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时间:2022-01-26 01:17:04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1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历史的回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牢记历史,方能避免扬长避短,重蹈覆辙。自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共经历了8次体育教学改革。

1.1旧体育的改造(1949-1953年)由于建国前长期受日本和欧美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加速旧中国学校体育改造和清除旧思想的影响迫在眉睫。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加速肃清资本主义思想,对旧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和西方体育思想进行批判,学校体育进行了第1次全面的改造,195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第1次学校体育改革正式开始。1952年,教育部和中央体委联合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此次改革明确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方针,建立了相应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

1.2劳卫制的推广(1954-1956年)为改变青年身体素质极度孱弱的状况,曾两次写给教育部长马叙伦,并下达“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实施劳卫制。1954年《关于中等以上学校中开展群众性运动的联合指示》和《关于开展学校保健工作的联合指示》的出台,明确了我国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体质的培养目标。我国第1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的制订,标志第2次改革的开始。新大纲和劳卫制的结合保证了我国学校体育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本次改革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初步实现学校体育制度化。劳卫制的推广带有一定的阶级性和工具性,由于没有结合我国国民的身体状况,加上其标准较高,项目较多,在操作和推广的过程中造成大量的伤害事故。

1.3体育教学的初步规范(1957-1965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的改造基本完成,学校体育的也开始迈上新的发展道路。《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陆续颁布,有关的教科书也相继出版。《关于1957年学校体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颁布,使我国各类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有了依据,体育教学工作逐步规范。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运动中的“浮夸风”影响,学校体育系统出现了“四红运动”,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健康,大大地打击了体育老师积极性,最主要的是破坏了学校体育改革出现的大好形势。三年自然灾害,学生体质大大降低,最后学校体育只能以休息来替代[2]。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恢复发展经济,“八字方针”提出和贯彻,“七千人会议”的召开,理论联系实际,学校体育得到重生,各级学校的工作条例的制定,学校体育逐步得到恢复,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1.4学校体育的复苏(1966-1979年)的十年浩劫、1969年中苏边界发生冲突,学校体育都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存在。军体课取代体育课,学校体育遭受严重破坏。北京会议的召开肯定了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所取得成就和积累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体育工作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发展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上来。1978年体育第1次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进我国的《宪法》。随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和《关于在学校中进一步广泛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意见的通知》相继颁布,国家、地方体育管理和组织部门相继建立,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学校体育进入了快速复苏的新阶段。

1.5“三基”目标的提出(1979-1985年)1979年扬州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第5次体育改革拉开了序幕。纠正了过分强调体育运动项目成绩的错误思想,确立了学校体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在学校阶段做到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思想。会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加大学生用教材比重。本次改革,虽然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但“体质论”在当时学校体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

1.6教学理念的丰富(1986-1993年)1987年《全日制六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正式颁布,这标志着第6次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始。本次改革要求各级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并首次提出了“终身体育”的理念。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方向,这为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制订和实验做了准备[2]。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从此走上了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受终身教育思想思潮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理念进一步丰富,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但运动项目过多、教材“竞技化”,实质上改变的不多。

1.7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1993-2000年)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标志中国体育事业的管理进入了法制化管理阶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提高师资水平,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三级课程体系强调体育教学大纲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强调理论与实践、体育活动与卫生保健相结合;加强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不断弘扬民族文化;除此之外,还注重发展个人的能力,考核多样化。虽然“三级课程体系”似乎做到了灵活性和可供选择性的统一,但教材和教学内容全国统一的情况还是客观存在的。

1.8健康第一的倡导(2000年至今)为改变体育教学内容存在与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需求、生活实际相脱节,不利于终身体育形成等现象,“新课改”开始。2001年7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出台,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新课改”改变了体育课程内容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以及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建立了新三级课程体系。但是,“新课改”施行以来,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一”,不但没有遏制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还造成体育教师不知体育课“怎么上?上多少?上什么?谁来上?”的困惑。

2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审视

世间万物都有其两面性,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既有成效,亦有不足。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客观审视,既能发现成效,达到扬其长,又能察不足,从而更好地避其短。

2.1体育教学改革之成效纵观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历程,取得成效可谓有目共睹:一是教学理念实现了由“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理念的转变,由健康一元化的“增强体质”向健康多元化的“健康第一”理念的转变。二是随着《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国家体育教学自主权的下放,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重复、单一、竞技化等状况大大改观,教学内容生活化、地域化、趣味化的多样化特征日趋明显。三是体育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受益其他学科的发展。随着其他学科先进的教学技术、理念和方法的运用,计算机科学的融入,新兴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到体育课堂,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系的不断丰富。四是教学评价主体的丰富、功能的改变、内容的补充和依据的科学,体育教学评价彰显人性化、科学化特征。

2.2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之不足

2.2.1健身功能的弱化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在现实中有被弱化的现象。放弃运动技术的传授,不在乎运动量和强度。相反,却在一味地强调学校体育在发展心理健康的作用。运动技术就是体育的外在体现,体育追求的是人类体能的不断超越,体能超越的实现只有借助运动技术才能实现。1952年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同年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出“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体育理论》中体育的概念也强调体育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方面的重要性。杨文轩提出体育具有自然质、结构质和系统质三个层次的功能,学校体育归属自然质功能。可见,增强体质至始至终都作为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而存在,弱化学校体育健身功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2.2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模糊不清建国以来教学内容和课程都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部分。但“”期间的“军体课”和“扁担、莴笋、扫把、南瓜进课堂”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课程内容是一种静态的、稳定的,并严格遵守运动技术形式规律和个体心理发展顺序,把运动技术项目科学规范的组织起来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体系。而体育教学内容,则是体育教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兴趣的状况,经过对体育课程深刻理解,并对其加工改造后,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的具体的身体活动内容,是一种动态的、灵活的情境性内容。课程内容是总领,教学内容是细化。课程内容为教学内容的导向,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以课程内容为依据,不管何时都不能脱离课程内容的约束和框架。可见,“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概念的模糊认识,是导致教学内容随意化的主要原因。

2.2.3传统教学方法的质疑随着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日益丰富,新兴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传统的传习式教学方法却有被束之高阁之嫌。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不是彼此取代、彻底推翻前人建立的东西。传习式教学法是体育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和纠错等途径,指导学生领会、模仿、练习最终形成运动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是目前体育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为显著的一种教学方法。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新兴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未必一定有效。一味的追求时髦,全盘否定或淡化传统教学方法的作法不可取,我们要做的是结合先进的技术方法,对传习式教学方法的革新。

2.2.4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弱化纵观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历程,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地位经历了由“师道尊严”到期间的“地位丧失殆尽”,再由“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并存到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历程。教师的主导地位呈现逐步弱化的趋势。众所周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体现的,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水平,直接决定学生主体性体现的好坏。因为求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的阶段,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分析能力,但仍处于心智不成熟,存在幼稚、片面和盲目等特征。教师的主导性得不到体现,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健身技能一无所获,他们的终身体育愿景也将黄粱一梦。

2.2.5学校体育“万能论”的错误认识近年来部分专家、学者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误读,学校体育的功能出现浮夸化,几乎可以包治百病,这无意加深了公众对学校体育功能的错误认识。近几年学生体质连年下降的事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咋舌叹息的同时,对学校体育功能和教学改革的成效产生了很大质惑。学校体育究竟在做什么?改革有什么用?学校体育无疑就成了罪魁祸首,众矢之的。是的,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影响体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运动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1]。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12]也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学校体育不是万能的,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合力才有助于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3我国学校体育的未来展望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基石,“十八大”提出教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要做到与时俱进。首先,矢志不移秉持学校体育的健康功能,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首要任务;其次,优化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1-2项运动项目,在“学懂、学会、学乐、学健”[8]原则的指导下,逐步让学生具有“拿得出手”的专业化运动技能;再者,传统的传习式教学方法要继续传承和发扬,新兴的方法和手段要理智取舍。最后,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完善,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以及话语权加大,教师主导地位将重新树立。

作者:郑先常邵斌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