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结构评析3篇

时间:2022-05-24 09:51:54

高职教师结构评析3篇

第一篇

1高职教师胜任特征调查与分析

1.1高职教师胜任力的六大胜任族

胜任力包含六个基本的胜任特征族,每个族中又包含2~5个比较具体的子特征。为研究各特征指标的实际表现情况,制作了“高职教师胜任特征调查表”来进行问卷调查。首先进行行为事件访谈,把访谈文本以及录音以平均分等级及最高分等级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建立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这里利用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1.2高职教师胜任特征频次分析

把访谈文本中胜任特征指标出现的频次进行汇总,把绩优组和绩平组胜任特征发生的频次加以比较。由比较结果知:绩优组和绩平组中只有获取提升(进取心)、个人责任感、理解人、自制力、专业素养和情绪控制力这六个胜任特征在发生频次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在总频次上却没有明显差异。为此,把平均等级分作为其中一个评价指标,进而对某一个录音文本中具体的一个胜任特征指标中的平均数进行计算,并且把各个胜任指标特征最后得分进行标准化,然后转换成5级量表,用5个等级来比较绩优组和绩平组高职教师的各个胜任特征指标得分的平均值,并检验其差异的显著性水平。由检验结果知:绩优组和绩平组中在获取提升(进取心)、个人责任感、理解人、自制力、专业素养和情绪控制力这六个胜任特征指标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其它胜任指标特征之间的差异很小,统计学意义不大;绩优组在指向分数方面更具有统计学意义;绩优组平均分总和的显著性明显高于绩平组平均分总和;绩优组和绩平组最高分的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自律性、分析性思考、拥有进取心、承担责任、重视个人品质、讲究专业素养、自测能力等七个胜任特征指标上。

2高职教师胜任改革的结构模型

根据不同聚类分析的结果,建立高职教师胜任改革结构模型的相关指标。高职教师共有的胜任特征指标有:班级协调能力、宽容他人、热情、分析性思维、正直诚实、团队精神、人际关系能力、承受能力、创新意识、自我反思、尊重他人。优秀高职教师胜任特征指标有:获取提升、自制力、挑战性、自测能力、个人责任感、专业素养、自信、自我效能、理解人、情绪自控能力、概念性思考。将指标合并,其中绩平组高职教师的胜任指标是高职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最基本的胜任指标,是对高职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再将合并后的指标分配至图1所示的胜任族中得到表2所示的高职教师的胜任结构模型。

3高职教师胜任改革度的数学模型

从服务意识、自我意识、成功欲望、自我认知、管理领导能力以及个体特征六方面入手,建立高职教师胜任改革度的权重指标矩阵,采用智暴法和戈登技术确定每个指标权重,并取其均值。

4结语

由于高职教育的复杂性,对高职教师胜任高职教育改革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结构模型。结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现状,利用自行编制的“高职教师胜任特征调查表”来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高职教师胜任改革度的概念,建立了高职教师胜任改革度模型。高职教师胜任改革度越高说明高职教师越能满足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反之则说明高职教师不能满足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高职教师胜任高职改革结构模型的建立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科学评价高职教师胜任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文来自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吴笑伟1杜明侠2工作单位:1.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第二篇

一、教师评价体系的统一性与多元化的辩证关系

关于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建构,国内外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徐绍莉等(2008)认为,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与高校的发展目标相吻合,针对高校办学的实际特点进行设计,考虑学校、教师或群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美国著名学者德雷克则也认为,教师评价的原则应包括:教师评价目标与学校教学发展相一致。[3]也就是说,教师的评价体系以学校发展的顶层目标设计相一致,并为之服务。美国著名学者梅奥认为,教师的评价应该遵循评价之前与教师相互交流的原则,是建立在教师充分自我认识的基础上。[4]由此可见,美国的教师评价体系的评价原则主要是以公正公平、真实、多元为主,同时,有体现与学校整体发展相一致。具体到教师评价建构细节上,吕延勤、杨军等(2009)指出教师评价体系统一化的弊端:用统一化的评价指标来评价所有的教师,不能有效地发挥每个教师的优势和特长,建议建立差异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5-6]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大都支持基于学校发展目标建立相应的教师评价体系,但对建立统一化的教师评价体系持有否定态度,其缘由大多是从空间维度整体发展观点看待教师评价体系,缺乏时间维度上看待教师评价体系的统一化。教师的发展历程具有时间性,经验性的总结和对个人的充分理解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新教师、经验教师。新教师即指参加工作1~5年(由学校现实情况确定)的教师,该时期的教师,需要对学校各项工作以及自己从事的工作均应有一定的认识,通过不断的摸索和相关指导,以确定未来的生涯规划。该阶段是培养新教师强烈的教师责任感、师德师风、发展潜力、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怎样利用评价与督导机制培养其被动性工作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主动性工作的意识形态,是该时期学校督导工作的关键。通过有效培养监督,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此阶段的新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教研工作,还要尝试学生管理、科研技术服务等多项工作,以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培养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即为全面发展阶段,如图1左边箭头所示。因此,相对于新教师的评价体系应具有全面性和统一性,以培养其对所从事工作的全面认知能力,奠定下一步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教师自身发展意识也将有所改变,由原来对自己职业不熟悉的新教师转变为有经验的教师,充分了解到自己的擅长点与兴趣点,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意向。但教学教研是高校教师工作的落脚点,此时建立以教学教研为基点的适合教师多元化发展的评价体系成为必然,也就是建立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师评价体系。根据学校需要可把工作在空间维度上分为:教学教研型、教学与学生管理型、教科研及技术服务型等,如图1右侧箭头所示。教师从根据老师专业发展属性和学校发展的需求的和谐统一、兴趣、擅长角度等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此阶段差异化的教师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施展个人所长,提高工作效率。从上表述可知,在教师发展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根据教师发展的历程与空间,选择统一的和差异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将有助于教师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建立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与信息反馈交流平台,促进学校顶层设计目标的整体实现

建立基于学校整体发展顶层目标设计的教师评价体将有助于学校实现发展目标。根据学校发展顶层设计目标归类整理并细化,如图2右侧指示框所示,(1)教学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2)学生管理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在学生和社会的口碑,促进就业与招生,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3)科研与技术服务方面:通过提高的技术服务水平,有效深化校企合作水平,丰富教科研成果,提高学校竞争力。根据上述学校发展目标的分类细化确定教师群的工作类型:教育教学教研型、教学教研与学生管理型、教科研与技术服务三种,任何类型均以教学教研为基本点进行延伸与深化。这里的差异化分类并不是工作类型的舍弃,只是强化与弱化之分。教育教学教研类关注点是强化教育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弱化学生管理与技术服务;教学教研与学生管理类型强化学生管理职能并担任一定的教学任务,以促进学生管理,研究怎样通过软硬件建设与法规法则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生对学校培养的满意度;科研与技术服务类强化科学研究以及企业技术服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指导工作,弱化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通过为企业技术服务深化校企合作水平,促进“工学结合”相关课程的展开。学校应根据不同教师群的工作的差异化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有所取舍、有所偏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如果只进行独立的工作种类分割与实施不利于教师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发展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不同专业发展教师交流平台至关重要,如图2中间方框所示。通过建立不同专业发展教师信息反馈定期交流机制,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学生管理、教研与科研有效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进而实现学校各项发展目标。(本文来自于《职教通讯》杂志。《职教通讯》杂志简介详见.)

(一)完善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专业发展方向及相应评价体系均出自于教师个人选择与相互交流基础上。通过前期严格的教师培训,使教师在不断地训练中提升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活动的能力,并充分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性及其个人选择意愿;同时,评价体系尽可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对教师的评价过于主观评价,内容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这些都将有效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专注教学发展。同时,学校督导机构分化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专门分管教学质量监管与指导,跟踪教学质量评估,及时与相关教师反馈交流,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并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定期与学生管理和技术服务相关教师进行信息反馈,根据学生管理教师的反馈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方便学生学习;根据技术服务教师对目前企业发展现状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因此,基于个人专业发展选择、针对性的客观公平的评价机制、专业督导队伍、信息交流平台等,这些将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完善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学校口碑,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企业一般采用以下渠道招聘高职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为内部员工推荐(25.2%)、因特网简历(24.3%)、上门求职(19.1%)、推介会(14.8%)、人才交流会(7.0%),在所有员工招聘方式中内部员工推荐所占比例最大[7],这是因为高职毕业生就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因其内部员工对求职者情况较为了解,企业也认可内部员工推荐的方式。因此,学校的学生培养质量及学生对学校的口碑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从教师队伍中根据个人选择及学校指导原则分化出专门的教学及学生管理人员,专注于学生管理中的政策法规及软硬件的建设,以及各种学生培养所需功能性的科学布局,使之有更多的精力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对学生的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对应的科学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这样有效避免全面考核体制下,部分教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现象,以做到学生管理专业、高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进而促进学校未来的就业与招生,实现学校和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三)完善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水平,提升学校竞争力

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属性是职业性。核心属性规制和限定性了高职教育的目的、专业结构、活动方式。职业教育目的是使学习者具备形成和胜任职业角色的素质,培养现代企业所需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同时,使学习者应具备的共同素质及身临的共同环境,这些确定了职业教育专业的开设以及教学活动方向。为使培养对象适应于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所需的人才与技术,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是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竞争力互动的联接点,也就是说,现代职业教育通过提供技术服务来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竞争过程中所产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需求都对现代职业教育产生影响。[8]这决定了高职教育活动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必然性。为此,高职院校根据学校发展及专业发展需要,从教师队伍中分化出专门从事科研与技术服务团队,发挥相关教师专长,同时完善相应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使职业教育的技术服务合理地嵌入区域产业发展领域并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技术服务层次,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化及产业结构优化的需求。这将有效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水平,密切校企关系,丰富教研科研成果,提高学校竞争力。随着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对高职教师要求的提高及先进教育理念普及和深入,高职教师发展应是全面、专业性相统一的活动和过程。根据教师职业发展规律以及高职教育活动的职业性特征,高职教师发展应围绕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目标进行,注重教师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的统一,采用阶段性、计划性、针对性职业能力培养。新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一个探索过程,应加强对新教师的各方面指导、培养、监督,使之对所处工作环境与任务的全面了解,同时,强化个人意识、专业特长,为后期的专业选择和发展奠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统一的教师评价体系,督促其工作积极性,这有助于新教师对职业的全面了解,有目的规划个人职业生涯。针对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应根据学校发展顶层目标设计有目的进行工作属性分类,设定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教师根据个人能力及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自己的优势专业,并发挥所长。根据专业发展特点建构相应的教师评价体系和不同专业之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平台,以促进各专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以实现学校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议,在教师评价体系多元化的基础上,要保证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可行性,既能实现对教师绩效的有效评价,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作者:黎少辉工作单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高职教育教师国际化的重要意义

什么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同学者基于自身的认识角度给予了不同阐释,汪永铨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高等教育卷》中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界定为“各国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到目前为止,研究者提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有:师生的国际交流、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教育目标的国际化、课程内容的国际化等。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教师也在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化进程,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化。

(一)教师国际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根据教师专业标准来提升教师道德价值、知识基础和教学技能等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学习和专业成长的根本途径。高职教师专业化有利于提升高职教师的知识基础和教学技能,对于学校培养合格人才和提高毕业生质量有着积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总体水平较低,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都有所欠缺。教师国际化可以扩大高职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增加教师的国际化交流,有利于我国高职教师将国外高职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设计、课程开发等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应用于专业教学过程之中;同时教师专业领域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了解国际本领域发展的最前沿动态,对于掌握国外行业领域的最新发展,进而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国际化有利于实现学生培养的国际化

教师一旦具备国际化理念,拥有国际化视野,就会引导学生用国际观念、全球意识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教师参与国际交流,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方面往往会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根据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不断进行革新,改革课程结构,开发国际化的专业课程,这有利于学生熟悉和掌握本专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实现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国际化。此外,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所显露出的国际化视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增进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中外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增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教师国际化有利于创设国际化的校园环境氛围

国际化的教师必然具备双语或英语授课能力,双语或英语授课的国际化课堂有利于吸引国内外优秀生源,有助于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的比例。教师在国际本行业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威望有利于推进我国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教师整体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有利于吸引国外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总之,高职教师的国际化有利于打造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中西贯通、文化融合、相学相长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为高职院校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创设良好的外部支撑环境。

二、我国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与国外联合进行师资培训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家层面主要有“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联合革新计划———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项目”等;国内部分高职院校也在尝试教师国际化培养的教育实践。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还存在一些制约教师国际化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整体国际化的意识与能力不强

近年来,高职教师由于家庭、待遇以及制度支持等方面的原因,在出国进行学术交流方面的意识还不是很强。较大比重的教师在外语、计算机及先进的教学媒体运用等方面还有所欠缺,不能适应国际化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双语教学水平较低,能自如地运用外语进行教学的教师人数不多。教师的双语授课能力程度,已影响到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高职院校对于留学生的吸引力,制约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有效开展。

(二)国际化教师队伍结构建构处在雏形阶段

近年来,尽管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外籍教师的绝对量与比例逐年上升,但增幅不大;外籍教师以讲座型和短期交流型居多,长期聘任的数量很少;在外籍教师中语言教师居多,专业教师比例较小。统计显示,即便是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浙江省,截至2010年,其高职院校教师中外国文教专家的百分比仅为1.1%。这表明我国高职院校很有必要采取一系列可行之策来推动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发展。

(三)教师整体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机会不多

与普通本科院校比较,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出国留学的派出力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多数教师缺少走出国门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或合作研究的机会。截至2010年,浙江高职院校校均专任教师访学三个月以上人员的百分比仅为4.1%,国际学术会议(主办或承办)为0.4%,国际合作科研平台0.2%。这严重阻碍了我国高职院校参与国际化的步伐。为了达到教师队伍国际化的相关要求,需进一步做好教师出国访学的管理促进工作,选派优秀教师留学深造,努力打造一支适合高职教育新时展需要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三、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教师国际化的改革思考

(一)创设利于高职教师国际化的制度与环境

首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全球发达国家高职教师队伍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我国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规划,如近年来教育部制定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高校教师培养提高计划,在高职教育领域,国家也应当制定并实施高职教师出国研修专项计划;其次,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设立专项资金,输送优秀教师出国留学、进修或访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研讨和科研合作;第三,设立规范的教师培训和进修机构,选派优秀的培训教师,对教师外语、计算机应用与多媒体教学等能力偏低的情况进行分类培训,提高教师国际交往能力,使教师适应国际化学习与交流的相关需要。

(二)提升外籍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所占比重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积极引进国际优秀人才资源。一是师资来源要多元化,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有条件的示范性院校应试行师资和研究人员的国际外聘,积极拓宽高职院校优秀教师引进渠道,实现国际化的招聘程序,吸引更多有海外留学背景和任教经历、掌握行业领域国际前沿专业素养的海外优秀教师。二是吸纳跨国公司有丰富海外经历的相关人员,以兼职、客座教授等形式把他们吸纳进教师队伍。三是聘请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管理上有一定经验的外籍专家参与教学管理活动和高职教育的发展的咨询,把外国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引进来,在互动的过程中直接促进我国高职教师队伍与国际接轨。

(三)实现高职院校多样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开展多形式、多维度、多层次的教育合作和交流,这是我国提升高职教师国际化水平的有效策略。第一,建立制度与项目支持,促进国内外教师的互动交流。高职院校应通过制度的建立,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创设条件鼓励教师参与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同时,邀请国外知名校长、各领域专家、学术团体来学校开展专业培训、举办学术或科技类讲座。第二,创新合作交流模式,推进教师的国际合作。深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根据双方需求创新合作交流模式,这是国内高职院校吸引国外资金、人才、教育理念、办学经验的成功之策,也是促进双方教学科研合作交流的必由路径。第三,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推进,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我国应依托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果,积极推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走出去”。如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已启动美国芝加哥分校建设,首办护理专业,从2013年起与芝加哥市立大学联盟合作招收美国本土高中毕业生。通过多样化的国际合作形式,在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的同时,形成一支与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水平适应的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本文来自于《职业教育》杂志。《职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李伶俐罗尧成工作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