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外语教师发展路径探析

时间:2022-07-10 11:19:16

“一带一路”外语教师发展路径探析

2013年,中国政府发起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构想。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正式启动。2016年7月15日,中国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以下简称《教育行动》),就沿线国家在教育领域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具体思路、重点合作内容和基础性举措等进行了阐述。《教育行动》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是实现国际政治经济民生互通的重要支撑;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繁荣,为区域教育大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1]。《教育行动》作为“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在教育方面的落实方案,也再次将教育国际化改革和发展推向时代的风口浪尖。“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首先应注重教师的发展。由于外语仍为国际交流的首要媒介,因此,外语教师的发展便在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在《教育行动》一年有余之际,外语教师发展对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意义还未引起关注,相关研究也几乎空白。因此,本研究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语的需求、外语人才储备现状、《教育行动》下外语教师面对的机遇和职责,并将结合笔者自身实践,对新时期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行探析。《教育行动》下外语人才的需求分析在我国,外语教育一直分两个体系进行:外语专业和公共外语(主要为大学英语),当讨论“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语的需求时,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可以较清晰地说明问题。“一带一路”这项“大事业”是国家着眼于对外开放和战略安全大局、优化区域开放格局、加快向西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教育行动》作为“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在教育方面的落实方案,指出语言互通是教育互联互通合作的一个重点。语言互通主要指:将沿线国家语言课程纳入各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联合培养、相互培养高层次语言人才,发挥外国语院校人才培养优势,推进基础教育多语种师资队伍建设和外语教育教学工作[1]。就这个重点而言,它包含了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两项任务:一是加快培养小语种人才;二是培养高层次语言人才。《教育行动》明确了国际化教育以“育人为本”这一原则,指出:培养一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人才,推进合作办学、人才联合培养和师资培训计划,支持沿线各国实现政策互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1]。要实现这四通,就得依靠国际化人才。外语界认为,“国际化人才”应既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又具有跨文化素养和较强国际竞争力;跨文化素养是指“具有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具有很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晓国际惯例和国际礼仪,能够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国际竞争力是指在科技、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2]。关于合作办学,《教育行动》指出:推进优质教育模式在沿线各国互学互鉴,鼓励沿线各国高等学校在语言、交通运输、建筑、医学、能源、环境工程、水利工程、生物科学、海洋科学、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沿线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联合培养学生;各地发挥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紧密对接国家总体布局,积极搭建海内外平台,有序与沿线国家地方政府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有序与沿线各国学校扩大合作交流,整合优质资源走出去,选择优质资源引进来;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要立足各自发展战略和本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规划,与沿线各国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实施高度灵活、富有弹性的合作机制,优先启动各方认可度高、条件成熟的项目,明确时间节点,争取短期内开花结果。[1]分析发现,面对“一带一路”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仅靠外语人才并不能满足沿线国际人才市场需求,需要培养交叉学科、适宜外向型经济文化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语言互通还有另外一项重要任务应由非语言专业的人才来承担。对一些急需专业的人才来说,需要在外语和母语之间进行国际交流,他们的外语能力也要达到适合国际交流的水平。外语教师发展的时代之需在我国,外语教育最早见于元代[3],但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和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步成为一个研究课题[4],目前为止研究并不充分,成果相对较少。进入21世纪,作为对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必要回应,教育的国际化成为历史必然,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随之,外语教师的发展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并成为教育国际化中的重要课题。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师主要有这样三种专业背景:以文科参加高考的外语专业大学毕业生、以理科参加高考的科技外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其他专业或有海外留学经历且外语水平较高的大学毕业生。第一类为大多数,第三类一般教授专业外语。在基础教育领域,外语教师主要以英语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为主。就存量外语师资来看,一般的外语教学和研究人才并不缺乏,但具备国际化视野、全球化意识,并熟练把握学科动态、掌握最新研究方法的战略性高端外语人才的欠缺,已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制约外语学科发展空间扩大的瓶颈[5]。对于目前只具“一般外语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外语教师来说,《教育行动》的实施无疑将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外语教师将获得更多参与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活动的机会。新形势下,地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将为包括教师在内的人才提供更多参与国际交往、接触各国文化常识、锻炼国际交往能力的机会。外语教师一方面将在教学中给学生灌输一种良好的国际意识与国际理念,合理地嵌入一些国际交往和竞争所需内容;另一方面也主要参与学校与社会合力营造的教育国际化改革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下,在与学生、学校、社会的互动发展中,外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才能也得到发展和提升。其次,外语教师将获得更利好的校本发展机遇和保障。《教育行动》以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为主要内容,将促使学校进行教育理念、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的国际化改革;《教育行动》还指出,各地发挥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开展“走出去”和“引进来”,这意味着人才培养可以做到因地适宜,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教育资源在融入国际化中的作用。为了很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各学校将力争从“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市场需求出发,改进教育理念、教育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行动》的出台,带来外语教师发展契机的同时,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新挑战,赋予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新内涵。国家政治经济发展要求教师既拥有符合时代精神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还需要在这些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首先,外语教师要有高超的外语专业素养,而且应具备外语学科教学知识。其次,外语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跨文化、跨学科和国际化的知识储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帮助学生构建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国际化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适应多文化背景的世界竞争能力。所以,外语教师自身不断提升国际化意识,进行国际化知识积累,提升自己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技能,是指导帮助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的必备专业素养。基于地方优势的外语教师发展探析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省级“一带一路”建设分别意味着外语教师发展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有“本土情怀”。一个方面是来自国家经济发展“大机遇”,另一方面是着眼地方优势教育生态资源开发规划带来的“小机遇”,这两种机遇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融合。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融合。因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实践,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如何开发利用地方优势教育资源进行探析。

1.人才培养,国际水准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任务,教学实践能力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因此,教师发展首先应立足于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这两个环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教师专业知识增长、专业教学才能提高的重要途径。《教育行动》指出,教育国际合作要各地发挥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开展“走出去”和“引进来”。因此,各地方外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实践能力、学校办学条件和地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积淀,挖掘特色教育资源,开发特色国际课程,并利用实地教学和网络平台进行知识文化扩散和传播。下面以笔者实践举例说明。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教师在工作中应自觉保持文化开放与文化宽容立场,既要吸纳优秀的文化资源,又要传承民族文化。笔者所在陕南地区位于秦岭巴山腹地,处于汉水流域上游,是中华文明开化较早区域,有着甚为丰厚的文化积淀,尤其是两汉三国历史文化资源积淀丰厚。这些资源一方面在对外输出中起到了吸引外国学生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培养本校学生国际发展素养中起到了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是重要的地方优势教育资源。近年来,学校外语教师陆续走访了本地历史文化古迹和展馆,将相关文史资源进行了挖掘和整理,筹建了区域文化外语教学资源语料库。其中主要包括汉民族文化、汉中两汉三国历史文化、陕南民间文学文化、汉中旅游、汉中美食、对外经贸、外事交流等系类文本。这些文本采取英汉(日)中外语平行对照的方式收入。语料库资源主要用于口笔译实务课程、双语课程以及课外教学实践实训环节,例如,用于《汉中历史文化选读与翻译》《两汉三国文化选读》《汉水流域丝路经济文化贸易史选读》等课程和外语专业翻译实训之中。这个语料库的建设一直保持着动态更新,一是添加更多文本,二是在教学实践使用之后改进外文翻译。这个语料库的另一个作用是汇集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教育的输出和引入提供资源。目前,该语料库资源用在英(日)语专业、大学英语、留学生等的教学之中。另外,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人才应用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涉外实习实训、国际大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教学项目。从2015年开始,学校外语学院、管理学院、经贸学院等开展合作,组织师生参加由教育部、商务部、中央团委、各级政府等主管或举办的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模拟赛等。通过“外语+专业”的联合,各专业学生在合作备赛过程中,不仅极大地增长了应用领域的知识,而且在比赛中与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选手竞争,获得难得的国际模式职前或职业模拟训练。可以预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学生获得这样训练的机会将会增多。根据笔者经验,外语院校可以组建国际化水准的外语(对外汉语)教学技能训练营、外贸及翻译实训平台、创新创业俱乐部、职业模拟实验室等项目。以选拔的形式,分级别、分步骤、以国际发展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国际化发展模拟训练。这类项目或将是未来外语教育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

2.教学科研,取长补短

我国外语师资发展的现状是东西部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差异明显[6],对于普通院校的外语教师而言,教学能力和学术能力要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在有限的教育生态条件下结合自身条件,积极参加教学科研研修是一个良好途径。据统计,学院56名专任教师中,近三年来,每年有逾20人次参加国内国外教学科研研修访学活动,教师整体教学科研得到提升。此外,学校地处汉文化发祥地,文化历史积淀丰富,因此,学校外语专业教师在对日本、泰国、美国、英国等国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交流互访中,获得较多机会。据统计,学院56名专任教师中,近3年共有近20人次获得此类国外学习交流和工作的机会。从“发挥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角度开展科研也可以发现颇多机会。此外,由反思国际定位的教学活动带来的科研关注也容易获得成功。学校位处陕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之地,是古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故里和“新丝路”沿线辐射区域之一。自“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实施以来,这样一个区位特点,为学校教师提供了更具竞争优势的科研资源。省级和校级项目对结合区域优势方面进行的研究都给予倾向性支持,投入有较明显增长。近年来,笔者在地方文化对外传播、陕南民间文化对外传播、地方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生态等方面的研究都获得了科研项目的支持。学界认为,教师合作是一种有效的补偿性发展路径[7]。教师在合作中专业知识、专业才能获得增长和提高,专业情意进一步加深。如上文所述,本校教师合作建立的地方历史文化中外语教学资源语料库成为多个专业教师备课共享资源。外语专业教师相互合作并联络其他专业教师参与收集类似文本,合作开发本地文化翻译、历史文化选读课程和编写教材,参与者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都得到了提升。笔者认为,国际水准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合作,对于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国际化改革和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服务社会,拓展机会

外语教育的发展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有本土情怀,外语教师的发展,还可以从参与社会服务方面获得。浏览《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行动计划任务分工表》,发现除了科技教育、文化对外传播两个方面的多项工作与外语教师直接相关以外,国际旅游、国际贸易方面也与外语教师的工作间接相关[7],可以说,服务社会方面,外语教师还有很多发展机会可以挖掘。2016年10月,学校外语、经贸和计算机专业教师开发的汉中市中小企业对外业务发展平台,在当年汉中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优秀奖。2017年4月,“汉中兴元新区汉文化示范区”建设揭牌,迎来文化界和教育界众多来宾,学校师生提供外语翻译服务。学校位于丝路经济带辐射区,借助该经济带外向型经济文化发展的有利时机,学院正筹划以“社会急需+教师专长”为依托,为政府和企业定制化培养高层次外语人才。实践证明,随着参与服务社会机会的增多,外语教师将在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和经济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担当起助力企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使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结语根据《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要求,中国教育“走出去、引进来”需要将地方办学条件与国际发展定位的关系协调好。研究结合自身实践,就外语教师如何结合自身所具备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条件,从而在知识增长、专业才能提升、专业情意加深等方面获得发展进行了探究。研究对同类高校外语教师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目前“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尚处发展初期,成功案例寥寥,但可以预见,随着《教育行动》推进外语教育国际化改革和发展,外语教师将在职业实践中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2016-07-15)[2017-06-29].http://www.moe.edu.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2]王雪梅:《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内涵、类型与培养思路——以外语类院校为例》,《外语界》2014年第1期,第65-71页。

[3]高晓芳、宋志明:《中国近代历史背景下的外语教育规划》,载赵蓉晖:《国家战略视角下的外语与外语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195-201页。

[4]陈仕清:《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广西教育出版社,2012,2。

[5]戴炜栋、吴菲:《我国外语学科发展的约束与对策》,载赵蓉晖:《国家战略视角下的外语与外语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173-181页。

[6]姜秋霞:《西部地区外语教育的生态语境及补偿机制研究》,《中国外语》2012年第6期,第4-10页。

[7]杨思帆:《美国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其经验——以密西西比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例》,《比较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第99-105页。

作者:张俊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