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特征探究

时间:2022-10-09 11:02:54

幼儿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特征探究

一、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可理解性

教师语言的可理解性是指幼儿教师的语言能够被幼儿理解,只有教师的语言被幼儿所理解,幼儿才能够接受和掌握知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受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的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师以成人的水平向幼儿发难,必然会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教师应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期的原理,在幼儿可接受的范围内,巧妙地运用语言帮助幼儿习得知识。幼儿教师语言的可理解性表现在“精简”“有序”“鲜活”“适中”四个方面。

(一)精简

精简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短。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只有9~15分钟。这要求教师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教师讲话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做到少说“空话”,突出重点、难点,少重复啰唆。比如,一名教师在向幼儿介绍西红柿的另一名称时说:“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对,是西红柿。西红柿还有一个名字叫番茄,就像我们班的李佳又叫佳佳一样,西红柿也有两个名字。”如此,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重复啰唆,仅仅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该教师就让幼儿认识了西红柿的另一个名字,在短时间内,运用精简的语言有效解决问题。

(二)有序

有序即是讲话要条理清晰,由浅入深,层次分明。这要求幼儿教师的语言要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语言要以幼儿已有经验为依据,要有利于幼儿新旧经验的迁移与重组经验的获得与拓展。因此,教师教学要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从幼儿现有的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出发,不断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达到新的水平。课堂所讲内容主要靠口语来传达,而口语声过即逝,具有“一次过”的特点,幼儿只有听清楚了才有可能理解。为此,教师应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出发,依据思维发展水平,合理组织教学语言,做到讲述有条理,深入浅出,使幼儿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三)鲜活

鲜活,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要直观、具体、生动、形象。鲜活的语言比较贴近幼儿心理,更具趣味性,能拨动孩子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词语、概念,感知新事物。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这样的语言:“蔚蓝的天没有一丝白云,一条溪水从卵石中间流过,卵石清晰可见,溪边坐着一位长者,面庞清癯,双目炯炯有神……”这是一个辞藻华丽,语言优美的句子,但对幼儿来说,这些生僻的词汇,他们无法理解。教师不如将句子简化,“啊,这天可真蓝啊,一点云彩也没有。有一条小河哗哗流着,水可清可亮啦,里边有好些石头,看得清清楚楚。河边坐着一位老爷爷,虽然长得有一点瘦,可是两只眼睛可有精神啦。”这样的表述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简单的词汇,换了一种语气,原来的句子不仅更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而且富有美感和画面感。天空、云彩、老爷爷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这样幼儿更容易理解,必然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四)适中适中是指教师的语速快慢要适当。教师语速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幼儿对语义的理解程度。由于成年人的言语比较复杂,有时候幼儿仅仅只能够感知词的声音,并不能理解语义。如果教师语速过快,幼儿只能听到并记忆教师所述的部分内容,就会在整句话、整段话的理解与记忆上出现困难。当幼儿无法理解语义,听起来吃力时,幼儿的自信心将会受挫,便会产生消极厌学情绪。如,小班数学活动“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四以内的数”,如果老师快速地边点边数“一二三四”,让幼儿跟着学,则幼儿很有可能变成唱数,无法达到“手口一致点数”的教学目的。反之,如果教师说话语速过慢,缺少了新异刺激,就无法营造出活泼有趣的活动氛围,幼儿无法感受到言语中的情感,使得整个活动平淡、无趣。这同样无法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甚至禁锢幼儿的思维,影响幼儿天真烂漫性格的形成。因此,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控制好语速的快慢,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氛围,使幼儿保持积极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近些年,“虐童事件”不断曝光,一些幼儿园师幼关系极度紧张,造成这种紧张关系的主要原因就是师幼间缺少了情感的支撑,尽管许多教师坚信师幼关系质量对幼儿的学习有重要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言语以讲授言语、维序言语为主,评价言语次之,情感言语最少。很多时候,她们希望运用指令性的语言,让幼儿能遵循教师理想的进程活动。然而这些“指令”抹杀了幼儿的天性,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影响极深,因此,在幼儿园教学实践活动中有必要加强幼儿教师语言的情感性,增进师幼间的情感交流,呵护幼儿的心灵。

(一)教师对幼儿的情感

教师对幼儿的情感,也即教师对幼儿的热爱、认同、鼓励和夸奖。幼儿是一个真实的、有情感的“完整”存在,幼儿带着自己的情绪对待事物。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能够传达自己对幼儿的情感,哪怕是教师的一句问候、一声称赞,都能对幼儿的心理带来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对胆小、害怕发言的幼儿,教师可以说:“××,老师和小朋友们都特别想知道你是怎样想的。老师知道你是一个勇敢的小朋友,你可以告诉大家你的答案是什么吗?”对于一些能力弱、跟不上进度的幼儿,教师要进行鼓励性引导:“××的第一步已经做好了,真了不起!老师再来演示一遍下一个步骤,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对于幼儿所获得成功,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以进一步增强幼儿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的自我成就感。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完成作品的小朋友给予肯定和表扬:“小朋友画的房子这么漂亮,老师都想住进去了。”这样富有情感的语言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求,促使其更乐于模仿、学习和探索。对幼儿来说,教师对幼儿的热爱、认同、支持、鼓励和奖励,就是一种力量,能够打消幼儿的失落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产生积极的行为,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语言情境的情感性

教学语言情境的情感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情感注入其中,并贯穿始终,从整体上为教学活动奠定一个良好的情感基调,创设富有情感的心理环境。富有情感的心理环境能给幼儿营造一种良好的直观感受,使他们能置身于一种模拟的情境中,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幼儿有了情感体验,才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手段,依据活动内容,巧妙地运用语言进行铺垫、描绘,巧设悬念,创设出富有情感的情境,启迪智慧。比如在舞蹈(或音乐)活动中以小故事导入,借助道具来再现每一个舞蹈动作的来源、意义、要领,利用小故事创设富有情感的表演情境,巧妙地借助故事情境将舞蹈动作串联起来,以达到使幼儿的理解与记忆的目的。

三、幼儿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在课堂教学中,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教师是讲解,优异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则是启发。由于幼儿有意学习动机并不强,自制力差,思维发展水平不高,所以幼儿的感知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这时就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幼儿教师语言具有启发性,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尊重幼儿,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活动中,若是教师的言说总是以自己的视角来理解幼儿的世界,而极少设身处地去倾听幼儿独特的儿童世界,就会使课堂成为教师的“殖民世界”。幼儿在回答问题时,满脑子便会琢磨教师想要的答案,其个人的思维就会被禁锢,想象空间越来越小,课堂氛围也因此死气沉沉、单调呆板。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尊重幼儿,鼓励幼儿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在认识数字“7”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出示数字,即“今天老师请了一位数字宝宝来我们班做客”,而并不告诉幼儿这个数字是几,而是引导幼儿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小朋友们看看它长得像什么呀?”孩子们的想象力极为丰富,有的小朋友会说“像镰刀”。老师可以据此做进一步的引导,“××小朋友说像镰刀,那我们就可以用它来割青草啦!”有的小朋友会说“像拐棍”。老师就可以说:“那我们就可以把它送给圣诞老人做拐杖了。”对于孩子们的表述,教师可以不去做肯定或否定性的评价,而是设法去“解读”孩子们的表达,并试图引起其他孩子的进一步表达。最后,教师再做出总结:“这个看起来像镰刀、像拐棍、像……的数字宝宝,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字‘7’”。教师不强迫孩子们接受自己的观点,在很多时候,倒是教师对孩子们的观点表示欣赏和赞同。教师只是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将问题“抛”给幼儿,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引导幼儿探索与发现,真正做到了尊重幼儿的想法。

(二)帮助幼儿,引导幼儿找对思考方向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弄清楚自己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如何使活动的每一部分内容环环相扣,教师要提问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以怎样的顺序出现,幼儿会对这些问题做出怎样的反应,教师该如何应对。因此,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设计,这样才能灵活应对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对幼儿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适时的补充,有效引导幼儿进行思考,才能保证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在一次主题为《摸一摸》的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想引导幼儿回忆手的作用,以此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进而引导幼儿感受用手摸的感觉,指导幼儿通过摸来认识事物。于是教师展开发问:“小朋友都知道了手的作用很大,那我问问,你们的手能不能摸尖尖的东西呀?”接下来,教师从幼儿的切身体验出发,引导幼儿说出哪些东西是不能摸的,并引导幼儿找到不能摸的缘由———扎扎的感觉,是因为尖物把手扎疼了。接下来引导幼儿通过摸一摸,感受身边的事物,如通过摸衣服———软软的、摸桌子———硬硬的来体会“摸”的不同感觉,了解“摸”的含义,进而学习“摸一摸”这个词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预先的设计,每一个环节层层递进,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能够灵活地应对,并及时地反馈、适时有效地进行补充,有效引导幼儿进行思考,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幼儿教师语言的针对性

幼儿教师语言的针对性,既包括因材施教,又包括因地适时施教。幼儿本身是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但是这个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又有很大的差异,这使得教师与幼儿的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都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便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又因为环境对幼儿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不同的时空领域下,教师还应当针对当前场景适时调整语言,做到因地适时施教。二者相统一,使得幼儿在教师引领之下以最有效的方式掌握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一)因材施教

教师要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幼儿都融入活动之中。不同的孩子在年龄、性格、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幼儿教师应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对其进行悉心教导,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特色,善于调动每个幼儿的积极性。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交谈。对于刚入园的幼儿,要尽量采用拟人化的语言,以此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感知幼儿园是一个有趣的地方;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自己特有的思考方式,教师要尽量采用朋友式的交流,让他们把老师当成最好的朋友,以此来深入了解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对于不同性格的幼儿,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语调。如果幼儿的性格内向,教师就应该用亲切、关怀的语气,消除孩子紧张的情绪;对于调皮、多问的幼儿,教师要有耐心,对于幼儿的提问要认真对待,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对于智力水平不同的幼儿,教师语言也要因人而异。对反应较慢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讲话要适度放慢语速,必要时加以重复,以保证其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对于才思敏捷的幼儿,教师则要适度提高语速,提高难度,避免重复引起幼儿反感,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适时施教

除了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应该做到针对不同的情境,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进行适时施教。要做到批评、表扬要具体,对事不对人。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个叫佳佳的小女孩双手捧着一大束野花,送给老师:“李老师,李老师,这花好看吗?送给您的。”老师笑着对幼儿说:“呀,你这是在哪采的啊?真漂亮!谢谢佳佳。”佳佳说:“玉米地旁边采的。”李老师表情凝重:“嗯?佳佳,如果你很长时间没有见到爸爸妈妈,会不会难过啊?”佳佳点点头:“嗯!”老师接着问:“你为什么会难过啊?”幼儿说:“因为我会想爸爸妈妈。”老师紧接着补充:“那佳佳你想一下,你把这些小花、小草采下来,它们就永远离开了爸爸妈妈,这样他们会不会难过啊?”幼儿点点头:“嗯,它们也会想念爸爸妈妈的,对吗?老师。”老师很欣慰:“对啊,它们会像佳佳一样难过,因为它们也想待在爸爸妈妈身边。你知道吗?农民伯伯给玉米喷农药时,也可能会把野花野草喷上了农药,我们摸了这些野花,有可能会生病。所以佳佳以后不要采花了好吗?”佳佳像个小大人似的点点头。老师与这幼儿的对话虽然结束了,但是教育活动仍在继续。该教师将今天的第一节课改为了生活教育课,教师以“采花送师事件”导入,适时跟幼儿讲道理,告诉幼儿为什么不能随意采摘路边的野花野菜,有效地进行了安全教育,并有效地阻止了幼儿接触可能被撒上农药的植物。与此同时,引导幼儿热爱生命,保护野花野草,为幼儿良好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针对当前的情境,调整教学内容,适时施教。表扬具有针对性,批评对事不对人,幼儿送花给老师,教师收下了花,对幼儿的爱心给予肯定并表示感谢。但是采花这件事是不对的,“小花、小草离开爸爸妈妈也会伤心”,以此教育幼儿不能随意采摘野花野草。当然这样做的最重要目的是要让幼儿明白:野花野草有可能被农民伯伯喷洒农药了,采摘花草可能会中毒。整个教学过程可谓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以说,幼儿教师是否能对语言有正确的把握和运用,决定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成败。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幼儿教师,他(她)必须首先做出正确的角色定位,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在教学语言的使用上,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让幼儿在富有魅力的语言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白晓琳 陈闻晋 单位: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