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07-24 04:00:34

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探索

进入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逐步完善,高校体育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当前,大学体育课程设置颇为丰富,趣味性较强的球类项目、更加时尚、贴近大学生生活的体育舞蹈类、跆拳道、健身健美等项目深受大学生喜爱,而最具有锻炼功能与健身价值的田径运动,自高校体育改革以来关注度急速下降,选课人数、开课班级严重制约,至此田径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中逐渐陷入尴尬境地。因此,该研究将在他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调查研究,就当前高校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为今后高校体育田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浙江工业大学田径选项课174名学生及浙江省8所高校(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丽水学院)10位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1.2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访谈相关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针对不同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并对其有效筛选,借助数理统计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浙江省高校田径选项课开展现状。2.1.1田径选项课开设情况。通过对浙江省8所高校的调查分析,目前开设田径选项课的高校仅有浙江工业大学1所,由此不难看出,田径选项课在浙江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中早已被“边缘化”,即将成为时代的“弃婴”。在对浙江省高校公体课不开设田径选项课的调查因素中发现,大多数教师认为“选课人数较少、田径课枯燥乏味、考核标准较高、教学内容陈旧”等因素是导致田径选项课开设失败的致命因素。在被调查的高校中,浙江工业大学是浙江省唯一一所正常开设公共体育田径选项课的高校。调查显示,该高校于2016--2017上半学年重新开设田径选项课,每个学期仅开设2个班级,该课程开设至今,共有174名学生选择上田径选修课,高校体育改革后的大学田径体育课正处于摸索阶段,尽可能尝试着去适应当代大学校园体育发展,崭新田径运动的回归,大部分学生对其还不能够深入认识,短期内还感受不到田径运动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健身价值,大学田径课程需要重新生根发芽,重新让学生来认识它、了解它。2.1.2田径选项课教学现状分析。对浙江省8所高校田径课程教学现状中发现,大多数高校主要由于选课人数较少不得不取消田径课,主要源于两方面:(1)“三自主”的教学模式实施,使得学生选课更加自主,学生更愿意选择趣味性、娱乐性、难度较低的体育项目,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主要由于田径运动自身特点所致“枯燥无味、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考核内容过于单一”。传统教学模式已寸步难行,如何改变田径教学现状?是田径运动重新回归校园的主要路径问题。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访谈与调查,大多数教师认为田径课堂教学应打破以讲解技术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应从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的角度出发,采用游戏与技术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学习的兴趣。2.2影响田径教学的主要因素。2.2.1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体育教学的考评主要侧重于技术评价与达标结果,田径课程评价体系过于量化,缺乏客观性评价,仍以高度、远度、速度作为评定的标准,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态度、发展能力等要素,忽略了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导致有些学生再刻苦努力也难以达到及格标准,而对于体质较好的学生来说不需要刻苦练习也能取得好成绩。2.2.2教学内容、手段方法过于陈旧、古板。当前田径课程教学模式革新缓慢,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表现出大同小异,长期坚持变化不大的教学方法,教师思维方式得不到有效创新,使自己陷入教学的习惯定式之中,在技术教学中多采用“注入式”教学,上课模式过于程序化,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2.3大环境下学生从众心理严重。从众行为是当代大学生不成熟的一种行为表现,尽管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但心理上还未成熟,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区,缺乏主见和自信,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特别是同学之间的影响,这种从众心理出现在“三自主”的教学模式中就会影响学生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因此导致大多数学生在选课时东张西望,四处询问,那些趣味性、娱乐性较强的体育项目更加深受喜爱,这样就会导致选择人数较少、开班较难田径选项课难上加难。2.2.4田径运动功能逐渐被淡化。从近几年教育部公布的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

作者:季盼军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体育军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