸引企业行业一线的设计师到教学团队中来,打造业务精干、专兼结合、层次分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以“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工作室制”教学团队。另外,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条件的安排好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师资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引导教师步入企业实践,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操作方法、岗位素质、知识技能要求,掌握行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真正做到知行并重。在优化师资队伍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进修、研讨等多形式,让管理人员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管理理论、政策法规,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与管理水平。

(四)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反馈制度

科学的教学考核与教学管理评估反馈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工作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校的一切管理从根本意义上来说都是要服务于师生的教学需要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是同行评教或学生评教,且重在评价教师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学效果的考查,这是不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更不能简单地通过听几次课,课程结束后参考下学生评教的结果和考试分析来下结论,而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并将教学评价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准备—实施—完成—应用反馈”的全过程。这里面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评价指标的制定,除了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先进性外,也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态度、学生的能力训练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的课程教学目标有否实现;二是改革评价模式,加大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力度,构建学生、教师、企业三方参与的考评机制;三是每一次教学评价后,要将多方面信息及时反馈给各个任课教师(包括外聘教师),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改进和调整自身的一些问题,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最后,教学活动是动态连续的过程,教学管理工作也是连续不间断的。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工作的同时,要通过自我反思、同事建议、经验总结等方式方法定期对自身工作的效能做出有效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调整改进,使教学管理工作良性高效地运转。

作者:徐亚 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叶喜冰.以综合设计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环境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1(3):46-47.

[2]刘伟.对高职设计艺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探究[J].职教论坛,2012(26):51-53.

[3]张格余,乔金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工作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9):55-56.

[4]黄志刚,闫英,黄志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5):128-129.

[5]俞伟忠.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包装世界,2011(2):27-29.

[6]刘毅,袁月华.论基于个性化教学的高职教学管理与组织[J].职业教育研究,2012(8):15-16.

[7]谭永平.论新形势下高职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及其队伍素质要求[J].教育与职业,2012(9):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