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异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时间:2022-06-05 03:51:49

求异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什么是“求异”教学法

所谓“求异”教学法,其实质上是一种质疑精神,也是一种求异思维,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特异的答案的思维探究过程和思考方法,求异思维主要的特征和功能是立异创新。它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关键和核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突破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任何创新,都是对前人或别人观点的否定与超越,没有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是不可能的。

二、“求异”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一)在比较学习中“求异”比较阅读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有分析的进行阅读”,这就是比较阅读。其作用在于“通过比较,看清读物内容或形式上的相同或相异点”,即在相互联系中抓住读物的特征,从而加深学生对读物的理解。因此,语文教学中就不妨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作品。高尔基的《丹柯》与鲁迅先生的《药》有很多相似点,比如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曲笔的使用、英雄的结局都有可比性。鲁迅先生的《药》中有一个重要的写作目的就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指出脱离人民群众是一个致命的缺陷,那么在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丹柯》中有没有相同的目的呢?让学生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当时的高尔基也许没有意识到革命者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悲剧,而群众找到了幸福之地的结局也过于浪漫化,而鲁迅却在辛亥革命失败之后认识到了人民的麻木和革命者力量的单薄才是革命最大的可悲,才在《药》中有了令人恐怖的描写。就内容的思想性而言,《药》显然比《丹柯》在思想性方面更加成熟。通过这样的比较学习,我和学生一起得出了结论《丹柯》与其说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悲剧,毋宁说是一个关于革命的悲剧这样的一个主题。这个观点不仅新颖而且有很强的依据,学生也通过这样的训练认识到了一种有用的学习方法。

(二)在反思中“求异”要使学生的习作不囿于套路、老路,有刻意求新之意,必须引导学生挣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帮助他们确立换角度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篇课文解读完毕后,有意识的提出一些新鲜的、可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找到新的阅读兴趣,既知其一又知其二。《老王》是初中八年级的一篇课文,为什么还要在高中阶段再学习一遍呢?有的老师只是简单的回顾一下就结束了,认为没有太多可讲的东西,我和学生回顾了这篇文章之后问学生,这篇课文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初中我们的关注点在老王身上,我们思考一下如果作者的关注点不是老王而是作者自己情况又是怎样的?作者在老王的悲剧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有没有过失呢?学生被我的问题吸引了,他们没有想到有这样的角度、这样的想法,更没有想到一篇学过的课文还会有新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学生说,作者的生活相对宽裕,可以更多的帮助老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之下,我们共同的结论是:作为知识分子,理应是道德良知的守护者,他们最应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可是在老王最需要精神关注的时候作者却如此的麻木,作者实质是借老王这个人物反思中人性的泯灭,对一个知识分子尚且如此,何况一般人呢。文章的主题一下子深邃了,学生也感到高中的教学和初中是有很大的不同,必须要认真思考才能有新的收获新的体验。

三、“求异”思维的训练

需要通过思维创造性活动,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新颖的、超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成果。求异思维重在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联想,从各方面、各角度、各层次思考问题,并在各种结构的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构思。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中有见地的思想,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避免学生盲目深信“权威”的思想,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对于富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教师都应及时加以肯定,对学生稚嫩的创造萌芽倍加珍惜,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作者:张声雷 单位:浙江义乌市上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