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6篇

时间:2022-07-02 04:03:57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6篇

第一篇

一、确立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为最终目标

目前,许多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最终目标,而忽视了师德修养。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是促进青年教师树立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只有“观念上的问题解决了,思想通了,才谈得上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完善青年教师培训制度,拓展培训内容,多维度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许多高校非常重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而青年教师入职后鲜有关注,况且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内容多以心理学、教育学、教师法规与职业道德为主,形式化严重。近年来,学校采取岗前培训、入职试讲、定期观摩课和网络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多维度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在岗前培训时,除常规课程外,加大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采取邀请教学名师、讲课比赛特等奖获奖教师进行经验交流等措施加强入职培训。定期开展观摩课活动,青年教师与执教主体共同就执教主体在教研教改方面的个人见解进行研究、探讨、分析、论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青年教师导师制是提高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实现教学相长,优化师资队伍的最有效形式。学校通过营造平等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特色培养,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形成了“一二三四”导师制培养模式,即一个目标、二个导师、三项制度、四个步骤。一个目标是指“一年称职,两年优秀”的培养目标,二个导师是指一个校内导师和一个企业导师,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或指导见习、实习的机会到企业或学校学习,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迅速熟悉实际工作环境,增加基层工作经验;三项制度是指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选聘制度、建立规范全面的考核与评价标准和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四个步骤是指导师遴选、师徒互选、全程指导及结果考核四个步骤。

四、立足青年教师培养,创新教学督导模式

教学督导工作是高校教学自主管理的形式之一,是导教带动促学、沟通新老教师的重要桥梁,是传统的继承及其在现代的弘扬。学校本着以“督”为辅、以“导”为主的督导理念,分层督导,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模式,通过开展追踪听课、评课制度,听课交流,讲座辅导,立体教学督导等一系列“听、评、帮、教”督导方法,不断加强制度化管理,形成激励与约束并行机制,提高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及水平。

五、赛讲促教,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讲课比赛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正确引导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本着“以赛促教,以赛促训,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理念,在现有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模式下,完善比赛机制,开展“赛前指导、赛中点评、赛后总结”,从而真正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使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发挥其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作用。

六、启发自觉,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自主发展

尽管学校责无旁贷地担负着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任,有义务创造条件,但是青年教师不能一味地依赖外在力量,必须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实现自主发展。在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教师能力提升是非常自我的,内在的,所有的外力作用都必须通过教师内因而产生作用,因此,青年教师是否具有自主发展意识,能否做到主动发展是实现其能力提升的关键。一是青年教师要有努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热情。二是善于系统化地自我反思。教学能力只有靠教师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教师对自我教学能力的反思是“自我更新”取向,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没有教师对自我教学过程的反思,也就没有“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教案后的自我小结、中期工作小结、期末工作小结及培养工作总结等办法帮助青年教师学会自我反思,并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三是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自我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师教育体系、理论不同的是,它倡导教师从自身的实际教学出发,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和体验,并在其中感悟、学习、提高。这种学习,需要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学习的内容,在积极的人生体验中,完成感悟和提高。因此,青年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敢于引用新的教学理论、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利用新的教学资源,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检验、修正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对教学的认识,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学校大力提倡青年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研究。四是勤与同事、学生交流与互动。自主发展的本质是让教师自己主动地、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好的、新的教学观念,更新自己的教学信念和教学能力。青年教师要经常地、主动地和同事交流思想,敢于承认自己在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与同事的合作与帮助。交流还应包括与学生的交流,教师授课的对象便是学生,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学生的满意才是教师成功与否的最大标准,因此,青年教师要善于从学生中学习教学方法,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善于跟学生交流与互动。近年来,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学校不仅注重工会、教务处、人事处和督导组的外部辅助作用,而且注重启发青年教师的自觉性,激发其自主发展意识,形成了内外合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青年教师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仍有广阔空间,还需要更多高校管理者、青年教师和学者的不断研究,不断激励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作者:董庆来工作单位:延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第二篇

一、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分析

(一)能力结构严重失调

在我们国家的民办高校当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不平衡是最突出的问题。这与我们国家对于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实际要求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正在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希望能够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将学生从应试教育当中解脱出来。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意味着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要求的提高。在这样一种要求之下,青年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和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互动的能力。

(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

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学生接受社会历史遗产的影响越大,其受教育的程度就越深,最终接受的知识量就越大。而学生知识面的迅速扩大和知识储备的迅速提升,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实现的。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开发自己的智力与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一个过程的实现对教师本身的要求很高,而当前环境下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很难达到这样一种要求。教师本身在知识储备上的不足会使教学过程显得薄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不起来,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着反思能力差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反思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对于自己行动、决策和要求的进一步思考。这样一种反思过程不仅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加严谨的引导。总而言之,教师的反思活动本身是想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来达到改善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是民办高校内的青年教师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到位。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进行教学活动,既没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也没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改进,这对于青年教师自身的提升和学生的引导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民办高校教师的反思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其对于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效果都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二、提升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措施

(一)青年教师应当树立终生学习的学习观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完成教学任务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教师本身要有相对完整和宽厚的教育科学知识。但是在民办高校当中,青年教师本身存在着年纪较轻、教学经验较少的问题,相应的知识储备也不如老教师丰富。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这种情况很难通过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手段来解决。知识储备不足,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强青年教师自身的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和储备来保证青年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跟得上教学过程的实际要求。在这里所强调的知识储备并不仅仅是指教学方面的知识,也包括其他学科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知识。总而言之,民办高校当中的青年教师一定要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之下来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传授能力,在完成教学要求的同时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二)通过不断反思教学经验来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

对于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而言,无论是自我学习的过程还是教授他人的过程,其工作都不能够一蹴而就,其成果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现出来。正是因为这样,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还需要做好不断反思的工作,通过对自身的反省、自责和自我鼓励来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实现自我进步的方式。当然,青年教师在教学反思的过程当中会涉及较多方面的问题,包括教育思想的把握、教学实践的评价、教学过程的反馈和调节等。其中教学反思环节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青年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方式来进行选择,包括写反思日记、进行观摩教学或者是进行反思式教学等。除此之外,进行科学有效的行动研究也是非常有效的反思方法。总之,不同的教师在反思实践过程当中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总的来说,对于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而言,最为核心的往往还是教学能力的反思。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往往需要经过两个具体的阶段:第一阶段,要关注并重视教师作为专业性职位的地位问题;第二阶段,要更进一步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通过教师自主化专业发展的方式来强调和表达教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三)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科技发展到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活动当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样一种大的形势和背景之下,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的掌握就成为了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要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影响。为了保证民办高校的教学效果,有必要促进青年教师更好地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得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当中的应用能够真正从表面走向深入。可以这样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应只是一种形式,更应当是一种方式,是一种植入到青年教师头脑当中的概念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作用。

(四)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

在高校教育当中,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想要切实提高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质量,让青年教师参与到科研项目当中去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和手段。青年教师自身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科研活动当中来,具体的实现形式则可以根据实际的状况来进行选择。如可以与毕业院校内的教师保持良好的联系,这样就能够参与到导师所主持的课题或者是学术讨论班当中来,且能够及时获取最前沿的科技信息。这对于青年教师眼界的开阔以及学术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除此之外,青年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同事之间的合作和磋商来实现进步。这实际上就是从教学实践当中来获取经验和知识,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这同样能够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在保证高效课堂的同时提升教师自身素质。通过上文当中的说明和分析可以看出,在民办高校当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最为核心和基础的工作。学校想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国家的民办高校在青年教师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等方面确实存在着较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青年教师通过自身探讨、研究、自我反省和自我激励来实现改进和完善。

作者:彭斌工作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第三篇

一、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情况

青年教师是指年龄在35岁以下,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按从教时间长短,把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适应期(1—2年教龄)、成长期(3—4年教龄)、发展期(5年以上教龄,年龄未超过35岁)。学生、所在教学单位、教学督导的三方考核评价,即“三方”评教(一般分A、B、C、D四个等级,A级为优秀)是当前高校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常用指标,也是评定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参数。本文以该指标为依据,参照吉林工商学院2011学年上、下两学期“三方”评教结果,从三个视角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高低进行评判。1.评教结果为A的青年教师与全校评教结果为A的教师对比情况数据显示,在2011学年上学期全校上课的教师中,共有228人评教结果为A,其中青年教师有46人,占20.18%;下学期共有282人评教结果为A,其中青年教师57人,占20.21%。全年来看,评教结果为A的青年教师占全部上课评教结果为A的教师总人次的20%左右。2.评教结果为A的青年教师与全校上课青年教师对比情况在整个学年中,共有258人次青年教师参与授课,评教结果为A的青年教师共计103人次,占全体上课青年教师的39.92%。其中,上学期评教结果为A的青年教师46人,占上学期上课青年教师115人次的40%;下学期评价结果为A的青年教师57人,占下学期上课青年教师143人次的39.86%。3.处于不同阶段的青年教师评教结果对比情况上学期在评教结果为A的46名青年教师中,适应期的有3人,成长期的有13人,发展期的有30人,分别占46名青年教师的7%、28%、65%;下学期共有57名青年教师得A,其中适应期的有8人,成长期的有13人,发展期的有36人,分别占57名青年教师的14%、23%、63%。以上数据说明:(1)青年教师评教结果为A的人数较少,仅占全校上课评教结果为A教师的20%左右;(2)在全部上课的青年教师中,只有近40%的青年教师评教结果为A;(3)处于三个阶段的青年教师教龄越短,评教结果为A的教师数量越少;反之,教龄越长,评教结果为A的教师数量越多。由此得出结论,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总体偏低,他们的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教龄短的青年教师是重点关注对象。

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主要症结

青年教师大多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他们的优势在于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前沿的知识信息,掌握新知识和接受新理念比较快,学习和研究能力较强。但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的传授与应用不能融会贯通;二是教学内容加工处理不恰当,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清,无法做到深入浅出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三是语言表达欠锤炼,或照本宣科,或生涩难懂,或逻辑混乱,教学味如嚼蜡,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四是多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教法单一,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其问题根源在于:绝大部分教师非师范院校毕业,在校期间主要学习专业课程,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到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专门的教学技能训练,为师的条件性知识比较缺失。岗前培训虽有一定作用,但由于培训形式模式化、培训内容单一化、培训时间短期化,使得新教师对教学工作只能是一个大概了解,并没有真正掌握与实际教学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新上岗的教师在前几轮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求把教案背熟,根本无法顾及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学技能运用是否合理,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是太理想。即使是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虽然系统学习过教育理论知识,但由于教学工作实践经验少,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表现出较高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还有一些青年教师凭着高学历和读研、读博的科研成果,虽然较快取得中级、高级职称,但缺少对教学深层次的领悟及实践的磨炼,他们的教学能力也难以达到相应的要求标准。另外,扩招带来的师资紧张问题,使青年教师被过早地推上讲台,以老带新的教学传统做法渐趋弱化,进修培训措施也无法落实、跟进,这些因素也势必影响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议

1.构建多层次的培训机制

目前高校教师的培训主要有职前培训(岗前培训)、入职培训和职后(在岗)培训三种形式。职前培训重在基础,入职培训重在适应,职后培训重在提高。由于职前培训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偏重理论学习,而由高校负责组织的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则应侧重于教学实践。为此,高校要从青年教师的实际要求出发,在青年教师三个发展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实现不同阶段不同培训,为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胜任教学工作创造条件。第一,对于处于适应期的新教师,加强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养。从学校层面,要定期举办青年教师培训班,聘请优秀教师就教育理念、教学经验、教学艺术、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此外,还可以借鉴某些高校的做法,要求有博士学位的新教师举办博士论文学术讲座,在汇报学术成果的同时,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场掌控能力、应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为胜任教学工作积累一些经验。从教学单位层面,一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应以“课程教学全过程”的“实战型”培训为抓手,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布置作业—设计实习方案—建立试题库—确定考核形式—试讲”等教学全过程给予新教师指导;二要完善听评课制度。规定青年教师每学期不仅要听、评老教师的课,还要听、评其他青年教师的课,从听者的角度评析他人教学中的不足或优点,帮助他们养成善于总结、善于反思的好习惯;三要建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制度。每学期各教学单位要组织专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进行“诊断”和综合评价,并及时提出改进策略。第二,对于处于成长期的教师,加强学历和实践经验的培养。一要加强学历培养,鼓励并资助教师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位,增强青年教师的自我发展动力;二要设立专门基金,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有目标、有要求、有保障、有考核的跟踪培养计划,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名校举办的进修班,安排他们到企业、公司、政府部门实习和调研,增强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要鼓励青年教师结合本专业教学的需要考取从业资格证书,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第三,对于处于发展期的教师,加强教学和科研“双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将处于此阶段的青年教师定位于培养成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由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教师转变。要多提供机会支持青年教师“走出去”、“走上去”,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会、到名牌高校做访问学者等形式,不断充实和更新学科专业知识及教育专业知识。与此同时,鼓励和引导青年教师勇于申报或参与部级和省级课题项目,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执教能力,使他们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2.加强教学指导体系建设

第一,个体指导。对新上岗教师要实行导师制。导师制是由教学单位给每一位新教师配备一名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术导师和教学导师),对新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指导,做好开课前的准备工作。一年期满后,教学单位进行检查,包括教案、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参考书、每节课的教学方法设计、教材中练习题的完成情况等,合格者才能正式开课。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让新教师能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及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尽快胜任基本的教学工作。第二,集体指导。一要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教研室是依托专业建立起来的教师从事教研活动的最基层组织,它不仅承担着制定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等任务,同时还应具备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功能。一方面,要组织青年教师集体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同一教研室的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相同或相近,对备课中的问题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所以便于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的沟通与交流、释疑解惑。另一方面,要对青年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了解教学规章制度、熟知教学环节与要求标准、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传授教学经验,帮助他们尽快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使教研室成为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与发展的“家园”。二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由年龄、学历、职称、专业领域等方面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团队成员以共同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为牵引,在由教学名师、教授等人担当团队带头人的带领下,成员间彼此分工明确,协作互助,取长补短,共同进行课程建设、教法改革、学术研讨、教学经验交流等系列教研活动,有利于提高个人乃至教学团队整体的教学水平。第三,跟踪指导。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应将处于适应期、成长期的青年教师作为督教的重点对象,对他们教学的各个环节应该进行跟踪监控,如检查教案,了解其备课是否充分;深入课堂,了解青年教师授课中存在的问题;检查试卷,评价其出题水平,等等。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督导要以扶持、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在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的基础上,要及时肯定他们的优点、亮点,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心,使之尽快成熟起来。同时,考虑到教学评价直接与教师的职称晋升有密切关系,对教师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因此督导督教制度要重视评价对象的差异性和评价指标的合理性。要积极探索不同教龄、不同岗位、不同职称的考评方式,构建出多层次、多元化的考评体系,让青年教师能够获得与其能力相符的评价,接受和认可考评结果,并能积极主动改进不足,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3.开展多形式教研活动

第一,讲课比赛活动。为促进教师相互间的交流和学习,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高校应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活动。通过比赛,为青年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课程内容的熟知程度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搭建平台。青年教师在展示自己教学风采的同时,与其他参赛者、专家评委、听课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在博采众长、扬长避短的学习和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成熟、不断提高。高校对参赛教师的评价除了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基本指标外,还应包括对参赛教师教案、日常课堂教学表现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全面综合评价,而不只是几十分钟竞赛表现,正确引导青年教师通过教学比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使竞赛真正成为促进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助推器”。第二,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不能认为只要有知识、学历高就能当好一名教师,只有真正懂得“教什么”和“如何教”的教师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还要有思考和改进教学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并以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研究教学内容革新问题,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问题,研究“因材施教”问题,等等。总之,所有与“教”有关的活动都应该深入研究。实践证明,坚持不懈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能够促进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为此,高校要完善教研课题管理办法,加大经费投入,引导和鼓励教师申报各级教研课题,特别是在院级课题立项方面要对青年教师有所倾斜,鼓励他们认真做好院级课题,积累研究经验,为申报高级别课题以及取得优秀教研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名师的教学示范与学术交流活动。一要通过校内外名师的示范课、观摩课等形式向青年教师“传经送宝”,引导青年教师树立向优秀教师学习的良好意识;二要组织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题讲座,让青年教师更多地了解和感悟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等。在不断的学习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他们改进教学理念,调整并提升教学能力的主动性,以便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适应当今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诉求;三要定期召开青年教师教学座谈会、研讨会。通过这些形式,使青年教师与诸多名家能够面对面地探讨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寻找解决教学“疑难杂症”的“良方妙药”,研商青年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等。在这种有针对性的专业引领、指导、服务中,使青年教师积极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积累教学经验,尽快找到有利于自身教学能力提升的最佳路径。

作者:王丽丽工作单位:吉林工商学院财税学院

第四篇

一、促进教师实施研究型教学,努力提升教师学术能力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但从实际来看,教学能力的评价弱化是各高校都非常突出的现象。相比较来说,科研能力以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质量等硬性指标为标准显得更容易把握,在教师评估体系中所占份量也更重,因而往往出现重科研轻教研的倾向性,不重视教学改革的研究。其实,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二者并不矛盾,高校教师各项能力的提高都根植于课堂教学实践。高校教师的管理要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要建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激励机制,满足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开发的需要,要培养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促进教师实施研究型教学,强化教学学术观。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不仅能够密切跟踪所授学科的前沿,驾驭所授学科的内容,还要能积极研究探索教学规律,从教学实践中探究理论问题的相互联系,树立教学学术观,努力提升教学学术能力,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现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个人发展与学校规划共赢。

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并有效利用“教师发展中心”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的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以及新入职教师的数量都有显著增加,大多高校教师都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虽具有较高的学历,却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培训旨在使教师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熟悉高等教育法规,掌握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从实际来看,目前对高校教师的培训,大多是短期临时性的,缺乏系统性,没有达到预想的培训效果,也未形成教师职业培训常态机制。教师的培训体系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即对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一方面教师培训内容偏颇,多以教育法规、教育理论技术以及外语能力为主,有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以及课程论等直接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知识和问题讨论欠缺;另一方面培训工作机制不完善,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结合不够,对教学技能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实际需求了解不深入。因此要尽快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有效加强教师培训,围绕课堂教学所需具备的能力构成开展,以促进教学能力构成各因素协调发展和提高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采用制度建设和经费支持等方式,营造良性环境,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充分利用本校教师已有资源以及外聘教授的先进经验,组织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说课活动,采用微格教学等方式,使教师培训更贴近教学实践,有效提高其教学能力。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明确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为“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当前教育教学的现状,研究教师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教学发展体系,为教师提供相关的职业和个人发展培训,实现教师发展工作的多层次与全覆盖,为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

三、倡导教学反思、自评与团体作业

根据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论,教师要经历从新手教师、高级新手教师、胜任教师、熟练教师到专家教师的五个发展阶段。高校教师必须认清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明确发展方向,不断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对已经发生的教学事件尤其是自身参与实践的教学活动的追问和思考,用高等教育学理论重新认识、分析、评价、提高自己。教学反思的内涵包括对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实践的反思,是高校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增强教学能力、形成教学智慧的有效途径。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实践,在教与学的交流过程中构建新的教学互动模式,推动教与学的共同发展,实现教学自主创新。除教学反思外,教师自评也是教师自我管理的重要环节。要以教师本人为评价主体,辅以教学质量学生评估调查表为自评参考要素。在学期课程结束前由教师本人向学生发放并回收汇总教学质量评估调查表,据此自我评价、发现问题。教师自评有利于督促教师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不断完善自我。从学校角度而言,要结合教师自身发展的规划与需要,创建推动教师教学及科研能力提高的团体环境。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教改项目的团队研究,使其教学科研工作由单兵作战转向协同作业,通过科研及教学实践、同行交流、名师指导等途径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身的科研教学水平。创建推动团体环境的建立,一是激活教研室,二是建立专业共同体。教研室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机构,要加强教研室之间的交流,提高教研室工作的效能,将教研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立足点。专业共同体是指教师为实现专业发展而建立的一种教师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学习团体,可以由专业有相同发展特征但学科不同的教师组成,也可以由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同学科教师组成。以学校为基地,以教育实践为载体,共同学习和研讨,通过相互沟通与相互交流,实现教学技能的共同提高。类似团体环境的建立,以知识生成为目的,形成教学实践知识的流动与传播,帮助教师提高专业及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同时,通过与其他人员的合作,也能够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革深入开展。

四、开展多样化教学竞赛

教学竞赛为教师提供了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锻炼学习机会,同时也是对各种常规教师培训培养活动的效果检验。通过认真细致的准备以及在备赛及参赛过程中专家名师的精心点拨,参赛教师经历一次次全方位的过程训练。通过学院、学部和学校的层级竞赛,教师集中地进行现场教学汇报,全方位地展示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客观地反映出自身教学上的优缺点,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与其他参赛教师进行各个层面的广泛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也为学校领导及职能部门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提供第一手材料和可靠的依据。学校通过组织各类型的教学竞赛和教学研讨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其灵活创新、有效教学,以赛促教,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基本功比赛、优秀教师评选等多样化教学竞赛的开展是培育名师、发现名师和推介名师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开展教师教学竞赛列入其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将其作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举措。

五、制定有效教学评估制度与监控体系

要适应实施学分制的大趋势,在高校中立足,教师的综合能力需全面提高。首先要提高教学能力。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潜能,教学评价内容要由片面单一转向全面多元,评价方法由定量转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目的由甄别选拔转向改进发展。要从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上彻底改变高校教师培训与教学过程相分离、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不被重视的现状。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简化评价环节,制定科学评估评价办法,建立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同步评价体系。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采用不同阶段对比发展指标,反映教师在不同时期的进步阶梯,以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改变以奖惩性评价为主导的教学评价工作,不采用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学督导组评价为辅的简单化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传统评教体系“重学生评教、督导评教,轻管理评教、同行评教和教师自评”的缺陷。不止侧重于对教师教学情况、科研情况和学生培养情况的定量考核,还要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潜质的定性分析,重视评教结果和评教数据的合理运用,对教师实施发展型绩效评价。在当今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以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充分发挥高校培养高级人才的职能,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参与教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教师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吸引社会力量对教育的投资,优化高校内部软硬件资源的配置,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作者:刘晓颖工作单位:国际关系学院

第五篇

1高校青年教师应具备的主要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应预备的教学能力是全方位、多元化的,具体可以分为五大方面:

1.1教学认知能力

教师教学认知能力是指认识、理解与把握教学活动基本元素(诸如任务、内容、对象等)的能力,包括理解专业目标及课程的能力、了解教学对象的能力、分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

1.2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教学设计能力包括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能力、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力、编写教案能力。

1.3教学调控能力

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是课程实施阶段的能力要求,是教师对课堂上学习情况的创设控制,是对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对达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使用以及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具体包括反馈教学信息能力、调控教学进程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1.4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能力是指教师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学习过程的原则,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构建一个多元、连续、注重表现的评价体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指向于教与学两方面:一是,指教师教学自我评价能力;一是,指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能力。

1.5正确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的能力

教学技术是指高校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各种物质媒体或物质条件。分为常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两类。运用常规教学手段的要求:目的明确,选择使用;展示清楚,引导观察;演讲结合,提高认识;注意维修,动手制作。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要求:应与常规教学手段结合使用;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方法;合理选择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与讲解、引导、思考结合起来;应当把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

2制约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2.1教师教学热情不高

据调查,一大半的教师对教学态度是无所谓的,主要表现为:不少教师回避教学,认为教学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有些教师不认真进行教学工作,备课不充分、讲课不认真。很多青年教师对科学研究非常重视,表现在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看重科研奖励,等,而对教学成就几乎无人问津,缺乏教学反思。

2.2高校师资培训只重形式

近些年来,高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不够。现在很流行的一种方式就是,培训结束后每个人都会颁发一个证书,无关乎你培训表现、出勤等,这就造成某些培训活动只是“走过场”。

2.3经济待遇低,社会压力增大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经济地位不容乐观。社会改革的大环境下,高校采取的涉及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给青年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自由选择的机会,同时也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使得很多青年教师难以安心工作,在教学能力培养上的主动性减弱。

3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措施

在当今教育改革及环境变化的背景下,不仅要求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具有传统教学模式及环境下的基本要素,而且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3.1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教学及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智力的高度集中又使科学研究成为高校的核心职能。两种职能并不冲突。最新的前沿知识可以大大改善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进展,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科学研究本身具有探索性,在教学的交流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获得新的灵感。但在我国高校,这两个方面往往相互脱节。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作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二是鼓励拥有更丰富成果的教授从事更多的教学活动。

3.2提高教学研究及创新的动力

高校的学术研究方面还存在一种趋向,即重科学研究、轻教学研究。一些人认为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新知识的探索,需要积极的科学精神,科学活动所获得的新的知识是一种真实的财富,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的声誉,而教学研究不过是现有工具和方法的组合而已。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基本活动,需要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强化对教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鼓励,把它们提高到与科学研究同等地位对待。

3.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媒介

多媒体教学自新世纪在各高校推广以来,硬件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多媒体教室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甚至有些学校实现了完全的教室多媒体化。但与此相对应,高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能力仍然存在较不足,设施利用程度也不高,突出的现象是仅仅将屏幕作为黑板的代用品。改进的途径是加强高校教师多媒体授课的培训,使高校教师能够熟练地制作影像等课件。

3.4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旧的“传授一接受”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的知识“容器”,缺乏主动思考意识,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自主思维的锻炼,从而影响了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宜的教学互动形式,可以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促进他们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思考,通过知识“传递一思维一判断性接受一反馈”的良性过程,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较强的教学能力,是对青年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重视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影响因素分析,着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对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军工作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第六篇

1高校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挑战

课程的改革实际上是人的改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变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结构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高校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手段与教学内容结构等.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本质上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的过程.

1.1课程体系的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前,在高度中央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课程研究对于大学及其管理者的意义不大.课程内容是事先制定好的,从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到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的评价等整个课程的生成系统及过程是一个不为人所知或不需要知的“黑箱”,高校和教师只需按照制定好的课程内容执行即可.[2]但今天的高校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系统思考大学教育的使命和价值取向,将学生个体发展目标定位为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与内在价值,认真设计达成学生发展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要求教师依据学生发展目标系统地配置课程资源,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及不同的课程评价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带来什么影响,课程内容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怎样在有限时间内用最佳的教学手段、方法向学生传授相应的教学内容,如何去设置课程评价体系,如何通过这门课程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等问题.这必然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出艰巨的挑战.

1.2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手段,要求改变过去“讲授一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民主式、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改革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与学生共享资源和想法.这必然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与教学手段、方式,以应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1.3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一种接受式学习,学校和教师更多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积极性.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和教师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探究式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挖掘和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学习方式向主动性、独立性、问题性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当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自发进行的,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如果教师教学行为与能力不能够实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2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深化课程改革

2.1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导者和直接参与者,课程改革只有获得教师的认同,教师才会把课程改革的价值理念内化,并付诸于实践.因此,进行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从自我做起.教师要转变教学观、课程观,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开发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能力.要开展探究式的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讲授—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开展开放式、民主式、对话式的课程教学,实现教师由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转变.其次,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学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师要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向学生提供新鲜而富有营养的涓涓细流.同时,教师要主动为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为课程改革付出更多的努力,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2.2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课程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推行,改革中唱主角的主要是学校的各个行政部门,而教师仅仅是以上级政策的执行者的身份出现的.正如加拿大著名课程专家大卫•杰弗里•史密斯所指出的,很多课程改革“在制定其教育决策的时候,很少考虑教师的经验.教师只不过是些公仆,其职责是将别人做出的决定付诸行动”.[3]甚至很多教师认为课程改革是学校领导及行政部门的事情,与教师自己的关系不大.这种课程改革中教师地位和角色的错误定位导致了改革结果背离改革初衷的后果“.教育改革不只是技术的工作和行政手段,必须关心教师对创新的认同感、情绪和理解.”[4]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应该是教师能够做到也愿意去做的.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在改革中教师主观能动作用是否得以发挥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必须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充分调动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给予了教师更多的自由空间,使教师能够在改革中真正找到自己主人翁的位置.这样不仅使课程改革更加容易被教师接受,而且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确保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让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利用改革来监控教学行为,而是要真正实现教师与专业的对话,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专业自强、自主.

2.3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

课程改革从实质上讲,其实就是对教师以前做法的一种修正,甚至是一种否定.所以课程改革中无论是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还是课堂教学手段方式的转变等都需要教师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进行课程改革时,首先要充分分析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等与课程改革的要求之间的距离.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师培养发展计划,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向老师们提供在国内外知名学校进行在职短期或长期深造、培训、发展的机会,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及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

2.4改革考评制度促发教师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

提高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参与意识与能力,不仅要向教师提供进一步深造、培训的机会,提供更多的自我发展的空间,还要健全学校的评估、考评机制,促使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首先,将教师完成教学职责和任务的情况作为业绩考评的主要内容,重点考核教师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并以其作为教师津贴、晋升、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尤其在评价教授时首先要评价其教学职责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不仅要通过诸如督导组听课、各个院系、教学组内部进行听评课的方式进行,而且要通过学生评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由过去以教为中心、注重教育结果的外在质量评价体系向以学为中心、注重教育过程的内在发展性质量评价体系转变.其次,针对目前一些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实现情况,应形成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的考评机制.在教师业绩考评体系中可以纳入“是否像重视科研项目一样重视教改课改项目”、“是否将教改课改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等条款,使得教师重视并积极参与教改课改项目,以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展开.课程是由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方法与手段、课程评价等形成的复杂系统.相应地,当前的高校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我们转变课程教学理念,更要求我们重构课程体系、改变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估.当然,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因素,课程改革不仅要依靠行政推动,更要依靠教师自觉角色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也表明,课程和教学改革中没有一线教师的直接参与,支持和理解,再好的课程改革方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如何使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目的、要求、内容,并使他们能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针对当前课程改革对高校教师提出的种种挑战,不仅高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而且高校管理者要转变管理理念,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主观能动性,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开发,完善学校的考评体系,引导教师主动为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为课程改革付出更多的努力.

作者:乌云高娃1娜仁2工作单位:1.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赤峰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