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

时间:2022-03-27 09:00:08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

一、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除包含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如:思想概论(简称:毛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还包括大学体育、军事理论、数学及人文素质类课程。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达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工匠“精神的提出,大家更多将目光转向了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越来越被轻视,越来越边缘化。除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和思想政治类课程,其他语言文化素质类课程也是越砍越少,甚至有个别院校语言文化类课程已形同虚设或已取消语言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更有个别高职类或者本科院校将语言文化类的公共课程看成是一个“负累”。大班教学、学生上课没兴趣、玩手机,任课老师照本宣科等各种现象层出不穷,随着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比例冲突,公共课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作为普通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底子差,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学校又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入学率、竞争力、就业率等,所以教师更应主动地进行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目前,公共课程在教学及改革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类课程不被重视。各民办高职院校在公共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上都存在一个问题,即不被重视。若非有关学校荣誉,可能学校对公共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大都是忽视的。如果没有全国数学建模比赛,那么数学课程的存在几乎就是占用教学资源;若非体育比赛类项目更易获奖、更易攻克,那么体育教学也似乎没什么需要突破改革的,而其中人文素质类的课程像写作、大学语文类课程既不能获得荣誉,又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并无直接性体现,简直可有可无。因此,学校领导层面大都认为公共基础类课程占用了学生较多的学习时间,潜意识都觉得公共课都应该为专业课程让步,尽量压缩,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对公共课程的忽视。(二)学生对公共课程的学习态度明显区别于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因受限于大班教学,所以教学难度更大。有时候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各类教学方法搬进课堂,因大班上课人数众多,学生只能分组教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写作类课程,教师一一点评批改的难度较大,只能个别讲解,整个学习氛围势必降低。同时大多数同学因专业教学老师的影响也普遍认为专业课程比公共课程重要,所以投入的热情、精力与积极性均比公共课更多。(三)任课教师思维受限,欠缺教学改革的动力和创新。公共基础课程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每年大多数的教学内容都近似或雷同,因此任课老师在教学上难免会存在懈怠情绪,部分内容重复讲,慢慢的也就失去新意。且任课教师经常同处于一个圈子,对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也多为闭门造车,欠缺教学改革新意。在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的动力和创新方面都有所欠缺。根据以上公共基础类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公共课的教学改革也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首先,公共基础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开设的,人的综合素质中最基本的综合素养能力都是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学习获得的。而且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设置的职业核心能力中,公共基础类课程所学习的内容在职业核心八大能力中占据六项。因此,一个人在步入社会后能否取得较好的业绩并非直接由专业知识决定,相反,起关键性影响的是这种最基本的综合素养能力。

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改革策略

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发展方向应以有用、够用、实用、学生爱学及能培养学生的基本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我校为例,我校在公共课程教学改革中得出了许多经验,现以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我校人文素质类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文化素养类课程如《国学经典》课程,此类课程旨在通过文化传承与文化素养方面的习修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另一部分是实际运用能力类课程,如《口才与写作》,这门课程侧重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文笔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贯穿类项目培养学生的交际表达及写作等实践运用能力。这两门课程的开设从素养及实用两方面对学生的内涵及外在体现进行培养,效果非常好。其中这两门课程在教学改革中重点采取以下的教学改革思路:(一)公共基础类课程改革应从“理论型”向“实用型”转型。无论是《毛概》、体育、数学、人文素质类的课程都应从“理论型”向“实用型”转型。单纯讲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效果肯定不太好。要想办法将理论转为可以“学以致用”的实践技能。例如:在《口才与写作》课程中,我们从教学内容的设置开始,都是以对学生实用为考量目的,如与人交际交流的介绍训练,到交际中的健康心态训练,再到学生在学校各项社团、社会实践中需要用到的演讲训练、解说训练,还有各类职业口才的训练等;在写作中从活动策划的撰写,到签订合同时对合同的辨析,通知、请示、总结等各类最常用又最实用的公务文书的写作,所以从“理论型”向“实用型”的转型对于民办高职的学生而言,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倡“体验式”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还应倡导“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改革思路。这主要是指“寓教于乐”,人文素质类课程在讲授过程中个别内容难免会枯燥乏味,一旦出现学生“听梦”的状态,基本上学生在后期都不再会继续听进去。单纯的“讲”和单纯的“练”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都是没有多大的效用,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要以“体验式”学习为主。就拿我们的《口才与写作》课程来讲,学生在进行解说口才训练时,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要求学生上交一份解说视频作业,这样在总结的写作学习中,学生就能将自己在这个活动中的收获和体验写出来,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且在掌握方法之后,还能“言之有理”。(三)“重素质、重能力、重方法”的综合素养培养。在公共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人文素质类课程还是体育、数学、思修、毛概等课程都可从“重素质、重能力、重方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改革。例如:我们的《口才与写作》课程在解说口才训练部分,要求学生上交的解说视频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即兴解说口才能力,还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剪辑制作视频,小组合作的团结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无论从素质、能力,还是方法的训练都能让学生有所学,或“学以致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既是迫切需要的,同时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基本综合素养的同时,对于学生的情商及将来毕业的实际能力提高也将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锋.高校公共基础课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3(1):108-111.

[2]郑乾生.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改革探讨[J].教育评论,2014(11):117-119.

[3]招耿春.科学与人文不可偏废———论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4):10-13.

[4]巩且.关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改革的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5):22-24.

[5]孙中涛.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69-71,76.

作者:潘晨 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